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海湾战争对中国军力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991年的海湾战争一场划时代的战争:这场战争对冷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这场战争所表现出来的新特点对世界各国的军事战略、战役战术和军队建设等问题都带来了众多启示。在海湾战争之前全世界对战争的理解还停留在二战那个钢铁洪流的年代:斯大林格勒战役就是这种战术的典型。二战结束后美国经历过两场失败的局部战役:一个是朝鲜战争,一个是越南战争。

在越南战争中北越军队通过游击战与美军长期周旋,从而把美军拖入了旷日持久的战争,随着伤亡的不断增加激起了美国国内舆论的强烈反对,最终美国不得不从越南撤军。海湾战争打响之前萨达姆一心要把伊拉克变成第二个越南。1990年8月底萨达姆在会见外国领导人时曾说过:“我十分了解美国的技术优势,特别是空中优势”。不过与此同时萨达姆坚持认为空战不能起决定作用。

1990年9月萨达姆对军队发表讲话说:“你们知道空军不可能决定地面战争……这是经过所有常规战争和解放战争证明的规律,最后一个证明的是越南战争“。萨达姆认为最终决定战争胜负的得是靠地面决战,甚至是贴身肉搏刺刀见红的巷战,而在这样的形势下伊拉克方面在兵力和本土作战的优势就能得到充分释放。正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美、苏不也曾被越南、阿富汗这样的小国利用本土作战的地缘优势打败过吗?

可90年代的美国已不同于70年代的美国:越战时期美军还没完成信息化。那时美军的火力尽管强大,但其火力投放很难做到精准打击,所以要想彻底消灭对手就只能与对方展开近距离作战,而这种作战往往会造成美军大量的伤亡。当时全世界普遍认为要战胜美军这种装备精良、火力强大且训练有素的军队就要把美军拖入阵地战、巷战或是游击战这种近距离作战以大量杀伤美军。

萨达姆在海湾战争中仍试图通过这种传统战术战胜美军,然而等到战争打响之后他才发现战争早已不再是他所熟悉的模式。本来以为美军在中东没什么军事力量存在的萨达姆一直做着“强龙不压地头蛇”的美梦,然而他很快就发现美军在中东的军事力量是呈几何级数在膨胀:美军超过300架C-141和C-5向海湾地区快速集结,在沙特达兰空军基地每7分钟降落1次,22天的运输量就超过了1949年柏林空运11个月的量。

与此同时美国的运输船从全球战略基地运来物资,三艘的运量就已相当于3000架C-141的运量。海空并用运送30天后海湾地区已集结了超过10万名美军。在接下来的4个月美军又继续昼夜不停地搬运,最终50多万名士兵、近2000辆主战坦克集结,运送物资达1200万吨!当时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沙特、巴林、卡塔尔、阿曼、阿联酋、土耳其和迪哥加西亚的空军基地部署了1200多架作战飞机。

此外还有3个航母战斗群游弋在地中海、红海和阿拉伯海的海上阵地上。到战争真正打响时美国已在中东地区聚集起有34个国家参加的多达66万兵力的多国部队。尽管伊拉克在海湾战争中动用了86万部队,可双方的兵力差距其实已不算明显,真正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已不再是双方的兵力而是各自的军事技术,而最终也恰恰是美国所占据的技术优势击败了在兵力上略胜一筹的伊拉克。

海湾战争是世界战争史上一次标志性的划时代战争——‍海湾战争改变了传统的作战模式,对世界各国都起到了一次新形势战争的启迪左右。海湾战争的最大特点就是这是一次高科技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这场战争中普遍使用各种先进技术。海湾战争充分体现了海陆空天一体化、高度信息化、精准打击等现代化高科技战争的新模式新特征。在使用常规武器的前提下海湾战争成为了一场一边倒的碾压式战争。

电子战对这场战争的进程和结果产生重要影响: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的电磁优势将成为战争中的新制高点;海湾战争开创了以空中力量为主体赢得战争的先例。在空袭中大量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提高了空袭的准确性,又使平民伤亡降低到最小程度;在海湾战争中作战空域空前扩大,战场向大纵深、高度立体化方向发展,已不存在明显的前方和后方。

这场战争中高技术武器大大提高了作战能力,使作战行动向高速度、全天候、全时域发展。本来人们以为美国与伊拉克那么多坦克、装甲车相互对峙,是要打现代版的“库尔斯克坦克大战”,伊拉克甚至还指望利用人海战术在巷战中打击美军,然而直到战争结束之时人们期待中的大规模地面战争基本上就没发生过。整个海湾战争期间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始终占据着绝对优势。

战争结束时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阵亡223人、负伤697人、被俘13人;相比之下伊拉克军队四十多个师被摧垮,伤亡人数达八点五万至十万人,而伊拉克海军在这次战争中完全被摧毁。伊拉克军队在海湾战争中整体作战能力损失了三分之二以上。这场战争给还伊拉克造成了造成了二千亿美元左右的直接经济损失。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几乎没怎么出动地面部队的情况下就在不到两个月内迫使伊拉克接受了停火协议。

被海湾战争所震惊的不只是萨达姆,事实上全世界都被这场战争震惊了。海湾战争之后世界各国的建军指导方针普遍转变为立足于打赢高科技条件下的新型战争。尽管大家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然而各自的经济水平不一样、军工实力不一样、研发能力不一样,所以真正能跟上这波转型的国家其实并不多。海湾战争中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依靠GPS制导的导弹和战机在10天内就把伊拉克上百万大军直接打回老巢。

这使世界各国意识到了拥有独立导航系统的重要性:在战争状态下如果你安装着人家的GPS,那么人家把卫星一关就使你的导弹会因为失去目标而在天上乱飞,但人家却依然可以精准打击你。意识到这点的中国在1994年启动了北斗1号系统工程。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当然意识到独立导航系统重要性的并非只有中国。

欧盟在1999年启动了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计划。同年印度也开始建设自己的导航系统——IRNSS。日本从2002年起也开始发展自己的准天顶卫星系统。目前韩国也制定了自己的导航系统计划:预计在2034年建成自主导航系统。国之重器不可受制于人这个道理其实谁都明白,然而迄今为止全世界连韩国在内一共只有七家在研发自己的导航系统,目前已研发成功的只有美国、俄罗斯、中国、欧盟、日本、印度这六家。

六家中已具备全球覆盖能力的只有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欧盟的伽利略、中国的北斗这四家而已,而日本准天顶和印度的IRNSS这两种卫星导航系统目前只能实现区域覆盖。由此可见世界各国在海湾战争的刺激下尽管都致力于科技强军,然而各自的实际发展水平却是千差万别。要说海湾战争结束以来的30年间在强军方面变化最为突飞猛进的还得是中国。

海湾战争刚开打时中国军内普遍的预言是:“这将是一场持久战、消耗战”“伊军至少能在科威特坚守一年”......然而短短一个多月伊军便兵败如山倒。这如何能不令人震惊呢?战争结束后中国一度大量翻译美军的作战条例、军事报告,在无形中开始参照对方的模式和标准来建军。新中国成立后除了抗美援朝之外其余的战争规模都很有限,所以我们对现代战争需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

这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要转变传统战争思维——陆军不再只是唯一关键的兵种,而是要建立体系作战(尤其是信息化作战的思维和模式)。海湾战争结束后中国军内各个层次召开的大大小小数百次研讨会得出了一个结论:变革!只有抓紧已到来的新军事变革才有求胜的可能,而变革首先是从思想开始的。海湾战争前中国军队仍延续着“地面制胜”理论:“战争的最终胜负要靠战靴和步枪决定”。

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形成了“大陆军主义”:陆军占据主导地位、海空军发展相对滞后。海湾战争后空军、海军的重要性开始得到普遍认可,海空联合作战、近海防御作战等成为军队研究的重点。中国军队的作战思想由此开始了全面转型。此后中国军力的发展速度可以说是突飞猛进:就在距今10年前中国海军连一艘服役的航母也没有,然而在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海军在短短的20年内使舰艇总吨位增长了4倍多。

这20年中国建造了60艘056系列小型护卫舰、30艘054系列中型护卫舰、20余艘052C/D系列中华宙斯盾驱逐舰、6艘世界一流的055型驱逐舰、6艘071型两栖登陆舰、2艘6万吨级的航空母舰,此外还有数量不详的核潜艇和常规潜艇。在空军方面以歼-20为代表的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五代战斗机是眼下亚洲区域最先进的战机,对推进人民空军的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海湾战争中的远程精确打击、外科手术式打击也对我国产生了重大启发,因此我国也开始研发巡航导弹、精确制导炸弹、滑翔翼卫星制导炸弹等武器。各类型精确制导武器的涌现使我军具备了强大的远程精确打击和非接触作战的能力。我国的CJ-10巡航导弹的射程也是2500公里,其外形和性能与美国的战斧式导弹大致类似,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受到海湾战争的影响而研发的武器。

为什么中国军力能在过去的30年间取得如此巨大的突飞猛进呢?应该说这首先是需求决定的。我们不妨这样考虑:如果我们想要买房买车,那么我们可能买得起,也可能买不起。可如果我们主观上压根就不想买,那我们肯定没房没车。网上有一个段子:一个不抽烟的人给一个抽烟的人算了一笔账,结果显示把抽烟的钱省下来够买宝马了,可抽烟的人反问“那你不抽烟,你的宝马呢?”

不抽烟的这个人主观上并没强烈的买车需求,所以尽管他不抽烟,可他的钱也用到其他地方去了。事实上大到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与美国接壤的加拿大在国防上依赖于美国的保护,所以加拿大并不需要特别强大的国防力量。同样身为美国盟友的以色列由于身处阿拉伯国家的包围之中,所以就有必要始终保持一支战斗力强大的军队。这是以色列人从本民族的历史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

中国近百年落后挨打的近代屈辱史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国家对我们的封锁围堵坚定了新中国领导人坚定不移地发展独立自主的国防力量这样一种信念。这种信念并不是每个国家都拥有的,事实上在美国的盟友中有相当一部分愿意通过让渡一定的主权换取美国在军事上的保护,然而中国领导人始终珍视国家的主权完整,所以就必须独立自主发展强大的国防力量。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就始终对国防军队建设高度重视。这种信念是支撑中国的国防军队建设一步步发展壮大的原动力,但光靠信念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尽管中国有发展国防的强烈需求,然而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需求都能实现的。如果你有钱你可以把纽约帝国大厦都给买下来,否则这就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国家的需求同样是需要实力作为支撑的。

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祖国作为后盾,没有强大的工业制造体系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那么就不可能有人民军队的今天。在这点上我们可以看一看我们的邻国印度给我们提供的教训:2002年初印度海军开始所谓的国产航母自建计划,然而所谓的印度国产航母却是由法国设计蓝图,部分设计由意大利完成,相控阵雷达来自以色列,舰载机来自俄罗斯。

由此可见印度的航母发展计划缺乏自主研发能力作为支撑、缺乏成熟的工业体系作为保障。反过来说中国军事国防事业的发展则是依托于强大实力作为支撑的。要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需要什么呢?首先得有钱。俗话说“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事实上这句话对一个国家也是同样成立的。军工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工业部类:涉及电子、材料、化工等诸多工业领域。

这些基础性工业都是需要不断巨额投资才能换来的。为什么核武器、航母、卫星导航系统这些都是只有大国才能玩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小国缺乏能玩转这些高精尖设备的资金。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经济建设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所以才有足够的资金去支持军事基础工业“烧钱”。如果没雄厚的资金作为支撑是根本不可能建设一支强大军队的。

如今的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世界第一贸易大国 、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世界第一大钢铁生产国、世界第一大农业国、世界第一大粮食总产量国、世界第二大吸引外资国以及世界上经济成长最快的国家。这构成了支撑国防军队建设的坚实的经济基础。当然我刚才说过“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国防建设当然是需要钱的,但并不是说有钱就能解决一切问题。

近年来印度靠着买买买也得以装备起在世界范围内看起来都相当先进的武器,然而印度的命脉是被别人掌握的:印度并不具有航母用钢的冶炼能力,只要俄罗斯不给钢就无法进行生产。当初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孤立迫使我们必须走自力更生的工业化道路。在过去几十年间发达国家普遍将制造业外移。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利用与西方发达国家关系相对缓和的有利时机承接其产业链转移。

目前联合国对现代工业体系的分类包括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而中国现有的工业体系已涵盖全部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因此成为全球工业体系最为完整的国家。产业体系的完整是确保我国发展独立自主国防的关键。我国的第五代重型战斗机于1997年美国第五代战斗机F-22猛禽首飞的同年正式立项,首架技术工程验证机于2009年制造成功。

2011年1月11日我国第五代重型战斗机歼-20在成都黄田坝军用机场实现首飞。2016年11月1日歼-20参加珠海航展并首次对外进行双机飞行展示。 2017年3月9日中央电视台报道第五代战斗机歼-20已正式进入空军序列。2018年2月9日歼-20A型开始列装空军作战部队。这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走完第五代战斗机论证评价、设计、研发、原型机测试、定型生产、最终服役全部阶段的国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海湾战争,伊拉克精锐军队伤亡10万,为何只打死了27名美军?
海湾战争中的电子战,是如何引发人类对战争思考的?
海湾战争——美国给世界上了一课
美国四星上将 海湾战争多国部队总司令--诺曼
海湾战争始末
海湾战争,美国100小时打醒世界!苏联感叹:机械化部队已无用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