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育说||案例:评价如何驱动学习?

评价驱动学习

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张菊荣

摘 要:课堂评价驱动课堂学习,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而课程的第一原理就是“学会”。真正的学会,是在新的复杂情境中能解决问题。把这种复杂情境中的问题设计成评价任务,可以检测学生是否“学会”;另一方面,只有设计合目标、能理解、有挑战、可展开的评价任务,才能更好地驱动学习。当评价任务进入课堂现场之后,“评价链”中对于评价信息的处理,就直接推进教学,驱动学习。

关键词:课堂评价 评价任务 评价信息 评价要点

课堂上出现的每一种现象,很少是单一原因造成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也不是由单一的因素来驱动的。但是,“评价”应该成为一种重要的驱动。本文中所说的“学习”,是指“课堂学习”,“评价”,是指“课堂评价”。课堂评价,是“促进学习的评价”,是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的评价,它不是对最终学习结果的评价,也不是指简单的“你真棒”“你说得真好”这样的话语。课堂评价在课堂中的实施,主要是指评价任务与学习过程的整合。为了更好地实现评价驱动学习,我们需要讨论以下问题:为什么要强调“评价驱动”?怎样的评价任务才能更好地驱动学习?评价的过程如何驱动学习?

一、为什么要强调“评价驱动”?——评价驱动,可以保证“学会”

千道理,万道理,“学会”才是硬道理——课堂教学的硬道理是帮助学生“学会”。道理再多,方法再好,理念再新,结果学生没有学会,那样的课堂就没有意义。“学会”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研究课程首先要研究“学会”。

研究“学会”,首先要研究“学会什么”。研究学生将学会什么,就是研究学习目标。何谓学习目标?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这个“期”有长短:以学期为“期”,就是学期目标;以单元为“期”,就是单元目标;以课时为“期”,就是课时目标。当然,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学习目标的定位,决定了一节课、一个单元、一个学期的方向与内容。在这个“期”里学会什么?就是目标的内容。预设学会一些知识,是一种目标;预设学会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目标。

目标确定之后,怎样保证“学会”呢?那就要通过评价——让学生去完成评价任务。在完成评价任务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知道学生有没有学会。因此,我们要采取“逆向设计”的思路,即“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在设计活动之前,先行设计评价任务。为什么?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后续将评价任务嵌入教学活动,实现目标、评价与教学的一致性,实现“想学会什么”“怎样才算学会”“是否学会了”之间的一致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评价的作用,其实就是“保证学会”。教了不等于学了,学了不等于学会了。而只有学生学会了,我们才可以说目标达成了;只有评价了,才能够回答“是否学会了”。因此,评价驱动学习,其实也就是评价证明“学会”,评价保证“学会”,评价像导航系统一样帮助学生抵达目标。

二、怎样的评价任务才能更好地驱动学习?——合目标,能理解,有挑战,可展开

在“学会什么”的目标之问明确之后,设计怎样的评价任务才能证明“学会”是尤其重要的。我们希望不仅能“证明”,还能在“证明”的过程中更好地驱动学习。

第一,合目标。从“评价任务”的要义来说,用以检测(证明)目标是否达成的学习任务,方为“评价任务”。因此,评价任务,就要根据学习目标来设计。“合目标”是评价任务的第一要义。而评价任务的驱动性,先决条件是目标本身要有驱动因子。怎么理解?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目标要能让人“跳一跳摘果子”——既要让人摘得到,又要跳一跳;在获得“果子”的同时增长能力。通过分析学情、分解课标、研究教材(资源),把目标设定在“最近发展区”,据此目标设计的评价任务,也就必然具有内在的驱动力,能驱动学生去“摘果子”。

第二,能理解。学生必须能理解评价任务。有人认为,这个要求有点小题大做,学生怎么会不理解评价任务呢?可是,我们在课堂观察的时候,经常会发现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任务(评价任务)不理解,有时候不理解任务内容(我究竟要做什么),有时候不理解任务方法(我究竟要怎么做),有时候不理解任务结果(我究竟要做成什么),更多的时候是不理解任务规格(我究竟要完成到什么程度)。评价任务不被学生理解,当然就无法驱动学习。要让学生明白评价任务,教师自己首先要明白究竟想让学生做什么、怎么做、做成什么、做到怎样。但是即便教师自己明白了,也不等于学生明白了。教师应当通过清晰的讲解、恰当的示范、合适的范例、合理的支架以及引导学生参与评分规则制订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评价任务:多少时间、谁(独立、同桌或小组)、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么做、做到怎样等。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重视“评价要点”的开发。评价驱动学习,我以为尤其要把握“评价要点”这个要素。“评价要点”是我们对某项任务要求的主要指标,即我们从哪些方面去评价任务完成的质量。评价要点清晰了,评价任务就清晰了,评价的驱动力就增强了。

第三,有挑战。所谓“挑战”,就是在真实的非良构情境下的运用能力。为什么要强调评价任务的挑战性?这依然要从对“学会”的理解说起:真正的学会,便是在真实情境中的运用。从“教了”到“学了”,完成的是知识的“物理位移”;从“学了”到“学会”,完成的是知识的“化学反应”,即在学生的经验与新的知识相遇后产生了新的经验,这种新的经验成为学生新的素养,可以帮助学生解决新的问题,所谓“深度学习”“高阶思维”即是如此。理想的评价任务,就是提供这种新的问题让学生去解决,以证明其真正“学会”了。

第四,可展开。为学生提供可展开的条件,学生才能去完成任务。这里的“条件”,包括必要的学习资源、环境、工具等,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时间”。在课堂上,我们常常吝啬于安排“让学”的时间,教师“讲”的时间可以无限拉长,学生“做”的时间却可以无限缩短。这与我们设计的评价任务也有关。我们如果总是设计十分细小、极为琐碎的任务,那就无须让出大段的学习时间。如果一节课,所有的学习任务都是细小、琐碎、短时甚至是极短时的,那么,学习活动往往“开始即是结束”,这样的评价任务不但无法驱动学习,还会扼杀学习的可能性。

三、评价的过程如何驱动学习?——“评价链”中学习信息的处理

在课堂上,评价以“链”的形式驱动学习。假设某节课有三项评价任务,那这条“评价链”就有三节(我们可以称之为“评价节”)。第一节结束了,转向第二节;第二节结束了,转向第三节。三项评价任务完成,学习也就完成了。这三项评价任务为“学会”保驾护航,成为学习的“导航系统”。

而在每一个评价任务中,即“评价链”中的每一个“评价节”,我们又是如何实现评价驱动学习的呢?通过对学习信息的收集、分析与处理来实现。在学生明确评价任务后,教师要帮助他们潜心于完成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生产”各种各样的学习信息。这些信息,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错误的,有的是与众不同的;在错误的信息中,有的是结果性错误,有的是过程性错误;在过程性错误中,有的是技术性错误,有的是理解性错误……还有一些信息,没有标准答案,没有正误之分,只有高下之别——用语不同,表达方式不同,呈现方式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情感不同,观点不同……对这些学习信息,我们就要实时发现与研判,思考如何处理、如何调整,是否直接指出,是否组织讨论,是否进行梳理,是否引导提升,是否先行搁置……总之,教师要对“这一节”的信息做好处理。这个处理信息的过程,就是“评价驱动学习”的过程,是教师在以“信息处理员”的角色驱动学习。

上文中提到我们对于“评价要点”的关注,比如,教师以“评价要点驱动学习”的思维研究《黄山奇石》,决定以“有序”“有趣”这两个“评价要点”来实现“评价驱动学习”。这一教学,构建了包括三个“评价节”的“评价链”。第一个“评价节”,选择文中两个片段,带领学生联系文本理解要点:何谓“有序地说”,何谓“有趣地说”。这一节主要看学生是否理解评价要点,理解了之后就进入第二节。第二个“评价节”,以“有序”“有趣”为要求讲好文中其他片段(“做好小导游”),同桌互说、互评。这一节主要看学生能不能根据评价要点来讲,做到了就进入第三节。第三个“评价节”,推荐学生在全班讲述文中片段,围绕“有序”“有趣”的要求进行评价,这一节主要看学生会不会讲、会不会评。在整个“评价链”中,师生围绕“评价要点”来处理信息。整个课堂,学习要点明明白白,学习过程大开大合。评价驱动学习,让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学生是否“学会”。

评价要点提升了学生的朗读吗?

——《坐井观天》一课的观察与思考

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东太湖实验小学 费 敏

摘 要:课堂评价的功能首先是促进学习。以评价要点来促进学习是课堂评价的基本方法,评价要点应具有精细的导学、导评功能。以朗读的评价要点为主题观察《坐井观天》一课的教学,观课组选择部分典型证据,就执教者提炼的评价要点是否提升了学生的朗读水平进行分析,给出建议:教学前,需关注评价要点的精准提炼与凝练表述;教学始,需关注以教师范读助力学生理解评价要点;教学中,需关注评价要点是否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评价要点 朗读 学习能力

一、观察主题

本次观察,我们关注的主题为“评价要点”,具体是指统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一课“朗读”的评价要点,即“怎样才算读好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哪几个要点去评价”。评价要点的确立,当然不仅仅是为了评,因为课堂评价的功能首先是“促进学习”。评价促进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原理。评价要点应该具有精细的导学、导评功能。

执教本课的骆老师基于对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的综合思考,确立了三个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能根据不同的提示语,朗读对话;(3)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对话并表演。这三个目标均紧紧围绕学生朗读水平的提升。

如何评价本课的朗读?如何通过评价要点来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骆老师提炼了三个评价要点:(1)抓好关键词,读好重音;(2)关注标点符号,读好语气;(3)读出味道。

评价要点能否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能否真正促进学生的朗读?值得我们关注。

二、观察工具

根据骆老师的评价要点,我们开发了3组问题作为观察工具,分别以“读好重音”“读好语气”“读出理解”为观察点,记录朗读证据及自己的分析。需要说明的是,观察者认为第三个评价要点表述为“读出理解”更准确、凝练,故将其作为一个观察点。“朗读证据”,即学生朗读句子的具体情况。

第一组问题:学生是否做到了读好重音?哪些地方读出来了?哪些地方没有读出来?读出来的地方,学生是如何做到的?是教师引导的,还是学生自己通过探索学会的?如果没有做到,有无建议或改进的意见?

第二组问题:学生能读好语气吗?哪里的语气学生读得适切?哪里的语气学生没有读好?语气读得好的地方,学生是如何做到的?是教师引导的,还是学生自己通过探索学会的?如果没有做到,有无建议或改进的意见?

第三组问题:学生能读出理解(读出味道)吗?是如何做到的?是教师引导的,还是学生自己揣摩、领悟出来的?如果没有做到,有无建议或改进的意见?

三、证据与分析

观课结束后,我们6位观察员进行了交流,认为骆老师的教学思路很清晰,能随着故事情节,针对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进行朗读指导,并体现“由扶到放”的学法指导过程。根据三组问题的情况记录,下面选择部分典型证据,就骆老师提炼的评价要点是否提升了学生的朗读进行具体分析。

(一)关于“读好重音”

朗读过程中,有些音节要轻读,有些音节要重读,这样才能形成适切的语气,突出文章的重点。没有重音就没有语言的出彩,故事就会索然无味。

综观本课教学,骆老师有三处地方的“重音”指导比较出色,分别是“一百多里”、“别说大话”中的“别”、“无边无际”。

在教学第一次对话中的小鸟说飞了“一百多里”时,骆老师这样引导:“朗读也有技巧,抓住关键词语通过重读的方式,是能把它读好的。”骆老师请一位学生朗读,并追问:“你注意到了哪个关键词?”学生答:“一百多里。”再请三个学生朗读,前两个学生读得很好,第三位学生朗读效果不佳。骆老师马上联系学生实际,启发:“小朋友们,一百多里到底有多远呢?平时我们在操场上跑步,跑一圈是什么感受啊?那跑上200多圈呢?”于是,再请那位学生尝试,继而评价:“老师觉得你把‘一百多里’重读、强调了,不错,现在读出了50里的感觉,再来试一下。”学生再次朗读后,教师再次点评:“嗯,如果把‘一百多里’再强调得重一点,也许会更好!再来试一试!”学生果然读得有进步。此处,骆老师能紧扣“读好重音”这个评价要点,朗读指导细致入微,且能兼顾多数,教学效果明显。

在教学第三次对话之时,对于“天天”“一抬头”两个关键词的重音指导,骆老师则没有处理好。两个男生展示朗读之后,教师只是请他们同桌互评一下,就直接出示加红的“天天”“一抬头”两个关键词,显得仓促,有一带而过之感。

(二)关于“读好语气”

不同的语气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绝大多数课文要求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这必须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或文中角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不同的语气来朗读。而标点符号是文章表情达意的重要标志,在朗读教学中,关注标点符号,可以帮助学生读好语气。

本课教学中,骆老师能抓住疑问句、反问句的两处问号,还有“大得很哪!”中的感叹号,指导学生读好故事中人物的语气。

不佳,骆老师便引导:“除了重音,我们还有什么办法读好这个句子?这是一个什么句子?”再请学生朗读。学生马上领悟:“这是一个疑问句。”骆老师追问:“你读的时候关注了什么?应该读出什么语气?”学生再次朗读,疑问的语气比较明显,语调也上扬了。这里,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就能关注标点符号,揣摩文中角色说话的语气,读出文字本身所不能表达的内涵。

关于标点符号,本节课有一处处理值得商榷——课文最后的一个标点。我们认为不应忽视句号。“你跳出井来看一看吧。”尽管句末是句号,却也意味深长,教师可以在此处引导学生想象、体会标点中所蕴含的意味。

(三)关于“读出理解”

理解是朗读的基础,理解不深入就会影响朗读效果。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要引导他们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观课组教师认为,骆老师在三个地方凸显了“读出理解”的朗读指导:“一百多里”“大话”“无边无际”三个词语的理解;运用填空训练,想象体悟角色内心;体会两个“笑”的内涵。

骆老师指导学生朗读“一百多里”“大话”“无边无际”这三个词语,是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来深入的。教学“无边无际”时,问学生:“谁知道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吗?”继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小鸟,你飞了一百多里,你都飞过哪些地方?”学生回答:“草原、高山、海洋、森林……”教师点拨:“飞了一百多里,那么远,你能看到天的边际吗?谁来读一读这句话?”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无边无际”是表示天的辽阔,并能把对词语的理解融入朗读中。

当然,也有不足。在教学第三次对话中,骆老师抓住了两个“笑”字,引导学生想象青蛙、小鸟分别在笑什么,笑的是谁,为什么笑。课上尽管有紧扣评价要点的朗读指导,但是浮于表面,导致学生未深入想象,朗读效果不够理想。也因为没有请学生再次练习朗读,读得不够充分,所以此处的两次“笑”,学生未能真正理解。的确,假如对课文内容不理解,学生如何能与文中角色产生情感共鸣,为朗读储备足够的情感?又怎么能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富有感染力?

四、讨论与建议

(一)教学前,需关注评价要点的精准提炼与凝练表述

评价要点的提炼非常重要,是关乎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学生学习的质量,某种意义上来说,取决于教师在理解教材基础上对“评价要点”的提炼,评价要点若提炼得精准,学生的学习就会明明白白。如把“读好重音”“读好语气”“读出理解”作为朗读的评价要点,学习目标清晰,学生容易掌握,课堂上朗读的效果一目了然。

(二)教学始,需关注以教师范读助力学生理解评价要点

本课中,朗读教学属于表现性任务,如何有效帮助学生快速、精准理解评价要点呢?观课组老师建议:根据低年级学生对语言文字感知能力相对较弱的特点,当学生朗读得不到位时,教师的示范朗读显得特别重要。尽管当下教学方法很多,但教师的范读仍是有效且无法替代的。教师的范读,依旧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三)教学中,需关注评价要点是否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有效的课堂,要有证据证明学习目标的达成。本课的关键在于,课堂上要有这样的情境:学生通过评价,提升了朗读水平。也就是说,要创造条件,帮助学习读好重音、读出语气、读出理解,以这样的要点来引领朗读、要求朗读、讨论朗读、纠正朗读、展示朗读,最终达成朗读教学的目标。

这次观察的对象是骆老师,但在观察他人的同时,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更要反思自己,从他人成功之处获得启迪,并对不足之处进行反思。当冷静剖析他人的课堂时,我们自己的不足其实也会展露无遗,这给我们观察者一个不小的冲击。但我们的教学需要这样的冲击和震荡,因为,课堂观察的最终目的是要观察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的课堂,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效。

评价驱动的课堂学习

——以《黄山奇石》一课为例

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苏州湾实验小学 张晓玲

摘 要:以评价任务驱动课堂学习,即“评价驱动的课堂学习”,包括螺旋进阶的三个板块:以评价要点为重点,理解评价任务;围绕评价要点,开展个体与小组学习;根据评价要点,展示与分享学习成果。这是一个且评且学、且学且评的过程。评就是学,学在评中,评导向学、证明学、确保学。

关键词:评价驱动 评价要点 学习板块

以评价任务驱动课堂学习,即“评价驱动的课堂学习”,包括螺旋进阶的三个板块:(1)以评价要点为重点,理解评价任务;(2)围绕评价要点,开展个体与小组学习;(3)根据评价要点,展示与分享学习成果。本文以统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一课为例,阐述如何开展评价驱动的课堂学习。

一、以评价要点为重点,理解评价任务

评价驱动的课堂,追求“教—学—评”一致性,教师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都应聚焦学生的“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黄山奇石》一课教学,以“小导游”讲解为大任务,以“小导游”如何讲解为主线。其中,“小导游”的讲解要点(评价要点)由学生与教师共同提炼,而非教师直接给出。讲解要点(评价要点)来源于学生,他们自然能更好地理解。

【片段1】

师 黄山奇石的名字都很有趣,作者写得也妙趣横生!让我们走近第一块奇石——“仙桃石”。

(学生朗读课文片段,教师出示“仙桃石”图片。)

师 (指图片)你从哪里感受到“仙桃石”的有趣?

生 它好像一个大桃子!

师 好像一个大桃子,这块石头真有趣!(课件点红:好像、大桃子)你能把有趣读出来吗?

(学生尝试。)

师 还有哪里也让你觉得很有趣?

生 桃子从天上飞下来,落在山顶的石盘上,很有趣!

师 这是“天外飞桃”吗?作者可真有想象力。又刚好落在石盘上,真是太不可思议了!作者的哪两个字都把石头写活了?

生 飞、落。

(教师课件点红:飞、落。)

师 作者赋予桃子生命力,由静变动了。多么有趣的“仙桃石”呀!你能通过朗读告诉我吗?

(指名读,齐读。)

师 “小导游”们,第一个任务来了,自己试着看图介绍一下“仙桃石”,(再次出示图片)要像作者一样有顺序地介绍。先介绍——

生 名字。

师 再介绍——

生样子。

(教师板书:名字+样子。)

师 像作者一样有顺序地说,是合格“小导游”的第一项讲解要点,如能完成,可得一颗星。(板书:1.有序地说)“小导游”们,有序地说还不够哦!还要把“仙桃石”说得有趣。比如“好像一个大桃子”这样的比喻,(板书:比喻)比如“飞”“落”这样的动作。(板书:动作)所以,第二项讲解要点是——

生 有趣地说。

师 (板书:2.有趣地说)两项要点都能做到,得两颗星。讲解要点都明确了吗?好!现在开始练习。

(学生围绕“有序”“有趣”解说、评价。)

师 “小导游”们,瞧,那边又有一块有趣的石头了。(出示一组图片)这些是游客在不同时间段、不同角度拍的照片,欣赏一下。(学生看图)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让我们一起读一读,看作者是怎样有序、有趣地介绍“猴子观海”的。

(学生齐读。)

师 “猴子观海”,你觉得有趣在哪?

生 在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

师 还有什么地方也让你觉得有趣?

生 猴子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很有趣!

师 你能找出相关动词吗?

生 抱。

生 蹲。

生 望。

(教师课件点红“抱、蹲、望”并板书。)

师 多有趣的猴子呀!你能抓住这些动词读好“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这句话吗?

(学生试读。)

师 “小导游”们,让我们一起把有趣的地方读出来吧!

(学生齐读。)

师 这段话先介绍了奇石的样子,再介绍了名字。(板书:样子+名字)作者这样写也很有条理哦!“小导游”们,有信心挑战“猴子观海”的介绍吗?

(出示填空练习:在一座 的山峰上,有一只 。他两只胳膊 , ,望着 。这就是有趣的“ ”。学生尝试解说、评价。)

这一板块的学习,学生逐步明确了“小导游”的任务,即围绕“有序地说”“有趣地说”展开讲解。如何在讲解中做到“有序地说”“有趣地说”呢?“有序地说”,就是按“名字+样子”或者“样子+名字”的顺序进行介绍;“有趣地说”,就是要抓住关键字词,如“好像、大桃子、飞、落、抱、蹲、落”等进行讲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生成评价要点、理解评价要点,这是评价驱动课堂学习的第一步。

二、围绕评价要点,开展个体与小组学习

在学生明确评价要点后,改变学习方式——同桌两人为一小组,轮流担任“小导游”。“游客”根据“小导游”的讲解,结合评价要点做出手势(竖大拇指)评价。这样的小组学习,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体验如何“有序地说”“有趣地说”。

【片段2】

师 “小导游”们,接下来我们要挑战最后一个任务了:从“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中选择一块石头介绍。准备前,老师提醒大家:一要记住你介绍的内容,因为没有哪位导游会看书本介绍的哦!二要有序、有趣地介绍。具体规则是:(1)同桌两人为一小组,相互介绍;(2)听完介绍后,为同桌竖起大拇指,“有序”“有趣”都做到的竖2个大拇指,做到其中一项的竖1个大拇指;(3)一人讲完立马换另一个人;(4)全部介绍完,两人都坐正,用姿势告诉我。

(学生准备3分钟,轮流讲解,互相竖大拇指评价。)

这个板块的学习,学生准备3分钟,同桌轮流讲解4分钟。整整7分钟,是完全属于学生的。教师则隐身其后,巡视、观察、收集讲解中存在的问题,其间,发现了两个突出的问题:第一,学生对于评价要点尚不明确,停留在有没有感情、声音是否响亮等偏离要点的元素上;第二,关于如何“有序地说”,学生能理解并评价,但对“有趣地说”要抓住哪些关键词,并不能很好地把握。

三、根据评价要点,展示与分享学习成果

针对上述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在课堂的最后,教师再次让学生在全班的展示与分享中进行反思与再学习。

【片段3】

师 在刚刚的介绍中,“小导游”们大展身手,个个自信满满,像真的导游一样,把“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介绍给同桌听。谁愿意上台试一试?

生 (第一组交流)……“仙人指路”就更有趣了!远远望去,那巨石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

师 你给他的评价是?

生 一个大拇指。

师 为什么?

生 他讲解的声音太轻了。

师 你可以给他点建议,让他下次做小导游时要大声。那他的讲解内容围绕“有序”“有趣”了吗?

生 有,他先介绍了“仙人指路”的名字,再介绍样子真像一位仙人。动词“站、伸、指”也抓住了,很有趣。

师 他“有序地说”“有趣地说”都做到了,就可以得到两个大拇指。你想要他大声点,我相信他已经收到了你的建议。

(学生点头,竖起两个大拇指。)

生 (第二组交流)……每当太阳升起,山峰上的几块巨石就变成了一只金光闪闪的雄鸡。它伸着脖子,对着天都峰啼叫。不用说,这就是著名的“金鸡叫天都”了。

师 请你来评价一下。

生 我给他一个大拇指,因为他按“样子+名字”的顺序有序地讲解了“金鸡叫天都”,但他漏掉了“有座山峰上”的“有座”,“对着天都峰不住地啼叫”的“不住地”,这样就不有趣了。

师 其他同学有不同看法吗?

生 我给他两个大拇指,因为他有序地讲解了“金鸡叫天都”,虽然少掉了“有座”“不住地”,但这不是关键词,只要抓住金鸡的动词“伸、啼叫”,我认为就很有趣了。

师 同意的同学举手。

(学生纷纷举手。)

师 “有序地说”,我们很容易评价。但要“有趣地说”,我们就要抓住关键的有趣的词语,比如动词(伸、啼叫)或“像、好像”这样的词语。

这个板块的学习,解决了个体与小组学习中凸显的问题。关于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把评价要点聚焦在“有序”“有趣”两点上,只要能做到,就可得两个大拇指。如果在此基础上能有感情、声音响亮地讲解,还可以“附送”掌声。关于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明白要解说“有趣”,就要抓住关键字词。关键字词怎么抓?这就要结合“仙桃石”“猴子观海”,让学生发现关键字词是指动词(站、伸、指、啼叫)或代表比喻的字词(像、好像)。问题的逐一解决,会让学生有茅塞顿开、恍然大悟之感。

评价驱动下的课堂学习,是一个且评且学、且学且评的过程。评就是学,学在评中,评导向学、证明学、确保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组合作学习操作要点
窦庆利:“有效课堂教学”实施十大策略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论文)
《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开题报告
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教学评一致性”何以可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