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之三十九 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下)

抗美援朝和以往的国内战争不同之处,在于其战备物资需要远程运输,无法就地取材。这就意味着离不开军事交通这个支撑,后勤保障是中心环节。

有组数据对比很能说明这一点,在“联合国军”那边,是13个后勤人员保障一名作战人员的物资供给,而志愿军这边,是1名后勤人员保障几百名作战人员的物资供给。

公路运输是志愿军后勤运输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地位和作用仅次于铁路运输,并且是铁路运输的重要补充和延续。

1950年11月26日,东北人民政府发布命令:“根据目前军事运输的需要和及时抢修主要的公路提高运输效率的需要,因此责成交通部公路管理总局连同各省公路机构组成'公路工程总队计两千余人,以便迅速赴朝担负抢修的重大任务。”至此,“中国人民志愿军公路工程总队”宣告成立。

总队下设2个大队,8个中队,24个分队。东北公路管理总局局长连柏生任总队长,王潮海任第1大队队长,刘钧任第2大队队长。

11月27日,第1大队先遣人员即由沈阳出发,几经辗转,与1、2、3、4中队会集辑安、临江。

12月9日午后3时,连柏生、王潮海率领部分干部战士过江。随后,第2大队等千余人马也相继入朝。

公路总队进入朝鲜后,积极配合军事进展,跟进抢修,提出“军队打到哪里,我们把路修到哪里”的口号。

第1大队在入朝初期,短短的三个月间,就完成了北起三登,经新溪、市边里,至连川、抱川、清平、加平、铁原、永平这一长达300公里线路的抢修工作。

志愿军公路工程抢修桥梁

第2大队在进入朝鲜后,边行军边修路,当行至三浦里时,加宽了三浦里以南至碣隅里一段公路,在三浦里、新兴里各修1条汽车隐蔽沟,并整修了德实里至泗水里长约62.5公里的路段。

1951年2月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作出了《关于公路工程总队的任务与配属关系的决定》,将公路工程总队进行改编并纳入志愿军序列:“一、公路工程大队的任务主要是抢修公路与桥涵,保证汽车运输之通行,以及修筑必要的汽车掩体;二、以现有之公路工程总队重新改编为三个大队……五、各工程大队的全部人员,一切均由各该分部按野战军标准负责供给……”

1951年5月19日,志愿军成立后方勤务司令部,专门从事后勤工作,从此后勤工作有了专门机关。

朝鲜的公路一般按路面的宽度和设备分为三等:

一等公路,宽6~7米;

二等公路宽5~6米;

三等公路,宽为3.7米至5.5米。

除较大城市附近的公路铺设柏油路面外,绝大部分公路为碎石和泥土路面,并且多为山区公路,坡陡、转弯半径小,不便于汽车行驶。

公路运输相比铁路来说,道路更加坎坷得多,时效也难保证。尤其前线后方途径远,加之朝鲜山川高,内河浅,公路运输极其不方便。

但是,公路运输有更好的隐蔽性,因为目标可以相对分散。而且无论是马车、人力推车、汽车等,都容易靠植被伪装,防止被敌军飞机发现。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的工业体系还没建成,没有自己制造的汽车,所以给志愿军配备的都是“万国牌”汽车——大多从从抗日战争、内战缴过来的吉普车、美式卡车,还有前苏联进口的汽车,主要有嘎斯51型2.5吨小型运输车和吉斯150型3.5吨中型运输车。

公路系统的反“绞杀战”是在以洪学智为司令员、周纯全为政治委员的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统一组织指挥下进行的。

反“绞杀战”开始时,志愿军后勤部队已拥有6个分部、24个大站、3个工程大队、14个汽车团、3800余辆汽车、14个辎重运输团等,约14万人。加上配属的一个公安师、一个步兵师、6个工兵团及部分高炮分队等,总数达到18万人。

志愿军辎重团

1951年5月,志愿军公路工程第2大队为保卫临津大桥奋战60天。7月间,第1大队在守护下有里大桥时遭到敌机反复轰炸,敌机炸坏桥段一次,守桥战士就冒着生命危险马上修好,如此反复达11次之多。

1951年8月底9月初,洪水冲、美机炸,铁路桥梁大部被毁,火车运输只能到达清川江北岸。

为保证前线的物资运输,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组织工兵部队的百式铁舟、气艇、水陆两用汽车等,在江桥被毁处进行漕渡运输,抢运物资,组织汽车部队进行分段倒运和长途倒运,还组织在二线休整的部队,到清川江边人背、畜驮冬装,解决了前线粮食和冬装的燃眉之急。

志愿军战士利用敌军的视觉盲区和白天攻击晚上休息的规律,建造了“一明一暗”两条通道:明面上搭建假桥吸引火力,引诱敌人去破坏;另一面却充分利用地形优势,在靠近山脚的地方搭设了两种“暗桥”。

一种“暗桥”也叫“过水路面桥”,就是整个桥都是在水里隐藏着,桥面上水约30厘米深,汽车能跑而且人看不到。

另一种“暗桥”叫栈桥,这种桥的两端各有一个桥头,中间用船作为桥基,船上用桥梁和桥板连接成浮桥,白天只留两个桥头,船和桥梁桥板藏在山沟里。等夜深了敌人停止进攻了,再快速拖出来,最快40分钟就能搭起来。

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战士荣誉二级勋章的公路工程第1大队2中队4分队队长常德山接到了抢修清川江木桥的任务。

清川江木桥原桥低矮残塌,加之当时正值数九寒天,滴水成冰,河宽、水深、流急、水寒刺骨,更使修桥、架设桥墩难上加难。

凭借多年的经验,常德山发明了“三杆滑降法”,即在桥台的一边搭上三根一孔长(两个桥墩间距离)的木杆子,在杆上浇水,让杆子表面结上一层冰,然后把事先做好的桥墩绑在结冰的杆子上,顺势往下一推,桥墩便稳稳地到达了指定位置。这样一来,人不用下水,就把桥架好了。朝鲜人民军军用道路局局长得知此事后,特意嘉奖他4000元朝鲜币,并将“三杆滑降法”广泛推广。

在抢修新溪桥时,常德山又发明了“破汽车架架桥法”,不仅克服了缺少木料的难题,还增加了桥梁的坚固性。

为改善公路状况,提高公路运输效率,1951年9月1日,志愿军司令部发出指示,命令全军除直接担任作战任务的部队外,在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统一组织下,均应参加护路抢修工作,并要求各部队把抢修任务当做战斗任务,同等重视。

此后,工兵6个团、4个兵团直属队,在二线和后方的11个军另一个师,于9月下旬至10月初,先后开始了全面加宽、加修、加固公路的浩大工程,朝鲜人民军也参加了整修道路的施工,12月底基本完成了预定的任务。

据不完全统计,这次大规模的公路整修共投入157万个人工时,整修公路31条,新辟公路7条,共计全长2450公里(其中新修公路290公里),修建桥梁、涵洞1206座,经过整修,公路状况大为改善,将两条纵深公路改造为一级干线公路,普遍加宽了路面,增加了横贯路、支路、预备路和迂回路,从而基本形成了前后贯通、左右衔接的公路运输网。

在山区,对公路加大了转弯半径、降低了坡度,使载重2~4吨的汽车时速达到20公里,即使夜间不开灯也可以错车,还在公路两侧构筑了8000余个汽车掩蔽部,以便汽车遇到美军飞机轰炸式隐蔽。

1952年4月中旬,在1951年整修公路的基础上,再次由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统一组织,对公路进行了进一步整修,以工兵18个营、在后方的8个军另两个兵团直属队,就近分段负责,整修公路。经过两个多月的施工,进一步改善了公路质量。

志愿军防空哨

防空哨,是为了解决“联合国军”对志愿军运输车队的轰炸而想的“土”办法。在没有防空哨之前,志愿军的运输车队到了晚上只能关灯前进,关灯对行车速度会有很大影响。后来,有一个兵站的战士在山顶设置防空哨,夜间敌人飞机一来,防空哨就鸣枪发信号,下面的运输车队就全部关灯前进。等敌人的飞机飞走后,防空哨再用手电筒晃一下,车队在开灯前进。当时美军还没有超音速飞机,还是声音先到,飞机后到,防空哨很有效。

志愿军运输部队夜间行车

后来,就在运输干线专门设立防空哨,保证公路运输的畅通和安全,使汽车行驶有了可靠的“耳目”,哨所负责三件事:

一是发信号。敌人飞机来了鸣枪, 汽车闭灯;敌机走了,手电筒一挥,汽车就继续行驶。这样,“开枪”就是敌机来,“手电筒一 晃”就说明没敌机了。

二是指挥交通。由于路窄,经常堵车,哨所长负责交通指挥。戴个袖标,谁不听都不行。

第三,排除路障,主要是敌人轰炸时丢下的定时炸弹和三角钉。志愿军还专门对如何排除定时炸弹作了培训。

防空哨每隔1~3公里设置一组。1951年下半年担任防空哨的兵力由8200余人增加到12,600余人,设哨里程由2100公里增加到2500公里,共设置1308组。

防空哨的采用使志愿军夜间行车安全性大大提高。1951年下半年夜间行车距离就增至120公里,1952年更是提到200公里,而且汽车的损失率也从1950年的40%,急剧下降到1951年的6%!

志愿军运输车辆

为充分发挥汽车运输的效益,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还为汽车运输,规定了固定运输线的“分段包运制”和“吨公里制”,并在辎重部队中开展运输竞赛活动,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益。

司机同志在遇到美机轰炸扫射时,也采取许多办法保护汽车,或突然刹车或猛踩油门,躲避轰炸扫射,有的在敌机轰炸扫射后,立即在汽车附近点燃早已准备好的破油桶或破旧布,假示汽车被炸中燃烧,以迷惑敌军。

采取这些措施,既大大减少了汽车的损失,又大大提高了公路运输效率。季度汽车损失率由入朝初期的近50%,降到1952年第一季度的2.3%,公路运输能力1951年9~12月比4~8月提高95%,1952年1~4月比1951年19~12月又提高了19.8%。

志愿军运输部队夜间行车

毛泽东对这些群众的创造给予高度赞扬,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一次会议上,他说:“我们的干部和战士想出了各种打仗的办法。我讲一个例子,战争的头一个月我们的汽车损失很大,怎么办呢?除了领导想办法以外,主要是靠群众想办法,在汽车路两旁用1万多人站岗,飞机来了就打信号枪,司机听到就躲着走,或者找个地方把汽车藏起来。同时,把汽车路加宽,又修了许多新汽车路,汽车开过来开过去,畅行无阻。这样,汽车的损失就由开始时的40%减少到了百分之零点几”。

1951年底,后勤部队进一步完善了分区供应与建制供应相结合的体制。

根据总的战略部署、作战方向和交通道路情况等,志愿军在后方划分了5个供应区域,编成5个分部,第2、第1、第3分部为一线分部,分别负责东线、中线、西线作战部队的供应,第5、第4分部为二线分部,负责囤积物资,支援一线分部并负责东、西海岸部队及辖区内其他部队的供应,同时合理调整了分部兵站的配置。

志愿军后勤部队装卸物资

志愿军后勤部队和工兵部队还进行了普遍的建库工作,按防空、防特、防盗、防潮、防湿、防霉烂的“六防”要求,至1951年底,共建库区98处,其中山洞200个,掘开式仓库2601个,露天仓库5482个,土洞库672个,各种库房可容纳5475节车皮的物资。

抗美援朝促使我军对交通运输的认识和建设有了新的突破,交通运输也就成了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一)
抗美援朝铁血大动脉:美国人称之为战争奇迹的运输线,有多困难?
志愿军缺汽车,洪学智却故意让美军轰炸,彭总先怒后喜:全军推广
​贾镛甡 | 钢铁运输线上钢铁的兵
调查4:您更看好那种汽车物流运输模式发展前景
《闪电战》1941年德军兵败莫斯科,不仅输在寒冬,更输在糟糕的路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