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枋头之战,势如破竹的恒温为何迎来惨败?东晋内部不协调是要因!

枋头之战,是东晋权臣桓温第三次北伐的滑铁卢。这场战争爆发于公元369年。

作战最初,桓温尚还处于优势地位,可以用势如破竹这个成语来形容,但是当打到枋头的时候遇到了殊死抵抗的前燕军队,前燕将领慕容垂以少胜多,用两万兵力大败恒温的五万雄狮。

此前势如破竹的东晋,又拥有更多的兵力,为何迎来惨败?细读史料后,我觉得东晋内部的不协调是战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枋头之战爆发的背景

枋头之战,也就是桓温的第三次北伐,所以这次战役的背景自然是和桓温的第二次北伐的结果,以及当时桓温在东晋朝堂所处的政治环境有关。

桓温在第二次北伐中成功收复了洛阳,回到朝中一时之间风光无限,在公元363年被升职为大司马,都督中外军事,集全国的军事政治大权于一身,在朝中自然也成为了很多人羡慕嫉妒恨的对象。

前燕与东晋原本是臣属关系,但是公元352年前燕自立之后,就开始频繁挑衅东晋这个老东家,所以在那几年中,前燕和东晋算是摩擦不断。

洛阳一直以来都是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在桓温收复洛阳之后,前燕也盯上了这个城池。

东晋在勉强几战的情况下,虽然暂时保住了洛阳,但是其实当时花费了很大的心力,并且河南地区除了洛阳,其他重镇几乎全部失守,而洛也没有撑多久,最终在公元365年,洛阳被前燕的名将慕容恪、慕容垂兄弟攻取。

洛阳失守后,几乎代表着桓温的第二次北伐成果被他人攫取,面对前燕的猛烈攻势,随之而来的,是东晋继续面临各个城池被攻陷的问题,所以当时的东晋面临的形势是非常严峻不乐观的。

桓温虽然在二次北伐收复洛阳之后在东晋朝堂的地位又有了一个提升,但是人怎么可能会嫌弃自己在朝中的声望变得更高呢?

在东晋面临这么严峻的情况下,桓温向朝廷上书,请求第三次北伐,也就是枋头之战。

桓温的本意是想利用这次机会让自己在朝中的声望更上一层楼,好为了后期取代晋室做准备,加上当时前燕名将慕容恪刚刚去世,桓温觉得这是一次好机会。

所以枋头之战爆发的背景,既是因为当时的东晋面临的形势非常不乐观,必战不可,不然只能等着城池被别人一座座攻陷;又是因为桓温的“个人理想”,想借此提高声望。

二、枋头之战东晋兵力五比二为何最终还是惨败?

1、一路北上势如破竹直攻前燕首都邺城的东晋将士

桓温出发的时候,正值四月,刚开始时,桓温就打了一个漂亮的仗,他率领东晋将士们进攻湖陆,接着擒获燕将慕容忠,然后继续进逼金乡。

《晋书·桓温传》记载:“率弟南中郎冲、西中郎袁真步骑五万北伐。军次湖陆,攻慕容暐将慕容忠,获之,进次金乡。”

六月的时候大军进入金乡,当时已经进入了旱季,也就是说他们在行军途中遭遇了干旱,所以东晋的水军不能够继续前行。于是桓温便让毛穆之在钜野泽开凿水路三百里引水,使船只由清水进入黄河。

“时亢旱,水道不通,乃凿钜野三百余里以通舟运,自清水入河。”

其实针对北伐,桓温的谋士郗超曾经给他提过这样两个建议,一是速战速决,直接快速拿下前燕都城邺城,不给对方反应的时间;二是等待时机,度过这一年,在这段时间里储存好足够的粮食,等到来年再战。

《晋书·郗超传》记载:“今盛夏,悉力径造邺城,彼伏公威略,必望阵而走,退还幽朔矣......若此计不从,便当顿兵河济,控引粮运,令资储充备,足及来夏......僶俛秋冬,船道涩滞,且北土早寒,三军裘褐者少,恐不可以涉冬。”

这句话的意思是,郗超认为桓温应该率领全部军队直击前燕的国都邺城,或者说也可以坚守河道,控制漕运,然后在这里先储备足够的粮食,等到明年夏天再继续进攻。因为郗超认为这场战事如果不速战速决,等到秋冬时节岸上结冰的时候,会给北伐的晋军带来很大的麻烦。

但是这两条建议桓温都没有采纳,依旧我行我素地按照他自己的方法,也就是开引河道,借水进入黄河。

这个计谋初期的时候也让桓温尝到一些甜头,确实,到了七月份的时候,桓温带领着五万东晋将士逼近了枋头,这里距离前燕都城枋头不过百里,也算是兵临城下了,前期的东晋军还是占据主动地位。

但是到了后期,桓温就尝到了一意孤行的苦头。

2、工于心计的慕容垂与熟读兵书但用兵风格过于谨慎的桓温在枋头之战中的较量

东晋兵临城下城下之际,城内的慕容暐和太傅慕容评吓到要死,差点就弃城而逃了,这个时候慕容垂站出来了,开始了与桓温王对王的一战。

用兵风格过于谨慎的桓温

桓温刚刚抵达枋头的时候,如果听从郗超的建议,采取速战速决的作战方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就赶至邺城,乘其不备攻下邺城,那么桓温无疑会得到一个非常完美的结果。

但是关键在于,这位领导迟疑了。

郗超的话毕竟只是预言,所以桓温认为可信度不高,他在枋头停顿了一段时间,就是这段时间让原本原本应该乱成一锅粥的前燕迅速结成一团,虽然皇帝对慕容垂十分不信任,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他们也只能选择一致对外。

随后慕容垂就也来到了枋头,开始两军对垒。

前燕慕容垂手下有一个人名叫悉罗腾,前燕与东晋对阵期间也有过好几场小摩擦,但是东晋派过去迎战的人都被这个人轻易斩杀,晋军进势遇阻。

最可怕的是,这个时候郗超的第二个预言也应验了,因为随着双方对峙的持续推进,逐渐由夏季进入了秋季,入秋意味着降雨量减少,也就是说,河道很快就会因为水量不足而出现运行不畅的情况。而水路不通就意味着东晋的粮食没办法及时运往身处枋头的东晋军营中。

虽然说桓温命令豫州刺史袁真凿通石门以连接睢水与黄河来运输粮食,但是袁真一直没能将石门凿通。

也就是说,当时的东晋将士如果继续与前燕僵持下去,最终只会出现弹尽粮绝的情况,所以没办法的他们只能选择由陆路向南撤退。

工于心计的慕容垂

桓温率领五万大军撤退,前燕将士们知道这个消息之后可开心了,一个个叫嚷着要追击晋军,被慕容垂阻止下来了。

慕容垂在这个时候就体现了他工于心计的一面了,按照他的想法,晋军南退之处,戒备一定还是十分森严的,加上粮食暂时也还很充足,所以这个时候燕军前去追击并不能讨到什么好果子吃,不如等到他们逃累了的时候,燕军再趁他们疲劳之际进攻,乘其不备,或者说等到他们以为自己已经到了安全地界,急着返回东晋的家乡时,这个时候他们的防备心理是最薄弱的,毕竟近乡情怯,所以这个时候才是最佳的攻击时机。

而为了能让晋军更快地进入疲累状态,慕容垂还派了很小的部队一路上追击晋军,使晋军尤其是首领桓温时刻都保持警惕。

首领一直警惕着,整个军队的将士们也就必须要时刻保持作战状态。

但是士兵们也会发现,大司马桓温每次都说燕军来了,大家做好作战准备之后,并没有出现燕军追赶过来的情况,就像“狼来了”喊很多次的那个男孩子一样,在士兵中,桓温的话已经大大地失去了信用。

于是慕容垂就趁着晋军疲累又放松的时候给了他们最致命的一击。

3、东晋朝堂内部风起云涌,这样的不协调是桓温北伐的最大阻力

东晋皇室的情况其实很多人都了解,最初的时候还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但是随着桓温所代表的桓氏家族的崛起,这不管是对于东晋皇室还是朝中的其他门阀士族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威胁。

桓温在晋国几乎处于专制的情况,很明显,当初桓温北伐的目的他们也是心知肚明的,所以要说谁最不希望桓温北伐成功的,除了被他拉进战场的国家之外,应该就数东晋的皇室。

因为一旦桓温三次北伐成功,回到东晋,司马家的人可能就会被从皇位上拉下了,而原本占据主要地位的其他各大门阀士族势力也有可能会面临着重新洗牌,所以谁也不愿意冒这个险,情愿保持原状。

所以每当桓温提出要北伐的时候,东晋朝堂的其他人都会想尽办法掣肘,就是为了防止桓温功劳太大,然后颠覆司马王朝。

总结:

枋头之战东晋兵力五比二为何最终还是惨败?我认为东晋内部不协调是造成这个结果的关键性因素。

因为在抛去桓温个人以及他的竞争对手慕容垂的因素之后,我们会发现,桓温的每一次北伐都是他的一言堂,他背后的国家除了自己的家族以及背后的拥护力量,几乎没有人支持他,所以,不论枋头之战还是前面的两次北伐,孤军深入的桓温并不敢离东晋都城太远,以免失去对东晋朝堂的控制。

所以,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东晋朝堂内部风起云涌不协调,权利互相倾轧,这是桓温北伐的最大阻力,也是枋头之战东晋兵败的根本原因。

参考资料:

《晋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桓温北伐的时间
枋头之战——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桓温军事上输了政治上却赢了!
东晋桓温北伐失败:不想收复失地只为捞取政治资本
枋头之战——桓温一夜跌落神坛
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应骂名千载!——大英雄桓温的抱负与遗恨
枋头之战背景、经过以及影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