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裴高才:我的中学老师,“鸭棚老板睡大觉”——不简单

导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我的写作生涯里,有幸相遇了不同类型的良师益友,诸如前辈文化学者、作家、编剧,报刊编辑、诗词名家、评论家,书、画名家等,让我铭感五内。但今天,对他们暂且不表。

裴高才(左)在武汉图书馆社科讲坛边讲座边展示手书条幅

    不久前,我曾在《根根红烛映我心》一文里,追忆了启蒙老师杜献权、裴高仁等恩师,对我的影响;今天在此谈谈高中语文老师王希良、萧显新先生,以及后来的忘年之交王士毅教授诸公对我的言传身教。

裴高才做客电视台时现场泼墨挥毫

    当媒体人胡晶让我用一句话概括对诸位恩师的评价,我这个当年的放鸭郎,即用一句民谚形容老师们:“鸭棚老板睡大觉”——不简单(不捡蛋)……

我的中学老师,“鸭棚老板睡大觉”——不简单

——从“放鸭郎”到“码字匠”(2)

裴高才

进入姚集中学读高中时,我读初中的校长王学军(崇怀)先生调任姚集中学团干,一天晚饭后,我们在阅报栏邂逅,他告知,我入学考试的作文《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得了高分。

这时,校长丁有年向我们走来,王老师对校长说:“他就是裴高才。”校长操一口外地口音笑道:“不错!你初中同学刘世清在升学作文中写的就是你,如今他因超龄没有录取(仅长我一岁,一个月后还是录取了),你要多做他的工作哟!”其实,刘世清才是我们班上的作文、尤其是文言文的“状元”,他虽然与我关系不错,但我并不知道他在中考作文中写了我。

裴高才(右二)重返母校姚集中学追忆恩师

那时,学校每逢元旦、五一、七一与十一节日,都要在校园与街道上办墙报专刊,由学校团干与美术老师指导,学生会与团总支的宣传委员承办。不久,我被选为团总支宣传委员,开始由高中二年级的学兄姚世廉帮带,后出任墙报主笔。

为了办好壁报与黑板报,我平时多留意报纸与各类壁报,开始练习写粉笔字、毛笔字、美术字与学画画。还与刘元生、胡剑鸣等同学,为美术老师萧显荣当帮手。当时,由萧老师主创,我们协助的一期《“评法批儒”专刊》壁报,将秦始皇、李斯、商鞅等法家人物肖像勾勒出来,各兄弟学校都前来参观。

右起裴高才在讲座现场向听众现场赠〈无陂不成镇〉

一次晚饭后逛街,我驻足于姚家集街头的革命大批判专栏墙报,专栏右下角有一幅“百丑图”漫画,勾勒的是一位身材瘦弱、戴一副眼镜的书生,躺在地上洋洋自得地看书。有人在一旁振振有词道:此图曾卓者,与曾国藩同姓、与董卓同名的“胡风分子”也

我少不更事,就请教曾与族兄、小学启蒙老师裴高仁谋旧的高二语文老师王希良先生,王师私下告诉我,曾卓是一位颇有风骨和才气的诗人,他年仅14岁就在汉口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并在《时代日报》副刊《时代前》上发表了第一首诗《生活》,且是第一次使用笔名曾卓发表作品。诗云:

裴高才(右)与曾卓夫人相聚黄陂

生活像一只小船,/航行在漫长的黑河。/没有桨也没有舵,/命运贴着大的漩涡。”后来,在战时重庆他享“少年雪莱”之誉……

自从听了王师讲述曾老的事略后,我也在学校的黑板报、墙报上鹦鹉学舌地做一些应景打油诗。王老师看了后,就与我高一的语文老师刘启菊,以及当时姚集公社的“一枝笔”萧显新老师交换意见,认为我的散文比应景诗写得好,应该向散文发展。

著名书画大师冯今松为裴高才编纂的《裴氏家乘》题

萧老师见我的钢笔字还过得去,有一段时间每晚下了晚自习后,就让我帮他抄写文稿,有时到了半夜,他还用煤油炉下面条宵夜。萧老师为了辅导我练习毛笔字,他将已经用过的油印纸张翻面装订成册,亲手用毛笔书录毛主席诗词,给我做字帖。萧老师可谓我的毛笔字的第一恩师。

到了高二,王希良老师担任我们的语文老师后,更是对我耳提面命,还将我写的一篇题为《抗旱》的散文,作为作文评讲的范文点评。我至今记得他充分肯定我的结尾引用的点题之语:“借问浩瀚长江,莽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千万年,可曾见过如此激动人心的场面……”

上为裴高才在电视访谈中忆恩师王希良

王蒙、裴高才合签的《100个人的中国梦》一书中忆及王希良恩师

当然,老师也指出了我喜欢用生僻字的不足(后来读师范时著名教育家胡景苏、周世益诸公亦如是说“矫揉造作”),如将盛夏深夜写作“盛夏之夤夜”之类。我随后将此文修改成《夜战“秋老虎”》的“豆腐块”,于1975年暑期在《孝感报》见报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高中毕业时的师生合影照片遍寻不到。

1974年冬天,“批林批孔运动”之风刮进了校园,学校曾举行了一次大批判演讲会,我被赶鸭子上架推上演讲台演讲主题是批判程朱理学的唯心主义。与其说是演讲,倒不如说是背诵比赛,发言稿都是老师找来的报刊现成资料。尽管当时不明白唯心主义,但却是我最早知道的程朱理学。

裴高才著《程颢程颐传》书影

不过,那时还不知道程朱理学的奠基人程颢、程颐(世称“二程”)兄弟,是从家乡走出的大学问家。没想到,我后来竟歪打正着,成为第一部二程传的作者。

1975年7月,我高中毕业返乡务农,先被生产小队(自然村)派到乐家河水库“三治”(治山、治水、治土)工程,参加修建土石混合滚水坝,业余为李集大队(行政村)写通讯报道。

左起萧振奎七十寿辰时与初中弟子裴高才

不久,调入大队业余文艺宣传队,负责编写并导演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楚剧《护秧》剧目,这是我生平编写的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搬上农村舞台的剧本。

进入二十一世纪,在我出版了两部拙作之后,又有幸相识了另一位王老师——黄陂文坛耆老、中国科技大学教授王士毅先生,并结为忘年之交。王老的文品与人品令人高山仰止,我的多部拙作王老均是第一读者与特约编审。我至今仍保存王老的声像与手札,以及对拙作书稿眉批与尾批的清样。

左起裴高才当年春节慰问王士毅教授夫妇

我与王老相识的机缘,是2004年春我们一同与“武汉通”徐明庭公应邀做客电视台,录制《无陂不成镇》专题片。王、徐二公就人文掌故纵横捭阖,我谈的是古代黄陂移民的“十字线”与“尖黄陂,绞孝感”民谚。

是时,二老建议我编纂一本黄陂文化史,解读“无陂不成镇”的文化现象,他们愿鼎力相助。我不敢懈怠,开始在海内外搜罗史料,投入采写《无陂不成镇》之中。同时,王老的事略也收入书中的《文学教化》一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送别王全豫]刘家云的随笔《恩师赠我一首诗》
我的恩师和我
难忘恩师之:王有洲
(249)端午传几幅拙作,让老师们见笑了。
【山东】裴依萱《感谢你——班主任》指导老师:程玲玲
(80)唐代门第(太阿纵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