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英街告别宵禁始末
  1988年,繁华的中英街。 (均为资料图片)  
  解放初,英国边防警官和粤赣湘边纵队武工队战士隔界碑对视。
  1981年,中英街两侧分别由解放军和香港警察巡逻执勤。
  口述  刘伟强  时为沙头角镇广播站站长,现任盐田区沙头角街道中英街社区工作站站长。

  

  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广东省公安边防总队决定自2003年5月29日凌晨起,正式取消沙头角边境特别管理区宵禁,区内居民实行24小时通行;沙头角边境特别管理区内居民可以凭当地居民身份证24小时出入。此举标志着中英街的边防执勤彻底从过去的“武装防卫”型转变为“管理服务”型,给深港两地居民带来极大便利,一个更加宽松和谐的边防环境逐步形成。

  一条独特的客家小镇街道

  1898年8月,英国殖民主义者在割占香港和九龙后,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和《香港英新租借合同》。1899年英国实际接管新界,同年3月18日在“鸬鹚径”竖立界碑,东侧为华界沙头角,西侧为英界沙头角。1941年12月,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香港,以阻碍交通为名,将中英街3至7号界碑拔除,并改名“中兴街”。抗战胜利后恢复中英街旧名,并于1948年4月,中英街双方在沙头角举行隆重的重竖界碑典礼。

  1949年10月16日,沙头角解放,中英街成为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对垒的前沿。当时中英街的高音喇叭经常放着激动人心的政治口号。英国方面在1950年首先在港设立宵禁地区,沙头角一带首当其冲,宵禁时间从凌晨0点到6时。而内陆在同年出台出入国境办法后,包括沙头角中英街在内的边防也都演变为“军事边防”和“政治边防”。1952年“红色前哨连”进驻沙头角,随着中英街变成了边防禁区,历史上一条独特的客家小镇街道形成了。

  沙头角的老人都记得,当时界碑一侧的乡民要赶着耕牛去另一侧“过境耕作”。“文革”时,由于这道界限,分住界碑两侧、原为乡亲邻里的人们即使擦肩而过也低头不语,生怕落个“海外关系”的罪名。改革开放初期,一些急于购物而跨越界限的游客,当即会被值勤哨兵强拉回来,还要检查身份证明。香港回归祖国后,国内游客可以放心跨过界碑另一侧,还能兴奋地说“我到香港了”。

  逃港潮催生宵禁

  1959年,广东省决定在中英街设立一个沙头角日用综合商店,解决当地居民日常购物的需要。1978年,商店更名为沙头角进出口公司,进出口货物人民币和港币都可以购买,这也是全国第一家经过批准可以使用两种货币进行交易的公司。这个时期,深圳开始出现逃港潮,主要原因是两地贫富悬殊,沙头角人均年收入仅100元人民币,而对面的香港人均年收入达到7万港币。据不完全统计,当年从中英街逃港的就有2600多人,相当于两个沙头角的人数。

  改革开放初期,现年78岁的何壬坤从横岗调到沙头角区,当经济办主任,领导要把经济搞起来,但政府没有一分钱,怎么办?何壬坤和一些干部经过商量决定:到香港捡破烂来卖!于是成立了沙头角联合企业公司。要去香港,没有证,怎么办?就通过公安部门办个《过境耕作证》,到香港观塘、旺角等地,将破冰箱、旧沙发、收音机、录音机等捡回来卖,捞得“第一桶金”。

  当时内陆实行计划经济,商品短缺,尤其日用品到了匮乏的程度,而香港商品种类丰富,很多人就涌入中英街大采购。当时中英街除黄金饰品之外,雨伞、味精、尼龙布、肥皂等日用百货都供不应求。那时40元人民币可兑换100港元,某些沿海地区的农民,甚至带着麻袋前来购物。因为游客进入中英街的边防管制较严,一些居民便将价格低廉的商品运到镇外去赚取差价,这种从镇内到镇外的短途交易,被人称为“跑桥头”。也因为这样,边防有关部门在上世纪80年代初做出了每天凌晨0点至6时宵禁的决定,对进出关的中英街原居民进行严格限制。

  此后20多年,禁区给两边居民带来诸多不便,也拉开了一街之隔的经济差距。慢慢地,新界沙头角的女孩越来越少嫁到这边来,而华界沙头角的女孩却越来越多嫁过街去。《中英街的形成与变迁》一书记载:1978年深圳农民的年收入是134元,而香港新界农民同期年收入是13000港元。华界沙头角不通电,夜里只能用蜡烛和煤油灯照明。而街的那一边港英政府的照明工具是48支水银灯,明晃晃照过来。

  如今,内陆沙头角禁区已经开放,“禁区中的禁区”中英街也有限度地开放了,香港的沙头角禁区虽经各界人士呼吁,仍未撤销。

  宵禁取消房价大涨

  宵禁严重影响了中英街居民的正常工作生活。沙头角镇是深圳乃至全国最早建造小洋楼的地方,但当时沙头角的洋楼已经远远落伍了。在同样毗临香港的罗湖口岸附近,房价一度逼近每平方米万元,而在沙头角,价格不到罗湖的一半。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宵禁。

  宵禁时不时遇到这样的尴尬。有些居民到外地旅游、探亲、工作,回家都要抓紧时间赶到中英街关口,否则,哪怕是晚几分钟,也只能眼睁睁地望着家门而回不了。镇内居民深夜遇到重危病情需要出关救治时,常常在出关时遇到麻烦。而镇内发生火灾,消防人员要进关扑救也非易事。1989年镇内一家服装加工厂引发火灾,火势迅速蔓延,就在这危急时刻,由于宵禁,早已到达的消防车却被挡在了关口,无法进入。是否破例?谁也做不了主。值勤士兵按照规定层层请示,消防车在关口“望火兴叹”,直到半小时后被允许进入,已经烧死了人。为此,边防六支队定了一条不成文规定:危急时候,先放人后请示!

  2003年5月,中英街取消了宵禁,居住在此的数千名居民不再受凌晨0点至6时不许进出的限制。这反映了中英街的边防执勤彻底从过去的“武装防卫”型转变为“管理服务”型。如今,守卫沙头角的边防官兵每周都会与香港边界警察进行会晤,互通边界情报,合作越来越紧密。

  由于治安好、生活成本低于香港,取消宵禁后中英街的房子一下子变得很抢手。就拿2002年建成的海港别墅区为例,以前一套200多平方米的别墅,开发商叫价120万还无人问津。宵禁取消后,同样大小的一套别墅已经卖到了千万的价格,吸引了很多香港人前来置业。目前,已经有1000多户、5000多位香港人在中英街买了房子,很多已移民去国外的老朋友现在儿女在国外,自己却搬到深圳来定居。

  【新闻链接】

  沙头角中英街大事记

  1669年

  新安县复界,来自粤北的客家人南迁到沙头角。

  1840年

  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1899年3月18日

  中英双方“新界”北部陆界勘界结束。沙头角的土地和居民被“劈”成两个部分,有了“英界”和“华界”之分。

  1905年

  英方在沙头角一方竖立20块界碑,中英街上的第3号至第7号界碑由此而来。

  1949年10月16日

  人民解放军解放沙头角。

  1951年2月15日

  省都督府开始实行边境管理,所有人员均须从正式口岸凭巡捕签发的《出入境通行证》进出境。

  1983年

  中港双方签订《开放中英街协议》,中英街重建。

  1997年7月1日

  中英街见证香港回归祖国。

  2003年5月29日

  沙头角中英街取消宵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英街的百年深巷记忆
中英街观光旅游
【散文界】杨运鹏:再访中英街
沙头角见闻
1949年国旗飘扬的中英街 居民自由往来不需证件
深圳香港各占一半的中英街,究竟是什么样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