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庆亮老师中海大讲堂讲座:梁漱溟在邹平的救国大业之五

《梁漱溟在邹平的救国大业》

 

第五集  截然不同的教育

 

上次我们讲到,梁漱溟和研究院的同事们采取四大措施,短短两年就在邹平打开局面。但是,随着事业的扩大,他们的人手明显不足。其实,研究院从创建之初,就开始了这方面的准备。

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分为乡村建设研究部、乡村服务人员训练部、实验县区三部分,另有附属农场、金融流通处、卫生院、师范学校、实验小学等部门。其中,研究部和训练部就是专门培养人才的。

一、研究生教育

研究部是培养研究生的高级研究机构,招生对象是大学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任务是广泛研究乡村问题,为学术界开风气,同时研究本省各地方的乡村建设方案。

研究部的学制是两年,招生对象主要山东人,对于外省要求入学者,可录为附学生。研究部前后共招生三届,培养正额生66名,附学生10名。

邹平南范村当时有个小伙子叫李守文,家庭条件不错,在济南读过大学。研究部第一届30个学生中,从邹平招的学生只有2个人,李守文就是其中一个。在同学们当中,他年龄较小,但是学习用功,非常上进,梁漱溟非常赏识他。研究部毕业之后,李守文被留在实验县政府干秘书,不久被提拔为教育科长,后来又担任了财政科长。

二、职业教育

训练部实施的是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基层乡村建设工作的实用型干部。招生对象是具有初中文化或具有相当程度者,年龄在20岁以上、35岁以下。

研究院在全省107个县分区域划片招生,先后从鲁中、鲁西、鲁南、鲁北和鲁东分批次招收四届学生。每届学生约300名,学制一年,另有附学生几十名。乡建期间,共培养学生近1500人。

三、研究院教育的特点

不管是研究部,还是训练部,他们的教育与传统的教育截然不同。具体而言,由以下六个特点:

1、功课紧张:

这是研究院的作息时间表:早晨5点起床,之后参加朝会,训练拳术;6点半早餐,到中午12点午餐之间,中间的5个多小时分为指导作业、自修作业两个时段,也就是集中上课和自主研究两种方式;中午没有午休;下午从1点到5点是4个小时,课程安排和上午一样,也分为两个时段;晚上还有2个小时的上课时间,9点睡眠。这样一天下来,学习的时间足有11个小时,和现在的高三学生差不多。不但如此,梁漱溟还介绍说:

训练部课程以一年结业;这一年到头是不放假的。不但不放寒暑假,并星期例假及一切纪念节假都没有。——19334月《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设立旨趣及办法概要》

2、班主任制

训练部学生每班40人,每个班配置班主任、助教各一人。班主任对他这个班的学生,从学习到生活,负全部指导照管的责任。与我们现在学校里的班主任制度相比,研究院的班主任制有两大鲜明的特点:一是班主任与学生“同起居,共饮食”,要吃在一块,住在一起;二是记日记也是一门必修的功课,学生每天都要写日记,然后由班主任逐一仔细批阅,以便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习状况。这充分体现了梁漱溟的教育主张:“教育应当是着眼一个人的全生活,而领着他去走人生大路”;“一面是自己走路,一面引着新进朋友走路”。

3、自主学习

研究部的教学方式一般不采取讲授方式,而以个别谈话或集众讨论为主。训练部的课程有一半也是自修和讨论。这也体现了梁漱溟一贯反对灌输式教育的思想,他说:“我以为有好多的功课,若使有学生自己去看书,一定要比上堂由先生讲课本,比较要方便,也要多得些益处。”

4、自治制度:

研究院的杂役、职员很少,研究院日常的教务、总务、卫生等许多公共事物,都是在班主任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来做。这符合梁漱溟反对贵族化教育、重视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主张。

5、享受公费:

学生们为什么会踊跃报考邹平的乡村建设研究院呢?因为研究院不收学费,而且还包吃包住,按季节发校服,每月还能领到补贴,训练部的学生每月5块大洋,除了吃饭、买书和零花外,有时候还能剩下钱给家里。研究部的学生每月补贴10块大洋。(外籍附学生不在此列)另外,学生们的伙食也不错,例如训练部第一届学生、邹平西董人刘溥斋回忆说:

学生上学,花钱不多,不交学费,全部住校。生活安排得很好。吃饭有餐厅,七八个人一桌,固定位置,每次开饭,饭菜预先摆好,每桌三四个菜,排队进入餐厅,站着就餐。

——《我在研究院训练部学习和从事乡建活动的经过》

这样看来,研究院的经费开支是很大的。既然不收学生的学费,那么钱从哪里来呢?两个来源:一是山东省政府每年拨付1012万元;二是1934年后,山东省政府准许邹平、菏泽两个试验县还可以截留地方收入的30%作为实验经费。

6、分配工作:

研究院招生最有吸引力的是工作包分配,学生毕业后多半留研究院、各个实验县区,担任教育指导员、办理乡农学校等,他们都成为山东乡村建设的骨干。193210月研究院还成立“乡村服务人员指导处”,安排导师巡回指导学生的农村实际工作。同时,还出版杂志和通讯资料跟进指导、相互交流,相互借鉴。

四、研究院的师资力量

我们现在经常讲: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师资队伍是立校之本、强校之基。那么,当年研究院培养那么多学生,老师从哪儿来?主要两个途径:

1、志愿下乡:

梁漱溟把乡村建设运动称为“知识分子下乡”。他说:

乡村问题的解决,第一固然要靠乡村人为主力;第二亦必须靠有知识、有眼光、有新的方法、新的技术(这些都是乡村人所没有的)的人与他结合起来,方能解决问题。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

在乡村建设运动中,梁漱溟主张知识分子要充分利用的自身优势,“成为众人之师”,为农村“增耳目”“鼓喉舌”“添脑筋”。

梁漱溟求贤若渴,想尽各种办法,利用他的社会感召力和影响力,从全国各地吸引人才。七年多的时间里,共有有100多名专家、教授等高层知识分子,抱着振兴农村、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不惜放弃大城市的舒适生活,像梁漱溟那样,投身艰苦的乡村建设工作。例如清华大学工程院的吴顾毓、施嘉炀,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院长梁家声,南开大学的何廉、方显庭,燕京大学的杨开道、许士廉、张洪钧,华洋义赈会的章元善、于永兹、南京晓庄师范学校的杨效春、潘一辰、张宗麟等。尽管这些名字今天已经比较陌生了,但在当时都是在国内名燥一时的专家学者。

当时,梁漱溟还写了一副对联:与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梁菽麦黍稷下功夫。这充分反映出参加乡村建设的知识分子对农村工作的态度和热情,一时传为美谈。

2、向外聘请

在研究院师资紧缺的时候,梁漱溟想到了一个人:老朋友陶行知。

1929年梁漱溟参观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时,非常欣赏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事业,当时就向陶先生提出请求,希望将来搞农村工作需要时,能够得到陶行知的人力支持,给他派几个干将去搞教育。现在,梁漱溟确实需要人了,就给陶行知写信请求帮助。陶先生非常重视这件事情,经过斟酌,最后决定派晓庄师范的教导主任来邹平。

这个人是谁呢?是教育专家——杨效春。杨效春这个人很有能力,也很热心农村工作。当时,搞乡村教育没有教材,他就下手编写了大量的教学资料和课本。其中,最出名的一本书叫《乡农的书》。

1934年,无锡教育学院的朱秉国临时借调来邹平时,杨效春下乡指导教育工作的敬业精神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邹平漫忆》的回忆文掌中说:

差不多整个一天,跑路说话,未尝稍停。傍晚回到研究院时,杨先生的精神依然不觉倦乏。我仔细地一看杨先生的土布大氅、土布鞋帽上,布满了不少的飞沙,两颊上也被朔风吹起好多皱纹,薄薄的涂上了一层尘埃。

梁漱溟非常器重杨效春,后来让他担任邹平国立简易师范的校长,并兼任邹平实验县政府的教育科长,主管全县的教育行政工作,为邹平实验县的教育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后来,杨效春被人从邹平挖走了。此人来头不小,是国民党高级将领张治中。他1936来邹平考察,对邹平的乡建工作非常欣赏。当时,他出资在老家安徽巢县创办了一所黄麓师范学校,当时正缺校长,就向梁漱溟提出请求,想借调杨效春。最后,梁先生忍痛割爱,把杨效春派给了张治中,同时派去的还有3名研究部的毕业生

杨效春走后,陶行知先生又给梁漱溟先后派了两个人,一个是潘一尘,一个是张宗麟,当时都是他的得力干将,非常优秀的教育专家。

经过研究院与众不同的教育和培养,研究院已经储备了大批人才,老百姓也开始接受乡村建设运动。这个时候,一个重大历史机遇来临,把邹平的乡村建设运动推向了高潮!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机遇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文化的“老道理”
梁漱溟资料简介 梁漱溟生平事迹 梁漱溟与邹平乡村建设[第2页]
梁漱溟先生邹平墓地的大师书法精品
国学大师梁漱溟和邹平乡村建设运动
梁漱溟从事邹平乡村建设二三事
中国的“乌托邦”:梁漱溟在山东搞县政革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