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渔浦书院留书香





渔浦书院留书香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渔浦书院,自留书香。

   外界一直都说张家界除了风景秀色可餐外,就是个落后荒蛮之地,没有历史,少有文化。邂逅渔浦书院后,我才觉得外人的看法只是对家乡的偏见。

   渔浦书院位于慈利县阳和乡渔浦村,距离常张高速阳和出口不足3公里。前些年我曾去过阳和看丹霞地貌,听人说起过渔浦书院,但脑海里总认为是个没落的小学堂而已。这个月初的周末,我本来是要去溪口镇寻找那棵千年古樟的,结果七弯八拐被先带到渔浦村,歪打正着让我一睹渔浦书院的真面目。

   第一印象是渔浦书院很大,有院墙,有大操场,坐北朝南,面积足有十余亩;

   第二感觉是渔浦书院很老,进门的操场上有两棵大柏树,校门的台阶石头闪亮发光,校门内还有两排古柏树相互叠翠;

   第三反应是渔浦书院很美,校门与岳麓书院相仿,门两旁的建筑为风火墙,门上有楹联,横批是“渔浦书院”四字,对联为“渔猎群经导扬百氏,浦云十色溪月九霄”,取“渔浦”各一字。

   渔浦书院主体为木结构,分正殿、东西二斋、藏书楼、彰义祠和教学楼5大部分。走进校门,一条石板路直通二殿,殿上的匾额有“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渔浦书院建于清朝末年,这五个大字肯定是新中国成立后修缮时换上去的,据考证,这匾额上以前为“菇溪撷秀”,菇溪指的自然是书院旁边的那条溪流。看得出来,这座书院应该是精心修建又历经沧桑。

   听当地人说,这座书院建成于1887年,其费用由当地富人李长卿牵头募捐。由于办学成绩优异,光绪皇帝赐有大“典”一个,有重大事情如孔夫子诞辰、进考场等就打“典”。书院鼎盛时为高等学堂,老师都是从南京请的著名学者,学生设有甲乙丙丁四个班,每班40人,师生伙食均由校方供给,开有国文、英文、物理、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等课程,中共红色电台的创始之一张沈川,国民党高级将领的王育寅、王育瑛兄弟等均在此就读。

  我暗自惊叹,我们的先人是如此的重视教书育人,同时也对书院的创办者和传承者钦佩有加。

  遗憾的是,我们到访书院的藏书楼,却看不到一本书,只剩下布满灰尘的木板屋。据说藏书楼原来藏书近10万册,有《廿二史》、《万有文库》等珍本。每年仲夏出晒,一般两个人要翻晒一个暑假。可惜抗战胜利后,国民党驻这里的部队的一个营长,抄走了大批书籍。以后历经社会变革,书籍散失殆尽,藏书楼因此有楼无书,名不副实,令人心酸,让人叹息。

  可喜的是,书院的教学楼至今还在使用。教学楼其实不应叫楼,只有一层,看上去有些破败,但每间教室都摆着座位。因为是周末,看不到学生,但明显可以看出这个书院仍然是渔浦一带乡亲送子女受教育的地方。

  因为要赶着去溪口找千年古樟,我在书院也只能匆匆一瞥。临别时,我敲响了书院门口的锈迹斑斑的铁钟。循着渐行渐远的钟声,渔浦书院的书香弥漫在苍穹,散发在大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渔浦书院
秋浦老渔人不识
曾经梦想仗剑走西大,看看学校的繁华
农村一所小学的变迁:从瓦房到教学楼
南浔记
垣曲县四十年校庆全国征联评联结果公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