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阳明,钱德洪禅诗注解
至理名言
  1、“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2、“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3、“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4、“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5、“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   6、“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7、“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8、“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9、“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10、“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11、“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12、“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王阳明早年“格竹子 ” 失败, 自己统一于客观本体之中,不得已求诸道释,后龙场悟道而始创心学。他继承了朱熹的理学,在朱熹援道释入儒的道路上又向前跨出了一大步,其革命性创见 心即理、致良知 、四句教” 等以主体性唯一本体来对抗、 取消朱熹理学体系中的客观与主体两重本体,从而彻底颠覆了程朱理学。王阳明的心学成功嫁接道释于儒, 大力提升、大大发展了儒学思想。

    注:”阳明格竹”的典故。在阳明先生早年,他还没有建立自己的学说体系,但是立志成为圣贤的理想早就在他心中扎根,在立志成为圣贤的探索中,阳明早年是听信了朱熹的格物致知之说,按照朱熹的说法,事事物物上皆有理在,于是阳明就与朋友一同静坐格竹子,他的朋友坚持了三天,就打熬不住了,主动败下阵来,阳明捋起袖子,说:“你歇歇,我上!”阳明的战绩明显比他朋友的要好他坚持了七天,然后——就累得病倒了但是同样没有格出竹子的理。从那以后,阳明开始对朱熹的学说产生了怀疑,直到龙场悟道,建立自己的学说体系,才彻底和朱熹的学说形成分庭抗礼之势。
 
  这是一首今人关于学习《传习录》的诗词
  涵养讲求静动间,悟到便有别洞天。  人间挠挠私欲事,拔开私字良知见
 
 人人心中有良知,习性使然自不知
。  若是念念存天理,只慕阳明不慕仙。
  自性具足下手难,还是私欲苦绕缠。  心笃诚敬大中孝,论孟周易肯登攀。
  莫畏文言底子差,敬肆义利须明辨。  人十能之己千之,
谨言慎行养浩然

  临观之义与或求,若失根本不足观。  意诚心正然后学,曲肱自得吾心安。

【注】 人人心中有良知,习性使然自不知。人人都有良知,人人自我修养,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王守仁之学是孔门大乘,说心外无物,彻顶彻底,一无能贯通三才。当时禅者皆杂学,西来之一枝遂坠地矣。然而王氏之子,却以达磨之真诠起心学,可谓伟也。”(《中国禅宗哲学史》日本忽滑谷快天)


 
    心学体系的整体构架却主要来自道释,特别是其晚年总结一生学说的“四句教”简直就是禅宗的翻版: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四教句

    慧能认为,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就是人的本性,佛心就是人的本心,佛心、佛性,人之本心、本性,是世界的本原和最高的精神实体,世界的一切包括人的思想情欲、善恶贤愚都是佛性、人之本性的派生物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显然王阳明的“无善无恶”就是惠能的“无住”。四句教的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强调的是良知(心体)的知觉功能,这又是王阳明摄取了佛教心性本觉思想的结果,王阳明认为:“吾心之本体,自然灵昭明觉者也。凡意念之发,吾心之良知无有不自知者。其善欤,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其不善欤,亦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 。[而四句教的第二和第四句所说的为善去恶的格物工夫即致良知的工夫,也明显借鉴了禅宗悟修并重的思想,强调知行合一。

百战归来白发新,青山从此作闲人。
峰攒尚忆冲蛮阵,云起犹疑见虏尘。
岛屿微茫沧海暮,桃花烂漫武陵春。
而今始信还丹诀,却笑当年识未真。”(《归兴二首·其一》)

【注】阳明先生一生剿匪,现在休闲下来。什么是还丹诀,就是修身养性。

归去休来归去休,千貂不换一羊裘。
青山待我长为主,白发从他自满头。

种果移花新事业,茂林修竹旧风流。
多情最爱沧州伴,日日相呼理钓舟。”(《归兴二首·其二》)

【注】人做事,应罢手时就要下定决心结束,假如犹疑不决想找个好时机,那就像男女结婚虽然完成了终身大事,以后家务和夫妻儿女之间的问题还很多。人们别以为和尚道士好当,其实他们的七情六欲也未必全除。古人说得好: 现在能罢休就赶紧罢休,如果说找个机会罢休,恐怕就没了罢休的机会。 这真是一句极高明的见解。(菜根谭)所以“归去休来归去休”,说的好!

清溪月出时寻寺,归棹城隅夜款门。
可笑中郎无好兴,独留松院坐黄昏 。”(《观从吾登炉峰绝顶戏赠》)

物情到底能容懒,世事从前顿觉非。
自拟春光还自领,好谁歌咏月中归。(《山中漫兴》 )

    从这些诗句当中我们可以体验到王阳明隐逸生活的无限趣味与美妙境界,故乡的田园、山水、林泉、朋友,一草一木,此中的真意,无不是道,与诗人的心相契。

     龙场悟道,王阳明一生中还有一段两年多的准隐逸生活,就是王阳明自嘲为“吏隐”的贬谪龙场时期,虽是被迫在偏僻荒凉之地艰难“归隐”,但王阳明还是很快找到了隐逸的感觉。

投荒万里入炎州,却喜官卑得自由。
心在夷居何有陋?身虽吏隐未忘忧。
春山卉服时相问,雪寨蓝舆每独游。
拟把犁锄从许子,谩将絃诵言游。”(《居夷诗·龙冈漫兴五首其一》)


卧龙一去忘消息,千古龙冈漫有名。
草屋何人方管乐,桑间无耳听咸英。
江沙漠漠遗云鸟,草木萧萧动甲兵。
好共鹿门庞处士,相期采药入青冥。 ”(《居夷诗·龙冈漫兴五首其四》)

【注】自比庞居士。也自比南阳躬耕的诸葛亮。

    正因为有了这样超脱的心态,才有了王阳明“龙场悟道”的可能,隐逸之心使诗人的生命得到了升华与解脱。

      寺僧早就融进了他的生命,他34岁写诗回忆道:

我爱龙泉寺,寺僧颇疏野。尽日坐井栏,有时卧松下。
一夕别山云,三年走车马。愧杀岩下泉, 朝夕自清泻。”(《京师诗八首·忆龙泉山》)

 王阳明现存早期的诗集《归越诗三十五首》是他31岁以刑部主事告病归越途中所作,写他初次朝圣九华山有感,而其中与寺僧有关的诗篇就占了一半以上。诗人感受着九华山道场的气息,九华山也倾听着诗人的肺腑之音:

岩犬吠人时出树,山僧迎客自鸣钟 
一卧禅房隔岁心,五峰烟月听猿吟。”(《游牛峰寺四首》)

 最爱山僧能好事,夜堂灯火伴孤吟

月明猿听偈,风静鹤参禅。今日揩双眼,幽怀二十年
金骨藏灵塔,神光照远峰。微茫竟何是?老衲话遗踪。”(《化城寺六首》)

岩下云万重,洞口桃千树。
终岁无人来,惟许山僧住。”(《芙蓉阁二首》)

     九华山神奇的风光特别是浓郁的佛教氛围深深吸引了诗人,给了他挣扎、疲惫的身心以莫大的清凉与寄托。在宇宙万物之中,“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佛法是无所不在的,从人们生活的日常行事到自然界的叶落鸟鸣,无不透露出微妙而深永的禅机,以物拟人或以人喻物,使物我相融,物我合一,或者物我两忘,对大自然的描绘变成了对自身的认识和体验。

溪风漠漠南屏路,春服初成病眼开。
花竹日新僧已老,湖山如旧我重来。(《南屏》)

卧病空山春复夏,山中幽事最能知。
雨晴阶下泉声急,夜静松间月色迟。

把卷有时眠白石,解缨随意濯清漪。
吴山越峤俱堪老,正奈燕云系远思 。(《卧病静慈写怀》)

江上俱知山色好,峰回始见寺门开。
半空虚阁有云住,六月深松无暑来。
病肺正思移枕簟,洗心兼得远尘埃。(《移居胜果寺二首》)

水南昏黑投僧寺,还理义编坐夜长 。(《醴陵道中风雨夜宿泗州寺次韵》)

      两年多后离开贬谪地途中的《居夷诗》又留下了不少有关寺僧的诗作:

杖藜一过虎溪头,何处僧房是惠休?
云起峰头沈阁影,林疏地底见江流。”(《辰州虎溪龙兴寺闻杨名父将到留韵壁间》)

【注】惠标:岸阔莲香远流清云影深;惠标是南北朝最早的佛教诗人。自他以后禅诗意境就写出来了,和谢灵运一起算是禅诗的祖宗。

尽日僧斋不厌闲,独余春睡得相关
……也知世事终无补,亦复心存出处间。(《僧斋》)

乘兴看山薄暮来,山僧迎客寺门开。
雨昏碧草春申墓,云卷青峰善卷台。
性爱烟霞终是僻,诗留名姓不须猜。
岩根老衲成灰色,枯坐何年解结胎 。”(《德山寺次壁间韵》)

 渌水西头泗洲寺,经过转眼又三年。
老僧熟认直呼姓,笑我清癯只似前。
每有客来看宿处,诗留佛壁作灯传。
开轩扫榻还相慰,惭愧维摩世外缘 。”(《泗州寺》)

【注】诗留传灯(诗留佛壁)是禅僧传心之道。

    禅宗把自然当作佛理禅趣的显现:“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一切色是佛色,一切声是佛声”,就是指佛性遍存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之中。
     寺僧对王阳明来说,永远是那么的亲切,在他辗转漂泊的一生中,他总把各处的寺庙当作自己的家一样,去调息身心,去访道参禅,去体悟宇宙、生命的真谛。

中丞不解了公事,到处看山复寻寺。
尚为妻孥守俸钱,至今未得休官去。
三月开花两度来,寺僧倦客门未开。
山灵似嫌俗士驾,溪风拦路吹人回。
君不见富贵中人如中酒,折腰解酲须五斗?
未妨适意山水间,浮名于我亦何有?”(《重游开先寺戏题壁》)

【注】  【东林寺酬韦丹刺史】
  年老心闲无外事,麻衣草座亦容身。
  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全唐诗·卷810_12》
这首诗讥讽江泽民最好。是唐朝灵一禅师讽刺韦刺史的一首诗歌。

驱驰此日原非暇,梦想当年亦自劝。
断拟罢官来驻此,不教林鹤更移文 。”(《游庐山开先寺·二》)

 面对山水和寺僧,诗人自然敞开心扉,吐露自己的心声。

     既到庐山诗人当然是不会错过东林寺的:

   远公学佛却援儒,渊明嗜酒不入社。我亦爱山仍恋官,同是乾坤避人者。”(《庐山东林寺次韵》)

   莫向人间空白首,富贵何如一杯酒!
  种莲栽菊两荒凉,慧远陶潜骨同朽。”(《又次邵二泉韵》)

   这里诗人以慧远、陶渊明为榜样来抒发自己儒释合一的理念。

   王阳明自己悟道后,总是不失时机地去开导别人,宣扬自己的心学理念,特别是与友人临别之时,总是赋诗劝勉:

休论寂寂与惺惺,不妄由来即性情。
笑却殷勤诸老子,翻从知见觅虚灵。
道本无为只在人,自行自住岂须邻?
坐中便是天台路,不用渔郎更问津。(《京师诗二十四首·别方叔贤四首·其四》)

【注】不管是阳明先生,还是李耳先生(老子),他们无论是提到  还是 无为 ,必然会有一个   无不为 永相随。这正是中国古代哲学最大的特色,以本然如此的天理为底色搭建好舞台后,必定会有  或者 无不为 这种人的作用在其上跳舞。

千年绝学蒙尘土,何处澄江无月明 。(《滁州诗三十六首·赠熊彰归》)

至道不外得,一悟失群暗。(《滁州诗三十六首·别易仲》)

【注】关键在于悟字。

悟后《六经》无一字,静余孤月湛虚明 。”(《滁9 31州诗三十六首·送蔡希颜三首·其三》)

【注】五经,指《诗》、《书》、《易》、《礼》、《春秋》。六经原包括《乐经》,《乐经》早佚,宋儒以《周礼》代之,以足六经。

世人失其心,顾瞻多外慕。安宅舍弗居,狂驰惊奔骛。
高言诋独善,文非遂巧智。琐琐功利儒,宁复知此意!”(《滁州诗三十六首·郑伯兴谢病还鹿门雪夜过别赋赠三首·其三》

【注】 阳明先生说:“知是心的本体,心自然会知,看到父亲自然知到孝顺,看到兄长自然知道敬爱,看到小孩落井自然会产生恻隐之心,这就是良知不用外求的意思。要是良知的发动之处,能做到没有私意的阻碍,就是所谓的‘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的境界。然而在普通的人而言,不能做到没有私意的阻碍,所以必须用‘致知格物’的功夫战胜私意,复全天理。在心中的良知没有任何阻碍,得以自由流行的时候,就是‘致知’,‘致知’就是‘意诚’。世人失其心,就是因为失去良知。知良知,才能安宅、安心。从这一点来说,心学比禅宗佛教来的易懂,高明!

    王阳明越到晚年,随其心学思想的逐步成熟与展开,阐释心学的理趣诗就越多,《居越诗三十四首》中理趣诗就占了半数以上。

须从根本求生死,莫向支流辩浊清。
久奈世儒横臆说,竞搜物理外人情。
良知底用安排得?此物由来自浑成。(《次谦之韵》)

【注】“修养好自家心体”是心学禅学之根本。阳明先生说:“除了人情事变,再没有其他的事情。喜怒哀乐,难道不是人情吗?从视、听、言、动到富贵、贫贱、患难、生死,都是事变。事变也只是包含在人情中,其关键只在于‘致中和’,‘致中和’又只在于‘谨独’。”

   作为万事万物映射于人心的人之情,是无所谓善恶的,但一旦人情浮现于心体,心体不免会有偏失,在“人情”上做功夫,依然是将“觉到此心不正时”的心给扭正,所以阳明说“其要只在致中和”,“致中和”就是将任何的“偏执、尖锐、游移”的心体扶正为“中理、圆通、适宜”的状态。但接着就是一句“致中和”只在“谨独”,这个“谨独”,和“慎独”其实是同一个东西,条条大路通罗马,说千道万,还是归结到这个集万千宠爱以一身的“谨独”上。

   “谨独”也就是他的致良知思想,也即知善知恶,为善去恶,知行合一。慎独是在《大学》《中庸》中最早提出的,是指古代的一种修养方法,也即即使只有自己一个人在的地方也要注重自己的行为,严于自律,注重道德修养。二者共同处在于强调自身的自律性,是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


潜鱼水底传心诀,栖鸟枝头说道真。
莫谓天机非嗜欲,须知万物是吾身。(《碧霞池夜坐》)

【注】“万物运行的本然如此的规律”称之为“道”,“万物各得其所”称之为“德”,“德”者,“得”也,这才是“道德”本来的意思,而不是现在所说的仅局限在对人的品德的判断上所说的道德。

万理由来吾具足,《六经》原只是阶梯。(《林汝桓以二诗寄次韵为别》)

【注】《六经》(《诗》、《书》、《易》、《礼》、《春秋》,《周礼》)以及《续六经》。王通,字仲淹,隋朝末年人。是隋代山西的一位私人教育家,死后,门下弟子私谥为“文中子” 王通出生在官宦世家,其父王隆,曾于隋朝初年,以国子博士待诏云龙门,向隋文帝奏《兴衰要论》七篇,“言六代之得失”,颇为隋文帝所称道。王氏家学渊源深厚,所以王通从小就受到儒学的熏染。曾任过官职,但王先生并不满意,所以不久就“弃官归,以著书讲学为业”。王通弃官归乡后,便潜心钻研孔子的“六经”,模仿孔子,作《王氏六经》,或称《续六经》。并开始在家乡的白牛溪聚徒讲学,不过可惜的是,王先生的《续六经》在唐朝时就大多散失无存了。据说王先生的弟子后来在唐代开国之时都有杰出贡献,像魏征、房玄龄等名臣皆出自其门下。

千圣本无心外诀,《六经》须拂镜中尘。”(《夜坐》)

【注】心学关键在于自我修养,悟道。人人皆可成圣人。

     在讲学时, 王阳明更是借用禅学,生动形象而又直截了当地将自己的思想和盘托出:

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
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咏良知四首示诸生·其四》)

【注】阳明先生强调的依然是修心要以 诚意 为主,而不是以格一个个外物的  作为功夫的主要着力处。修行在于内悟,而非外求,这点与禅宗同,所以人人自家都有无尽藏,不要沿门乞讨,向外求心。

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
但致良知成德业,谩从故纸费精神。
乾坤是易原非画,心性何形得有尘?
莫道先生学禅语,此言端的为君陈。”(《示诸生三首·其一》)

【注】知善知恶,为善去恶,知行合一。致良知,阳明结合自己纯熟的修养功夫,提出本体功夫合一、满街都是圣人等观点,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中秋》)

       王阳明的心学横空出世,震古烁今,其理趣诗意蕴隽永,浑然天成,可谓王阳明诗歌中的精品。 

行年忽五十,顿觉毛发改。四十九年非,童心独犹在。(《江西诗·归怀》)

【注】童心就是禅。

白头未是形容老,赤子依然浑沌心。(《居越诗·天泉楼夜坐和萝石韵》)

     这是心学大师王阳明自我人格的真实写照,没有童心,不是赤子,怎么会有真正的诗歌?诗如其人,王阳明的诗歌清新自然,尚实崇真,纯为思想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天籁之音。

王守仁禅诗之造诣:--摘自《中国禅宗哲学史》日本忽滑谷快天
    
无题
    岩头有石人。为我下嶙峋。
    脚踏破履五十两,身披旧衲四十斤。
    任重致远香象力,餐霜生雪金刚身。
    夜寒双虎与温足,雨后秃龙来伴宿。
    手握顽砖镜未光,舌底流泉梅来熟。
    夜来拾得遇寒山,翠竹黄花好共看。
    同来问我安心法.还解将心与汝安。(《王阳明全书》卷二十57页左)
   
【注】“二祖向达摩求心安”公案。
 
    咏良知
    问君何事日憧懂,烦恼场中错用功。
    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两字是参同。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同上68页左)

    【注】,“良知”涵盖伦理却又非“伦理”所能局限。它是一个“无善无恶心之体”的东西。
   
    答人问良知
    知得良知却是谁,自家痛痒自家知。
    着将痛痒从人问。痛痒何须更问为?

  【注】良知或者自己对于自我的修行或者对于大道的理解,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足为他人道,的确是不足为他人道。我们要想让别人听明白,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人与人之间有无穷的误会,西方称之为聋子的对话。我们彼此之间交流非常艰难,文化层次不一样,精神内容不一样,当时的情趣不一样,何况当下用不用心听又不一样,你自己说清楚没有说清楚又不一样。所以,人与人之间交流,百分之九十九的交流都是白费工夫。交流什么?谈不上交流。语言只能表达意思的,我心里面想一个东西,把它表达出来。表达出来的永远都是冰山的一角,还有庞大的东西是不可能语言表述出来的。自己的感觉,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意图,自己的阴谋鬼计那就更不敢在语言上表述出来,这个就是那么简单。自家痛痒自家知。
     
    答人问道    
    饥来吃饭倦来眠,此是修行玄更玄。
    说与世人诨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同上69页左)
  【注】 世界上越是老生常谈的话,往往越是至理名言。所以真理没有必要刻意往高处寻,它其实就在吃饭穿衣,坐止起息的身边,所说的真水无香就是此之谓吧!

   中秋
    去年中秋阴复晴,今年中秋阴复阴。
    百年好景不多遇,况乃白发相侵寻。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月。(同上7l页右)
 【注】认识到一切都是不生不灭,月有圆缺,人有离别,生死都是万物运行之规律,什么金钱、富贵、苦难、名利在自己一生中皆如梦幻,人就得到解脱,也就不会烦恼。人人都有一颗良知心,人人皆可圣贤。何必非要在中秋之夜赏月呢?怀有一颗良知心,你就会平和接受一切不愉快的变故,世界就会变得美好,人心快乐了,你就幸福了。这就是王圣人的基本理论。
    这首诗意境很高,哲理性极强。赏心就在于修心,让自己有颗平常心,平静的心,有良知的心。

王门弟子钱德洪诗二首

  宿五祖寺
真性人人原具足,  漫将南北费评论。
谁云半夜江边渡,  只许三更灯下闻。
玉涧泉声悲落日,  莲池月色对芳樽。
欲留一偈酬知己,  犹恐相传一顿门.

【注】  王门有钱德洪、王畿,宛然如五祖门下有神秀、慧能.德洪之学渐修,畿之学顿悟。故德洪于彻悟不如畿,畿于持循不如德洪。前者不失儒者之矩镬,后者所以评为入禅去也。至其末流,乃没入禅海,而王学失其传。
 
   钱德洪.字洪甫,号绪山,余姚人,王守仁门人。嘉靖十一年始赴廷试,补国子监丞,寻升刑部主事,次迁员外郎,因事下狱,讲《易》不辍。至穆宗帝时致仕,在野三十年,无日不讲学。万历二年卒,年七十九。
    德洪尝言及良知与太极之关系云:

    充塞天地间,只有此知,天只此知之虚明,地只此知之耀聚,鬼神只此知之妙用,四时日月,只此知之流行,人与万物只此知之台散,而人只此知之精粹也。此知运行,万古有定体,故曰太极。原无声臭可即,故曰无极。太极之运无迹,而阴阳之行有渐,故自一生二生四生八,以至庶物露生。极其万而无穷焉。是顺其往而数之,故日数。往者顺自万物推本太虚以至于无极,逆其所从来而知之,故曰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世,盖示人以无声无臭之源也。(《明儒学案》卷十一8页左)

   良知之普泛本王学之通义,而适用之于从太极、无极,阴阳之消长,万物之生灭,则可验德洪之力量。

--摘自《中国禅宗哲学史》日本忽滑谷快天

    思龙山绝顶
龙山只在蕙花阳,  僧梵悠悠燕鹊翔。
绝顶云潜含雨气,  中天阁翠接江光。
梦回多国堂垂自,  秋到东篱菊正黄。
南望伤心一挥泪,  钱塘野渡正苍茫。


    钱德洪世称绪山先生,阳明高足。晚年周游宣微江广问,讲席之盛,等于米陆。

     中国文化儒、道、释本一家!

注:关于王阳明同志的事迹可看当前明月同志《明朝那些事》,比较通俗。学习王阳明同志的思想可看《传习录》,不是太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论王阳明诗歌的心学意蕴
圣 人 之 学 -- 心 学
王阳明的心学智慧为何如此火?看完他的这10首诗,瞬间开悟
作为诗人的王阳明
《王阳明心学》18句
王阳明的思想体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