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不知姓氏的奴婢,逆袭成皇后,杨太后垂帘1年,为何归政理宗?

嘉定十七年(1224)闰八月,皇子赵昀即天子位,史称理宗。这一年,理宗恰好二十一岁。定次年年号为宝庆元年(1225),理宗统治时代开始了。

依靠幸运,依靠他人的武力,从平民崛起成为君主的人,在发迹时并不很辛苦,因为他是在那里飞翔。可等到他落脚之后,一切困难就应运而生了,他要保住其地位将会非常辛苦劳瘁。

他的御座既像万里波涛中一只摇荡不已的小舟,又似随时可能爆发的火山。理宗皇帝除了史弥远对他的拥立以外,其实一无所有。他既不拥有对自己忠诚的军队,也没有后宫的援助。

因此,他需要时间来扎根,需要采取各种明智的措施,需要运用巨大的能力和毅力去打基础。

1、史弥远的优隆待遇

不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功。奠定牢固基础要年长日久地进行,不动声色地展开。重中之重的头等大事,是保持他的好运不致消失,而他的好运主要就是史弥远对他的拥戴。史弥远既是他的恩公,也会变为他的掘墓人。

理宗深深懂得怎样掩饰自己的心意,竭力笼络史弥远,不惜献尽殷勤,不断为他加官晋爵,赐予金钱、服饰和家庙,以此保证史弥远对他的支持。理宗无论何时都对史弥远感恩戴德,崇敬赠赐唯恐不周。

理宗宝庆元年(1225)六月,史弥远拜太师,依旧任右丞相兼枢密使,进封魏国公。史弥远辞去徒有虚名的“太师”一职。理宗对史弥远推崇备至,赞美他:

“忠贯日月,勋塞宇宙”,“朕惟丞相受知二祖,光辅两朝,赞更化以正权纲,佐定策以安宗社,不动声色,中外晏宁,可谓社稷之臣矣。”

宝庆二年(1226),拜少师,赐玉带。

绍定元年(1228),拜太傅,史弥远推辞不拜。

绍定三年二月下诏优待史弥远,特允史弥远十日一赴都堂治事。

绍定四年,皇太后七十五岁大寿,史弥远增加俸禄。

绍定五年闰九月,史弥远请求辞官归田养老,理宗下诏不予允准。

绍定六年正月,史弥远增加食邑千户。十月,史弥远进拜太师、左丞相兼枢密使、鲁国公,增加食邑一千户。

随即史弥远以保宁、昭信军节度使,充任醴泉观使,进封会稽郡王。

理宗下诏表彰道:

史弥远有定策大功,勤劳王室,今以疾解政,宜加优礼。

为答谢史弥远拥立之功,为他的儿子、女婿、孙子、孙女们大肆封官。长子史宅之封权户部侍郎兼崇政殿说书,次子史宇之封直华文阁、枢密院副都承旨,长孙史同卿封直宝章阁,次孙史绍卿、史良卿、史会卿、史晋卿皆封官承事郎。女婿赵汝楳封军器少监,孙女婿赵崇梓官升一等。

2、杨太后撤帘归政的政治逻辑

皇太后垂帘听政乃是不得已而为之,既然一切决断都出自史弥远,那么,她垂帘听政也不过是稳定政局的一种手段。皇太后垂帘听政、新天子顺利过渡,减少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非议,给理宗上台披上合法合理的外衣,确是史弥远的一个巧妙安排。

在史弥远的授意下,理宗对皇太后表现出了最大限度的孝敬和尊重。

皇太后垂帘听政,也引来世人的议论,有人赞美本朝世有圣明的母后,也有人对此多方猜疑和非议。皇太后的侄儿杨石看出了个中究竟,意识到皇太后垂帘的背后隐伏着极大的危险!

杨石听到人们的议论,冷静地说:

“事岂容概言?昔仁宗、英宗、哲宗嗣位,或尚在幼冲,或素由抚育,军国重事有所未谙,则母后临朝,宜也。今主上熟知民事,天下悦服,虽圣孝天通,然不早复政,得无基小人离间之嫌乎?”

杨石写了一份奏疏,奉劝皇太后早日撤帘,还政于皇上。他在奏疏中讲述了北宋章献皇太后、慈圣皇太后、宣仁皇太后垂帘听政的政治背景和原由,并且以史为鉴,回顾了汉朝和唐朝母后临朝的得失祸福,言词恳切,道理明澈,足以服人。

仁宗之母刘氏是宋朝历史上第一个垂帘听政的皇太后。仁宗之父真宗病死于乾兴元年(1022)二月,卒年五十五岁,在位二十六年,继位的是他的第八个儿子赵祯,年仅十三岁,无法处理朝政,由皇太后临朝称制。其实,皇太后并非仁宗的生母,他的生母是李氏。

李氏生下仁宗时还是一个地位低下的官女,李氏刚生下一个男孩,就被皇后刘氏带走,据为己子,派杨淑妃抚养他,李氏不敢说出去,中外都不了解真相,仁宗只知道刘皇后是他母亲。宋仁宗继位,权力欲极强也很有政治才干的刘皇后垂帘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英宗之母曹氏是宋朝历史上第二位垂帘听政的母后。仁宗病死于嘉祐八年(1063),终年五十四岁,在位四十二年,是宋朝统治时间最长的皇帝。

仁宗死后,继位的是他的养子赵曙(英宗)。当时为争夺皇位,宫中斗争异常激烈,英宗登基的过程十分艰难,充满了惊心动魄的斗争。英宗身体不好,登基后又受惊得病,不能上朝,只好由皇太后曹氏垂帘,处理朝政。

宋哲宗之祖母高氏是宋朝历史上第三位垂帘听政的母后。哲宗之父神宗后死于元丰八年(1085)三月,终年三十八岁,在位十九年。继位的是他的第六个儿子赵煦,母亲是神宗朱德妃。哲宗继位时年仅八岁,神宗之母、英宗皇后,也就是哲宗的祖母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高后是宋朝最受称赞的贤德母后。

徽宗的母亲向后是宋朝历史第四位垂帘的母后。徽宗之父哲宗病死于元符三年(1100)正月,享年二十四岁,在位十六年,继位的是哲宗的异母弟、神宗的第十一个儿子赵佶。哲宗没有儿子,只好让一位弟弟继位。神宗皇后向氏坚持立赵佶为帝。徽宗继位时,年方十八岁,而且他是个酷爱艺术的风流才子,对政事并不热衷,因此,将朝中政务推给向太后处置。

光宗的祖母吴氏是宋朝历史上第五位垂帘的母后。光宗之父孝宗于淳熙十六年(1189)二月,将皇位传给第三个儿子赵惇,自己做太上皇。可惜,光宗的皇后李氏性好妒忌,手段残忍,逼得光宗得了间歇性精神分裂症,朝政取决于李皇后,政局混乱不堪,危机四伏。绍熙五年(1194)六月,太上皇宋孝宗病死于重华宫,享年六十八岁。

孝宗死后,本该光宗出面主持丧事,可是他由于精神病和李皇后的阻挠,不能亲自执丧,大臣们忧心如焚,惧怕酿成大乱。在此危难关头,光宗的祖母、高宗吴后以太皇太后的身份主持了儿子的丧礼,真叫人感叹唏嘘不已。光宗的行为极为恶劣,朝臣当中产生了废除他的动议。宰相留正和知枢密院事、宗室大臣赵汝愚请求吴后垂帘,以安定人心,逼光宗退位,立光宗的儿子嘉王赵扩为皇帝。

绍熙五年(1194)七月,嘉王赵扩即位,史称宁宗,吴后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光宗被尊为太上皇退居寿康宫以度残年。

以上就是杨后垂帘以前宋朝历史上出现的母后垂帘听政往事。有的是出于新君年幼不能执掌朝政,如仁宗登基时年仅十三岁,哲宗登基时仅八岁,也有因新君身心疾病如英宗、光宗,而有的是因新君年轻而且不恋权位,如徽宗。

3、杨太后为何主动撤帘归政?

而杨后垂帘的情况显然不能与从前的垂帘母后相比:

一则她对理宗并不存在养育之恩,甚至相当陌生;二则理宗即位时年已二十,经过史弥远、余天锡和王府教授郑清之的培养、教导,已经初步具备执政的能力。

在这种情形下,杨后垂帘可暂不可久,时间一久必然与理宗发生冲突,导致不幸结局。杨后看过侄儿杨石的奏疏,利害攸关,祸福之际,不容犹豫,遂决定择日撤帘,彻底还政于理宗。

宝庆元年(1225)四月,皇太后杨氏手书:

“吾晚年多病,志在安闲。嗣君可日御便殿听政,今后更不垂帘。”

正式向理宗提出撤帘还政。理宗心中虽希望她这样做,可是表面文章要做够,避免有逼宫夺权的嫌疑,因此,诚恳地请求皇太后继续垂帘。

理宗道:

“朕受太后之恩如天,朝夕思之,未知报称,更当力请。”

理宗两次恳请皇太后仍赐垂帘,皇太后决心已定,坚决拒绝了。

皇太后撤帘还政后,理宗对她的态度很快发生变化,对她的孝敬已大不如前。

杨后撤帘在宝庆元年(1225)四月,到七月份礼部侍郎、理学名臣真德秀就奉劝理宗对皇太后的孝敬不宜改变,他说:

“陛下前者日待慈明两宫之情,常欢然而无间;今视膳问安之敬虽无改于昔,而其见则有时矣。此正陛下深留圣心之日也。”

绍定五年(1232)十二月,皇太后杨氏结束了她有所作为的一生,终年七十六岁。

在赵宋统治者祖宗家法规定“女主不预政”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杨后能从一名连自己的身世姓名都不知的民间女子入宫,坎坎坷坷,晋封宁宗皇后,开禧三年(1207)谋杀韩侂胄,然后在先帝死去后又垂帘听政,她的一生是相当了不起的。

杨后不是出生于显赫世家,入宫前,她甚至是连自己的身世姓名都不知道的民间女子,有人说是会稽(浙江绍兴)人,本是宫廷乐工张氏的养女,十岁入宫为杂剧孩儿,受到吴太后(宋高宗皇后)的宠爱,把她赐给宁宗。

历郡夫人、婕妤、婉仪、贵妃。庆元元年(1195)封乐郡夫人,三年进封婕妤,五年进婉仪,六年进贵妃。宁宗韩皇后死后,经过一番激烈斗争,嘉泰二年(1202)立为皇后。

4、杨太后的政治智慧

她工于权术,非常机警,开禧三年(1207)联合史弥远,蒙着宁宗皇帝,杀害韩侂胄,让史弥远把持朝政。宁宗死后,理宗上台,尊其为太后,垂帘听政。

杨后的政治智慧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反映出来:

其一,她本来家世卑微,但是她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与武学生杨次山攀上了兄妹关系。

杨后:

“既贵,耻其家微,阴有所遗,而绝不与通。密遣内珰求同宗,遂得右庠生严陵杨次山以为姪。既而宜召入宫,次山言与泪俱,且指他事为验,或谓皆后所授也。后初姓某,至是始姓杨氏矣焉。”

因为杨次山成为杨后的兄长,随即补官,后来又封节度使、郡王,其子杨谷、杨石也做了高官。

其二,杨皇后的政治胆略还表现在她开禧三年(1207)联合史弥远阴谋杀害韩侂胄这个重大事件上。

其三,她的聪明才气则有诗作为证。

她创作宫诗五十首,有一部分流传下来。杨皇后的诗词,因其居于深宫,处于最高统治层,思想内容没有多少可称道之处,一是歌功颂德,二是粉饰太平,三是反映帝王生活。

但是,杨后的诗写得工丽典雅,端庄和穆,在女性文学史上也算是出色之作,谨引数首于下。

凉生水殿乐声游,钩得金鳞上御钩。

圣德至仁元不杀,指挥皆放小池头。

(注:赞颂宁宗皇帝不杀生的仁德。)

海棠花里奏琵琶,沉碧池边醉九度。

禁御融融春日静,五云深护帝王家。

(注:春日融融,一片祥和之气,笼罩着帝王之家,可以无忧无虑!)

官槐映日翠阴浓,薄暑应滩到九重。

节近赐衣争试巧,彩丝新鲜起盘龙。

(注:皇帝赏赐的新衣色彩鲜明,图案美丽,缝制精巧。)

这些诗不仅写得清新优美,而且还有一定思想内容,从反映宫中生活来说,仍有认识价值,封建诗评家对这些诗作评价甚高,如对上面所引的最后一首,说她因击鞠(古代踢足球叫击鞠)不忘引导君王留心治理国家,是“大手笔”。

但是,杨后之诗多是赞美之辞,一味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缺乏真情实感,掩盖当时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缺乏艺术个性,艺术感染力不强。

然而这些诗作反映了杨后是一位很有才情的女性。

第四,在书法史上杨后也留下了她的印记,而且还留下了一个聚讼多年的书坛悬案。

世间所传南宋画院马远、马麟的画作中,常有宫人杨氏的题字。这人是谁?前代各家著录题跋每指称之为“杨妹子”,并且多说是宁宗杨后之妹,其名为“娃”,也有人说题字者就是杨皇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今书法家启功细心考证,得出科学结论,提出题字者确是杨皇后。“杨妹子”之称是杨后对其兄杨次山的自称,所以并不是指杨后的妹妹。

其次,“杨娃”是前人对杨后印章中“杨姓”的误认。如马远画水十二帧,现藏故官博物院,每页题四字,如“云生沧海”等,作“赐大两府”(指杨次山之子杨谷、杨石),这行小字的上端,钤“壬申贵妾杨姓之章”朱文长方小印一。

印文中“姓”字“生”旁笔画较繁,近似“圭”字,所以有人误认“姓”字为“娃”,遂有“杨娃”的误传。

被后人误称为“杨妹子”的杨后,在书法史上是颇受关注的人物。她在马远的画上题诗时,“往往诗意关涉情思”,也是耐人寻味的。而且,她“书法类宁宗”,是刻意学习模仿皇上,一方面可能是要讨好皇上,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在政治斗争中另有用处,便于代皇上执笔,发号施令。可见,杨后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女子,一个了不起的女性。

5、外戚的贤德

杨后的成功也得益于娘家兄长杨次山、侄儿杨石等的不失时机的协助和出谋划策,尤其是杨次山及其儿子并不以外戚之故骄横跋扈,而“能避权势,不预国事”,在社会上树立了杨氏外戚贤德的形象,这对杨后是一个有力的帮助。

皇太后及时撤帘退位,确是明智之举,既成全了理宗,也保全了自己和杨氏一家。在这一时期的政治斗争中,由于杨后的旧交史弥远的疏远,杨后本来已处于不利地位,多亏侄儿杨石的及时提醒,才转危为安。

杨石也因劝导有功受到理宗的嘉奖,进封少保,封永宁郡王,又进封太傅。杨石此人明知权大生祸,不恋权势,为人淡泊,每次拜爵升迁都要再三推辞。

杨后去世后,他更加谦逊退让。

绍定六年(1233)四月,杨后葬于宁宗永茂陵。理宗为答谢皇太后拥立之恩,拜杨石为太师,杨石不肯接受,其兄杨谷却想要,杨石掷地有声地说:

“吾家非有元勋盛德,徒以恭圣故致贵显,囊吾父不居是官,吾兄弟今偃然受之,是将自速颠覆耳。矧恭圣抑远族属,意虑深远,言犹在耳,何可遵忘?”

终于说服了杨谷。

于是兄弟两人一同上书理宗坚辞不受太师之位。杨石卒年七十一岁,寿终正寝,赠太师。但是,他仍不及其父杨次山德高寿长,杨次山卒年八十一岁,赠太师,追封冀王。

自此至宋朝灭亡,杨次山家族声名不坠,一直保持显贵地位。理宗景定二年(1261)四月,将独生女周国公主嫁给杨次山之孙杨镇,授杨镇任右领军卫将军、驸马都统,杨镇宗族皆推官加封。

(正文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杨大全——眉山历史人物(76)
绍熙内禅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15——南宋宋光宗赵惇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礼仪典  第六十一卷
绍熙内禅(1194年宋光宗赵惇被迫禅位给儿子赵扩的一起历史事件)
吴芍芬,吴芍芬简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