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八十年代十大文化记忆


八十年代十大文化记忆现代化生活的喧嚣让现代化的人们忘却了记忆,而每每夜深人静,抑或是在那个给自己心情放了假的午后,怀旧的思绪悄无声息地飘散开来,就象那杯浓浓的茶,纠缠着化不开的怀旧情绪。21世纪的人们,一方面在物质上尽情享受现代文明所提供的奢华,一方面又在心灵深处呼唤曾经年代的自然淳朴。但是无论我们怎样迫不得已心为形役地混迹于都市,我们面前只有去的路和回的路,中间永远没有缺口。所以,我们只能选择唱一首老歌走一段新路。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与您一同去回顾品味那让人难以忘怀的旧日时光。


八十年代十大文化记忆之电视广告

上榜理由:刚开始的时候,总是很新鲜,时间一长,难免“审美疲劳”
怀旧指数:★★★
国人对电视广告的记忆始于七十年代末期,清晰于八十年代初期,那个时候,作为传统吆喝叫卖方式的电视化革新,广告引起了人们观望的好奇心态,而电视节目资源的严重匮乏,让更多的人把广告作为节目欣赏和娱乐,别忘了,广告在那个时代还有着不错的名声和口碑。于是,记忆在八十年代的人们,一方面享受着初期的娱乐,一方面开始盯着屏幕,掂量着自己的钱袋,丈量着自己与优质生活之间的距离。
那时候,是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电视还很少有广告,刚刚开始出现广告,那时候特别奇怪,样子很简单,有的时候特别傻,比方说,直接有人站在那里,就开始歌唱某一产品,我记得那个时候,有一对很红的女生二重唱组合,好象叫田明、张稀珍,在这个广告里,她们是这样唱的,我至今记得:薄膜蒸发器,你为人民谋福利。
电视广告的出现宣告的了物资紧缺时代的结束,手中渐渐有了钞票的国人开始从方寸荧屏搜寻消费的目标,电视广告的功效也日益壮大,广告的数量也在急剧膨胀,到今天,21世纪的人们在“一半是广告,一半是节目”中“痛并快乐着”,电视广告已经无孔不入,钻研我们生活的每一寸空间。只是,电视广告出现时的新鲜感已经荡然无存,更多的时候,我们一边痛骂着广告,一边又在被广告所左右,这可能就是现代生活的无奈享受。

八十年代十大文化记忆之便衣警察
上榜理由:我们少年时,曾也壮志不言愁
怀旧指数:★★★
2004年3月19日,在“欢歌2004”演唱会上,歌者刘欢一首《少年壮志不言愁》唤起了人们对八十年代音画的深情记忆。
作为上世纪80年代初一部家喻户晓的电视剧,《便衣警察》留在人们记忆中的是警察的神圣和个人价值观的生动体现,这部电视剧所引发的社会轰动有着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在共和国光辉灿烂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令人悲伤的那个年代——“十年浩劫”。在那迷茫、惆怅的日子里,愤怒被深深地埋在人们心中。浩劫过后的八十年代,人们开始对那个时代进行深刻的反思,而《便衣警察》就是这样一部主题深刻的作品。
《便衣警察》是兴起于七十年代末期的伤痕文学收官作品,由于它触及人们伤痕未平的况味而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共鸣,喧嚣了那个时代市井间简单枯燥的文化生活。《便衣警察》也是第一次全面反映人民警察形象的电视剧,自此之后,公安题材的电视剧层出不穷,但《便衣警察》上映时的全民热潮已经不再。
这部电视剧还成就了一首被传唱为经典的歌曲,那就是《少年壮志不言愁》,这首在特殊社会环境下励志歌曲,再加上刘欢的倾情演绎,曾无数次被列为卡拉OK初期时代的点唱冠军。


八十年代十大文化记忆之高仓健
上榜理由:他引起了中国男人和女人之间的一场审美对峙
怀旧指数:★★★
八十年代,有一部电影让中国男性观众至今耿耿于怀,这部电影不但改变了中国女性的审美观点,也改变了中国男性在造型方面的钻研方向,它就是由日本硬汉高仓健主演的电影《追捕》。
大多数内陆观众在那个时代只熟悉英雄的气概,而不知男子汉的风采,而日本影片《追捕》的上映,让高仓健在国内一夜成名。《追捕》作为一部影响中国人行为方式及审美观的电影,不仅让中国人习惯称呼一些“歪瓜咧枣”的同志为“横木竟二”,更加几乎彻底改变了一代中国人的审美,从此,曾经风靡一时的南派小生面孔彻底成为了奶油的代名词,而硬朗的面孔,沉默的气质,扭转命运的勇气,都因为《追捕》里的高仓健而成为中国人对“男子汉”这个名字树起的新标准。
高仓健曾经在八十年代让无数中国男人“伤了自尊”,这个名词俨然成为那个年代“寻找男子汉”的坐标。从此观众记住了真正的男子汉高仓健和善良纯真的“真由美”。时光流转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高仓健的余温仍然没有冷却,哈尔滨有一男性同胞觉得自己的长相不够男子汉,要求按照高仓健的样子进行整容手术,高仓健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八十年代十大文化记忆之射雕英雄传
上榜理由:一半靖哥哥,一半蓉妹妹,八十年代的懵懂爱情
怀旧指数:★★★半
“依稀往梦似曾见,心内波澜现”,这首脍炙人口的《铁血丹心》时至今日仍能于瞬间激起时空厚厚的尘埃,“依稀往梦”,光影浮现,似曾昨日,在八十年代,一部《射雕英雄传》完成了中国民众对电视连续剧的第一次痴狂。而当年万人空巷只求一睹为快的狂热,如今已变成几代人心底的秘密和幸福。
舒展八十年代班驳陆离的光影岁月,香港无线83版的《射雕英雄传》应该是无可非议的经典,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牢牢操控了街头巷尾的话题。而翁美玲和黄日华的精彩演绎更让中国的观众第一次品尝了追星的滋味。以至于两年后,当翁美玲红尘无恋,撒手尘寰后,内陆的男性观众皆唏嘘不已,扼腕叹息红颜薄命。也是因为这部经典,多数内陆观众知道了武学大师金庸的存在。在18年后,这部剧集已成沉淀成金迷心中不可动摇的丰碑,而《射雕英雄传》也历经几次重拍,但每次重拍总是引来骂名无数,皆由83版的颠峰演绎难以逾越。
《射雕英雄传》让那代人迷上了功夫,“降龙十八掌”响彻江湖,于是,在初始懵懂的中小学校园里,课间所有的空地都变成了练武场,一百多个“靖哥哥”在练“降龙十八掌”,三十多个“洪七公”拿着棍子到处乱窜,还有七八个“欧阳克”手持一把破扇“恶装”风流。岁月无痕,思想有迹,而灵魂深处游走的,则是无边的驰骋。

八十年代十大文化记忆之霍元甲
上榜理由:万里长城永不倒,大侠还是霍元甲
怀旧指数:★★★半
几十人甚至上百个人挤在同一台电视机旁观看同一部电视剧似乎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但22年前,一部经典电视连续剧《霍元甲》曾创造了这样的盛况,那时候黑白电视机廖若星辰,人们正是从简单而又深刻的黑白影象中体会到这样一个讯息:爱国精神原来不仅体现在战斗英雄身上,还能从民间大侠霍元甲身上找到另一种民族精神。
摄于1981年的《霍元甲》在内陆成就了两种文化现象:它让以往人们难以听懂、拗口的粤语成了一种流行时尚,同是它作为第一部港台电视剧,引领了港台电视剧抢滩内陆的热潮,此后一大批港剧开始占据内陆的电视市场,国人的视野自此渐行渐远。
电视剧《霍元甲》也使当红小生黄元申在内陆名声雀起,他扮演的霍元甲,温文尔雅,气宇轩昂,秀气中透着刚毅,斯文里藏着倔强,这个颇具英雄气概的影视人物至今让人记忆犹新。但就在该剧在内陆播出的热潮尚未消退之际,黄元申割绝红尘,毅然出家九华山,此举更为电视剧《霍元甲》增添了一抹悲壮与神秘。

八十年代十大文化记忆之上海滩
上榜理由:迷人的发哥,永远的上海滩
怀旧指数:★★★半
发哥在《上海滩》里那个甩动白围巾的潇洒动作,让许文强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经典,也成为八十年代男人们梦中出现最多的至酷场景,只是那个“神话”的发哥,换成了梦中的平凡你我。也许是发哥留下的印记过于深刻,以至于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无数帅哥、酷男当道,仍难以泯灭那一代人对昔日偶像的痴迷。
记忆于八十年代的人们至今仍怀念那个狂热的日子,当《上海滩》播放的时候,万人空巷,全民集体开展娱乐运动。《上海滩》让中国人第一次感受到了悲剧的力量,一时间,许文强和冯程程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让国人牵肠挂肚,许文强已由此成为港剧之绝唱,这个扮酷、装坏、总在拒绝社会却又被社会吞噬的男人,这个有着忧郁深沉的双眼、嘴角总是带着一丝嘲讽笑意的男人,在他貌似冷酷和玩世不恭的外表下隐藏的是善良和真诚,而这最后一点良知也正是他的致命伤。他的悲剧引起了万千观众的共鸣。
《上海滩》让内陆观众从此喜欢上了周润发。一个谈笑间将成熟和浑厚、沉稳和沧桑、机智和勇敢、奔放和内敛收放自如的男人,发哥由此铸成经典。

八十年代十大文化记忆之琼瑶
上榜理由:她在八十年代的女孩们身上兜售了眼药水
怀旧指数:★★★★
爱情小说大师琼瑶曾经为八十年代的小女生们普及了爱的情商,似乎在一夜之间,以中学生为主力,全国的女生们在琼瑶编造的爱情梦境里学会小鸟依人,学会了纯情的方式就是以泪撒面,学会在“好喜欢”“好讨厌”“好无聊”的琼瑶语境中释放现实的枯燥。
琼瑶阿姨教会了八十年代的女生们什么叫“不食人间烟火”的爱情,它影响了那一代人谈情说爱的方式,在这一点上,说琼瑶阿姨改变了中国女人的恋爱观一点也不为过,但“一帘幽梦”始终难解“心有千千结”,现实让那个纯情之梦搁置“在水一方”,几把鼻涕几把泪后,仍旧“几度夕阳红”。女孩子们也逐渐分辨出,什么是真实的生活,什么是浪漫的梦境。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那个年代纯真、执着,还冒着点傻瓜的爱情梦想似乎已经成为了一抹记忆中的红艳。所以,我们怀念琼瑶,只是怀念那个纯真的年代,如此而已。

八十年代十大文化记忆之邓丽君
上榜理由:我的温柔,男人们都懂
怀旧指数:★★★★
如果说在八十年代之前,中国人还在偷偷听邓丽君的歌曲,随着八十年代文化大闸的开启,邓丽君的歌曲似乎在一夜之间风靡中国的大街小巷。于是,身着喇叭裤、戴一副蛤蟆镜、留着爆炸头、拎着卡式录音机,录音机里传出邓丽君的歌曲,这绝对是八十年代顶级时髦人士的装扮,而在长辈们的眼中,已经统统划到了“不良少年”之列。
邓丽君的歌曲迎合了那一代男人对温情的苦苦追求,尤其是在刚刚结束了一场“造反有理”的强硬运动,她的柔情似水酣畅地浇灌着中国男人久渴的心田,并在极短的时间内俘虏了他们过剩的阳刚,自此,那一代的男人在铁血之余懂了柔情。
在华语歌坛上,邓丽君是一个传奇。她的歌有一种让人忘记痛苦的甜蜜,她的笑容温柔得让人窒息。也许她出现的年代已经远去,但是当你在黑夜里重温她的音乐,那种安慰与甜美总是静静地温存在你心灵的一个角落,不经意地悄悄流出。
邓丽君之后,校园歌曲开始流行,罗大佑、李宗盛、齐秦破土而出,流行歌曲登堂入室,飞入寻常百姓家,可以说,是邓丽君唤醒了曾经那代人的娱乐细胞,并将流行歌曲“以柔克刚”的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时至今日,邓丽君仍旧是许多中年男人的怀旧偶像。

八十年代十大文化记忆之少林寺
上榜理由:它点着了功夫,一直烧到了今天
怀旧指数:★★★★半
“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当这首烂熟于心的《牧羊曲》那优美的旋律再次响起时,有关八十年代的记忆之门被骤然打开,思绪的翅膀腾空而起,破空的声音清脆跃动,如昨日般熟悉,似空谷般的悠长,所有的记忆痕迹,都在《少林寺》的声色影象中一一锻造。
进入八十年代刚刚两年时间,香港电影《少林寺》在国内上映,引发了一场全国规模的功夫“发烧事件”,据了解,由于该片的上映,光顾嵩山少林的游客在影片上映后的一年内猛增了四倍。
《少林寺》是我们对八十年代露天电影时代的亲切回忆,在一个个人声鼎沸的曾经夜晚,光影流转间孩童悠然成长,儿时甜蜜如丝般拉长。而《少林寺》带来的“后遗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在全国持续发烧:一首《牧羊曲》成为当时最为流行的歌曲,光头登堂入室成为最流行时尚的发型,在一夜之间,少林寺成了无数读书郎心中最为向往的雄性圣殿,而大批青少年集体登上了少室山,誓言“削发为僧”,宣告以“武”罢“文”,全国的父母为之焦虑。
在那场轰轰烈烈的全民记忆中,成就了功夫皇帝李连杰的一世英名,也成就了香港电影在内陆的不可替代的地位,若干年后,当我们面对《卧虎藏龙》《英雄》《十面埋伏》等所谓功夫片时,我们仍固执地相信,我们记忆中的那场“功夫”,将无法颠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怀旧】朗乡人七八十年代的记忆
难忘的记忆,六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老电影插曲,怀旧经典值得回味
记忆:七八十年代的玩具
记忆深处的那些连续剧歌曲,你还记得吗?
八十年代末的老照片,看了让人怀旧不已
抹不掉的八十年代乡村记忆,带不走的三十年前梦中童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