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汉考古(一)城址

西汉疆域

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结束后,西汉王朝才真正建立,但一般从公元前206年灭秦后即作为西汉的开始,公元6年王莽称假皇帝。公元9--22年王莽的新朝一般也包括在西汉之内。西汉二百多年历史的发展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前、中、后三期。

西汉帝王列表

前期:大体是包括武帝初年(约元狩6年--公元前117年以前)在内的七、八十年左右。这一时期,由于秦末农民战争打击了 奴隶制的残余势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汉初统治者继续推行法家路线,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西汉礼乐制度

但是,考古资料上所见各地区文化风俗的特点,同战国晚期相比差别并不很大,先秦时代那套传统的礼乐制度的残余,这时也还继续存在着;而且,在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前还存在着严重的诸侯王半割据状态。这些都说明奴隶制的残余在汉初还严重存在着,这是生产力向前发展的巨大障碍。

百家争鸣

中期:大体是指武帝初年以后到宣帝前后的六、七十年。这一时期由于法家路线的继续推行和诸侯王割据势力的已经大大削弱,统一局面得到巩固和发展,因此,农业、手工业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在这时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这个时期的文化遗存显然同战国时期有很大不同,反映奴隶制等级制度的传统礼乐制度已基本破坏,而适应大土地所有制需要的各种思想形态和制度正在迅速形成,它在埋葬制度上有了明显的表现。

中华民族的思想基础

后期:即指自元帝到王莽时期的六、七十年。这时期统治者推行了一条尊儒反法的路线,大土地所有制已发展到相当普遍的程度,贫富 分化激烈,人民不断起义反抗。统治阶级妄图避免危机的爆发,因此,发生了王莽的托古改制。但是孔孟之道并不能挽救他们灭亡的命运,这只是更加促使矛盾的发展,最后爆发了绿林、赤眉等大规模农民战争,推翻了西汉王朝。

王莽改制

城址:西汉时期,由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特别是西汉武帝前后,法家路线占统治地位,促使政治、经济、文化大发展,反映在城市上有其明显的历史特点。

汉高祖刘邦

其一:这时期城市有了大规模的发展,新的城市增加了一半以上。洛阳、邯郸、临淄、成都、长安是最大的城市,其中长安是都城,规模尤大。

西汉-长安城

其二:这时期的城市,在平面布局和规划上比以前的城市有所发展。从汉长安城来看,把宫殿区和居民区及工商业区同置于一个大城之中,这是从战国时期大廓城,小宫城两城相套的形制发展为只有一个大城的开始。

汉代-长安城

汉长安城建筑在渭河南岸,都城建立在这里是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密切联系着的。早在秦代,为了便于东出函谷关以控制关东,便建阿房宫于渭河南。西汉王朝自然就把都城建于渭河南岸的阿房宫附近。汉高祖刘邦定都长安后,先用两年时间把代的离宫--兴乐宫修治成长乐宫,以后并在长乐宫以西修建未央宫,两宫之间建武。未央宫前殿建后二年,才开始修筑城垣。城垣是汉惠帝元年至五年(公元前19 --190年),分五次修筑的,故城墙因势曲折,后代称为斗城。武帝时期对长安城进行了大规模的增建,大建离宫和苑囿。新建和扩建的有明光宫、桂宫、北宫,尤其以西城垣外的建章宫和城郊的大片宫囿--上林苑,规模最大。为了适应关东等地漕粮的增加,开凿了位于南垣与东垣外连通渭河水运的漕渠。在未央、长乐官以北横贯长安城的明渠也在此时凿成。此外,又在城西南上林苑中开凿周围约10公里的昆明池。从文就记载来看,武帝开昆明池是为了征西南夷,通身毒(今印度)而训练水军,但实际上更重要的原因是为了解决漕渠、明渠的水源问题。昆明池当时是一个蓄水库,漕渠和明最都从昆明池引水灌注。

西汉长安城

汉长安城大规模的建筑,到此时已基本形成。经过解放后对汉长安城系统的调查和发掘,对其都市的平面规划已有所了解。汉长安城,南城垣长约6,250米,北垣长5,950米,东垣长约5,940米,西垣长约4,550米,整个城围长约有22,690米,相当汉代60多里长。北垣最高处10米多。夯土城垣很厚,基部宽达16米左右,至今南垣矗立在地面上部分较多,其它三面也保存若干段落。

汉代长安城

城垣每面都有三个城门。位于西垣中间的直城门,南垣西端的西安门,东垣南端的霸城门和北端的宣平门都已发掘出来。每座城门都有三个宽8米左右的宽大门道,门道之间用4-12米宽的夯土墙隔开,门道内两旁带有光滑的大型卵石石柱础,可知当时皆建有木构门楼。在霸城门门道内曾发掘到当时的车轨痕迹,可并行四辆马车。

汉长安城-街道

城内街道,纵横交错,有八街(纵街),九陌(横街)之称。街道都三道并列,与城门的三个门道相接,中央一道特宽,是皇帝专用的“驰道”。三道之间都有沟洫,种五角形和圆形的泄水陶管道经常出土,在覆盎门旁边的城垣底部,还保存着嵌在夯土内向外倾斜的这种陶管道,这些说明长安城已有全城性的排水系统。

西汉长安城楼

纵观整个城,宫殿区、官府区面积很大,全城的中部和南部几乎全是宫殿区,大部分已探出。长乐、未央等五宫的总面积加上城西建章宫及城内武库、宗庙、官署、藉田仓和城南太仓等地,宫廷专用区要占全城三分之二以上。在这个区域内,包括一些官府手工业的作坊,例如直城门内就发现过兵器铸范,未央前殿以北的石渠阁故址周围就出过王莽“大泉五十”的背范。把一些铸钱和兵器制造的作坊设在宫殿区内,是国家要严格控制这种手工业,中央集权加强的反映。

西汉长安城遗址考古

城西北角的东、西九市,是商业活动区,从传世铜钟上“长安市造”的铭文,可以了解到市内还有官府手工业。此地还发现了陶俑作坊和铸钱遗址,可证明东、西九市不仅仅是商业区,而且是工业区。手工制造业同商业结合在一起,正是这时工商业的历史特点。

西汉长安城复原图

整个城市大部分被宫殿区所占,东、西九市又占去一部分,一般居民区只能在北部的鳌平门和雍门以北厨城门以东的一小片地段内和东西九市附近,只占全城十分之一左右。根据文献记载西汉末长安人口有二十四万之众,仅仅是这些地方是容纳不下的,故城北垣外,可能有较大面积的贫民居住区。从这里可以看出统治者的奢侈豪华和劳动人民的极端贫困。

汉书-王莽

在南城垣之南,发现了十余座排列规则的巨大基址,这就是王莽所修建的明堂、辟维和社稷、宗庙。明堂、辟雍是儒家推崇备至的一种建筑物。汉元帝以后,西汉统治集闭尊儒反法,就多次要修建这种建筑物。王莽“复古改制”,花了巨大人力把它建了起来。儒家相传西周时代的明堂是天子太庙,祭祀祖先,臣属朝觐和天子布政之地;辟雍印太学,在它的外面筑圜水沟如璧,故名辟雍。

王莽改制

明堂、辟雍之西是王莽九庙。整组建筑共十二座,其一在最南边,外有单独的围墙。另外十一座的外面则共有一大围墙。这些建筑的平面形制,除无圜水外,明堂、辟雍很相似。按西周古制,宗庙之数或五或匕,王莽为了吹嘘自己是黄帝和虞舜的后代,前面又加了这两个宗庙,故其数字扩而为九。不过,实际发现的这组建筑,数字又超过了九庙,也许还包括了其它建筑物。

王莽-九庙遗址

在九庙遗址的西面是王莽立的官社官稷。王莽为了推行复古倒退路线,就按照一套所谓“左祖右社”的传统古制来安排其都城规划。宗庙和社稷这两个遗址,正分别列于未央宫前殿中线的两旁,完全合乎“左祖右社”之制。

平面布局

明堂、辟雍和王莽九庙的平面布置、建筑技术十分相似,对这些遗址的分析,可大致探明西汉及战国的宫室制度。明堂、辟雍是王莽根据儒家传统学说修建的。它的外面围绕着环形的水沟,沟内筑有夯土围墙,每面围垣的中间都有巨大的门户,在角隅则有曲尺形的房屋。中心建筑是在一圆形夯土台上,它由中间一座高耸的太室和四周分别有前堂后室的四组建筑物组成一复杂的四向五室的建筑群。

复原图

宫殿、宗庙等大型建筑技术,在西汉时期是以土木建筑为基本特征。这说明木结构技术的早期性,和战国时代的建筑技术属同一发展阶段。这种用大量夯土筑起的建筑,反映了当时统治者滥用民力的情况。

遗址考古

瓦的制造和使用,也得到了发展,在武帝时期,实行了技术改革,把轮制应用到制瓦业中。这时的瓦当都做成圆形,纹饰继承了秦的传统,一般为云纹,有的则以“长乐未央”,“长生无极”等吉语充纹饰。王莽前后流行四神瓦当。

汉代瓦当

通过对汉长安城和王莽时期建筑群的发掘,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在当时建筑技术水平的条件下,能建成这样大规模的宏伟建筑,充分说明劳动人民的力量是巨大的。同时,另一方面则深刻揭露了当时统治者残酷剥削压迫人民的情景和奢侈生活。

长安城平面

汉长安城的修建过程,反映出地主阶级内部法家的革新精神和儒家的复古倒退路线对城市建设都发生着推进和倒退的作用。从汉高祖刘邦迁都于此到汉武帝时长安城的大规模扩建,都是在法家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因此,汉长安城的规划同先秦古城的规划有很大差别,在城市建设方面注意解决如何利用水源等自然条件问题。例如武帝时漕渠的王莽的复古倒退路线只能使人民遭受的灾难越来越重,从而加速了西汉王朝灭亡。

繁华长安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汉长安城与未央宫遗址
历史的尘埃—战国都城形态的东西差别
“中和”基因维系中华文明绵延不绝
【轮眼看神都】——汉魏洛阳故城
西汉长安城礼制建筑种类繁多,相关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有哪些?
三辅黄图校证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