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滞留缅甸的远征军老兵回到故土河南,抓起一把故乡的黄土咽了下去

战争是残酷的,有的战士战死沙场,尸骨无存,埋骨异乡;而有的战士虽然幸运地活了下来,却也因为种种历史原因无法落叶归根。

为老兵寻找家人,让老兵踏上回家之路,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老兵问题。

2009年,滞留缅甸的远征军老兵回到故土河南,抓起一把故乡的黄土便咽了下去。

滞留缅甸的远征军

抗战爆发后,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坚定地站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组织和领导云南人民进行抗战,大后方云南成为抗战的重要根据地。

当时日本封锁我国沿海对外通道,云南人民以非凡的勇气和辛勤劳动仅用了9个月时间就修通了滇缅公路,使云南成为中国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对外交通通道。

滇缅公路一经通车即成为中国抗战运输生命线,极大地支援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日军深感这条公路存在的巨大威胁,决心把它截断,用飞机对滇缅公路上的主要桥梁进行轰炸。

然而,英雄的桥工们不怕牺牲,用智慧和才干,保证了公路的畅通,被称为“炸不断的滇缅路”。

于是,日军大本营下令攻取缅甸,企图从根本上截断滇缅路。

与此同时,日本开始实施因中国抗战而大大推迟的“南进”战略。

1941年12月7日,偷袭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进攻东南亚各国,以寻求摆脱侵华战争困境的出路。

随着美英对日宣战,中国与美英结成共同对日作战的同盟。

至此,中国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独立抗日已历时4年半的时间。

入侵缅甸,是日军“南进”战略的重要目标:一方面可以截断中国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进逼中国西南大后方;另一方面兵临印度,威胁其脱离英国,进而与德军会师中东。

面对侵缅日军,英缅军队连连败退,不得不向中国求援。

中国则为保卫抗战生命线,遂于1941年12月23日与英国签订了“共同防御滇缅公路协定”,并迅速调集组建了中国远征军,共3个军9个师共10万兵力。

1942年1月远征军经滇缅公路,到达中缅边境,准备入缅。

这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赴境外支援盟军的行动,所以士气非常高昂。

然而,这些雄赳赳气昂昂出发的年轻战士们没有想到,有些人这一次离开故土,可能就要葬身异乡;有些人虽然侥幸活了下来,却滞留境外含泪遥望故国数十年。

中国远征军留在缅甸的老兵主要是1944年由印度出发,第二次入缅攻击日本军队时的中国士兵。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军队就地整编解散部队,一部分士兵就留在了缅甸,主要集中在密支那,据说当时有一、二千人。

后来缅甸政府曾对这批中国远征军士兵进行过清理,但留下来的人数还是相当多。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台湾经济发展,将一大批远征军的士兵召回台湾,因而留在缅甸的远征军士兵就不多了。

王之平,就是滞留在缅甸的中国远征军战士之一。

王之平1917年出生于河南孟津,在16岁时,王之平报考军校。

当时他虚报了自己的年龄,报的是20岁,刚刚结婚三个月,妻子名叫王春珍。

王之平年幼丧母,父亲不久之后就续娶了,但是继母对他很不好,父亲有常年在外谋生,王之平只能跟着爷爷长大。

继母苛待,王之平也没读几年书,大一点了就到县里当学徒,跟着父亲一起做生意。

和王春珍结婚之后,王之平再也忍受不了恶毒的继母,于是一气之下跑了出去,当时恰逢南京汤山得到“宪兵学校”招生,就去报考了,没想到果真考上了。

抗战爆发后,王之平辗转来到江西,继续报考部队的汽车驾驶学校,成为一名汽车兵,担负运输军用物资的任务。

在不久之后,王之平又被调往西南运输处任分队长,在滇缅公路上运输国际援助的汽油、武器等战略物资。

滇西失守后,王之平退回昆明,在云南省政府的汽车公司开公共汽车,之后又被调往印度,任汽车六团驾驶班长,并随部队反攻缅甸。

从军期间,王之平经常给家里写信、寄钱。

王春珍的妹妹王秀珍回忆说,姐姐不识字,每次听村里的先生念信给她时都是笑眯眯的,晚上回去却一个人哭泣。

抗战胜利之后,在缅甸的王之平已经兑好了中国的货币,准备回家,但迅猛的通货膨胀很快让这笔钱成为一堆废纸。

没有了钱,又因为政治原因,王之平感觉自己再也看不见回家的希望了。

没有办法,他只能先在缅甸安顿下来。

在缅甸生活了不久之后,王之平和一位叫刘月英的姑娘结婚了,刘月英来自云南腾冲。

结婚之后,王之平与刘月英过得也很和睦,婚后生育了六个子女。

虽然已经扎根在缅甸了,但是王之平却很是惦记在老家的妻子。

他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去了,为了让前妻王春珍改嫁,王之平好几次都托人给前妻带口信,让人告诉她王之平已经战死了。

但是抗战胜利之后,边境一时也不是特别太平,因为局势混乱,王之平的口信也一直没有送到家。

所以,多年以来,王春珍都坚信王之平还活着,总有一天会回家和自己团聚。

家里人多次劝说王春珍改嫁,但她却坚决不同意,就这样一天又一天地等着,等着王之平回来。

直到1966年夏天的一天,王春珍终于等来了丈夫的消息。

有一天早上,王春珍还是像往常一样早去务农,但是却从远处走来了一个女孩子。

王春珍也感到有些纳闷,家里好像没有这门亲戚,不知是不是来问路的。

谁知姑娘一进门便向着王春珍跪了下来,说自己是王之平的女儿刘木兰,还喊她叫大娘,哭得很是伤心。

王春珍听到王之平的名字也落下了泪,二人抱头哭了一会儿王春珍才明白,原来刘木兰是王之平叫回来照顾她的,王之平说,这辈子最对不起的就是王春珍,要她将王春珍当亲娘去孝敬。

就这样,已经守寡有快二十年的王春珍,从此又多了一个牵挂,多了一个女儿。

刘木兰的孝顺村人皆知。

村里人有一句顺口溜:古有花木兰代父从军,今有刘木兰替父护母。

而王春珍也把木兰当做了亲女儿。

刘木兰是缅甸籍,所以是在华侨学校上学,华侨学校虽然远在武汉,但是每逢放假,刘木兰都是哪里也不去,就回家照顾母亲。

从学校毕业后,刘木兰留在了武汉工作,并在后来前往香港。

刘木兰说,当初回国照顾母亲王春珍,也是她的亲生母亲刘月英的意思。

1989年,王之平终于回到河南孟津。

在村头,王之平看到了一位似曾相识的老太太,两人相对而视足足有一分钟,之后,那位老太太嗷嗷大哭。

那位老太太就是王春珍,王之平在老家和王春珍生活了半年之后,才返回缅甸。

1997年,王春珍因病去世。

在2003年,王之平又回来了一次,但是1989年和2003年的这两次回乡,都没有2009年那次来的意义重大。

以前,对于王之平来说,是个人回家,而2009年那次,则是民间和政府一起组织,一路上有鲜花和敬礼,王之平感受到了自己作为远征军战士归来的荣耀。

故乡的黄土

2009年5月30日中午1时许,由9名流落缅甸的中国远征军老兵组织成的回国寻亲团,顺利抵达缅甸边境九谷。

但意外再次出现,在老兵们抵达缅方口岸办理出境手续时,突然遭到了拒绝。

对面盛大的欢迎场面让缅方的工作人员变得谨慎起来。

在多次交涉无果的情况下,一位心急的老兵悄悄告诉记者孙春龙,畹町桥旁边有很多小道,不用办任何手续,他们从这些小路就可以跨越国境。

孙春龙断然否定了这位老兵的建议,他坚定地说,这次活动的目的就是要让你们光明正大理直气壮地回到自己的祖国,我不想让你们再做任何偷偷摸摸的事情。

两天后的6月1日上午,在昆明举行的老兵回国寻亲新闻发布会即将召开之时,孙春龙接到了云南省公安厅的工作人员主动打来的电话,对方表示,这次老兵离开云南前往家乡探亲的手续将采取特事特办的方式,以最快的速度和最简化的程序办理。

官方的通道,在老兵回家的最后一刻,豁然开启。

其实这场由民间发起的活动,也一直有着官方的参与和支持。

6月3日的上午,王之平就已经到达了河南洛阳。

落地之后,政府从河南洛阳生殖医院派出了专门的车辆去借王之平返乡,配备了医疗,保证高龄的王之平在太过激动之时的安全。

不过王之平却没有坐医院的车,当时孟津县白鹤镇的党委书记刘宝兴也开了车过来,他想要接王之平回家。

王之平高高兴兴地坐上了刘宝兴的车,一路上与他有说有笑。

当时王之平的女儿刘玉仙也在车上陪伴着他,女儿非常惊讶,因为上了年纪之后,王之平其实平常比较沉默。

但是这天王之平却十分地兴奋,与刘宝兴聊了一路。

打开车窗看外面的路和风景,王之平不禁感慨,几十年来,他就回家了三次,每一次回来,家乡的变化都让他惊讶。

那气派的大路,已经与小时候得到山间小路有着天壤之别了,国家发展得好,缅甸的城乡道路也比不上家乡的路修得那么好。

回家路上,王之平还路过了刘秀坟。

车上司机给他介绍,谁知王之平突然激动了起来,说小时候上学就常来这里玩,在刘秀坟附近逛完之后还要去黄河里游泳。

经过刘秀坟,王之平下了车,漫步在广场上。

自远征军老兵从缅甸返乡之后,全国多有媒体报道他们的感人事迹,《洛阳晚报》上也报道了老兵王之平。

所以在广场上散步的时候,有当地的居民认出了王之平,主动走过来向他问好,夸他是人民的大功臣,一定能够长命百岁。

面对乡亲的问好,王之平特别高兴,连声说着谢谢,谢谢,眼里几乎都要流下泪来。

在外生活了几十年,心酸苦楚不为外人知,远征军滞留在缅甸的战士们,过的都是极其艰苦的日子,大家历尽千辛万里回到家乡,也不过是想要有人理解他们的苦,对他们说声辛苦了,你们是英雄。

随后,王之平回到了白鹤镇。

白鹤镇政府早就准备好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大家都翘首以盼,等着这位远征军英雄凯旋。

王之平下车的那一刻,现场响起了热烈得到掌声,看着这位身形已经有些佝偻,头发花白的老人,不少人落下了泪。

王之平的女儿扶着他慢慢地走过去,刘宝兴也下了车,手中还拿着一些特别的礼物。

那是要赠送给王之平的礼物。

王之平看着刘宝兴手里拿着的东西,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那有一幅写着“桑梓情深”的书法作品,是白鹤镇的镇长亲笔所书,另外两件礼物就比较特殊了。

是一瓶从黄河古码头取的黄河水和一抔用一个红色锦袋装着的黄土,从白鹤镇取的黄土。

王之平颤颤巍巍地接过这两件礼物,大家谁也没想道到,王之平打开了红色锦袋,猛地抓起一把里面的黄土就往嘴里塞,仿佛在吃什么珍馐美味。

他边吃边感叹,说着这是好东西,这是好东西……

这可把身边的人都吓了一跳

赶紧将王之平手中的黄土拿过来,又拿来一瓶矿泉水,刘宝兴着急地说着,这可不能吃啊,这是土!

王之平却像是听不懂他的话,拿过矿泉水索性就着水将黄土给咽了下去。

可能对我们来说,那就是一把普通的土,但是对流落异乡数十年,有家不能回的远征军滞留战士,那就是家乡。

王之平说,那些埋骨异乡的战友们,最想回到的就是家乡,这一口故乡的土,就是他们最渴望的东西。

他现在能够站在故乡的土地上,手中捧着故乡的黄土,便是莫大的幸事。

土不脏,因为那是故乡!

在欢迎仪式结束之后,王之平又回了一趟老家。

几年之间,家乡变化之大,使他都快认不出来了。

王之平由衷地感叹,我们的党带领着国家发展得太好了,人们的日子也过得越来越好。

到家吃完午饭之后,王之平在老屋里美美地睡了一觉,躺下之后,仿佛自己还身在几十年前,睡醒之后,可以和伙伴们出门玩耍。

王之平回家了,但还有许多老兵回不来,再也回不来。

其实,从缅甸过境之后,王之平等几位老人,第一时间便马不停蹄地赶往了国殇墓园

从机场马不停蹄地赶来国殇墓园的7位老兵,在家人和志愿者们的搀扶下颤颤巍巍地迈着步子来到了魂牵梦绕的国殇墓园。

青瓦白墙,园门上刻有抗战元老李根源先生亲笔书写的“国殇墓园”深蓝色题刻。

92岁的经乘国老人双手拄着拐杖,身体微微前倾,仰头,默默地注视着这4个大字。

当他还没有回过神来的时候,腾冲一位大妈早已把连夜赶制的红色绶带挂在老人身上。

鲜花掌声,路人驻足,目送7位老兵步入国殇墓园。

“开始打的是高黎贡山,走的是山符子,我们的工兵朝前头帮我们砍大树开路,打了大大小小很多仗,敌我双方死伤惨烈,终于攻克腾冲……”

刘召回老人挥动着手大声说,本来有些疲倦的6位老兵此时突然正襟危坐,似乎又回忆起金戈铁马的时光,而老兵身后的人们则屏住呼吸。

此刻,背后山上是他们逝去的战友,面前是活着的战友。

忠烈祠外,老兵们在家人的搀扶下先后完成了3个并不到位的鞠躬,记者看到好几位老兵嘴角微微颤动,眼眶湿润。

祠内正面为孙中山先生像及遗嘱,两侧墙体嵌阵亡将士题名碑石,共9618人。

老兵们还是在人们搀扶中又上了一层,坐轮椅的王子安老人再次被众人抬上了台阶。

体力稍好一些的3位老人继续踏着台阶向上,他们来到一块墓碑前,刘召回点了3支香烟,王之平则是洒了一瓶酒:“弟兄们我们来看你们了……”

许多流落在外的老兵,在国外没有任何政治地位,备受欺辱,他们除了要遭受不能回家的煎熬,也要承担生活的重担。

王之平是缅甸滞留远征军里获得还算舒心的了。

王之平的儿子王玉顺说,父亲靠着开车的技术养活了家里,攒下了点钱,做起手擀面生意,后来又开了挂面厂,叫做豫恒。

从这个名字也不难看出王之平对家乡的思念,“豫”便是河南的简称。

王之平一直都坚持说汉语,孩子都上华人学校,自己也未入缅甸籍。

老人有浓浓的祖国情,他的抗战经历得到国家承认,是晚年莫大的欣慰。

2005年,中国驻缅甸使馆给王之平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颁发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王之平很珍惜,连睡觉都把纪念章藏在枕头下……

2009年的那次回到家乡,王之平还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与战友相见。

6月6日,王之平和来自宜阳县的韩永敬,在经过了六十七年的岁月之后,终于又聚在了一起。

韩永敬也是远征军的一员,一晃六十七年,从前意气风发的青年,如今已经是九十多岁的老人。

两位老人见面后,手拉着手,一个小时里哭了五次,老泪纵横。

家国之念永不忘

尽管流落异国数十年,但远征军战士们却从来没有后悔过在家国有难时挺身而出。

记者孙春龙说,他们举办了一个“帮助抗战老兵实现心愿”的活动,在征集心愿的过程中,没有一个老兵提出来,让大家感觉突兀、过分的心愿。

在提心愿时,很多人都说,我没有什么心愿,我不想给政府再造成什么负担,还有人说我当年参加抗战都是出于自愿的,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去做的。

在征集上的心愿中,其中一半以上是精神层面的心愿,有的人说是,想找人陪他聊聊天。

很多老兵,被压抑了很长时间,在很长的时间里,他们不能说,在他们可以说的时候,没有人愿意去听。

这些老兵们的心愿是如此简单,只想有人知道他们曾经为家国的付出,想让自己的存在有意义。

还有很多老兵,就想得到一枚纪念章,因为那是来自国家的荣誉。

我们应该对老兵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向这些为国家安宁做出过牺牲的战士们致敬。

参考资料

《远征军入缅作战时歼灭一支参与南京大屠杀部队 》中新网 解放日报

《异域1945》

《抗战河南老兵王之平:返乡,抓把黄土塞嘴里》中国侨网——来源洛阳新闻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行走滇缅路之九——滇缅今昔
大国小兵
远征军的单兵战斗力如何?20多个老兵伏击日军,仅活一人
中国远征军真相:所配德制装备不适合丛林作战 - 一、二战史 - 铁血社区
松山战役:1km路上死2k战士
远征军老兵流落缅甸65年,想家时就看中国地图册,2008年终圆梦回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