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管宁割席”谈起(名臣典故漫话之二十)|太守|曹丕|曹操|陈群|孙策|魏文帝

东汉灵帝时,华歆外出游学,学习儒学经典,与管宁、陈群、邴原,为同门师兄弟。他们在师尊大儒那里,同学习、同生活,有时也一同劳动。最后,他们都学有所成,闻名于世,垂名史册。

这些儒学新秀中,华歆与管宁俩人,因为两件事,一直被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一件是华歆与管宁,学业成绩特别好,世人推崇,合称“—龙”,华为龙首,管为龙尾。

另—件是著名典故“管宁割席”缘故。一千多年来,管与华的人品优劣、社会地位,以及应该如何择友,如何选择学习环境,诸多问题,—直困扰着后学之人。


—、典故“管宁割席”本事

南朝文学家刘义庆,在他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中,讲述一个著名的“管宁割席”故事。

故事里,记述两件事。

第—件事:一天,管宁与华歆一起在园地里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挥锄〔除草〕依旧,把它当作瓦片石头一样,〔没有理睬,〕可是华歆却拣起来,〔仔细审视一番,然后想了想,抵制了金子的诱惑,〕又把它抛弃了。


(管宁华歆在锄菜 网络图)

第二件事:又一天,俩人曾坐在—张席子上读书,有人戴礼帽,坐华车,经过门口,管宁照样读书,〔仿佛没看见一样,〕可是华歆却〔不自禁地〕丢下书本,出去观望。于是,管宁〔把前后两件事联系起来,想了一下,〕就〔用刀〕把席子割开,与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你〔已经〕不是我的朋友了。”

在传统的认识中,依据这两个小故事,把管宁定性为不贪财、不趋势的君子典型,而把华歆定性为爱惜钱财,贪慕荣华的小人形象。因此,“管宁割席”,就跟“割袍断义”一样,比喻朋友间的友谊,一刀两断,中止交往,或者,中止与志不同、道不合的人当朋友。


当然,管宁清高风雅,不爱钱财,不慕虚荣,超凡脱俗,令人敬佩,但多少也有点不近人情。而华歆爱惜钱财,羡慕荣华,固然有逊君子之风,但是,他很有自制力,想到金子的来路不明,又看到管宁的不屑,最后,还是抵制住诱惑,把已经拣起来的金子,又扔弃掉,性格中也含有颇多的率真之美。

毕竟都是饱学儒士,儒家学说铸造了他们的灵魂,融化在他们的血液之中,走上社会后,他们都自觉地遵循儒家修身养性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依靠自已的聪明才智,很好地活下去。

他们生活的时代,是军阀混战的动乱时代。管宁选择了“修身齐家”的道路,明哲保身,不趟乱世浑水,而华歆却把社会责任揽到自己身上,积极地保民救世,走的是“治国平天下”的艰难道路。

二、管宁,“修身齐家”高士

管宁〔158—241〕,字幼安,北海郡朱虚〔临朐县〕人,白丁,寿长84岁。

他一生粪土功名,不求闻达,苟且性命于乱世,授业读经终一生。

年轻时,他没入仕。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入京,中原始乱。这年,他33岁,听说辽东郡守公孙度,理政有方,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于是,乘船渡海,避乱辽东。

在辽东,太守公孙度空馆接纳,拟授官职,但他却一直只说经书礼仪,不谈社会经济,并在郡北山谷中,建屋独居。

他是饱学之士,声名响亮。很多人慕名而来,就近建屋,月把时间,那里就形成村落。于是,他便开馆讲学,讲解《诗经》、《书经》,以及礼仪一类儒家经典。学徒众多,影响甚广,书写出他漫长生涯中,一段精彩的篇章。


(管宁读经 网络图)

不久,曹操以汉献帝名义下诏书,征召他入朝为官,而郡守之子公孙康有自立之心,想留下他帮忙,私自扣下诏书,却又—直不敢张口,向他说出意图。

就这样,他避乱辽东,长达34年。

魏文帝黄初四年〔223〕,他66岁了。曹丕派来使者,征召他入朝授职;他老同学华歆,还自愿让出太尉之职,虚位以待。那时,中原早就安定,一片祥和,而辽东新郡守公孙康之子公孙渊,心怀不轨,欲作内乱,他害怕被卷入,便随使者,返回中原。


(微笑的曹操 网络图)

回来后,他谢绝征召。在他的—生中,曹氏祖孙三代,前前后后,不厌其烦地征召他头十次,可他都一竿子插到底,拒绝征召。

这次,他在家乡的小山坡上,盖了一座小楼。他一天到晚,长年累月,戴着自制的“辽东帽”,终其—生,都没下过楼,是足不踏曹魏的国土,只是一味地闭门读书。

在渡海回中原时,他们曾经遭遇到大风浪,随时都有翻船落水的危险。于是,他正襟危坐,双手合十,虔诚祈祷,作出大半生的自我反省。他祈祷说:“我管宁一生中,曾有一次晨起没戴帽子,三次起床晚了,还有一次上厕所也没戴帽,一生中所犯过失,只有这些。”言下之意,他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地,—生无亏,是个价真货实的、大写的人。


(曹丕 网络图)

是的,他小处不亏,但是大处,他却大亏了。

他怎么就不想想,青少时,他为安身立命的大汉帝国,做了什么?壮年时,避难辽东,他又为寄养他34年的边民,做了多少?年老时,中原安定了,朝廷一再征召,却都不就,他又为社会作出多大贡献?

他明哲保身,没有趟乱世浑水;他洁身自好,没有做保民救世俗事,修身一世,读经终生,这就能说,他清高风雅?他高风亮节?

宋朝大文学家苏辙的评论,可谓一针见血,他说:管宁“少非汉人,〔壮非辽民,〕老非魏人,何以命之?天之逸民。”

三、华歆,“治国平天下”名臣

华歆〔157—232〕,字子鱼,山东高唐〔禹城县〕人。享年76岁。

东汉末年,举孝廉,任尚书郎。汉献帝时,任豫章太守。孙策占江东,他很受器重。后被征入京。荀彧死,他为尚书令。魏文帝时,历任相国、司徒。


(华歆 网络图)

他担任豫章太守,历时十年。在郡守之位,他谨守儒家“治国平天下”宗旨,清静无为,不扰百姓,开发民智,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稳定社会,深得吏民爱戴与拥护。

建安四年〔199〕,孙策西征前夕,委派江东士人虞翻,前去游说华歆。华太守得知,孙策亲民爱士,雄略过人,便主动迎降,捐城献地,免除战争,保境安民,受到孙策的爱戴与尊敬。

建安五年,曹操征召华歆入朝,江东政权继任人孙权,一再挽留,他礼貌地辞谢,并说,他可以多做工作,巩固孙权同曹操的良好关系。

北上后,华歆忠心耿耿,尽职尽责,深得曹操、曹丕、曹睿祖孙三代人的信任与器重,历任尚书令、御史大夫、相国、太尉、司徒,职务至高,位极人臣,为曹氏政权贡献出聪明才智,从而实现他的人生价值。


(曹丕与华歆 网络图)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时,华歆身为相国,理所当然要主持登极仪式。其时,宫室内外,朝廷上下,无不欢欣鼓舞,皆大欢喜。可是,独独只有主持人相国华歆,与太尉陈群俩,面露不豫之色。当时,魏文帝曹丕非常生气,不仅没有依例给华歆升爵,还免去他相国,移职司徒。就这样,曹丕还不能释怀,忍耐不住气愤,质问陈群,这到底是为什么?陈群恭恭敬敬地回答:“臣与相国,曾为汉臣,内心虽然为您登基,感到高兴,但是,在义理上,臣等的神色,又应该是畏惧、甚至憎恨您,才是对的。”曹丕听后,哈哈大笑,表示理解,而消除了心中的不愉快。

生在乱世,华歆无力终结乱世,也无法中止他人恶行,他只能从约束自己做起。华歆为官,为人行事,严守“事上以忠,济下以仁”原则,做地方官,勤政爱民,与民休养生息;做“三公”,办事得体,赈济贫弱,一生都做到安贫乐道,行善好施,不积私产,不蓄奴婢,清心寡欲,悯人悲天。

在仕途上,华歆的官,越做越大,步步高升,可是他的家产却始终不增,常常是家无担米之储,衣无华丽之备。

史学家,以及曹魏大臣们都十分推崇他。

曹丕评论:“司徒〔华歆〕国之俊老,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

《三国志》评论:“华歆清纯德素,诚一时之俊伟也。”


(曹睿 网络图)

四、启示:人生路千万条,怎样才能走好

纵上可知,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人人都可以选择一条最喜欢最合适的道路,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走向人生的辉煌,走到生命的终点,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管宁,不为名,不为利,廉俭贞正,清贫自守,“行为世表,学任人师”,成全自己“修身齐家”的志向,成为著名高士。

而华歆,年轻时,爱惜金钱,羡慕荣华,可是他有很强的自制力,能有效地约束自己,“事上以忠,济下以仁”,清正廉洁,乐善好施,成就自己“治国平天下”的志向,成为一代名臣。

这对朋友,尽管年轻时分道扬镳,但是都在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上,用自己的人品与学识,成就一番事业,而垂名史册。

人生道路,千条万条。我们在自己选择的这一条道路上,一定要坚定信念,奋发图雄,坚韧顽强,百折不悔,只有这样,才能向着既定的目标,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 还要多观察,多研究,多思考,多做理性判断,而不可武断,也不可浅尝辄止,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做得更好,走得更远。

同时,置身滚滚凡尘,花花世界,不要为金钱、美色、名誉所迷惑,也不要为环境、意气、顼事所影响,而忘乎所以,迷失自我;要多一点自制力,更要坚守住自己的初心,而约束自己,抵制诱惑,只有这样,才能排除不利因素的干扰,从而使自己前进的步伐,走得更加稳妥、更加坚实。放眼世界,纵观古今,多少热血青年,多少半截子才人,包括诸多风云人物,都是躺身在这“要与不要”的律令之下。因此,要想成功,对这条律令,也必须令行禁止。

陈存选2020、05、0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安心知命,龙头般的人物,为什么被黑成蛇头?
华歆:一个为朋友背黑锅两千年的臣子
管宁——三国第一人
《曹叡传》:曹爽真的可以代替曹宇作为托孤大臣吗?
【读通鉴】01. 司马懿:河内司马氏的集大成者
29、管宁割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