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仰脸的婆娘低头的汉 ——深思卫太子刘据之败

低头的汉子是这样: 

 

仰脸的汉子啥样儿呢?是这样: 

低头的女人呢?是这样:
 
 
最后的一张图片,是四五十年代最耀眼的明星之一上官玉珠的玉照,因顶不住绯闻和嫉妒,选择了自杀!

好了,回头说主题,“仰脸的婆娘低头的汉”是句俗谚,完整的说,应该是 “仰脸的婆娘低头的汉——难斗!” 观察重点是走路的姿势,爱仰脸的女人多半泼辣,爱低头的男子,多半狡猾。这是以相取人的老套,多含贬义。这句话怎么和卫太子刘据扯上了呢?两千多年前的这哥们你又没见过!别急,这里我要说的是为人的心性和策略。

所谓相由心生,这话端的不错。相不光指模样,也包含行走坐卧的习惯动作以及行事风格,心者,心性也,心性是个啥东东?按我的理解,应该就是指性格和修为。刘据长啥模样我们的确无法知道,但这位仁兄的行事风格和遭遇,却是记录在案的。

刘据是卫子夫所生,所以习惯称其为卫太子,刘据这个名号没有卫太子知名度高,也反映出他短暂的一生主要的含金量也就是是出身和地位。他活了三十七岁,从小有名师授教,却没有诗文传世,显见他才具一般。但才具一般不影响当个平庸的皇帝,他本可以毫无悬念的顺利晋级,因为他手里的牌太好了,可最终却闹了个谋反未遂自杀收场,真是可了大惜了。

我们先看看他手里都抓了什么好牌:

《汉书》云:刘据是汉武帝的第一个儿子,一出生就把武帝乐颠馅了,七岁便立为太子,二十岁便让他住进博望苑(专为他修建的太子宫)单立门户。此时,他可以培养自己的朋友圈,可以参政实习锻炼才干,树立威望;可以近距离体会汉武帝的帝王心法;多好的成长条件啊!当此时也,母亲的皇后地位稳如泰山;同胞姐妹诸邑公主石邑公主纷纷嫁给王侯名将;亲姨夫公孙贺拜相;亲舅舅卫青及姨表兄霍去病拜大司马大将军;培养过自己的老师石庆擢升御史大夫,等等。还有一条很重要,刘据这一度正得到汉武帝的赞许:“太子敦重好静,必能安天下,不使朕忧。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贤于太子者乎!“ 意思是稳稳当当看家守业这孩子行。

都说行了,后来怎么又不行了呢?变成 ”才能少“ ”不类我“ 了呢?出了什么情况?

《汉书》上有关刘据的史料,吞吞吐吐有实有虚,这本书的作者是个歌德派,事关帝王的名誉往往多有开脱或回护。刘据毕竟间接死于其父汉武帝之手,如果把刘据的闪光面写的太多,会招来后人过重的同情,也有损于汉武帝的光辉形象。但想了解武帝朝那些事儿,又只有班固这一本大作可读,只好一边看他的书,一边猜他的谜了。按汉书描述,刘据心眼儿不坏,但总的感觉是个懦弱轻率无主见临事无定力的人,直接死因是江充陷害,间接死因,是他自己太二,生死一线时听了谋臣的馊主意。关于刘据的个性品格,汉书首先给我们来了这么一段:

说有一次刘据进后宫见母亲,竟然天黑了不走,留宿,还和宫女有轻薄戏耍动作,有人反映给汉武帝,汉武帝没有深责刘据,反而给刘据的太子宫加拨了百名美女。

这条可信不?我看不可信。这不符合武帝严苛的性格,也太无视卫子夫时时不断的叮嘱督导(也是汉书上写的),刘据身为太子,再不成器,至于荒唐到这份儿上吗?《汉书》的用意无非是是想暗示汉武帝对太子是包容有加的,日后老子绝情,也是儿子不争气在先。

接着又来一段:

说刘据的一个下属私用公车,被抓了现行,人被扣车马被没收,办案人是当时正得志的奸佞江充,刘据竟然傻乎乎的去央求江充道:从宽处理吧,我不是在乎车马,是在乎父皇知道会责备我御下不严。江充没给面,刘据碰了一鼻子灰,二人从此结怨,江充怕太子继位后报复他,于是借查巫蛊案的机会陷害刘据。

这条也可疑,试想如果太子的地位声望稳固,以江充这样的小人怎敢轻易得罪?即使出了这样的麻烦,刘据也没必要亲自出面,他的谋士智囊是干啥吃的?《汉书》的用意又是显而易见,无非是想制造太子被江充陷害的动机,把汉武帝作为巫蛊之祸间接责任人的嫌疑摘出去,把巫蛊事件简单化,让江充一个人扛屎盆子。

接着的故事是:刘据曾当面就政策问题与汉武帝争执,事后,卫子夫不安,跟武帝替儿子陪不是,武帝反而批评了卫子夫,夸刘据有主见是对的。

这条半真半假。刘据与武帝政见不合显然是真的,武帝的豁达大度未必可信,因为武帝晚年的政策失误是严重的,过于穷兵黩武导致民情凄惨,刘据能与父亲争执的离不开这类大政方针,但武帝晚年已陷入刚愎自用听不得反对意见,而刘据不知深浅,情急失言,导致龙颜恼怒是完全可能的,最重要的是武帝也许产生了担心,担心自己死后儿子会否定自己,影响了自己千古一帝的名誉。

其实,刘据的命运急剧恶化,不是没有预兆。自从卫青霍去病死后,武帝已有培养利用新的外戚势力的动向,卫子夫色衰失宠,李夫人与其兄李广利开始走红,卫氏家族虽然已无可用良才,势力却依然庞大,按帝王术卸磨杀驴免留后患的原则,汉武帝开始对卫氏外戚动手术了。所谓巫蛊事件(有人用小木人巫术诅咒皇帝)其实分两期,第一期卫子夫姐夫,官居丞相显位的公孙贺被拉下马,受牵连的还有卫子夫亲生的两个女儿及女婿。不久,同样是卫氏关系网中的人物,曾当过刘据师傅后被重用的石庆获罪被撤。这批被打倒的人,即可归类为卫氏集团,但这些外戚也同时是太子刘据的重要朋友圈和支持者,卫氏势力的折损,其实也是太子势力的折损。是否隐约中,矛头已经开始指向刘据呢?起码是山雨欲来吧。

此时,武帝晚年的最后娇宠钩弋夫人已经登场,并神叨叨怀孕十四个月生了备受武帝重视的新皇子弗陵,产房大门被封为尧母门,封尧母门其实是非同寻常事件,武帝的暧昧用意已很明显。《汉书》始终否认武帝有废立之心,那么封哪门子尧母门呢?《汉书》同时记载,此时武帝与刘据的父子沟通已越来越难。

新皇子弗陵越长愈大,转眼四五岁,虎头虎脑聪明可爱,武帝常言“此子类我”。一个“类我”,一个“不类我”,味道不怪怪吗?!

终于,巫蛊事件升级版爆发。起因是武帝生了一场小病,却久病不去(其实就老而糟的正常表现)。深懂武帝心事的江充进言道:怕是又有巫者在捣鬼,不把反革命彻底揪出来,皇上的病怕是难去根儿。武帝准奏,直接委派江充总理此事。江充得了尚方宝剑,开始野蛮办案,他把矛头直指太子宫。结果在太子宫挖地三尺,挖出了证据,刘据有口难辩,不肯让专案组带走证据,结果杀了江充等办案人。不幸,有一个漏网的,跑去告武帝太子造反,武帝先还不信,但最终还是信了,派兵镇压。太子纠集了几千人手反抗,最终败走,逃到乡下,藏身处又被发现,37岁的太子刘据上吊自杀。卫子夫也在宫中自尽。

这一系列事变中暴露了哪些真相呢?首先是刘据的性格,《汉书》说刘据所以选择反抗是因为听了一个叫石德的太子师傅的馊主意,说石德担心武帝会治他辅导太子不力的大罪,于是力劝太子先下手为强,不能束手待毙,说刘据当时没了主意,仓促决定,铸成大错。说仓促决定是没错的,如果事先有准备不会输的那么惨,连个逃跑隐藏的地方都没安排好,但说刘据懦弱没主意是明显站不住脚的,从选择反抗到决然自杀,没有勇气的人是做不到的,刘据显然有刚烈的一面,应该算是条汉子。除了刘据并不娘们以外,从各蛛丝马迹我们还能揣测到一些刘据其人真实的行径:

1:刘据的太子党未必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弱。刘据做太子做了三十年,身边有一批追随的死党,完全正常;是否已经形成了让武帝不安的政治势力?这个值得研究。刘据事发后曾派人到京城卫戍部队调兵,结果失败,但事前刘据是否以为自己已经笼络到了某些军方的支持?要知道他是未来的皇帝,而现任皇帝已经风烛残年,提前对他表决心宣誓的人不可能没有(只是事发时,发现风头有变,投机客又不下注了),这有可能是他选择反抗的勇气来源之一。

2:武帝晚年政治已经怨声载道,刘据事发后放出了京城监狱的大量犯人,这些人都义无反顾的站到了太子的麾下,同时太子登高一呼,京城也有不少百姓支持,这些人虽都是乌合之众,但竟也陪太子在京城抵抗了好几天,据记载死伤万余。有百姓支持,是否说明太子刘据在当时政坛上的表现还是蛮夺目的呢?既然夺目,是否有抢武帝戏份的嫌疑呢?

3:刘据的行为其实已经构成谋反,何以他对武帝有如此决绝之念呢?应该说,武帝不会有杀子之心,但废立的念头是有的,37岁的刘据应该敏感到了这一点,并从两个同袍姐妹的惨死上对武帝的父子亲情彻底绝望。他夸大了武帝的残忍之心,导致误判。

4:刘据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威望。事发后,刘据召集大臣们开会(当时汉武帝在郊外甘泉宫修养,朝中事物交由太子和大臣),谎称皇帝生死不明,要大家听他指挥,结果大臣一气跑了好几个,带头跑的是丞相刘屈髦,这个老奸巨猾的家伙,一看就知道事情不简单,站错队可不得了,先想跑老家去观望,又觉得不对劲,还是跑到甘泉宫向武帝靠拢,结果率部队镇压太子的正是他。

到这个份上,刘据的结局其实不难预料,但刘据的败因并不只是他大祸降临时做错了选择,如果他选择反抗是错的,那也只是雪上加霜而已,往前追溯还应该有更重要更根本的原因,我以为,主要有四条:

1:性格浮躁,修身治学的功夫严重不足,这使他为人子为人臣的谦厚火候都严重不足。子少父壮时,父子关系的主导者是父亲,子壮父老时,父子关系的主导者是儿子;刘据成年后与老父亲皇帝的父子关系搞的那样臭,当儿子的必须首先检讨。

2:藏锋不足,张扬有余。汉书明确说京城百姓“多有拥戴太子者”,这很糟糕。身为武帝这样一个强势自负为所欲为的帝王,最大的忌讳就是有人在臣民面前跟他抢风头争威望,即使是自己的接班人也不行!汉书载,刘据多次对武帝严罚过的人私相宽赦,或向武帝直面谏诤,俨然有宽仁美名,那反衬之下,武帝成什么了?!

3:既缺知己之明,又缺知人之明。老爹早早就不限制他培养自己的朋友圈,鼓励他广结师友,可他身边却见不到真正的高明之人。最要命的是他最该参透的老爹汉武帝,他却最没参透。

4:率真做不了政治家。对刚愎自用的武帝的政策得失,你可以深思之,将来自己执政了可以修正之,却怎可妄言之,胃里有恶心,就忍不住吐,明知谏诤无用,也要一吐为快,一之谓甚,岂可再三再四?这太子哥真够萌的!身为太子的大局就是安全接班,接班的最根本保证是让还在位的这位喜怒无常的老爹,舒舒服服的干到老,并且深信继任者对自己除了感恩再就是崇拜然后是效仿,怎可让老人家感觉 “不类我”呢?!

5:早期缺少磨难。幼年能经历一点磨难,是一个人的财富。而刘据从出娘胎就一直太顺了,太子之位来的顺理成章,太容易了,太让他以为非他莫属了,他哪有一点危机之念,谨慎敬畏之心!相比之下,他的孙子汉宣帝就比他幸运的多,宣帝还在襁褓中,就因他这个爷爷的牵连而锒铛入狱,之后又浪迹民间,但最后却能挺住权臣的压迫,顺利蜕变为一代雄主;他的老子汉武帝也比他幸运,武帝得到太子之位绝非一帆风顺,初继位时又有窦太后的凌驾胁迫,终于百忍百炼而成雄才!而刘据的磨难来的太晚了,而他的天赋又稍嫌平庸,关键时刻没有顿悟。

刘据因不幸的结局,而在史册上格外引人关注,他的失败固然有强大的外因因素,但其自身的欠缺也不容忽视。假如他有晋文公的坚忍,巫蛊之祸来时,他可以选择暂时逃避,静待天时;假如他有韩信胯下之辱的大勇,他可以任凭江充把他绑去,赌一把汉武帝脑洞大开,回心转意;假如他人子之心淳厚如晋公子申生,体念将受牵连的母亲卫子夫,他应该像申生那样迎着父亲晋献公的屠刀赴死,可他却··· ···唉,套用一下史家的腔调:其败,良有以也!就是有活该的成分。

最后还得说说 “仰脸的婆娘低头的汉”,爱仰脸的女人多半厉害,为什么?因为这种女人多半无畏!——无畏礼教,无畏世俗所谓廉耻,无畏一般女人谈之红脸冒汗的付出!对女人来说,做到无畏就差不多做到无敌了,吕后武则天一定都是爱仰脸走路的;而无畏对男人来说,却不是最重要的,对男人来说,重要的是城府,是思虑,是隐忍,是审时度势的低调!如果远处走来一个仰着脸,貌似意气风发眉飞色舞的哥们,可以打赌,这哥们一定有点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巫蛊(wū gǔ)
西汉盛衰之转折点:汉武帝与巫蛊之祸
汉武帝刘彻
巫蛊之祸的真相:汉武帝彻底灭掉两家外戚势力的帝王手段|文史宴
汉武帝晚年逼死妻儿杀了几万人,只是昏庸而已吗,背后有哪些疑点?
此人与汉朝皇室有血海深仇,后来成了汉武帝的宠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