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寻找手艺人 | 居于梁湖镇,学霸青年的越窑青瓷复兴之路





古老且一度失传的越窑青瓷,复兴之路不是想象中的传奇故事,而是一位年轻人脚踏实地的劳作,每天凌晨五点开始。


顾少波:1988年生,曾为酒店大厨,四年前立志于越窑青瓷的复兴,成就初现。


在宁波的一个酒店活动上,正拿着一个青绿色、莲花形的杯子喝茶,看见人群中的顾少波,他当时穿着麻布衣衫,因为过于年轻,又总是带着微笑与人招呼,还以为是工作人员,后来主办方介绍说他就是赞助了活动的茶具和花器的高级工艺师,专做越窑青瓷,朋友们叫他顾少。


因为要替换一些茶具,次日凌晨五点多,顾少波要回一趟工作室,于是同行拜访。一路困顿,他却精神饱满的样子,原来平日里这个时候他已经开始干活了,他喜欢在清晨拉坯。


四十分钟后,抵达浙江上虞梁湖镇,顾少波的工作室其实就是他的家,在大门上挂了一个简单的木牌,写着“顾氏越窑青瓷研究所”。初来的外地人对上虞这个地方难有概念,说起绍兴就在不远处,才有个大概的地理定位,但对顾少波来说,上虞至高无上,中国最早出现的瓷器——青瓷,就是两千多年前在上虞烧制而成的。少年时读梁湖中学,顾少波宿舍的后面就是晾网山三国时期的旧窑址,操场上到处都是三国两晋时期留下的破瓷片,只是那会儿他对自己和未来都毫无打算,只是一味调皮贪玩,即便觉得那碎片上的花纹还挺好看,也不会往心里去。


即便是冬季,顾少波也是在清晨开始与泥土“亲密接触”





雕完南瓜雕泥土


因为当下成长成才的路径相对漫长而单一,很多1988年出生的同龄人可能都还来不及经历什么,顾少波却已经有了当星级酒店大厨的过去,以及四年“复兴越窑青瓷”的历史。听说他以前是“拿菜刀的”,转眼间成为青瓷传承者,颇有摇身一变之感,多少会有点疑惑,都说一门手艺需要经年累月的沉淀,四年如何成就一个年轻人呢?


蹉跎过顽劣的童年少年时期,顾少波没有像个好学生那样考上高中,只能托父亲的朋友帮忙去读烹饪技校,仿佛一瞬间懂事了似的,他开启了“学霸”模式。学做菜,他努力在同学中做到最好,努力钻研雕刻,在南瓜、芋艿、土豆上塑形画花,毕业后在五星级酒店从洗菜工做到高级烹饪师,“只有努力,人才能长志气”,顾少波虽然笑容温柔,言谈之间还是有着蓬勃的少年意气。四年前,他认认真真看过一次舅舅做青瓷后,彼时的少年意气突然有了清晰的方向,他新鲜的生命要嫁接到这最古老的青瓷艺术上去。


2010年,顾少波从宁波回到上虞,开始与舅舅创办东山越窑青瓷坊,每天负责买菜烧菜洗碗挖泥土。慢慢的舅舅就让他按模具做些茶杯等产品,但他会雕刻,心思又活络,对用模具做东西没什么成就感,也不愿意当一个每日流水线生产的工人。于是在家里自己尝试用泥土捏小玩意儿,刻上花纹,泥土跟南瓜在雕刻手法上几乎一样,也是这样刻,那样雕,但有一点就是南瓜雕坏了你可以用502粘上,但泥土雕坏的话很难补,而且泥土比较碎,南瓜比较软,一来二去的对比和实验后,他慢慢熟知了泥土的性格。


悉知泥土的性格,才能刻好每一刀纹路。



有种结果叫“功亏一篑”


因为唐代诗人陆龟蒙写过一首诗《秘色越器》,人们提及越窑青瓷则必谈“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秘色瓷,因为秘色瓷曾为御用,后来不小心又失传了,所以尤其神秘。在掌握了拉坯造型和雕刻花纹后,顾少波自然地要开始尝试配釉和烧窑了,他基本只能靠自学。


梁湖镇及周边村落60多个旧窑址是一个充满宝藏的大课堂,他每天骑着“小毛驴”(当地的电瓶车)上山转悠,一点点摸索,用残片梳理绘制他自己的青瓷历史地图:越窑梁湖的窑址基本是东汉三国两晋时的早期窑址,上虞唐代的东西做得不太好,五代北宋的做得特别好,窑寺前那边唐代的东西则更好,五代秘色瓷要去傅家岭找。然后在窑址附近找古人当时用的原料,想象古人的方法,各种采集和试验。他在旧窑中发现了稻谷壳、毛竹壳、松木、贝壳,就猜测这些可能是配釉原料。


听说浙大有个文博系有专门的研究者,顾少波上网搜索到了一篇研究生发表的论文,作者正好留了QQ号,他取得联系,把自己做的东西寄给他,因此又认识了浙大的博导,去那儿蹭课听课,学习专业知识。第一次烧窑前他甚至没见过别人烧过,只是自己看书学什么是氧化焰还原焰,然后凭着老师和学弟学妹写的纸条步骤来,因为太紧张,又无人现场指导,居然没有把烟囱的门打开,窑内温度骤然下降,里面黑烟滚滚,烧出来有的作品上都带有灰斑。自此他知道,纵然大家都说“天下的瓷器烧制过程都大同小异,但同一窑、同一人、同一块泥,却能烧出完全不同的瓷器来,这是瓷器最大的秘密,也是最大的魅力所在”,但也有一种结果叫“功亏一篑”。


邻市慈溪举办南青北白国际研讨会,当时顾少波籍籍无名,没有资格参加,他就向会务组请求当志愿者,去“蹭会”和拿资料,会议结束后,他跟专家们说,上虞也有越窑青瓷,而且花五代北宋是相当精致的。专家们都不相信,顾少波打个车连夜拿回去了一些古残片给他们看,后来专家们过来实地考察,慢慢认可了上虞的地位。


顾少波曾靠着一块不到5平方厘米的碎片,还原制作了一件唐代的青瓷器,其他越窑经典作品,他都能精准仿制。几年下来,还在专业期刊上发表了数篇研究文章,虽然门口那块“青瓷研究所”的牌子非常简陋,他终究对得起这几个字。



水与土加上手与火的温度,成为瓷器

做瓷生活与生活的瓷


六点钟进院子,只有狗醒来了,轻摇着尾巴迎接我们,顾少波压低声音,面带喜悦地说女儿满月,妻子最近都是卧床休息不见客的。他则照旧每天五点多起床,看看老瓷片,找一些灵感,然后拉坯,可以想象,多少泥土在顾少波的手上是就着晨曦成型的。


刚起步时没钱,拉坯的工作室是猪圈改造的,泥料加工、晾晒和风干都需要地方,他新扩了几平方米用地,曾被人投诉违章用地,他便挨家挨户上门去和村里人沟通,大概上进青年人人爱,最终他得到全村人的支持。


拉坯一两个小时后腰会酸,顾少波便骑上他的“小毛驴”,去古窑兜一圈,拣点古瓷片、枯叶回来做点艺术品。三层的小楼房,除了家人基本的居住空间,几乎被各种瓷器和残片堆满,但随处可见瓶中碗中插着各种或新鲜或枯萎的植物:莲蓬、石榴、柳枝、月季,以及一些籍籍无名的小花草,形成各种小小的景观。这是他跟着一位台湾插花大师学的,审美和艺术无处不在,净瓶枯枝,在拥挤和凌乱的环境中,也能营造一点点禅意的美感出来。


顾少波仍在像海绵一样吸收学习,甚至包括拍图和宣传文案,他积极跟中国台湾和日本的老师们合作,越窑青瓷虽然历史地位显赫,但他并不希望自己的作品像传统大师的杰作那般被束之高阁,只顾矜持庄重。曾为厨师的他,还想着设计一套餐具出来,多做茶器花器,总之是生活中用得上那些。他以为,越窑青瓷的复兴,是要进入日常的,贴近人的情感、习惯,与鲜活的花草为伴,点亮生活。




配制釉色是顾少波研究的一大方向。

等待烧制的半成品。



顾少波喜欢用一些花草植物来搭配自己的作品。



如何给作品做造型艺术,顾少波跟台湾、日本的老师学了不少。



越窑青瓷

越窑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特点是胎骨较薄,施釉均匀,釉色青翠莹润。东汉时,中国最早的瓷器在上虞、绍兴一代的越窑龙窑里烧制成功,因此被称为“母亲瓷”。越窑持续烧制了1000多年,于北宋末、南宋初停烧,是中国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窑系。


PS:原文刊发于高大上的《财智生活》杂志,摄影师为顾少的好哥们丁立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4)西晋小罐
对中国以及中国文化发展有着特殊贡献的越窑青瓷
唐代越窑瓷器
【青瓷文化】充满生机的青藤(3)
是什么让唐代越窑如此珍贵
从北宋到南宋,龙泉窑瓷器的釉色变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