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最新指南:肝癌早筛是关键!6类人群要重视,3类筛查策略要谨记!

                        慈铭体检亚运村门诊部 张君华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算,2020年全球肝癌新发病例约90.6万例,中国约占45.3%。在中国,肝癌位列第5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中国肝癌患者多有乙肝病毒感染/肝硬化病史,就诊时大多数已为中晚期(70%)。此外,中国人群的肝癌存在生存率低的情况,《柳叶刀-全球健康》杂志发表的一项关于中国癌症患者生存率的17项统计分析显示,中国肝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12.1%。肝癌早筛对提高肝癌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

本文结合《中国人群肝癌筛查指南(2022,北京)》等最新发布的肝癌指南,分别从肝癌病因、临床表现、肝癌高危人群、筛查技术及肝癌监测方案等多个角度进行介绍。

肝癌7大类致病病因

肝癌的发生是多因素协同作用,多个癌基因和相关基因参与、多个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根据现有资料,肝癌的致病因素主要包括肝炎病毒、黄曲霉毒素、酒精性肝病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饮用水污染、饮酒、遗传以及其他因素(包括营养不良等)。

肝炎病毒通过引起急/慢性肝炎、肝硬化,并在其他促癌因素的协同作用下,最后导致肝癌的发生。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是导致肝癌的主要感染性因素。HBV携带者中有10%~25%可发生肝癌。此外,中国现有慢性HCV感染者约1000万人(0.72%)。肝癌合并肝硬化的发生率较高,为80%~90%以上。

黄曲霉毒素:自20世纪60年代发现黄曲霉毒素以来,已一再证实黄曲霉毒素可诱发动物肝癌。中国流行病学研究提示,肝癌高发于湿温地带,尤其是食用玉米和花生(玉米和花生是黄曲霉毒素常见的食物来源)多的地区,这些现象间接支持黄曲霉毒素是肝癌的病因之一。

酒精性肝病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一项研究显示,单纯酒精性肝硬化、HCV或HBV肝硬化进展为肝癌的风险(以OR值计)分别为4.5(95% CI:1.4~14.8)、15.3(95% CI:4.3~54.4)、12.6(95% CI:2.5~63.1),而具有2个或以上危险因素者(如酒精肝伴有慢性HCV或慢性HBV感染)的风险(以OR值计)高达53.9倍。此外,MAFLD是目前全球常见的肝脏疾病,正在成为肝癌的重要病因。

饮用水污染: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饮用宅沟水、溏水者的肝癌死亡率明显高于饮用井水者。

饮酒因素:酗酒在非病毒感染的肝癌患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每天饮酒折合成酒精大于80 g且持续时间超过10年者,肝癌发生的危险性增加5倍。

遗传因素: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肝癌患者较多出现家族肿瘤病史,一个家庭中发生几例肝癌患者的聚集现象也比较常见。

其他因素:其他如营养不良、农药、性激素、肝吸虫、微量元素的缺乏、吸烟等都可能与肝癌的发病有关。

肝癌6类高危人群

肝癌高危人群包括:具有HBV和/或HCV感染、过度饮酒、患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有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等人群,尤其是年龄>40岁的男性。对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与监测,有助于肝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提高肝癌疗效的关键。

肝癌高风险人群推荐监测起始年龄为40岁,74岁或预期寿命<5年时终止监测。此外,肝硬化患者的肝癌监测起止年龄不限。

出现这些症状,要警惕肝癌的发生!

肝癌起病隐匿,早期常无明显症状,而中晚期肝癌患者临床表现常缺乏特异性,例如仅表现为腹胀、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症状,容易被忽略或误诊,对于肝癌高危人群要警惕肝癌的可能。

临床期肝癌(指出现临床症状或体征的肝癌病例)常见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右上腹疼痛,消化道症状如腹胀、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上腹部包块,发热,乏力和消瘦,晚期常出现黄疸、腹水和下肢浮肿等症状。
综合各类标志物,有效应用肝癌筛查技术

综合肝癌筛查的有效性、安全性、可及性等多维度证据,《中国人群肝癌筛查指南(2022,北京)》推荐使用超声检查联合甲胎蛋白(AFP)检测作为筛查肝癌的有效工具。超声联合AFP检测是最广泛采用的肝癌筛查技术;对于筛查异常人群进行进一步诊断,CT与磁共振成像(MRI),特别是增强CT与结合钆塞酸二钠的MRI是首选技术;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2诱导的蛋白质(PIVKA-2)等其他血清标志物可作为补充筛查技术,但尚不能完全替代超声联合AFP检测。

1.腹部超声和血清AFP:技术成熟,作为常规筛查手段被广泛采用。单独使用超声或AFP进行筛查的灵敏度有限,特别是对于早期肿瘤;荟萃分析表明,超声联合AFP进行筛查的灵敏度显著高于单独使用其中一种检测技术。

2. CT和MRI:MRI具有较强的软组织分辨力,现已成为肿瘤早期诊断、术前评价及术后复发等方面的首选检查方法。美国肝病研究学会综合分析8项临床研究显示,在使用钆塞酸二钠增强剂的情况下,MRI对各阶段肝癌的整体筛查灵敏度为87%,特异度可达94%。对于超声和血清AFP筛查异常者,CT和MRI是首选的加强筛查方法,特别是增强CT和结合特异性对比剂的增强MRI扫描。对于长径>2.0 cm的肿瘤,MRI与CT的灵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MRI结合使用钆塞酸二钠对早期肝癌(单个结节长径<2.0 cm)的检出率要高于增强CT。

3.补充筛查技术:除AFP外的其他血清标志物同样具有易操作和低损伤的优点,且区分肝癌的能力更强,可作为补充筛查技术。

AFP-L3是AFP岩藻糖基化变异体,主要出现在肝癌患者体内。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AFP主要成分为AFP-L1。使用AFP-L3与AFP的比值为指标可排除其他造成AFP上调因素的影响。

此外,多中心研究和荟萃分析显示,PIVKA-2可有效鉴别血清AFP阴性的早期肝癌,可作为AFP的补充检测技术。

日本肝病协会已将AFP-L3和PIVKA-2与AFP并列为肝癌高危人群的常规早筛标志物。

其他肝癌筛查的血清蛋白标志物还包括骨桥蛋白、热休克蛋白90α、血清铁蛋白、α-L-岩藻糖苷酶、热激蛋白等。不过这些分子缺乏肝癌特异度,在其他肿瘤或肝脏疾病状态中也会升高,因此多用作辅助或补充筛查指标。

体循环中新型标志物的液体活检手段与血清AFP比较也体现出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包括微小核糖核酸(miRNA)和循环肿瘤DNA(ctDNA)。

肝癌常用的监测方案

目前肝癌预防需要一般人群筛查与高危人群监测并重。临床上需要监测的肝癌高危人群包括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肝炎、慢性肝病等患者。

综合肝癌高风险人群监测的有效性、安全性、可及性和经济性等多维度证据,推荐使用超声联合AFP检测作为监测技术,监测间隔12个月,其中对慢性肝病(包括肝硬化、慢性肝炎等)患者推荐监测间隔为6个月。

肝癌监测方案能提高肝癌高风险人群的早期肝癌检出率和生存率,可能会降低肝癌死亡率。基于纳入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非监测组相比,监测组早期肝癌检出率高于非监测组(RR=2.39,95% CI:1.58~3.61,I2=57.2%)。此外,有Meta分析显示,与非监测组相比,监测组肝癌患者5年生存率高于非监测组(RR=2.76,95% CI:1.37~5.54,I2=28.3%)。

来自公共卫生学术热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南月敏教授:原发性肝癌的二级预防
早读 | 肝癌早筛早诊早治疗,这些方法要知道!
专家论坛|侯金林:原发性肝癌高危人群的早期预警和精准筛查
如何早期识别肝癌?谈肝癌筛查
肝癌患者八成曾有乙肝 高危人群每年需查AFP
我赌一天的零花钱,这项高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你不一定了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