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凌宗伟:我们为什么阅读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读书”一词常等同于“教育”,譬如“墨水”一词就特指一个人的受教育水平。在这些口头语中的历史信息中,我们多少可以看出“阅读”对教育的意义曾是多么的重要,而时光荏苒,今天我们这个民族居然成了世界上人均阅读量比较少的一个国度,我们的学校则又将“读书”引到了另一个极端,师生们的“阅读”除了那求取功名利禄的教科资料,几乎没有出于滋养生命丰富内心提升素养需求的阅读。更为可怕的是,当一些有识之士和相关机构团体意识到这种趋势可能带来的危机而倡导阅读推广活动的时候,又有一些人从中看到了某种商机和扬名立万的契机,或推销低劣作品、盗版书籍;或借机实现“著作等身”,以独占鳌头,赢得拥趸者千万;而学校呢,表面上看来,打造“书香校园”轰轰烈烈,实则就是买了不少书,搞了不少“读书征文”之类的阅读比赛,有的还建起了专门的书屋,至于这些书,师生们有没有读,怎么读的,征文又是怎么写出来的,却很少有人去深究。如此这般的伪阅读就这样慢慢地达成了某种利益共识。出于滋养、润泽的教育的阅读推广就这样失去了她的美好初衷,更多的是在狂欢虚伪而赶时髦地颂扬着“阅读”的必要性和人文价值;这种异化,多多少少,让人感到了那些“读书人”、“著书人”和阅读推广机构的自欺欺人。

  

  有许多学校就阅读推广中以非凡的魄力给我们带来了希望的曙光:最为典型的恐怕就是浙江鄞州高级中学无墙、无门、无岗“三无”的图书馆了,更多的是在一些小学,教学楼的每个楼层都有书柜、书架、书桌,有的学校还搞起了图书漂流活动……尽管站在全国范围来看,这些也许只是星星点点,但是阅读推广的希望或许就在这里,教育变革,或许就会从这里突破。

  这两方面的情形告诉我们阅读推广路径和方式的选择,要从每个读书人都有机会净化自己、提升自己出发,进而寻找教育重新从趋利化、市井化等现实桎梏中获得力量的契机。阅读推广机构和推广人更要在如何将阅读一步步的做实、做稳、做久,进而成为一项为孩子一生奠基的工程方面下功夫。因为阅读,绝不仅仅是孩子在学校三五年内所必修的功课或技能,而是作为一种人生素养和精神境界,注定跟随他一辈子,也注定将成为他“文化基因”中区别于他人的最显著标志的浩大工程。这就不是靠推荐一批书目,搞几次“阅读征文”那么简单的事了。首要要厘清的,恐怕是纯洁动机,唯有抛却利益集团乃至个人的“小九九”,方能成事。

  就阅读的内容而言,我的看法是可以适当驳杂一些、宽泛一些。对学生而言,他们的逻辑思维和人生阅历还略欠于成年人,只有通过更多的知识贮备和累积,才可能融会贯通和为我所用。这就需要教师为他们悉心指导,毕竟,现如今的图书是良莠不齐的,即便是我们所说的经典,有些也是夹杂着不少糟粕的,即便是所谓国学经典,也是如此。这一点是学校在阅读推广中万万疏忽不得的。教师一方面需要大量的非学科阅读,甚至是非教育阅读,这样他们的课堂才有可能更具“穿越”的魅力,同时,也更“接地气”。我们要做的是让师生明白,阅读不是一件可以立竿见影的事情,阅读是一种生命的滋养和浸润,她的回应或许在明天,或许在将来,试想一下,要是哪一天原本枯燥的课本知识将在我们的某次阅读中被“巧遇”,那将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心灵震撼,那情景又将是怎样的美妙!

  在阅读中可以帮助我们甑别教育“箴言”。如何理解“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以及如何看待“爱生如子”,“爱校如家”之类的“教育箴言”?不读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康德的《论教育学》、菲利普·W?杰克森的《什么是教育》、史蒂芬·柯维的《第3选择》,还真的就搞不清这一类的问题。究竟什么是爱,什么是教育之爱,“爱生如子”,“爱校如家”之类的言说究竟有什么不妥?

  《第3选择》的作者说,爱一个人你就必须以上帝的形象来看他,而不是用我们所希望的形象来要求他。一个孩子生下来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而不是我们想要让他怎么样,就怎么样的,这才叫爱他。而我们呢,总是在用我们的要求“爱”我们的学生,于是,我们就会奉一刀切、军事化、标准化的教育要求为圭臬。

  许许多多反教育的规定与勾当(诸如某省规定凡男性不论年龄,一律不得进入女生生活区,以及某部门禁止老师批评学生之类的这“不准”那“不准”)不正是打着“爱生如子”幌子出现的吗?在这样的旗号下,我们原本觉得不可理解的主张与行动(考试工厂那样的军事化管理、魔鬼式训练),不仅变得可以理解了,甚而至于变得“伟大”而“高尚”了。

  但是,如果我们知道了陶行知当年所提的“爱生如子”前面还有“爱满天下”,我们就不可能狭隘地将教育之爱理解为“爱生如子”“爱校如家”。

  同时,我们还可以在康德这些哲人的论说中弄明白,所谓“教育之爱”,强调的是在教育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不仅要有人与人之间的爱与情感,教育之爱,还要爱我们所教、所学的内容以及教和学的方式,乃至于我们所处的世界的方方面面。这爱和情感是包容的、慈悲的、博大的,同时,又是理智的,基于道德的。其目标就是不断的改善,试图使师生双方的每一个人(往大里去,还包括同事之间的、同学之间的、人与自然的、人与社会的)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变得更好,进而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使我们所处的世界变得更好。

  这样的爱是需要时间的,是要靠一代一代的人的努力前行的,这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耐心和勇气,要的是身处其间的每一个人的付出和努力,用杰克森的话来说,需是要每一代新人自由地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扩张”。

  所以,我们在对待类似的教育“箴言”的时候,要想一想罗伯特·博斯特在《民主、专业知识与学术自由》中强调的“人人都有权利发表自己的意见”,发表意见,不能为争议而争议,意见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为支撑,一个意见是否靠谱,要通过同行评议来论证。这同行,一方面是当下的,另一方面自然包括那些智慧之书背后的智慧之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当阅读成为生命的需要
【教师文苑】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第五届中小学读书节校长读书论坛发言材料 窑店中学 吕小龙
汇聚中国最有温度的阅读教室,把最美好的童书给最美丽的童年
教育寄语汇编6
从学生的“三问三答”中反思当前的班级管理
学校对教师的工作鉴定意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