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马山

 
 

据上引陈彦元《庙记》,早在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义昌军节度押衙,、国子祭酒兼御史大夫李公瞻,就在马山上构筑隔马神君庙,祠祀齐国大夫殖绰和郭最。自北宋时代开始,马山神被赋予两种功德和神力,其一就是前面提到的曾经阴障契丹戎马,其二就是可以兴云致雨。
     
元代史家于钦《齐乘》卷一载“(隔马)山东北曰神林,有隔马神君祠,祠南有一潭,清澈见毫发,岁旱,邑人祈圣水祷雨,辄应。唐宋碑刻存焉。”
     
隔马神君祠又名丰施侯庙。“神以丰施名,以其施雨泽而民和年丰也”(民国二十年《建修马山圣母影堂碑记》)。康熙《长清县志》卷四“祠祀志”云:“丰施侯庙,在隔马山,土人祀春秋时殖绰、郭最。”至于隔马神君祠何时易名为丰施侯庙,民国《长清县志》卷十五“艺文志”引《丰施侯碑记》云:丰施侯行祠创建于元仁宗延佑六年(1391年),原因是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自春彻夏,旱魃为虐,祈雨即雨,秋大熟。”其实,远在北宋,已有“丰施侯”之号,上引宋徽宗大观三年陈彦元《庙记》有文曰:“知县事晁端肃祷雨即应,将以封爵请于朝。”金人元好问登游马山之后所撰《东游略记》中说:“今榜云'丰施侯庙’者,岂端肃遂得所请耶?”看来,“丰施侯”的爵号为北宋朝廷所封是没有问题的。然而马山顶山门东侧的明正德碑以及万历八年《重修隔马丰施侯庙记》皆说,丰施侯始封于春秋,起因是鲁国石门(马山西北)守将韩迪宝围困齐军于马山,齐军“人馁马渴,惟神救驾于齐,显降圣水,兵马饮之,得救济,求感护佑,封曰隔马丰施侯,重建神庙。”考春秋鲁国并无韩迪宝其人其事,故碑记所言纯系杜撰,不足采信。
     
要之,马山神庙所祀为殖绰、郭最,唐时名隔马神君,宋时封丰施侯。故马山主神庙或称隔马神君祠,或称丰施侯庙,合二为一则称隔马丰施侯庙。该庙始建于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宋徽宗大观三年、元世祖至元三年、元仁宗延佑六年(1319年)、明弘治十年、万历八年、清乾隆三年,先后多次予以重建和维修。
     
此外,旧时在马山东北还建有丰施侯歇马亭。道光《长清县志》卷二“地舆志·古迹”云:“歇马亭,在马山东北。清光绪十年,马东街土人在庄西河西掘土得一石碑,上刻:'重修丰施侯歇马亭,大明正德戊寅重修。’今将其碑移置马东街路东官园子内。”是知丰施侯歇马亭早在正德以前即已存在。
     
马山之巅的其他庙宇还有玉皇殿、碧霞元君祠、后土殿、马山圣母影堂等。
     
玉皇殿,又名玉帝祠,创建于明朝弘治十年,主其事者为道人程守真,清代又屡有修葺(详戊申年《重修玉帝祠记》)。
     
碧霞元君祠,又名泰山行祠,为明正德十年长清人程鉴、程良父子所创建,据正德十五年《碑记》,该庙大门为底方上圆的石券门,祠中立有碧霞元君的铜铸金身,又据山巅遗留的清康熙十七年长清知县岳之岭的题刻,马山碧霞元君还曾得到康熙帝的敕封。
     
后土殿,始建年代不详,乾隆三年《重修隔马丰施侯庙碑记》云:“山颠旧有丰施侯、泰山宫、后土殿之制,道人白阳仙葺而新之。”是知该殿于乾隆以前即已存在。
     
马山圣母影堂,为董元顺等人创建于民国二十年(1932年),是祭祀马山奶奶的专门场所。有关此殿的缘起,《建修马山圣母院影堂碑记》云:“此山(马山)之北石庙子有圣母遗像,为当时修道成真之所。石屋半间,以白云为藩篱,碧山为屏风焉,一片荆棘,几成废址,后人屡欲建修,有志未逮。善士董元顺等募化四方,善男信女随意捐输,为集腋成裘之举,于是鸠工庀材,竭力整饬,不数月而工告竣。”由此文,原石庙子中的圣母遗像也不见得就是马山奶奶像,只是董元顺等人迎合当地日渐兴盛的马山奶奶崇拜的民间信仰,作为马山奶奶来供奉了。按,马山奶奶的信仰当晚于泰山奶奶(碧霞元君),其产生不会早于清代,故清及清以前典籍碑碣无载,她的晚起应是没有问题的,然而后来居上,近代以来仿佛成为马山的尊神而受到民众的顶礼膜拜。与此同时,马山奶奶也成为马山一带民间神话传说的主题(详下)。
     
以上所列诸神祗基本属于民间宗教信仰的范畴和层次,但历史上也被纳入道教祀典。
     
马山位于泰山西侧,济南与东平之间,以上三地自金元之际以来,一直是全真教兴盛之地,这种特殊的地缘关系决定了马山也是道教名山。
     
道光《长清县志》卷一“地舆志”云:“隔马山……其弯曲处,道从居之,曰马湾。门外有唐槐数株,内侧翠柏云绕,风景不减灵岩、五峰之下。”据文,马湾道院应该位于马山西麓。又云:“通明洞北有马泉院,亦名马泉寺,其中松柏凌霄,古槐半枯,凭高远眺,风景绝佳。马弯庙院之北有大石,伛偻如僧之负箱者然,因名此处曰募粮台。”由此可知马山道院名称马泉院,亦名马泉寺,位于马山西半腰通明洞的北侧。通明洞,今名穿心洞,为马山十洞之一,东西横贯山体,全长近百米。洞之西口有崎岖的羊肠小路通达山顶,古代道众循此往返于道院与山顶庙宇之间。
     
马山道教属于全真道的一派系,史阙有间,无考。然而考虑到距马山近在咫尺的五峰山、大峰山,其道教俱属于全真龙门派(因七真之一的邱处机尝传道于陕西龙门山而得名),因此我们推测马山道教大致也属于龙门派。
     
然而可以肯定的是,马山古代宗教之繁盛,与道教徒关系至大。比如,明朝正德年间,道士程守真募缘修建玉皇殿,重修丰施侯庙;万历八年间,道姑白元海重修丰施侯庙;乾隆三年道人白阳仙修葺丰施侯庙、泰山宫、后土殿;等等,都是例证。
     
马山道教文化遗址还有:
     
仙人酒场,道光《长清县志》卷十六“杂事志述闻·存疑”:“马山顶之东偏,古柏盘绕,下有大石如方桌,上镌'仙人酒场’四字。石之东面,下临万丈峭壁,无人敢坐,相传虚位所以敬仙,饮酒于此,饮少醉而壶莫倾。”
     
鬼谷隐处,同上:“马山穿阳洞下偏北有一石洞,相传鬼谷隐处。”穿阳洞似即通明洞(穿心洞),而鬼谷子于后世也属于道教诸神之一。
      
总之,马山的人文景观基本以宗教文化景观为主。有关这些景观,光绪年间(丙午)邑人庸敬子《游马山记》述甚祥,现将有关文字迻录如下:
      
……遂攀藤附葛,猱升而上。凡十数憩,始至东山门下。门下有石阶二,下盘十七级,上盘五十五级,宽不盈三尺。一线危蹬,陡峻不可升。余略息片时,扶栏蚁缘而上。以手推门,而门已扃矣。微叩之,有老翁短衣毡笠,应声得得而来,拨关启门,含笑揖客,若旧相识者。山门有二,皆在山之西北隅,一东向,一西向。两门对立,相去不过数武。盖西向者为山右登山之路;东向者为山左登山之路,此外别无入山捷径也。门内有石渠二,小者容水数十斗,大者可十倍。盖山椒无泉,道人凿岩蓄雨水以备饮者,而水深犹及渠半焉。由渠北折而东约二百步,路南有灵官庙,其大小如斗。又东有庙三楹,南向为丰施候庙,雕梁画栋,精洁可观。前有碑十余通,皆重修工竣记事者。又有古槐一株,大数抱,老干参天,盖数百年物也。对面为天王殿,东有钟楼,楼前火池外壁刻南乡子一阕,云:“一座好高山,鸡鸣犬吠五云间。鬼哭隐形今尚在,依然水外水流山外山,星斗满栏杆,羡尔道人竟敢攀。听法龙来驼虎去,非凡梦入华胥天上天。”旁署:“生生子题”。北有后土殿三楹,亦南向,其壮丽与丰施候庙等。殿后右偏有碧霞元君殿三楹,已圮,神像皆用稿围,以避风雨。断瓦残椽,横斜中外,令人目不忍睹。东南有石平房各三间,昔有道士鹤栖于此,今则移居山右之马湾,而屋皆圮于雨,围墙仅存矣。由南屋东而南折,而左有朝阳石屋一大间,栋梁皆无,檐椽不设,上下皆青石砌成,状如团瓢,而司阍之老人居焉。以稿代门,以蓐代床,经石代枕,以筐代仓,饮则水,食则粥,大有太古浑朴之风。山上庙宇房屋至此已尽,他有矮屋云连,密若蜂窠,皆里人筑之以避乱者,今则只存遗迹矣。
     
以上古建筑至“文革”期间,除石阶、东西山门、无梁无椽的司阍老人所居的大石屋以及成排的用来避乱的简陋石屋外,其他仅有遗址可供按寻。近二十年来,附近民众自发于原址上重建殿宇庙堂,皆过于简陋,粗制滥造,不伦不类。遗址附近有碑碣十余块,或立或仆,年代最早者为元世祖至元三年《丰施侯庙碑记》,其他都是明、清、民间年间碑碣,大多字迹漫漶,难以释读。另有两幅对联颇有欣赏价值,一幅曰:“瑰怪离奇鲁邦所瞻推泰岱;层峦耸翠清邑作镇仰马山。”一幅曰:“突峰名隔马,拔地冲天,谁造古卢巨镇;侯爵号丰施,腾云致雨,共瞻清邑灵山。”两联都将马山作为长清的镇山,亦可证明在古时长清人民心中,马山地位之非同一般了。

相传鲁中三座仙山泰山、马山、五峰山是玉皇大帝的三个女儿,都位列仙班,有元君之尊称,说到她们的长幼排序,其中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马山元君丰施候到五峰元君家串门,给五峰奶奶说:“连上泰山,咱三个用三天的时间看谁长得高,谁为姐姐;谁长得低谁是妹妹吧!”五峰元君说:“太好啦!”马山丰施候又到了泰山碧霞元君那里约合,碧霞元君也愿意打个赌玩玩儿,姊妹仨当真较上了个儿。
      姊妹仨各自回到自己的家中盘算怎样才能长得快、长得高。
      马山丰施候当天回到家顾不得休息,到了罗圈峪山顶上一站,运作仙力,“噌、噌”长了很高,三座山相比马山最高(现在罗圈峪的山顶上留有马山奶奶的小脚印、拐杖印和马蹄印。)马山愈长愈高 ,五峰山怎么撵也撵不上她。这时候,碧霞元君就说:“坏事儿了,咱们撵不上这个黄毛丫头了,三天后,咱们俩就只能当妹妹了!”五峰山奶奶心眼儿多,说:“咱得想个办法,咱们长不高,也不能叫她(马山)长高。你有金马车,我有两匹马,咱得给她点历害瞧瞧!”眼看就要天亮,她俩赶忙套上金马车,赶着马,咕咕碌碌照着马山当腰轧过去了。丰施候实在,只顾着自己凭本事长,没料想她俩(五峰山几泰山)会使出这样的损主意,马山被这一轧,长得慢了下来,但还有力气继续长。碧霞元君一看她还活着怕她再长,干脆一不作二不休,为争老大必须置马山于死地。手中没有兵器忙拔下头上银簪,运上法术朝马山当心便刺,银簪穿透了心脏,留下了一长约百米的山洞,马山再也不能动了,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自此后马山留下了车辙峰和鬼谷洞(穿心洞)。而泰山回去以后,第三天夜里又运气做功,成了长得最高的山,夺了老大的位子。虽然如此泰山留下了骂名,至今山顶上不长草只生剌毛狗。五峰山顶上老长一种叫“死贼毛”的草;而马山头那块儿,还有几个马蹄印儿和老深的车辙缝。
      车辙峰(缝)是马山最惊险奇绝的地方,似刀劈斧削,从上往下看,令人耳晕目眩,毛骨悚然,从下往上看天似一线,令人感叹,成了马山的一大景观。

说不尽的马山故事---之藏宝洞[转]

  为啥叫马山哩?就因为它原是一匹天马,下凡来到人间,因转头向西喝黄河里的水犯了天条,被贬人间不得返回天宫而得名。这山陡啊,陡得跟刀削一样,除非从山的西北角那条小道上才能爬到山顶。马山浑身上下都是故事,今儿俺啦的是马山上的藏宝洞。
  这个藏宝洞是老早老早的事儿咧。洞里的宝贝就是天马带来的东西,那时候洞里头可好咧,到处都是天然的珍珠玛瑙、金豆子;石壁上有字有画,凡是开天辟地以来的事都刻着哩!那些字画金贵金贵的,要不怎么叫藏宝洞呢,可要进到洞里去不易,非要等到年三十半夜三更,鸡不叫狗不咬的时候,到洞口吟咏咒语,门才自个儿敞开。过一个时辰,自个又关上。也有大胆的进去过,就是不见出来。后来风传洞里有妖精,就再也没人敢进洞。
  马山下边庄里有个学生叫王学胜,十七、八岁,长得挺帅气,天分也好,四书五经背得滚瓜儿烂熟。听说洞里有世间少有的文章和字画,年轻好胜,也不管妖精不妖精。好歹盼到年三十这一天,太阳还没落窝,就约了几个同窗好友,在洞口边等着。好容易等到半夜子时,猛格丁看见洞口闪了一道金光,“呜呜”刮了一阵风,洞门真就慢慢地开了。王学胜领路,那几个在后边跟着。进洞一看,嗬!里面金碧辉煌,到处都是外边没见过的宝贝;抬头看看墙上的字画,净是凡间没见过的好东西。王学胜看字画,别人捡相中的宝贝,随看随往洞里边走,一处更比一处好。一块来的几个人挂着时辰快到,一个劲儿地催着往回走,王学胜舍不得,着迷似的还是看,等他混沌过来再想走已经晚咧,就听“呜呜”的风响,“光”的一声洞门儿闭了,一时间洞里一片漆黑。这可把王学胜急坏了。扯着嗓子喊吧,也没人应声儿,用拳头“冬冬”地捶那石门,也是丝儿事不管。心里话:这回算是完了,别说洞里还有妖精,就算没有,等到来年这洞口再开的时候,也早饿死了。又想起家中两个老人要是知道了,说不定多么着急呢?越想越没辙儿,“扑嗒扑嗒”地掉开了泪儿。
  正哭着,忽见前边儿有一丝亮光,心里想:咳,反正出也出不去,豁上了,顶多不过是个死,出不去也是死,就大着胆子朝着亮光往前走,走了一袋烟的工夫,漠漠糊糊看见有人来回地走,好像是赶集。再往前走,还真看见有个镇店集场,和外边赶集没两样。王学胜东撒西瞭地在人缝子里往前挤,有买的有卖的,就是都不说话。这些人走道跟风刮一样,轻快、轻快。买的把钱放了摊子上,拿着要买的物件儿就走,腔也不搭。仔细看看这些人脸儿,都没一点儿笑模样儿。两眼直勾勾的,眼珠儿不动弹,跟死鱼眼似的。王学胜给吓得头也不敢抬咧。出了集市,见路边儿有片宅子修巴的挺阔,抬腿往里走也没人拦挡。上房里边摆设得讲究,桌子、椅子都是红木的。明亮亮能照出人儿来,屋里屋外不见有人。王学胜也真累够了,坐在椅子上一霎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等他醒来一看,哎哟!眼前怎么坐着挺俊的大闺女?这闺女长的,不胖不瘦,不高不矮,六红四白,俩眼就跟两洼清水儿似的,正看着王学胜哩。见他醒来了就笑眯眯地问:“王学胜,你看俺家好吗?”王学胜可纳闷儿,和她没见过面儿,他怎么知道俺的名儿哩?闺女看出他的心思,笑嘻嘻地说:“你甭纳闷儿,是俺爹说给俺的,他常到你庄里去哩!听说你困在洞里,他嘱咐俺好生待你。这是你命里的灾数,避过这场大难就好咧。”说着摆上酒席,给王学胜压惊。王学胜喜得了不得,就问她:“你爹到底是谁呀?我怎么想不起来了呢?”闺女莞尔一笑,说:“俺爹长年不着家儿,家里就俺自家。你现在反正也出不去,往后就在这里吃,在这里睡,闷得慌就到外边转悠着玩玩,你也陪俺说说话。”王学胜心里话:别看俺关在了这洞里,倒比外边还舒坦哩。他这就给闺女作揖,闺女说:“你别过意不去,谁没个三灾五难的?往后,俺给你送饭的时候,在一百步外就喊你的名儿,走一步喊一声,你别忘了答应,回回答应一百声,你的灾数就消得更快咧。”王学胜挺高兴,说:“行!这个准能办到!”这就看出他这人的老实劲来了。他就不琢磨琢磨,这个闺女是怎么到这洞里来的呢?
  打那起,每逢吃饭,闺女喊一百声,他就应一百声。约莫过了一两个月,不光答应的没劲,身上也六十下里不舒坦,看看身上瘦得贴皮贴骨的,心里纳闷啊,天天吃得怪好,玩得也舒心,怎么越吃越跌膘哩?这一天,王学胜自个儿到外边溜达,三转两转,转到一个山旮旯里,里边儿有间小石屋。石屋里有个老嬷嬷在纺棉花。老嬷嬷见王学胜来咧,就拉他屋里坐下。她看看王学胜那把瘦骨头架儿,怪可怜的,说:“孩子,死到临头你还不知道啊!”王学胜忙问是啥意思?“啥意思,你不是两月前关在马山洞里的那个王学胜吗?”“是啊,俺就是王学胜啊!”“你知道天天陪你的闺女是谁吗?”“不知道啊!”“你看她长得怪俊啊,你还不知道她是一个修炼五百年的大长虫哩!她爹住在南山,有两千年的道业。她是被马山奶奶逮住关在马山洞里的。她送饭的时候喊你一声你要答应,就喝去身上的一滴血,这叫'声血’。等到一百天你那血喝净了,你也就送命咧。那时再把你一下子吞到她肚子里去……”王学胜听了这话吓瘫了,哭着给老嬷嬷磕头:“你老人家可得救救我呀!老嬷嬷说:“孩子,别害怕,我说给你办法,就死不了!”“有啥办法呀?”“你回去还是装着不知道,她送饭的时候再喊你可千万别答应,你躺那里装睡着。等她蹲你眼前拉你的工夫,就一猛掐住她的脖子,憋得没法,她就吐出一粒小红丸子,你把小红丸吞下,她就没命咧。”王学胜听完,一个劲儿地给老嬷嬷磕头。等他抬头再找老嬷嬷,连小屋、纺线车子全没了。
  回去以后,王学胜歪在椅子上装睡。闺女送饭来了,还是那样喊,他可死活不应咧。闺女放下碗,蹲下身子拉他。王学胜眯缝着眼瞅着,闺女刚一蹲下,一家伙就把她按在地下,掐住脖儿梗不撒手儿。憋得她光刺眼珠儿。一会儿果真吐出一粒小红丸子。王学胜抢过来就塞在嘴里。他刚想咽,见那闺女两眼紧闭脸色焦黄,在地上打了几个滚儿,变个小长虫来儿。心里话:它也是一条性命啊,这不是死到我手儿里了吗?他越看越不是味儿,就把那粒小红丸子又吐出来,送到小长虫嘴边。小长虫像是闻出了味儿,把嘴又张开了。王学胜把丸子塞到它嘴里,待了一霎,就又缓醒过来咧。打了个滚又变成起先那个模样儿。闺女这会儿可是满脸羞臊,搭拉着头“抽抽嗒嗒”地哭开咧。一边哭一边说:“王大哥,你真是世上少有的好心人,俺当初害你,你不记前仇,又救了俺,你的大恩俺一辈子也报答不完啊!”王学胜说:“过去的事儿别提咧。”闺女偏说:“你对俺有天高地厚的恩情,俺愿一辈子为你铺床叠褥,就怕王大哥嫌俺……”王学胜一听心里翻腾起来:“这闺女虽说是长虫变的,怪吓人,可她的心也是肉长的呀,俺对她好心,绝不会换来歹意,到了这步田地,就碰时气去吧!把心一横,答应和闺女成亲。闺女一见王学胜不嫌她,喜得了不得。给王学胜换了身新衣裳就拜了堂。两个人恩恩爱爱,和和睦睦的过起了日子。
  闺女她爹是个有道业的老长虫,啥事儿也瞒不了它。这一天,掐指一算,女儿嫁给一个凡人,可气坏咧。咬牙切齿地要害死王学胜。这一天,派小妖送贴来请新姑爷。闺女心里明白,可又不能不叫王学胜去。王学胜临走的时候,闺女扯着耳朵嘱咐他:“俺爹心可狠咧,今儿请你没好事儿,到那里要处处小心,席上的菜、饭千万不能抄一筷子!”王学胜到了那里,拜见了老丈人。老丈人装着特高兴,又让酒又让菜。不管怎么说,王学胜就是不动筷儿。老妖一看他酒菜不沾,脸上立时阴了天。叫人撤了酒席,端上面条儿来,那面条根根细得像头发丝似的,酱油香油、葱花儿姜末,都放的很全,香味儿一个劲地钻鼻子。王学胜这工夫也真饿燥儿燥儿的。老妖就说:“酒不喝,饭可得吃点,么也不吃就走,叫我这老脸往哪搁?”王学胜也寻思,一点儿么也不吃就走,叫谁说他面子上也过不去呀!就抄了两根面条。面条刚放在嘴边儿,出溜一下子就钻进颌嗓眼儿下边去了。这工夫,老丈人脸上才有了点笑模样。
  王学胜好歹应付完了就起身告辞。老丈人也不留。他出了门,就觉得肚子里疙瘩狼球的。一喷儿跑到家,肚子绞肠子地疼起来。媳妇问明白了,就埋怨开了他:“上当了啵!那不是两根面条儿,是两根一公一母的长虫。这霎里正在你肚子里播生小的哩,使不了多少时节,就把你肚子装满了。”王学胜吓坏咧,后悔不迭。埋怨没用咧。说着话儿,拿根绳子把王不胜两脚栓住,倒吊到一棵歪歪树上。下边放口大锅,锅里舀上半锅油,又架起柴禾,把油烧得“嘎嗒嘎嗒”开了,连熏加控,王学胜嘴里就往外爬开了小长虫。媳妇使夹子夹住长虫放到油锅里放。一盼子就炸死了一百好几十根。等肚子里干净了,王学胜吊得也够受的咧。媳妇把他放下来。扶着躺下,养了好几天,才算顺过劲儿来。
这一天,媳妇又说:“俺爹这回没把你害死,一准还得来算计你呀。他会掌心雷,要犯到他手儿里就完咧。我看咱还是趁早逃跑吧!”“怎么个逃法哩?”“今儿是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长虫和龙是同宗,借这个吉利的日子,兴许能从马山洞里逃出去。”“行,就这么办吧!”媳妇叫王学胜搂住她的腰,嘱咐他千万可别睁眼,睁眼就坏事咧。他媳妇念动咒语,显出原形:是个两三丈长,水桶粗的大长虫。就见它攒足了劲儿把尾巴一拧,“光啷”一声儿就把山洞薄的地处儿,震开了个大劈缝,挤挤身子就钻出了马山洞。王学胜睁眼,已经安安稳稳落在下咧。外边不觉已是春天了,太阳晒得浑身上下热乎儿乎儿地。两口子高高兴兴地正坐在一块石头上说话,往南一望,雷闪火闪地阴了天来。媳妇说:“不好,是俺爹撵了来咧!”说着就哭得一泪两行的。说:“咱俩成亲日子不多,可是恩恩爱爱,本打算和你白头到老过一辈子,只要咱俩在一起,强似成神成仙。没想到俺爹不依不饶。他的性情我知道,恐怕凶多吉少。今儿俺不求别的,只求你日后把俺忘了。也算咱俩夫妻一场。”当时两个人抱头大哭。
  雷越响越近,猛格丁地打了个立闪,媳妇把王学胜猛地一推,推出去二里多远。接着,老妖精“光啷啷”、“咕冬冬”,连着三个掌心雷,把山震得直颤乎。不大霎,老妖精走咧,雷不响,风也停了,雨也住了。媳妇被掌心雷打得趴在地下不动弹咧。王学胜连爬带跑回来,扑到媳妇身上嗷嗷地哭开了。哭了一盼子,摸摸嘴还有口游气儿,赶紧给她又揉又挽弯胳膊抻腿一大盼子,这才慢慢地睁开眼儿,看看王学胜就又淌开了泪了。说:“刚才三个雷全打在俺身上了……”王学胜仔细一看,可不!腿上、腰上、头上都有三个巴掌大的黑紫黑紫的印盖儿。一摸,里边梆硬的。媳妇说:“这都是要命的地处儿,要不把这三个疔除了去,等它化成脓烂了这命还是保不住!”“快说说,怎么个除法呢?”“你可得为俺受苦受累咧!”“嗨,别说受苦受累,为了你就是刀山火海俺也不打迟惧呀!”媳妇说:“你赶紧上山砍一百担柴禾来,再准备个蒸笼。你把俺放到笼里蒸七七四十九天,俺身上这疔就能笼没了。”王学胜说声“行。”就砍柴去了。没白没黑价砍,真格地砍了一百担,把他媳妇抱到笼里就点火蒸开咧。蒸到三十七、八天上,王学胜有点沉不住气了。心里话:蒸恁么些天。笼里连点动静也没有,万一把她蒸死了怎么办?越琢磨越不想好儿,就把笼掀开点缝往里瞧,见媳妇还喘气儿呢。又把笼盖好,再蒸。就听媳妇在里头说话咧:“俺头上,腰上的疔都蒸没咧,光剩下腿上的咧,你这一掀破了气咧,再蒸上一百天也不管事儿了。” 王学胜后悔也晚了,急忙把媳妇扶起来,一瘸一拐地回家吧。
  王学胜他爹娘正在家里哭啼啼地犯愁哩,见他儿子平平安安回来咧,还领回恁么好的媳妇来,真是喜从天降,喜得连嘴也闭不煞咧。起打那,老小四口人日子过得楞舒坦,小两口对老的也挺孝顺。
    至今咱看到的这个马山洞,是当初王学胜两口儿逃出的时候挤出来的。原先那个马山洞呢?说是马山奶奶生了气,打那再也不许再开咧。(注:文中“长虫”即蛇)

说不尽的马山故事---之栝楼的故事
  这事出在同治年间,长清城南有座马山,马山旁边有一个村庄叫庄科,庄里有户姓张的娘儿俩,日子过得很穷,时常吃了上顿没下顿。
  俗话说:年过好,春难歪,这日子可怎么过法?娘儿俩愁得了不得。这天,她儿子做了个蹊跷梦,梦见个白胡子老头跟他说:“咱们是邻舍家,俺就住在你家对过儿,没事儿找我玩去吧!”年轻的醒了,越琢磨觉得这梦越怪:俺们家对过儿是块荒地,哪有白胡子老头在那里住哇?早晨,又到那地间儿看了看,除了些荒草,别的么也没有。正在那里愣神儿,忽见乱草里有一缕缕从没见过的绿秧子长出来。嫩绿嫩绿的令人喜爱。年轻人小心翼翼地拔净了周遭的野草,隔三岔五的还去看看,光怕叫牛羊给啃了。说着念着夏天就到了,那瓜秧长得挺旺,还开了一丛的白花,粉粉丹丹的,把蜜蜂也都给引来了。慢慢地花败了,结出一个小绿瓜儿来。年轻的不敢碰不敢摸,像宝贝似的。秋风凉了,那些圆瓜变得黄橙橙的,跟金瓜一样。这天夜里,他又做了一个梦,又梦见了那个白胡子老头,老头笑眯眯地对他说:“年轻的,你是个勤劳的好心人,对待俺太好了,赶明天你把那些瓜摘下来,拿到济南府同济堂把它卖了吧!”年轻人醒了,照着白胡子老头说的办了,果然卖了不少钱。听药铺的人说,这物体儿叫栝楼,根儿和仁都是治病的药材。有了钱,娘儿俩那日子一天好起一天,又把那些栝楼移到自己家院子里,就这样越种越多,越种越好,不几年工夫就过富咧。穷人到底还是跟穷人贴心呀,娘儿俩年年挖些栝楼分给穷兄弟爷们儿,又手把手地教大伙怎么个照应法。庄科这一片儿的老百姓就都学会了种瓜蒌,坡里、院里、沟头、巴窝儿都是,后来马山一带就成了栝楼丰产之地。
  因为马山这个地方是宾谷河的源头,水好、土肥,栝楼长得个儿大,仁多,药性大,药铺都抢着要。后来老百姓就编了几句顺口溜儿:“要讲栝楼数山东,山东栝楼数长清,长清要数马山好,庄科栝楼最有名。”素有“栝楼之乡”的美誉。据县志记载:清代以前这里就开始种植栝楼。马山栝楼以个大、皮厚、籽多、含糖量高、药用价值大的特点誉满国内外。

说不尽的马山故事---之齐长城[转]
  马山拥有丰富的齐长城旅游资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马山为齐长城所环绕,总里程在一百华里以上。
  马山长城有主线、复线之分。主线长城自孝里与双泉两乡镇的界山石小子山东行,经牛头山,然后在双泉乡驻地和段店附近横跨双泉谷地,东南经马山南侧的小马山、锅背顶、瓦楞山、莲花山、于家庄西山、老牛沟北山,然后沿着长清马山镇与肥城县的交界线向东略偏南前行,所经山头计有双山、五道岭、杨家山(又名羊山)、张家花峪北山,至三岔沟,与复线长城会合。
  第二,马山齐长城位于齐长城起始区,其复线长城(即北线长城)、尤其夯土长城修建时间早,与广里夯土长城一样,皆建成于齐灵公二十三年(前559年)至二十七年(前555年)之间,理由是:齐灵公二十二年(前560年)以前,今天长清中东部还属于寺国的地盘(任相宏《山东长清县侧人台周代墓地及相关问题初探》,《考古》1998年第9期。)寺阝国,妊姓,是附庸于鲁国的小诸侯国,统治中心在今五峰一带。在这种背景下,齐国不可能在寺阝国的地盘上修建自己的夯土长城,齐封建迷信活动公二十年夏天,寺阝国发生内乱,一分为三,鲁国打者救寺阝的旗号,发兵占领了寺阝国(《左传》襄公十三年)。然而没过多久,齐国就将鲁国的势力驱逐出去,寺阝从此成为齐国的一个城邑,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齐灵公二址七年(前555年)冬天,以晋国为首的诸侯联国攻陷平阴之后,在鲁国和卫国的请求下,又兵分数路,进攻齐国在平阴附近的其他几个重镇,其中一个城邑就是寺阝(《左传》襄公十八年),可见此时的寺阝国旧地已经纳入了齐国版图。因此,马山地区复线夯土长城的兴建,应是平阴之战爆发前数年间的事。此时,复线长城以外还是鲁国的地盘。
  由此,足以证明马山夯土长城是兴建最早的一段齐长城,从而也是中国最早的一段长城。
  第三,马山一带长城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马山介于马山谷地与双泉谷地之间,两条谷地分别由南大沙河(《水经注·济水注》中的汉宾溪谷水)的两条支流纵贯其间,宽广坦荡,自古就是南北交通的咽喉要道,从交通地理和军事地理的角度看,今漩庄附近复线长城上理应有一座关隘要塞,因为在这里设置一座关隘要塞,就可以同时扼控马山、双泉两条谷地向特产的出口;另外,双泉谷地复线长城的石门,马山谷地复线长城上的地楼口子等关口,也是自鲁国方面进入齐国的要道,军事地位也颇为重要。双泉谷地向南的出口在刘口,但主线长城却从段家店横跨谷地。马山谷地的南口是五道岭,五道岭上有五道南北走向的通道,大石关为其中之一。清初肥城诗人李廷桂有诗赞道:“连峰开五岭,绵亘绕重关。曲径随流水,长城锁乱山。”(嘉庆《肥城新志》卷十八)由径重关,形势险要,由此可以略见一斑。
  马山左右的两条谷地由两道长城封锁,可见这一带长城战略地置之重要了。大石关、漩庄关、石门关、地楼口子等关隘是马山一带长城山地防御的据点,左右又有城墙向两翼山岭延伸,这样便能扼守附近的制高点,瞰制一定的防御地幅,形成点线结合,互为依托的防御阵地。另外,这些关隘要塞,还连接着长城内侧的卢邑(今长城西南二十五里)、清邑(今长清归德、马山交界一带)、寺阝邑(今长清五峰)、历下邑(今山东济南城区)等重要城邑,关隘要塞与内陆城邑之间的战略依存关系主要表现为前者是后者的屏障,后者是前者的依托。
  第四,马山一带长城颇具典型性。所谓典型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既有主线长城,又有复线长城。其次,夯土长城遗址保存较好。马山一带夯土长城应有两段,一在段家店所在的双泉谷地,已无遗迹可寻;一在潘庄经崮头水库至漩庄东山脚的谷地中,该谷地横阔四、五里,夯土长城只保存了漩庄东山脚下的一段,长50余米,宽6米,高4—5米,夯筑坚实,墙体牢固,墙体上还布满纵横交错的荆棘。按,齐国夯土长城是在水利工程的堤防的基础上修建的,或者是按照堤防的形制和技术要求修建的,而根据《管子·水地篇》和《考工记》的记载,齐人建筑堤防时,为了加固堤防,是要在堤防上栽植荆棘树木的。另外,我们也应该知道,棘丛在古代战争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孙膑兵法》上说:“五草之胜曰:藩、棘、椐、茅、莎。”看来,在夯土长城上栽植棘稞子,不仅是为了收到加固墙体的功效,也是出于阻滞敌人攀爬的军事需要。所以,夯土长城遗址上至今荆棘纵横,也就不足为怪了。总之,马山一带有保存最完整、最具有典型意义的夯土长城。再次,有保存较好的几段石砌长城遗址。比如,复线长城,孙土南山长城长200多米,宽7米,高有2米许。帽山南长50米,宽6米,高2米。张家老庄山长30米,宽2米,高3.5米。三岔沟北山长100米,宽5米,高2米。主线(南线)石砌长城遗址,于于家庄西山以西,一般仅有遗迹可辨。于庄西山以东,却有多处保存较好的长城遗址,如卢家沟东岭长40米,底宽10米,高4米。最后,有大小数处关隘要塞。
  第五,后世在马山一带齐长城基础上,修建的防御工程宏伟壮观。马山西南齐长城复线上的杜庄山寨总面积在15000平方米左右,是齐长城沿线规模最宏伟、设计最奇特、防御最严密、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古城堡。关于这处城堡的建造时间,有许多人认为是先秦建筑,是齐长城上的屯兵寨。2002年11月,笔者在致中国文物学会会长、长城专家罗哲文先生的信中,就城堡的建筑年代提出几点看法,用以证明它不是先秦建筑,理由是:杜庄山寨更不可能是齐长城上的屯兵寨子,因为从山寨的布局来看,山寨主门在东,主体寨墙在西,显然是用以防御西面之敌的。如果山寨左右有齐长城(尚有待实地勘察),那么与其此寨是用来防备长城外侧的鲁国等外国,倒不如说是用来防备长城内侧的齐国。这是说不通的。另外,倘若是屯兵寨,那么为何将山寨西墙以西方圆一里的平坦高地弃置不顾?再说,山寨所处的地理位置并不重要,何以这里留下如此大规模的屯兵寨,而齐长城另处则不曾发现类似规模的屯兵寨?何况屯兵于这样一座汲水很难的山上,也是有违兵法的一般原则的。
  垒砌山寨的石头,看来大多不是天然石块,而是人工凿取的,寨区及附近,仍然残存大片采石场。以先秦的技术条件,很难设想能建造如此规模的石寨。另外,若是先秦建筑,那么时过两千多年,砌寨的石块就应同石砌长城上的暴露在外面的石块一样风化严重,而不应仍然棱角分明,加工痕迹明显。
  杜庄城堡不是先秦建筑是可以肯定的。《长清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确定是明清建筑,是有道理的。关于这个问题,还有深入研究的必要。但无论如何,这座石寨都是很有文物价值的。罗哲文先生于2000年6月8日实地考察这座城堡后,说:“齐长城一起是我非常关注的,这个城堡的准确时代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不管它是什么时代,都非常有价值。这个工程非常了不起,工艺非常精,城墙规模如刀削,垛口也非常整齐,山形、地势利用的非常好。对旅游开发来说,也是一个难得的好地方”(转引自李良森《长清县风景名胜》,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版,第149页)
  另外,马山一带齐长城在晚清御捻战争期间也得到了大规模修复。长清毗邻鲁西南,处于捻军进入山东腹地的冲要。早在咸丰三年,捻军起义全面爆发不久,长清全境就组建起16个民团,进行积极防御,十一年(1861)二月,赵浩然率捻军黑白旗各部,由东平戴庙渡运河,分关袭扰汶上、泰安等县,前锋直扑肥城、长清交界一带,窥伺省城济南。山东巡抚清盛见状,慌忙截留本要调赴武定等地的一千名官兵,改赴长清五道岭进行防御,同时征调当地民团前往长清南境,协同官军扼守(《清文宗实录》卷三百四十三)。九月,张敏行捻军从东平分批渡过运河,进攻汶上、平阴、肥城、宁阳、泰安、莱芜。雷彦捻军也由苏北一路打到莱芜,与张敏行会师,然后十万大军向西绕道泰安、长清,由济南市郊外东进,直达胶东半岛。此次捻军进长清,也是分为数股齐头并进的,当时长清知县丁兆基曾带领团勇在长城铺等地分道截止(民国《长清县志》卷九)。同治五年三月和八月,又先后有两股捻军由长清张夏过境(同上卷十六)。
  咸丰同治年间扼守长清县南境的官军和兵团,本着曾国藩“以静制动”、李鸿章“扼地兜剿”的剿捻方略,对齐长城的一些重要段落以及关隘要塞如大石关所在的五道岭长城进行过维修或重建。
  大石关关楼的规模和建制,据肥城大石铺村袁书记等人回忆,关门城楼以条石青砖砌成,分上下二层,门洞拱形发碹,高6米,阔5米,深10米,门洞上方镶嵌三块条石,上书“大石铺”三个大字。再上面就是飞檐斗拱的玉皇殿,环绕玉皇殿的平台外,如今仍有几块残碑断碣横卧于村中小河边的草丛间,字迹不可辨认。
  城门楼毁于“文革”期间,而钟楼上的大铁钟早在“大跃进”期间就被砸碎而“大炼钢铁”了。
  总之,大石关及其左右长城可能为晚清御捻所重修,这也是马山一带重要的长城旅游资源。
(本文选自济南教育学院教授张华松《马山镇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调查研究报告》)

说不尽的马山故事---之学城
  在马山西麓山脚下有一小村庄名叫学城,在村东有一座神秘莫测的古代城堡遗址,当地人叫“城子顶”,是因为此遗址高于周边丈余,面积约有1平方公里左右。据当地村民讲,过去面积更大,虽经千百年来风雨剥蚀、加上当地村民取土逐渐缩小,但仍能推断当年城堡的雄伟与壮观。济南考古研究所李铭副所长对此遗址深感惊喜,从地面表层随处捡到的残存砖瓦看,认为此遗址反映了从西周、到汉唐文化延续不绝,由此想到了地方志和当地老者讲述的一段故事。
  马山是是兵家、谋略家鼻祖鬼谷子先生王诩的隐居之山,在此教授其弟子孙膑、庞涓,“学城”村名由来于此。因为马山地处齐鲁交界处,是过去东部通往中原的交通要道,周代的洛道、秦代的驰道都地这里经过,交通便捷、信息灵通,有助于因应天下发展大势,制定和调整策略,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另外,这一带位居泰山西侧,层峦叠嶂,林壑幽深,也是谋略家退隐修道、静观时变的理想去处。
  马山南十公里处的陶山,在春秋前期为齐鲁两国的界山,为春秋末年著名谋略家范蠡隐居之地;陶山西南的平阴一带,则是秦汉之际著名谋略家黄石公的活动地;与长清比邻的历城区高而乡铜壁山上,汉初谋略家张良(字子房)晚年隐居于此。马山东15公里的莲台山小娄峪自古相传为汉初谋士娄敬的隐居之地。马山则是兵家、谋略家鼻祖鬼谷子先生王诩的隐居之处,立足于马山,可以纵观天下,是兵家研究兵法、纵横家谈古论今的好地方。
  马山半腰处有一天然石洞,长约三十余米,高三米余,冷风习习,如果一人进洞,真有点隐森可怕,此处便是“鬼谷隐处。”故此洞于今仍名鬼谷洞。鬼谷子隐居讲学于马山,孙膑、庞涓肄业于马山,又斗智于马山。万历八年《重修隔马丰施侯庙记》上记载:“下有孙庞之斗智,上有鬼谷之隐形。”马山西南十里的马陵道,就是孙膑、庞涓马陵之战斗智斗勇的地方。
说不尽的马山故事----之平南王的人皮马鞍 [转]
  马山北边有个村庄叫宓村铺,村里有一鲁姓人家,中等户,家中一小孩叫鲁化洛,别看人不大饭量却不小,力气也大,十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将碗口粗的树连根拔起,父子两个去耕地,都是鲁化洛在前拉犁,他爹在后面扶犁,以前耕地用的都是木犁。家中为了种地方便,买了一匹马,刚买来时马很瘦,经过家人的精心喂养,长得膘肥体壮、高大,马头一扬就能够到房檐,但性子却很烈,没人敢靠近成了家里的祸害,想卖掉又没有人敢买,没办法就专门垒了一个院子把它关在里面。这时鲁化洛已长到十七八岁,他很好奇,就进到院里骑到马上。这马上窜下跳,想把他从身上掀下来。鲁化洛却像粘在马背上一样,任凭马怎样也掉不下来,反而很抽打马腚,结果这匹烈马被鲁化洛驯服了。有一次他到丈人家去,亲戚们知道他力气大让他露一手,他不乐意,可大家伙儿硬是要他显示显示,没办法他只好答应,但有个条件:得让他吃饱饭才行。大伙一下忙活开来,烙饼的烙饼,炒菜的炒菜,饼烙了一大摞,菜炒了一大盆。鲁化洛让人找一间闲屋,不叫别人看他怎样吃饭。大家非常好奇,就偷偷从门缝中往里瞧。一看,吓了一大跳:鲁化洛竟变成了一只大黑虎,吃东西的时候像牛吃草一样大口大口地吃,不一会儿饭就吃了个精光,开门出来,又变成了人,大家都纷纷议论说他是“黑虎星”下凡。该表演了,他却嫌地方太小施展不开,就要骑马到屋后的场院去。牵马过来,挥刀上马,结果上马磴一下就被他踩断了,众人一片惊诧。来到场院便舞起刀来,结果旋风骤起,沙尘飞扬,顿时天昏地暗,旁观的人都连看都不敢看了。舞着舞着这刀入了魔,怎么也停不下来,只有见血才能收住。鲁化洛的丈人紧忙找来一头牛犊,这刀一下就将牛犊一劈为二,血肉四溅,这才收住。碰巧这一年朝廷招兵,鲁化洛便骑着烈马当兵去了,因他力气大、打仗勇敢很快就升了官,后来南方苗人北犯,朝廷多次派人平苗都失败而归。这次又派鲁化洛带兵平苗,鲁化洛带兵南去的时候,路过马山的关王庙村,看到村北路东边山坡上有一座小破庙,里面供奉着关二爷,鲁化洛下马到庙里跪拜进香,向关帝许愿:请关帝爷帮忙平苗,如果平苗胜利,一定为您重修庙宇、重塑金身。拜过关二爷带着官兵又继续向南走,在行军的路上遇到一个大肚子汉,人长的又粗又黑,看上去傻呼呼的,也很能吃,虽然没其它本事但力气大的很,鲁化洛看中他的力气,也把他收进部队。到了南方,与苗兵相遇,双方排兵布阵,鲁化洛让黑大汉打第一仗,苗王是个女的,长得很俊,一看大肚汉就笑了:这个傻子手中无兵器,还想打仗?黑大汉见苗王笑话他,气极了,顺手拔起一棵大树与苗王打起来,两军作战勇者胜,黑大汉往前一冲,鲁化洛的军队一起冲了上去,苗王一看,刚才的一个黑大汉变成了数不清的红脸大汉,连鲁化洛也很纳闷,心想:莫非是关二爷显灵派兵来助我。苗王被打下马,做了俘虏。鲁化洛把苗王身上的皮剥下来做了一副马鞍子,当地的老百姓都见过这副用人皮作的马鞍子。得胜回朝,鲁化洛把此事禀报了皇上,皇上御批拔专款为关帝重修了庙宇,重塑了神像,封鲁化洛为平南王,从此鲁化洛成了当地人引以自豪的英雄。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在苗王兵败后,苗王身边的一个贴身书童混进了鲁化洛的部队,尾随鲁化洛来到北方,因小孩心灵手巧,渐渐地取得了鲁化洛的信任,便留在身边做贴身随从。后来鲁化洛告老还乡,回到芯村铺老家。在一天夜里,那书童趁鲁化洛熟睡之时,将其人头砍下来带走了,一代英豪死的让人惋惜。皇上念鲁化洛平苗有功,为其塑了金头重葬,并为其修建了祠堂。凡是路过此地的大小官员,都要到祠堂里跪拜。
说不尽的马山故事----之鹰嘴峰[转]  

  很早以前,天宫里有一只玉兔来到人间,广袤无边的原野、崇峦叠嶂的群山峻岭、鲜美可口的美味佳肴,深深的吸引了它,不愿意再回到天宫去。一天,它看到有很多嫩绿的禾苗,就嘴馋地吃起来,久而久之对人间的庄稼造成很大损害,老百姓对它很反感。此事传入天宫玉皇大帝那里,玉皇大帝降旨,派一天兵变成一只雄鹰来到人间要把玉兔带回天宫。那鹰来到人间,从南向北搜寻着,当这只雄鹰到了马山北边时,看到玉兔在东面的山坡上香甜地啃着地里的庄稼。神鹰心想:这会儿可找到你了。鹰是兔的天敌,只要让鹰看到,那还有个跑。神鹰和玉兔对视着,相距不过五里路,忽听得马山上“轰轰隆隆”山响和残烈的撕打声,振得整个大地都在动,原来是泰山奶奶赶着金马车轧马山,神鹰那受过这种惊吓,这一惊,就定在原处不动了,形成了现在的鹰嘴山状,而在距鹰嘴峰东边五华里处的螃蟹沟,那只玉兔正想再啃庄稼苗时,看到雄鹰在朝它观望,更是吓得不能动弹,就形成了现在的玉兔山。现在两处景点正在建设之中,如果大家有兴趣,不妨去看看。  
说不尽的马山故事---之丰施候庙[转]  
  丰施候殿是马山的主体建筑之一,此殿始建年代不详,内塑马山圣母神像,是马山一带的地方神。据山顶碑文资料记载,应早于元代,现保存完好的元代碑文为“重修丰施候庙”碑记佐证。传说中此庙为春秋战国时,某将军奉旨东征被困于马山脚下,得一老妇人食水相济而获救,朝拜时觉得马山圣母塑像与老妇相似,随回朝禀报皇上。皇上即封马山圣母为丰施候,并拨款重修殿堂,再塑金身。
说不尽的马山故事---之印台山[转]  
  在马山主峰西天门下有一巨石,状似印台,又似官帽,人们称此为印台山。传说这就是当年鬼谷先生送学生孙膑、庞涓下山时赠别之地,也因此赋予了印台山灵气。凡到马山烧香拜佛、求取功名、旅游观光的人无不来摸一摸这印台山,沾沾这印台山的光。现在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马山是个地灵人杰、人才辈出的风水宝地,仅革命战争年代马山就有二十多位在省厅级重要岗位上任职,现在就更多了,经多年印证,诚心诚意来马山求签许愿的,莫不有求必应。  

说不尽的马山故事---之蛤蚌洞[转]  
  蛤蚌洞,其洞口形似蛤蚌而得名,又像两个亲密的恋人在接吻,所以也称情侣洞。洞口虽然小了点,可洞里边很宽阔,大约走一支烟的功夫,里面又变小了,只能容下一个人趴着往里去。最里边向下有一口深井,扔一块石头试试井深,一个时辰后才能听到回音。这洞内井水与北边六里地以外的二朗山的泉眼相通,如果在洞内水井里撒一把麦糠,第二天就会漂浮在二朗山下水库的水面上。听老人们讲,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省里来过地质勘察队,后来,听人说马山有大蟒,就藏在这蛤蚌洞内,人们就再也不敢到洞里去了。

很喜欢"清韵悠扬"的PP,"清韵悠扬"发的帖子全部欣赏一遍!
GO ON
说不尽的马山故事---之烧饼石[转]  
  马山北面有个叫槐树口子的山坡上,一大片黑乎乎的扁圆的石头,样子真跟烙熟的烧饼差不多儿,当地人就叫它烧饼石。
  传说在古代的时候,有个大将奉命东征打仗。这天,正好来到马山下边,被敌人围住了。将军虽然武艺高强,但手下兵将已经累得筋疲力尽,加上又渴又饿,连刀枪也举不动了。硬冲了几回,也不管事儿,倒死了不少兵将。后来,将军看看不行了,抽出宝剑就要自杀。偏巧这时候有个挎篮子、提瓦罐的老嬷嬷从山上下来,老嬷嬷说:“将军你可不能寻短见啊,你还要为国家做大事呢。俺个老嬷嬷子今儿个没别的心意,给大伙送点儿干粮、饭汤充充饥吧!”这伙人看了看她挎的这个竹篮和瓦罐,心里话:这几个烧饼还不够俺这伙塞牙缝儿的哩!那点饭汤也就够一个人喝的,就见老嬷嬷挨着分开了烧饼,一人一个,一匹马两个。光见她从篮子里一个劲儿往外拿,里边的烧饼就不见减少,饭汤即喝即有。吃饱了,个个来了精神儿。将军想谢谢这个老嬷嬷,可是一眨眼儿的工夫连影子也没了。就见山坡上到处是烧饼,再拿起来吃吧,霍!都变成一些像烧饼样的石头了,放瓦罐的地方有一洼泉水,这就成了以后人们常说的饭汤泉。敌人满以为这伙兵将被困在山里头没吃没喝,不投降就得饿死。没想到他们竞像猛虎一样冲杀出来,吓得敌人四下里乱窜。
  仗打完了,就到山顶奶奶庙里歇一霎,抬头一看里边那马山奶奶塑像,立时愣了,刚才送烧饼的那个老嬷嬷,长得跟这塑像一个模样。齐大伙地跪在地下给马山奶奶磕开了头。
  将军得胜回朝把这个事儿禀报了皇上,皇上立刻封马山奶奶为丰施候,又修庙又塑像,现在山顶的石碑上对这桩事还记载着呢。

 
 

说不尽的马山故事之---大型植物标语“毛主席万岁”的由来[转]  

松绣伟名万古青
——大型植物标语“毛主席万岁”的由来

  由百万株柏树栽植而成的“毛主席万岁”巨幅植物标语位于马山东侧35°至60°开阔的斜坡上,平均每字长235.2米,宽142.6米,南北总长764.8米,总占地面积达184584.9平方米(折合276.9亩)。近观苍松翠柏,青山掩映;远望字体苍劲,气势恢宏。
  该植物标语于1959年3月栽植。当时,刚刚成立的人民公社,怀着对*的崇敬和爱戴,由时任公社副书记张广林、齐秉祥同志组织抽调周庙小学的美术教室张毅、石凤仙、杨兆庚、王玉香四位教师策划设计,在张毅老师的带领下,运用米尺、绳子等较原始的工具丈量,写出字的范围,先后用石灰、秫秸做标记,几易方案,最后用几千张白纸按笔划用石头压住,铺设在山坡上,人在3公里以外观察、调整,然而划线定穴,完成了栽植设计。
  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工作,1959年的农历3月底,组织社53个村的村民和工、农、商、学、兵各阶层人员二万余人上山栽树,调集了马山公社苗圃和五峰公社林场的百万余株侧柏树苗。据当年参加过植树的老同志介绍:除老人和小孩以外,能动的全部都上了山,有很多人是自发去的,因为当时在人们的心目中,*的恩情比天高、比海深,能够上山亲自栽上几棵树是对*恩情的最好报答。
  植树那天,天上碧空万里,地上红旗招展,锣鼓喧天,人群布满山坡,按预先分工,两人一组,一字一群,争先恐后,热火朝天的干起来。运树苗的队伍排成了长龙,山脚下埋锅做饭,炊烟袅袅。此起彼伏的口号声,响彻马山大地,传出十数里。仅仅用了一天的时间,百万株树苗全部栽完,“毛主席万岁”五个松柏组成的巨型大字巍然镶嵌在马山上。
  “毛主席万岁”五个松柏大字,长在了马山山坡上,也留在马山人民的心里。如果说这项绿化工程是政府的组织,领导的智慧,群众的心愿,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大杰作,而后来衍发的种种事件,又带有一定的与自然挈合的神秘色彩。
  栽树的目的当然是要保证树的成活率,数百万棵柏树栽在35至60°的斜坡上,浇水是不可能办到的,栽树的那几天,天空出奇的晴朗,正当人们担心的时候,两天后,天空突然飘来了几块云彩,淅淅沥沥的下起了小雨,雨后人们到山上去看,百万树苗竟一棵也没有枯萎。后来有人说:是毛主席*的恩德感动了上天。
  1976年秋天,马山上用柏树栽植的“毛主席万岁”突然发生了大面积的虫灾,仅两天的时间,大片柏树叶被“柏茧”啃掉。政府组织三千多名中小学生进行了“灭虫保树”活动,尽管灭虫很及时,但树仍被啃得只剩下树枝和树干,人们痛心不一,因为这些树在马山人民的心中,它已不仅仅是树。据当地的老人们讲,从他们记事起,也从没听说过柏树“招灾”,这一年的九月九日,正是毛泽东同志逝世的日子,是“天灾”还是历史的巧合。1977年春,柏树竟然起死回生,并且更加茂盛。
非常巧合的是,这一年唐山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地震,地震波及到了马山,这一天的晚上,山上掉下一块巨石,恰好砸在了植物标语“毛主席万岁”的“主”字点上,至今“主”字变成了“王”字。当地人都传言,毛泽东活着的时候是“人”,逝世后成了“神(王)”。
  60年代中期,上级有关部门指示:清除建在路边的毛主席的语录牌、画像、雕塑。马山公社院里毛主席的画像牌坊和山上的“毛主席万岁”标语也在清理之列。县委专门派工作组到马山来限期清理。这个任务落在了当时任文教助理员的李祥云同志身上,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上级的命令要无条件的执行。公社院里的主席牌坊很快被清理了,但山上的树“清理”起来很不容易,把树砍掉无疑是“最好”的办法,但要背上砍伐树木、破坏绿化的“罪名”,虽然不违背“上级”的指示,伐树却从人们的心理上接受不了,李祥云同志考虑了好几天,想了很多的办法,最后他提议:不砍树也能解决问题。等到明年春天,用树把“毛主席万岁”的字空补起来,让人们看不出字迹就行了,这个办法得到了工作组的认可。后来树虽没栽成,但“毛主席万岁”免遭了一次浩劫。“上级”的命令虽然要执行,但执行者的智慧却有意无意的发挥了作用,有时连当事者也说不清。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这笔宝贵财富,2001年5月中旬,马山镇正式向世界基尼斯大全上海总部提出申请,经上海总部审核批准后于8月中旬正式命名为“植物标语'中国之最’”。并在山下建立碑亭以示纪念。

说不尽的马山故事之---大型植物标语“毛主席万岁”的由来[转]  

松绣伟名万古青
——大型植物标语“毛主席万岁”的由来

  由百万株柏树栽植而成的“毛主席万岁”巨幅植物标语位于马山东侧35°至60°开阔的斜坡上,平均每字长235.2米,宽142.6米,南北总长764.8米,总占地面积达184584.9平方米(折合276.9亩)。近观苍松翠柏,青山掩映;远望字体苍劲,气势恢宏。
  该植物标语于1959年3月栽植。当时,刚刚成立的人民公社,怀着对*的崇敬和爱戴,由时任公社副书记张广林、齐秉祥同志组织抽调周庙小学的美术教室张毅、石凤仙、杨兆庚、王玉香四位教师策划设计,在张毅老师的带领下,运用米尺、绳子等较原始的工具丈量,写出字的范围,先后用石灰、秫秸做标记,几易方案,最后用几千张白纸按笔划用石头压住,铺设在山坡上,人在3公里以外观察、调整,然而划线定穴,完成了栽植设计。
  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工作,1959年的农历3月底,组织社53个村的村民和工、农、商、学、兵各阶层人员二万余人上山栽树,调集了马山公社苗圃和五峰公社林场的百万余株侧柏树苗。据当年参加过植树的老同志介绍:除老人和小孩以外,能动的全部都上了山,有很多人是自发去的,因为当时在人们的心目中,*的恩情比天高、比海深,能够上山亲自栽上几棵树是对*恩情的最好报答。
  植树那天,天上碧空万里,地上红旗招展,锣鼓喧天,人群布满山坡,按预先分工,两人一组,一字一群,争先恐后,热火朝天的干起来。运树苗的队伍排成了长龙,山脚下埋锅做饭,炊烟袅袅。此起彼伏的口号声,响彻马山大地,传出十数里。仅仅用了一天的时间,百万株树苗全部栽完,“毛主席万岁”五个松柏组成的巨型大字巍然镶嵌在马山上。
  “毛主席万岁”五个松柏大字,长在了马山山坡上,也留在马山人民的心里。如果说这项绿化工程是政府的组织,领导的智慧,群众的心愿,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大杰作,而后来衍发的种种事件,又带有一定的与自然挈合的神秘色彩。
  栽树的目的当然是要保证树的成活率,数百万棵柏树栽在35至60°的斜坡上,浇水是不可能办到的,栽树的那几天,天空出奇的晴朗,正当人们担心的时候,两天后,天空突然飘来了几块云彩,淅淅沥沥的下起了小雨,雨后人们到山上去看,百万树苗竟一棵也没有枯萎。后来有人说:是毛主席*的恩德感动了上天。
  1976年秋天,马山上用柏树栽植的“毛主席万岁”突然发生了大面积的虫灾,仅两天的时间,大片柏树叶被“柏茧”啃掉。政府组织三千多名中小学生进行了“灭虫保树”活动,尽管灭虫很及时,但树仍被啃得只剩下树枝和树干,人们痛心不一,因为这些树在马山人民的心中,它已不仅仅是树。据当地的老人们讲,从他们记事起,也从没听说过柏树“招灾”,这一年的九月九日,正是毛泽东同志逝世的日子,是“天灾”还是历史的巧合。1977年春,柏树竟然起死回生,并且更加茂盛。
非常巧合的是,这一年唐山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地震,地震波及到了马山,这一天的晚上,山上掉下一块巨石,恰好砸在了植物标语“毛主席万岁”的“主”字点上,至今“主”字变成了“王”字。当地人都传言,毛泽东活着的时候是“人”,逝世后成了“神(王)”。
  60年代中期,上级有关部门指示:清除建在路边的毛主席的语录牌、画像、雕塑。马山公社院里毛主席的画像牌坊和山上的“毛主席万岁”标语也在清理之列。县委专门派工作组到马山来限期清理。这个任务落在了当时任文教助理员的李祥云同志身上,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上级的命令要无条件的执行。公社院里的主席牌坊很快被清理了,但山上的树“清理”起来很不容易,把树砍掉无疑是“最好”的办法,但要背上砍伐树木、破坏绿化的“罪名”,虽然不违背“上级”的指示,伐树却从人们的心理上接受不了,李祥云同志考虑了好几天,想了很多的办法,最后他提议:不砍树也能解决问题。等到明年春天,用树把“毛主席万岁”的字空补起来,让人们看不出字迹就行了,这个办法得到了工作组的认可。后来树虽没栽成,但“毛主席万岁”免遭了一次浩劫。“上级”的命令虽然要执行,但执行者的智慧却有意无意的发挥了作用,有时连当事者也说不清。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这笔宝贵财富,2001年5月中旬,马山镇正式向世界基尼斯大全上海总部提出申请,经上海总部审核批准后于8月中旬正式命名为“植物标语'中国之最’”。并在山下建立碑亭以示纪念。

马山东麓开阔的斜坡上,由百万株松柏组成的“毛主席万岁”五个大字。每个字长235.2米,宽142.6米,五个大字共占地276.9亩。它们是1959年3月由马山当地数万名工、农、兵、学、商所栽植,是那个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2001年8月,世界基尼斯大全上海总部经审核后,正式宣布这五个大字为植物标语“世界之最”。2002年3月,当地政府筹资在山脚下修建了一座观山亭,亭内立碑以示标志和说明,亭柱上有篆体匾额“观山亭”和“南鲁北齐一山似骏马奔腾,东岱西河长城如卧龙盘踞”的竖联。
  龙象山海拔422米,东与五峰山、南与马山相望,在古代曾为一处山寨,寨墙、寨门、三宫殿、观音阁等遗迹尚存,民间有许多美丽而神奇的传说。目前已建起三个观赏亭,铺设了登山台阶,硬化了环山旅游路;对上泉进行了改造,泉水清澈见底,让人留恋忘返。
说不尽的马山故事---之三月三庙会
  每年农历三月三日是马山传统届会,当地人没有人能说得清始于何年。解放前,马山庙会香火极盛,自古有“千里泰山、百里马山”之称,也就是说马山有“百里香火”,方圆百里的百姓每年三月三这天都要上山烧香拜神,规模很大,南到泰安、肥城;西至黄河以西的齐河等地。庙会期间,主要活动有:上山给马山奶奶(丰施候庙)、泰山奶奶(碧霞元君庙)、玉皇大帝烧香磕头,马山神很灵,祈求风调雨顺,佑护百姓,祛邪避禍,求签许愿,总是有求必应。要唱六天大戏,曾有“十一庄会首到一处,商商量量把戏雇”一说。如果庙会会首雇不到戏,三月三这一天,就要让他穿上女人的花衣服在戏台上走一圈,以示惩罚。马山东边有个村庄叫马东街,街中心有马山奶奶庙,坐西面东,北靠马山,东面正对着戏台,戏台高约三丈,现在看这块地方空间不大,老人们说看戏的人很多,这个地方看戏的有多少人能盛多少人。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这一年,轮到北李村主管山会,会首出去雇戏,碰巧这一年唱戏的特别忙,走出几百里地也没雇到,没办法就到更远的地方去找戏班子。好不容易找到了,山会也临近了。为了赶回家去送信,不分昼夜往回赶,结果刚一回到家马就倒在地上不动了,一摸,马已经死了。
  解放后,破四旧,神像、石碑被推倒,庙宇被破坏,庙会也被迫中断。听老人讲,庙前有一块唐朝书法家董其昌的碑刻,文物价值极高,后来多次找寻也未找到。直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当地群众自发组织募捐,在原址上重新建庙塑神,每逢三月三前后,善男信女纷纷上山顶膜拜,香火渐盛。一九九四、九五年三月间,登山人数达到高潮,山顶人满为患,拥挤不堪,进退不得。有人被困一天一夜,最后不得不请当地派出所和县刑警大队民警出面维持秩序,才避免伤亡事故。自一九九六年开始,马山镇政府出面组织,每年二月底三月初重新恢复六天庙会,各方观光游客多达数十万人次,至2004年已成功举办十届山会。

民俗旅游资源 [/move][/blue]
  马山民风纯朴,民俗旅游资源丰富。表现在:第一,民间文艺发达。近几年,在马山镇政府的推动下,每年农历二、三月之交,都要举办为时六天的山会,每届山会都有多达数十万人次参加。按照旧时的传统,马山山会期间,总要在山下聘请戏班子演戏助兴,故有“十一庄会首爷们到一处,商商量量把戏雇”一说。其他如踩高跷,舞龙,扭秧歌等等,都是重要的民俗旅游资源。第二,民间神话传说众多,如马山得名的传说,马山、泰山、五峰山三姐妹赌高低的传说、龙象山的传说、关帝庙与龙头柏的传说、穿心洞的传说、烧饼石的传说等等。这些都是重要的民俗旅游资源
[转]马山故事---之滚球山的传说
  三国时候,五虎大将关公被困在麦城,内无粮草外无救兵。末后实在没法儿,就派了大将寥化去搬救兵,打谱找谁去呢?上刘封和孟达那里搬去。
  刘封原来是刘备的干儿,听说二叔关公遇难,当时就沉不住气儿咧,立时就想带上兵上麦城。这时孟达在一边儿可就说开闲话儿咧,他说么呢?说:“都知道你是刘皇叔的干儿,人家关平也是关公的干儿,都是干儿,你看关公对关平有多好哇!可是刘备对待你这个干儿怎么样呢?不理不睬的,跟街坊家差不离儿,你就不寒心吗?眼下他爷们儿在麦城有难了,这才想起你来,素常里怎么想不起咱来哩?这一回我是不给他出兵,依我说你也不能出兵。”刘封一想可也是啊,把兴头子给砸了。要不,人家怎么说“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呢?可是后来刘封就为这事把小命也搭上咧。寥化白跑一趟没搬着救兵,要是回去见了关二爷也不好交待呀,我也跑呗,就这样寥化就逃到四川去了。关公在麦城困着,工夫大了可就撑不了啦,他那个火暴脾气儿又不听人劝,来了个夜走麦城,这才叫吕蒙的手下使绊马索把他给逮了个正着。
  刘封和孟达呢?听说关公叫吕蒙给逮住了,知道刘备轻饶不了他俩,就驾丫子咧。刘封一口气跑到咱长清地儿里,在双泉庄北边儿的山上安营扎寨,打算过长日子咧。这山又高又陡,易守难攻,方圆二十里内属它高,足有四一千多尺,长清县志上记载,这山原来叫滚粟山,意思是山陡的连粮食粒也能滚到山下边。刘封相中了这块地盘,在这里招兵买马占山为王。这伙人没吃没喝就下山抢劫,抢男霸女作的,作恶可不少,老百姓都说这是一帮响马,他们在山上修房盖屋,垒起了寨墙子,弄了溜马场。
  自古没不透风墙啊,后来刘备就听见这个信儿咧,发着恨就要发兵来捉拿了。孟达先“卯稍”这个事儿咧,就跑了来给刘封说了。这可把刘封吓榨榨了,他心里话要是叫刘备把我逮住,还有我的好瓜皮啃呀?官兵人多,跟他们对着干肯定吃大亏,怎么办呢?正在为难的时候,刘封手下一个叫柳生的小头目说:“我到有个办法,不知道行不行”?刘封说:“不管什么办法,只要能让我避过这一场灾难就行”。“到底是什么办法哩?快说给我听听。”“你弄一面大鼓,到时候你钻到鼓里去,俺再给你把鼓皮蒙好,谁也猜不出里边藏着人呀!等大兵过去后再把你弄出来。刘封一听,觉乎着这个办法也倒行,反正没别的门儿。就恁么着把个刘封蒙到一面大鼓里了。刘备的大兵不老时节真格的就发来了,把座山围了个水泄不通。山上、山下搜了多少遍,没见刘封的影儿,只是奶奶庙前头放着一面大鼓,找不着也没法子,撤兵吧。刚想走的工夫,那个为刘封出主意的柳生朝着奶奶庙前的大鼓给官兵使眼色,官兵们一见就明白了,鼓里面藏的就是要找的人,把它骨碌到山下头呗,齐大伙地就掀下去了,山恁么高,恁么陡,喃量滚蛋地下去了,连震带碰,真格把刘封摔死了,这山寨破了。
  有人要问,柳生为什么要祸害刘封哪?后来人们明白了,原来这个柳生从小没爹妈,是个没人疼的苦孩子,有一天要饭的路上,被刘备的官兵收留,刘封占山为王后,因那滚球山易守难攻,久攻不下,便想了个办法,让柳生去刘封那里做卧底,柳生觉乎着正是报答刘备的时候。柳生天生聪明伶俐,打仗勇敢,慢慢取得了刘封的信任,刘封做梦也没想到会死在柳生的手里。
  有人说那面大鼓整整滚了七七四十九天才滚到山底下,这是玄呱儿咧。可这故事在东北一带流传很广,民间艺人说了三个月才把故事说完,从此滚球山也就出了名,有人也叫这山滚鼓刘封山。现在你要到山上看看,那面大鼓滚过的地方草都朝下长。
  公元2002年,山东省军区机关帮扶双泉庄,这滚球山南边连着象山(山的样子像大象),便把这两座山合称龙象山了。

[转]马山故事----之金鸡  
    马山北边的北李村有个光棍家里很穷,从小给人家放羊,人们就叫羊子了。这一年他给马东的人放羊,在马山山脚下的石牛南沟的洼子地里攒粪,羊子在地边上搭了个窝棚,晚上在窝棚里睡觉,睡梦中老听见有鸡叫声,叫声很特别,跟家里的公鸡打鸣不一样,羊子就出来找,怎么找也没找到,连续几天都这样。这一天羊子下狠心要找到它。晚上不睡觉,仔细得听叫声是从哪里来的。
    这一回可听准了,声音是在不远处的大石梁下发出的。第二天天一亮,羊子就在叫声处向下挖,果然挖出了一个铁公鸡,样子很丑,羊子心想这个东西可能值钱,就去济南古董店里卖,老板出了个价,可是羊子嫌钱少没卖,又把它带回家去。他想,可能是老板嫌这个铁鸡样子不好看,所以才给这么点钱。于是,他回到家就把那个铁鸡收拾了一番,鸡变漂亮了,又去了济南一趟,这会老板一定会给个好价钱。到了济南古董店,老板一看说这鸡已经一文不值了,因为这只鸡以前是有毛的,现在却没了毛,成了一只死鸡。羊子便垂头丧气地回家了。

[转]马山故事----之青龙山的传说
  马山的北部有个村庄叫小河东村,它东靠双泉庄,背靠大山,村北起伏的大山就像一把大椅子,放在大石龙上,人们就给这山起名叫青龙山。
  青龙山里边是空的,就像龙的肚子,人敲一下地下,就能听见“咚、咚”的响声。据说,从前山中有一条龙和一只金蛙,它们是一对好朋友,每天吃住玩耍在一起,后来不知为了什么闹了点别扭,龙就霸占了大山,小金蛙争不过龙,只好住进了山沟里的一个天然山洞里(称金蛤蟆洞),老人们拉,过去人穷,越穷越想过好日子,听说这山洞里有金蛤蟆,都偷着到山洞里找,谁要是找到这金蛤蟆,两辈子人也吃不完,后来才知道那金蛙早让南方蛮子偷走了,当地人老实,人家南蛮子(南方来的人)精明,走南闯北,知道的事就是多,据说这金蛙不是人人都能拿到手,只有懂咒语的人才能得到,南蛮子有这个本事。藏金蛙的山洞究竟有多大多深没有人能说清楚,听老人讲曾有人在龙尾的洞口点上一把火,几个时辰后,大石龙头上就冒黑烟,还有人说大龙洞里在战乱年代能藏很多人。还有人说这山洞是龙洞,是青龙山的龙脉,现在山上怪石林立,石缝里长出来的树有胳膊粗,通过台阶可上龙头山三十多个台阶,真让人放一身汗。人们到山上游玩,三十几个台阶直通龙山半腰,有人说如果你要上山点一下台阶,上去一个数,下来一个数,从来就没有人点对过至今不知三十几个台阶。
  说起这青龙山,还有一段故事哩。龙尾山与龙头山比谁长得快,龙尾一摆一晚上超过了龙头山。龙头山急了,把龙头上所有的大石头都压在龙尾上。龙尾被大石头压住摆不动了,也就不再长了。而龙头山却长得很快。现在到青龙山上看看,青龙山头上没有大的石头,大石头都压到龙尾山上去了。石龙山顶上平坦、开阔,站在山顶上遥望四周,五峰山、马山、滚球山、就像在眼前。有人预言只要这青龙山的龙尾一摆,大石龙就会成为一条活龙。

[转][马山故事----之关王庙与龙头柏]
  马山东南方向三公里的地方,有个村庄叫关王庙,村北高高的山岭上有一坐北朝南的雄伟庙宇,里面供奉的是关公神像。村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古代三国时候,关公关云长到北方征战,路过关王村,当时正值百年难遇的干旱,庄稼颗粒未收,饿孚遍野,民不聊生,关公看到此种情形非常难过,立即下令全体官兵要秋毫不犯,并要求节衣、缩食、减奉,节省下粮食救济地方百姓。关公亲自选址在村中挖了一眼深井,解决了村中百姓的吃水问题,自此人们称这口井叫“关井”,无论天多么干旱,井水却从来没有干过。关公带领官兵走了,但关公的美好形象却深深的留在了人们的心中,当地百姓为感念这位关心百姓饥苦的救命恩人,自愿集资,在村北的龙柏岭上修了一座关帝庙,庙虽不大,却十分壮观,庙院内有几棵千年树龄的古柏长得奇特,龙头柏:龙头、龙须、龙身、龙尾十分逼真,龙头向西南,传说在河南省一大户人家的一口大水缸里有一条龙,脖子里挂着铃铛,龙在水缸里游动,这户人家非常惊奇,便顺着龙头的方向一路寻找,就找到了关王庙的龙头柏。龙头柏西侧有一“五股穿心柏”,一棵树桩上长出了五股树身;另有一棵叫“拧拧柏”,螺旋状向上长;最北边的两棵是“对柏”,长在悬崖上,树身伸出悬崖,两树身相叠,样子十分好看。每年的古历六月二十四日关帝生日这天,百姓们都要到龙柏岭上的关帝庙内为关公过生日。后来这村庄也因关帝庙的存在而改名“关王庙”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长清传说之马山三姐妹
济南的山:马山、郎茂山、粟山
大岭山马山庙
济南长清马山旅游路书
长清五座好看好玩的山,风光旖旎,人文古迹密布,看了一定不后悔
济南“药王谷”草药遍地 有三处道观遗址颇神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