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空印案:一场由空白账簿引发的血案
userphoto

2022.05.06 江西省

关注

明初,朝廷中发生了一起集体舞弊事件:朱元璋偶然发现地方向中央报账时用了空白账簿。再一细查,他发现从上到下的官员都对其中的“猫腻儿”心知肚明。感觉受到欺瞒的朱元璋大怒,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审判,大量官员因之丧命。这就是明初四大案之一的“空印案”

案件早已尘埃落定,而在这场集体“造假”的背后,却还有太多值得深究之处:这些官员有什么“难言之隐”,为什么会集体铤而走险?都说“法不责众”,为何事发后大量官员难逃死罪?一本“空白账册”,为何会引发这样的轩然大波?

一项太严格的政策

明初,国家的财政统计有一套固定的逐级上报流程:地方的府、州、县从每一户家庭征收实物税(小麦、大米、小米等),之后统一送到省里的布政司;布政司统计完毕后,再派专人带着盖好章的账簿去到京城,将粮食和数字上报给中央的户部。

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但是对财务审计能力要求非常高。而且,明朝的财务报表制度非常严格,比如钱谷计量容积的单位从大到小就可分为:石、斗、升、合、勺、抄、撮、圭、粒、粟、黍。官员在统计粮食数量时,数字往往要精确到小数点三、四位(甚至更多)之后。在户部审核时,审核结果和上报的数量分毫不差才能顺利盖章过关;若稍有出入,户部就会打回重审。

其实,财务制度严格也容易理解。因为税收是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如果流程不够严格,官员很容易钻空子,趁机营私舞弊。朱元璋视腐败为仇雠,所以对这些漏洞更是严加防范。

然而,朱元璋严格税收制度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在这项政策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问题凸显出来。

首先,数据问题。上缴的粮食在运往京城的过程中,会因为路途周转、自然霉变等原因出现一定程度的损耗。这项“损耗”的数量官员们很难掌握。所以,事先填好的账簿在送到户部之后,实际数字和初始数字一定会出现误差。

其次,路程问题。全国各地的官员都往首都南京运粮报账。近的尚且不提,只说从西北、西南运粮过来,往返的路程就要几千里,以当时的交通条件,有时竟要花上数月的时间。若账本需要重审,则耗时更久。这也进一步导致了行政效率问题,光报税官来回跑腿就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总之,如果严格执行报账制度,所有身处这个流程中的官员都会不堪重负。

一个不成文的潜规则

奇怪的是,大家都知道这个制度有不合理之处,却没有人向朱元璋提出来,朱元璋也没有主动修正。

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为了减少麻烦,官吏们在实际操作中使用的是自己的一套“潜规则”:地方的报税官去京城报税的时候,会带上空白的账册,出发前提前盖好官印。到了户部,如果核对数字时查出粮食数量有问题,报税官就地根据实际数量在空白文书上重新填写。对此,参与其中的人:报税官、掌印官、审核官都默认接受。

事实上,这套“潜规则”并非明朝官员首创。在元朝时,空印的做法就已经流行了。而且一直被沿用,从未被明文禁止。然而,元朝管理疏松,朝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过去了。明朝却不一样,偏偏又遇到了朱元璋这位“较真”的皇帝。

偶然的一次,朱元璋发现了官员们的“作弊”行为。他十分愤怒,于是下令彻查严办。细查之下,他发现这竟然并非个案,空印已经成了人尽皆知的通行规则。

朱元璋大怒,下令将参与其中的大臣们有一个算一个,严加惩处。“空印案”由此爆发。

一位挺身而出的书生

空印一案愈演愈烈,朱元璋对官员的处理非常严厉:凡是掌管大印的正职一律处死,副职杖责一百,流配远方。

朱元璋一声令下,从省到县的主印官一千多人全部被处死,被牵连其中者更是数不胜数。在获罪的人中,有一部分人借着空印的漏洞行贪污舞弊之实,确实有罪;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清正廉洁的官吏,实属无辜。对这种情况,朝野上下却“冤之而不敢言”。

在百官纷纷噤声的情况下,一个平民站了出来,他就是郑士利。郑士利的兄长也是因空印案获罪的官员之一。在兄长刑满出狱后,郑士利仍然想为他人奋力一辩。正好遇上朱元璋下诏求民间直言,于是他上千言书,直陈空印案中的曲折。

在上书中,郑士利这样写道:

“陛下从严处罚这些制作空印的人,主要是担心奸吏把空印文册移作他用,危害百姓。事实上这些账簿必须用完全之印才可以生效。现在考校用的书册,是合并两缝组成的印,而非一印一纸可比。纵然有不法之人得到,也不能用。钱谷的数目,府一定要对合省,省一定要对合户部,数目难以凭空决定,到了户部才能定下来。省、府距离京城,远的有六七千里,近的也有三四千里,册子完成以后再用印,往返非一年不可。所以才先盖章而后填报数字,这也只是权宜之计,而这样的做法由来已久。

而且国家之前并没有相关立法,若已立法,官员用空印就是明知故犯;若尚无立法,那么官员这么做也不算犯罪。因此,以空印为罪名诛杀官员难以服众。朝廷寻求贤士,设置众官,能够得到这些贤士很不容易。这些官员都要努力数十年才能得到如今的成就。陛下为什么要以不足以治罪的罪,失去足以任用的人才呢?……”

郑士利的这番话主要有几个重点:空印文册的危害性没想象的大;钱粮的数字难免出现误差,空印是权宜之计而非偷奸耍滑之举;没有法律规定空印是违法的;杀这么多官员,实在可惜……虽然认为朱元璋的做法过激,但是郑士利还不忘维护朱元璋的面子:陛下这么做是为百姓着想。

但是,朱元璋却没有领情。他看完奏书后大怒,认为郑士利背后必有主使之人。最后,郑士利因言获罪,被罚去服劳役。虽然他的上书最终没有能够扭转乾坤,但是因为这份不畏生死的仗义执言,他的事迹被载入《明史》。

一场引发深思的“冤案”

空印案对于明初的官场来说不啻是一场地震。或许,官员们都没有想到,朱元璋出手如此之狠辣,以至于打击面过广,造成了许多“冤案”。

那么,空印案到底“冤不冤”呢?

有人说“冤”。理由是报账制度本身就存在技术性难题和不合理之处,空印已经成为一项潜规则,对许多官员来说并非故意为之,而更像是遵守一种惯例。因此,朱元璋的重拳之下,必有误伤。比如济宁知府方克勤,他曾经因为为官清廉、政绩斐然受到过朱元璋嘉奖,竟然也在此案中受到牵连被杀。

也有人说“不冤”。理由是“空白账册”势必会为一些人贪赃枉法大开方便之门,最终造成“奸吏得挟空印纸,为文移以虐民”的后果。而且,不论官员是否贪污,明目张胆地违反规则就是犯错。而对于朱元璋来说,所有的官员都合伙瞒他,这一桩“欺君罔上”的罪名就更是不可饶恕了。

其实,这场因为空印引发的流血事件还说明了一个道理:当规则出现漏洞的时候,利用漏洞的人可能会趁机作弊,无视漏洞的人可能会纵容错误,借漏洞大作文章可能会伤及无辜,而及时填补漏洞才是硬道理。空印案后,朱元璋为了填补“空印”的漏洞,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空印写进《大明律》等律法中,用重刑惩治“盗用印信及空纸用印者”,并且推行新的用印制度(半印勘合制度)加强管理……

有问题及时解决,有漏洞及时弥补,这或许是一纸空印留下的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洪武四大案(一)——空印案
空印案:地方官员带空印文册到户部对账,朱元璋发现后,大发雷霆
朱元璋一怒,杀官三四万!原因是开“空头支票”!
几张白纸,为何让朱元璋怒杀数百人
历史钩沉:明初四大案之空印案
空印案,朱元璋的大清洗还在继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