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粟裕建议三个纵队不过江!主席却为何强调过江是坚定不移的方针?

军史界更多地认为:粟裕“斗胆直陈”三个纵队不过江在江北打大仗的战略建议,毛泽东主席是完全同意的。实际上并没有这样简单。帅克以为,毛泽东主席是有条件地同意粟裕的建议,或者说是暂时同意粟裕的建议,还可以说是同意你粟裕的建议,但是必须要你粟裕立“军令状”。为什么这么说呢?

让我们先看一下中央城南庄书记处扩大会议后,毛泽东主席于1948年5月5日起草的电报原文:

“将战争引向长江以南,使江淮河汉之敌容易被我军逐一解决,正如去年秋季以后将战争引向江淮河汉,使山东、苏北、豫北、晋南、陕北地区之敌容易被我军解决一样,这是正确的坚定不移的方针。惟目前渡江尚有困难。目前粟裕兵团(一、四、六纵)的任务,尚不是立即渡江,而是开辟渡江道路,即在少则四个月多则八个月内,该兵团加上其他三个纵队在汴徐线南北地区,以歼灭五军等部五六个至十一二个正规旅为目标,完成准备渡江之任务”。(《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第459页)

这封电报内涵非常丰富,既强调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央军委既定的战略方针,又指出了当前三个纵队过江条件不具备的现实情况,更是明确了不过江并不是简单的准备过江,而是在不过江前要大量消灭敌人。

这封电报表明:过江是“正确的坚定不移的方针”。

主席在他这封电报的开头,即明确地提出了全军的作战指导和重心:将战争引向长江以南,是“正确的坚定不移的方针”。也就是说过江是既定的战略任务,暂时有困难,但迟早还是要过江的。

实际上过江实行战略跃进,这是主席在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整体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看,主席的跃进大战略有一个完整明晰的发展脉络。

第一个战略跃进动作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我军战略反攻的序幕。军迷们对这段历史都很熟悉,这里不再赘述。

第二个战略动作是要叶飞和陶勇的两个纵队“出闽浙赣,创立闽浙赣根据地”。1947年7月23日,毛泽东主席在给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的一封电报中特地明确了叶飞、陶勇两个纵队战略跃进的步骤和要求:

“叶(飞)陶(勇)两纵出闽浙赣,创立闽浙赣根据地。其步骤:第一步,于现地休整数日,迅速歼击泰安、大汶口、肥城、平阴、东阿、东平地区之敌,占领该区,以一个半月至两个月时间在该区内(或在聊城)完成休息、补充、配备干部及政治动员;第二步,出至皖西,建立临时根据地;第三步,相机渡江至皖南,建立第二临时根据地;第四步至闽浙赣目的地。”(《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第148页)

后来,根据战局发展变化,毛泽东主席取消了叶飞、陶勇两个纵队出闽浙赣的战略跃进计划。

第三个战略动作便是这次要粟裕率三个纵队过江,在江南执行宽大机动作战的战略任务。

透过主席的这三个战略跃进计划及其电报有关内容,了解了前因后果,我们便不难理解,主席为何说过江是“正确的坚定不移的方针”了。

这封电报表明:不过江是有明确的前提条件的。

毛泽东主席意志极为坚定,一旦作出战略决策,不是一般人建议就能轻易改变的。这次,他在电报当中同意粟裕暂不过江的同时,明确提出了不过江的条件。

有意思的是这个不过江的条件,不是让粟裕率一、四、六纵队像在前期濮阳整训那样,加强作风纪律整顿,加强江南水网稻田地战场环境军事训练,加强无后方依托行军打仗训练,而是给粟裕提出了必须在四个月至八个月内,歼灭敌人五六个至十一二个正规旅,这之中还包括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五军在内这样的条件。

当时,国民党军一个旅相当于整编前的一个师,大约在8000人左右,十一二个旅大约10万人左右。那么,给粟裕指挥的部队有多少呢?除华野第一、四、六纵队外,还有第三、八纵队,中野的第十一纵队。具体兵力数字不好算,大致在15万人左右。

四至八个月内,15万人要消灭10万人左右。这个条件实在够“严苛”的。

这种“严苛”还在于,国共经过近两年的大打,敌人也变“聪明了许多”,因为他们也改变了战略战术。在这种情况下,战机特别难寻,再像以前打孟良崮战役、莱芜战役那样的大仗,并不好打。这也是华野自孟良崮战役以来的一年时间,并没有打上大仗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给粟裕附加这么“严苛”的条件,我们也可理解为,解放战争进入到战略进攻的关键时期,毛泽东主席希望加快战争进程,希望尽快打开中原“拉锯式”的战局,希望通过给粟裕压担子来推进整个南线的战事。

这封电报表明:不过江粟裕是需要立“军令状”的。

因为粟裕三个纵队暂不过江的战略建议,等于是改变了原定的整个战略跃进计划。兹事显然极为重大。为此,毛泽东主席还在这封电报中特别指出:“以上计划是我们和陈粟及(薄)一波(李)先念所商定者”。另外,电报也不仅是给当时还在城南庄的陈毅粟裕,还发给了刘伯承邓小平以及华东局。也就是说,“一波先念”、刘邓、华东局都是这个电报的见证人和监督人。

对此,粟裕在他的战争回忆录当中这样写道:

“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采纳了关于第一兵团暂缓渡江南进、集中兵力在中原打大仗的建议,陈毅同志又要暂时离开华野,我深感自己的担子沉重,觉得这次是向中央立下了'军令状’。”

无疑,粟裕的“是向中央立下了军令状”,这个说法是非常贴切的。自古以来,立军令状有主动立和被动立之说。粟裕的这次军令状,尽管是他自己后来说出来的,但通过给他提出的暂不过江的“严苛”条件来看,可以说主动成分和被动成分都有。

因为,通过前后分析和量化对比来看,不过江的歼敌任务比过江的歼敌任务还重、还难。过江要求的是执行宽大机动的作战任务,强调的只是调动敌军、分散敌军,并没有赋予明确的歼敌任务指标;而不过江则要你歼敌五六个至十一二个正规旅,还有一个五大主力之一的五军,任务指标非常明确具体。

最终,粟裕仅用了一个多月,仅用了豫东战役一场大仗,便完成了军令状规定的各项任务。不仅如此,豫东战役还创造了解放战争好几个第一:第一次一个战役歼敌9万余人,第一次俘虏敌正兵团司令级将领——区寿年,第一次夺取敌省会城市开封。

完全可以说,粟裕干脆、利落、超额地完成了军令状明确的战略任务。

对于以上这段历史,帅克觉得,《毛泽东传》中有一段话评述得非常客观精准:

“作为第一线高级指挥员的粟裕,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敢于实事求是地大胆地对中央重大战略行动部署提出不同意见,是难能可贵的。作为最高统帅的毛泽东,能实事求是地重视并采纳部署的不同意见,根据实际情况果断地调整重大战略部署,也表现了高度的智慧和勇气。对需要高度集中的军事指挥来说,这可以说是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典范。”(《毛泽东传》第847页)

重温这段评述,可以给我们很多的启迪启示。

主要参考资料:《毛泽东军事文集》《毛泽东传》《粟裕战争回忆录》《粟裕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军委派粟裕率三个纵队渡江南下作战决策的起源和终止
陈毅拿着军委电报向粟裕诉苦:我有个感觉,主席在抬西北压咱华东
淮海战役,粟裕建议由陈、邓统一指挥,为何唯独没提刘伯承?
转:豫东战役先斩后奏,两变战术歼敌9万,刘伯承:只有粟裕敢这么打
从函电看淮海战役的形成
陈毅与中央制定渡江计划,粟裕反对,陈毅说:支持你给中央发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