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科学依据:训练孩子的同理心

  针对儿童同理心教育的研究发现,对孩子的同理心进行训练的父母——教导孩子其行为如何影响他人的感受——他们的孩子更有可能成为富有同理心的人。

  “如果……你会感觉如何?”

  父母和其他看护人应帮助孩子用其他孩子的眼光看事物,并想象对方的感受。假设3岁的孩子推了另一个孩子一把,把他的玩具抢走了。这时需采取父母式的干预。但与其说 “肖恩,把玩具还回去,回你自己房间待着”,爸爸可以尝试以下的办法:“肖恩,如果杰森推了你又抢走你的玩具,你感觉如何?你会生气,并且可能再也不想跟他玩儿了。”如果来访的朋友因为把自己心爱的玩具落在家里而哭泣,父母可以跟自己的孩子说:“还记得那次去奶奶那里忘记带上小兔让你多伤心吗?琳赛现在就和你当时一样的伤心。”父母借此能够帮助孩子理解朋友的痛苦。

  经历过亲密育儿,和父母联结紧密的儿童似乎更有同理心,显然他们是学习了父母的榜样做法。南希·艾森博格,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心理学终身教授,论证了当父母接纳了孩子的情感需求时,孩子会表现得更富有同情心。她还发现,若父母对孩子同情他人的行为加以强化,孩子会变得敏感且乐于助人。

  我陪着3岁的儿子迈克尔第一次去看牙医。我们在候诊室等待时,一位牙科技师带着一个和迈克尔差不多年纪的小男孩进来,到一间诊疗室中补牙。他的妈妈跟小男孩挥挥手,然后在候诊室坐下看杂志。我们从微开的门里隐约看到男孩开始哭,他看起来非常害怕。迈克尔明显受到了影响。他对我说那个男孩很害怕,他的妈妈应该陪着他照顾他。我表示同意。于是迈克尔站起来走向那位母亲说:“你应当陪着你的孩子。他很害怕。你应该进去和他在一起。”迈克尔指着门后面的男孩,神情非常专注。

  男孩的母亲说:“哦,他没事儿的。”然后回去接着看杂志。于是迈克尔看起来更加不安了。他回到我身边问我,我们有什么办法能帮助那个男孩。我难过地说:“没办法。”我对迈克尔解释,父母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各不相同,我不赞成那位母亲的做法,并且我也认为她应当陪伴并支持她的儿子。我告诉他我们家做事的方式有别于其他一些家庭,我们会尽力支持彼此。我感觉是亲密育儿实践影响了迈克尔在这个事件中的敏感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当下用心:同理心,不见世间过
国际不打小孩日:不惩罚也能改变孩子的坏行为,是如何做到的?
熊孩子一再“作恶”,症结到底在哪?
宝爸关彦斌:赋予孩子同理心,让孩子健康成长
教育孩子,要用心去做
孩子复原力探讨(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