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通史之诸子百家(第十六集)学习记录

上一集讲的是战国七雄。战国之前的春秋时期各国不断通过变法来富国强兵,壮大自己,经过不断的兼并战争,到战国时期形成了七雄并立的局面。七雄的实力并不均衡,也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战争的持续在不断地演变,形成了不断征战,逐鹿中原,策士穿行,纵横捭阖,风云诡谲的宏伟历史画卷。与春秋时代相比,战国时期的战争模式以野战为主;战争形态以骑兵、步兵为主;战争的目的不仅是称霸而且要消灭敌国的有生力量。期间涌现了吴起、乐毅、白起、孙膑等一大批军事家,以及以张仪、苏秦为代表的一批纵横家,大行合纵连横之策。上演了田忌赛马、围魏救赵、减灶之计、田单复国等流传千古的经典故事。最终秦国经过垂沙之战、伊阙之战、鄢郢之战、华阳之战以及成为历史转折点的长平之战等著名战役,基本上为一统六国扫清了主要障碍。在列国合纵连横、不断征战的同时,春秋战国还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涌现出了深刻影响历史进程,影响世界的许多杰出思想家。

公元前500年左右被称为轴心时代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有一个时期至关重要,就是公元前500年左右,在东方西方群星璀璨,孔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均在这个时期诞生,中国、印度、希腊三大古典文化中心最终形成,其所产生的文化,至今仍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这个时代是人类发现和觉醒的时代,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称其为轴心时代。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也是中国的哲学时代,这一时期,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一大批思想家蓬勃而出。在战国时代,被称为诸子百家的各个学派、各种思想交错碰撞,即彼此批评博弈,又相互吸收交融,形成了后世所称的百家争鸣,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写下了最为灿烂的篇章。

亚圣孟子--人之初,性本善,仁政爱民

孟子出生于公元前372年(比孔子晚出生180年,孔子出生在公元前551年),邹国人(当时鲁国的附属国,现今山东邹城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孟子是孔子的弟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对儒家创始人孔子推崇备至,孟子遗憾自己不能亲自聆听孔子教诲,只能成为私淑弟子(私淑的意思是没有得到某人的亲身教授,而又敬仰他的学问并尊之为师、受其影响,称之为私淑),孟子视自己为孔子直接继承人。

人之初,性本善。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人之初,性本善”是中国古代的启蒙教材《三字经》的开头语,也是孟子思想的基础。孟子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老百姓能享受到帝王的仁义和慈爱,才会拥护和爱戴,江山才能稳固,得人心者得天下。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带着学生周游列国,宣传他的仁政主张。和孔子困厄陈蔡惶惶如丧家之犬而不受各国待见所不同的是,孟子在各国都受到了统治者的厚待。公元前320年(孟子52岁),孟子到魏国国都大梁游说梁惠王,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段话流传至今。惠王说: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将会给我国带来什么利益哪?孟子毫不客气地回答“王为什么要说利呢,只要有仁义就足够了”。魏惠王说“魏国屡败于他国,败于强国晋国不用说,东败于齐国,长子死了;西败于秦国,失地700里;南败于楚国并受辱。我很羞愧,怎么做才好哪?”,孟子对梁惠王说了一套施仁政于民的办法后,说这样就是用木棒也能抗击坚甲利兵的秦楚军队。梁惠王要的是对付齐、秦、楚的具体办法,而孟子给的空泛的道理,当然得不到惠王的重视。梁惠王又多次向孟子请教,一心想通过战争让魏国扬威天下,这与孟子主张的仁政爱民、不嗜杀、省刑罚、减免赋税的思想格格不入。因而孟子的仁政主张很难被统治者真正接受。孟子最终对梁惠王绝望了,生气地说梁惠王望之不似人君,然后离开了魏国。

后人为了纪念亚圣孟子向魏惠王阐述行仁义、兴王道的言行,专门修建了游梁祠纪念孟子。

离开魏国后,孟子转赴齐国,他对齐国抱有很大的希望,尤其想尽快到达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我国最早的社会科学院和官办大学,也是战国时期政治咨询中心和学术交流中心,这里汇集着当时最著名的学者。他们授徒讲学,交流论辩,各种思想在这里交流碰撞,成为诸子百家争鸣最重要的场所。只要是有能力的人,稷下学宫就容纳,而且提供非常优厚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同时又提供一个非常宽松的争鸣环境。在这里稷下学宫的先生们不治而议论,他们可以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并互相争鸣。

郭沫若曾高度评价说:稷下学宫的设置,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发展到能够以学术思想为自由研究的对象,这是社会的进步,也促进了学术思想的进步。周秦诸子的盛况在稷下学宫形成了一个最高峰。

据史书记载,稷下学宫在齐国都城宫城西墙的南门,南边正好有稷山。经过多年的荡涤,现在稷下学宫已湮没在农田之下了。

汇聚在稷下学宫的学者被后世统称为稷下学派。事实上,稷下学宫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学派,而是包含了儒、道、法、名、兵、农、阴阳等诸家学派。稷下学士在这里授徒讲学,著述立说,相互辩论,相互汲取,成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标志。

仁政爱民。孟子到达稷下学宫后,受到了很高的礼遇,他继续宣传他的仁政学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题,就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也就是说,统治者需要以民为本,君主是民的主人,君主以民作为自己的根本。君之所以为君是因为站在民的上面才成为君的,在利益分配和对待国家不同人群的态度上,要把自己放在轻的位置上。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

在稷下学宫,孟子和不同学派的学者展开激烈的辩论,他抨击最厉害的是当时广为流传的墨家学说。孟子是邹城人,墨子是滕州人,两个人的家乡离得很近(滕州在现今枣庄市的北端,与邹城毗邻;邹城现在属于济宁市,孔子的家乡曲阜也属于济宁市),但他们的学术思想却有着本质的不同,甚至于完全对立。

孟子出生比墨子晚104年,没见过墨子,但他对墨子的学说很了解,他抨击墨家的兼爱思想,认为不重视礼,不分亲疏贵贱的兼爱是糊涂的。在诸子百家中,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无疑最讲究中庸之道的,他们不走极端,讲究仁义礼乐,追求天下和谐的秩序,怀有救济苍生的远大理想。然而,在春秋战国那个礼崩乐坏,战争频仍的年代,孟子和孔子一样虽然周游列国,不惮艰险,以弘扬儒家学说,但终究不能为用,晚年时也都选择了教学著述之路。

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小时候,父亲早早地过世,母亲守节没有改嫁。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母看到后,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母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母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母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科圣墨子的非攻、兼爱思想

墨子出生公元前476年,比孟子早104年。墨子的家乡是滕州。

抛石机、木鸟及圆的定义。墨子被誉为科圣,在墨子的家乡-枣庄市滕州市的墨子纪念馆里,能看到抛石机,是墨家利用杠杆原理发明的一种大型人力远射兵器,最初用于守城。它是把石头或火球放入其中,通过一个辘辘牵引下来,再通过支点的弹力把石头抛出城外,用来砸伤敌人。

传说墨子曾作出了一种能在天上飞行三天三夜的木鸟。

墨子说,圆,一中同长也,就是说,圆是一个中心,半径相等,旋转一周形成的,这也是古代关于圆的最早概念定义。

墨子与公输班模拟攻防,化解战争。战国初年,楚国攻打宋国,墨子一个人风尘仆仆地赶了十天路来到了楚国,劝说楚王放弃攻打宋国的计划。在游说楚国国君的同时,墨子和楚国请来的能工巧匠公输班进行了一场模拟攻防战。公输班组织了九次进攻,被墨子九次击破,公输班的办法用尽了,而墨子的应对办法还有余。墨子依靠自己高超的防御术成功化解了两国间的一场战争。墨子的楚国之行,贯彻了他一如既往地兼爱、非攻思想。

墨家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的思想。墨子最初是学儒的,学习爱和仁,可是他发现有问题,就跳出了儒家,从而反对儒家的仁,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的墨家主要思想。墨子在坚持自己的学说思想的同时,还坚持身体力行。

墨家是一个有组织的团队,组织纪律性较强,团队服从于钜子。和其他学派相比,墨子和他的弟子们可能更像是一个苦行僧团队,信奉墨子学说的人被称为墨者。墨者开始就是有组织的团队,他们的最高领袖称为钜子。钜子职位由前任传给他所认为的贤者,墨子是墨家的第一位钜子。墨者内部有严密的法规,所有墨者都得服从钜子命令。他们有着最坚定的意志。为了反对战争,为了使天下都相亲相爱,可以毫不计较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他们以苦为乐,严格服从纪律,人人皆可赴汤蹈火,死不旋踵,这也是他们之所以在乱世中受到尊崇的原因。然而在儒者眼中,墨家完全排斥礼乐的做法无疑是极端的。

墨家制度严密,纪律严明,对推行墨家学说是有益的,包括后来的一些道教,如汉末的黄巾军起义,学习了墨家的一些组织形式。墨家的很多规定和当政者、统治者的理念及制度是不一致的。

道教学说创始人-老子

明朝张路所绘的《老子骑牛图》中,老子坐于青牛之上,手持《道德经》(道德经也称《老子》)卷,正抬眼注视着一只飞蝠。

老子即李耳,是道家的创始人,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与孔子是同时代的人(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比老子年青)),家乡是陈国苦县(现今河南省鹿邑县)。《庄子》一书中曾记载了孔子向老子问学的故事,孔子说老子像神龙一样深不可测。

传说老子看到周道衰微,便骑着一头青牛西出函谷关。汉朝人刘向在《列仙传》中写道,老子西游,关尹喜望见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老子骑牛,紫气东来,是后人为老子附会神仙一般的描述,而且,因为画里的老子的坐骑不是马,而是牛,据说也有特指。马代表乾卦所生发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孜孜不倦地入世进取的儒家特点,而牛所代表的坤卦所生发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精神,则合乎道家创始人老子的思想主旨。西出函谷关的老子被关尹喜拦住,非要他写点什么才放他走,结果老子留下了一篇五千字的文章出关而去,这篇文章就是《老子》,又称《道德经》。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三位老子,他们的时代不同,国籍不同,可见司马迁没有搞清楚到底那一个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学术上的疑古思潮盛行,老子的存在受到了很多人的怀疑,《老子》一书也被盖上了许多晚出的标记,引起了学者的质疑。道家的创始人老子,究竟是否真实存在需要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1993年,在湖北荆门市郭店村的楚国墓葬中出土了一批写于战国中期的竹简,其中就有《老子》的片段。《道德经》当中的一些基本内容,在其中都有体现,这说明老子是真实存在的。

《老子》历来被视为难读之书,是因为书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道,生成万物,又不能明明白白地说清楚,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的本质是无为而无不为。为此,老子主张顺应自然之势,放弃争斗,回归自然,是道家学者共同的理论基础。

庄周梦蝶

庄子将这种思想发扬得更加绮丽多彩,庄子与老子齐名,世称老庄。庄子是孟子同时代的人,但与孟子积极入世相比,庄子的思想完全是出世的,他是道家思想的代表。

炎炎夏日,童子抵树而眠,庄周袒胸仰卧石塌,鼾声醉人,其上一对蝴蝶翩然而乐。这是元代刘贯道所作的著名《庄周梦蝶图》,图中描述的是《庄子齐物论》中记载的一个小故事。在梦中庄子变成了一只蝴蝶,自由自在,一梦醒来发现自己还是庄子,于是迷惑了,到底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这就是世人耳熟能详的庄周梦蝶故事。生活在战国末期的庄子,深深体会到社会的动荡和个人在现实面前的无能为力。于是他主张追求精神自由,而现实生活中则要讲究无用之用,随波逐流,才能保全自己,体现了一个学者在乱世的无奈。

学者将庄周梦蝶解释为物化,什么叫物化哪?就是用物象的形式的一种变化,什么东西以物相的形式变化呢,是道,道就是世界的本源,我们说的一切从哪儿来的,这个来源就是道。还有,我们世上的每一个事物,每一类事物的背后,决定着它是什么的就是道。

我们在说高大上或者卑贱的时候,都是站在一定角度说的,如果换了角度和位置,高大上还是高大上吗?

庄子与惠施濠水辩论--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的故乡是安徽蒙城,在蒙城从古至今,有很多非常有趣的故事在传播。有一天,庄子和朋友惠施一同在濠水游玩,庄子看着水中自由游动的鱼群,感叹说:这些鱼游得悠闲自在,一定非常快乐。惠施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你不是鱼,哪里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的感受,你不是鱼,自然也不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现在我们回到最初的说法,你问我你哪里知道鱼的快乐,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才问我的,我是在濠水之上知道鱼的快乐的。这既是两千多年前发生在濠水之上的那次著名的辩论。庄子困于现实,羡慕鱼群的自由自在,有感而发,在感悟上,庄子显然十分超脱,但在辩论上,他却输了,因为他的对手是民辩高手惠施。

惠施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也是名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名家-诸子百家之一,又称“讼者”“辩者”“察士”“刑名家”。名家在中国开创了逻辑思想探究,包括对思想中最基本的元素 “实”与“名”和各命题关系的诠释,著名的命题包括“历物诸题”、“辩者诸事”等,著名人物有邓析、公孙龙、宋钘、尹文、惠施、鲁胜、吕才、叶适、傅山、程智等人。

惠施作为魏国的相国,当纵横家张仪展开连横行动时,惠施也在推动合纵抗秦之策,但在对抗中,惠施处在了下风,他曾在张仪的逼迫下,改装易行,仓皇逃出魏国。不过,在学问上,他远胜于张仪,留下了自己的声名,惠施知识渊博,庄子说他的书有五车之多。

有一个叫黄缭的人问惠施:天不会掉下来,地不会陷进去的原因,以及风雨雷霆的发生,惠施想也不想,脱口而应。但惠施是如何回答的,史书没有记载,而惠施的著作大部分已经失传,惠施的答案自然也不得而知。战国时期,包括惠施在内,有这样一些学者,他们积极于探讨名实的问题,长于辩论,他们提出了一些奇怪的命题,如卵有毛,犬可以为羊,火不热等等,然而这些看似荒诞不经的说法,包含了朴素的逻辑学和辩证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些辩者被后人称为名家,其代表人物除了宋国的惠施之外,还有后期的墨家和赵国的公孙龙。

公孙龙--白马非马论

两千三百多年前,在河南省灵宝县函谷关,当人们把老子乘牛过函谷关奉了一个紫气东来的传说时,另一个人骑着一匹白马来到了函谷关前,只是这位乘白马的人并没有受到老子般的礼遇,相反,他被看守城门的秦国卫士拦在了城门之外,这个人叫公孙龙,公孙龙与惠施同样好辩。当时赵国的马匹流行疫病,为了防止这种瘟疫传入秦国,秦国在函谷关口贴出了告示,凡赵国的马不能入关。这天,赵国的公孙龙骑着白马来到函谷关前,要入关,关吏说:你可以入关,但是马不能入关。公孙龙说:我骑的白马不是马,怎么不可以过关呢,关吏说:白马是马,公孙龙问:我公孙龙是龙吗,关吏愣住了,公孙龙说:白是指颜色而言,马是指名称,名称和颜色不是一回事,所以说白马不是马,关吏被公孙龙的高谈阔论搅得晕头转向,居然放他的马过关了。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至今无法考察,但白马非马论,确实是使公孙龙名声大噪。公孙龙的理论力图把物体的概念和物体本身区分开来,其中包含了逻辑学方面的探索。但是,他过于强调概念的存在,使自己陷入了诡辩。

邹衍--阴阳五行及大九州说

现在的北京密云在战国时代为燕国渔阳郡,这里流传着一位稷下学者邹衍的神奇传说。相传邹衍在辅佐燕昭王时的一个春季来到密云,见此地依然还是冬天,寒气太盛,草木不长,于是他便在密云的一个山头上吹起了律管,一连吹了三天三夜,演奏的是春之曲。邹衍吹律之后,暖风随即而来,阳光明媚,冰消雪化。于是农民赶紧耕地下种,这一年庄稼长得特别好,五谷丰收。邹衍又从全国找来了许多当地缺少的粮种,教给农民如何识别和耕作方法,从此这里老百姓的日子渐渐好过起来。为了纪念邹衍,当地老百姓曾经修筑邹子祠。数千年过去,曾经香火繁盛的邹子祠,早已难寻踪迹,但黍谷山上不断变化的光影之中,似乎依然能看到这位战国时期可以尽言天事的阴阳家学派代表人物邹衍的身影。邹衍吹律的背后,其实利用的是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邹衍就是一位主张阴阳五行,五德终始的学者,喜欢谈天事,创建了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金、木、水、火、土,五德相生相克的理论,后来被用为王朝更迭的理论依据。尤其令人惊奇的是,邹衍在总结了前人对地理知识认知的基础上,加以推理想象,提出了惊世骇俗的假说—大九州说。他认为中国叫赤县神州,在中国之外,还有九个像赤县神州一样大的州合成一个大州,而这样的大州又有九个,周围有大瀛海环绕,这才是八极,在那里才有八个方面的终极之处,中国只是整个大九州中的八十一分之一,邹衍的大九州说体现了战国时期的学者对世界的思考。

荀子性恶论

每年的农历八月27日,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基本上都会举行盛大的祭孔仪式,而尤以曲阜孔庙的祭孔大典最为宏大、热烈。自汉代开始,在祭祀孔子的时候,开始有其他的儒家人物陪祀,这些陪祀的儒者都是被后人认可的历朝历代的儒家代表人物,他们中间有孔子知名七十二弟子,有战国的孟子,汉代的董仲舒,南宋的朱熹等人,这些陪祀者数量最为庞大的时候有一百五十多人,他们或者和孔子同处大成殿或者列于大成殿东西厢房之中,一起享受后人的朝圣。

然而当人们把最繁盛的香火供奉给万世师表的孔子,以及诸多儒家大贤的时候,更多的人却没有注意到,可以比肩亚圣孟子的大儒荀子,却不在其中。荀子曾经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的学宫长,是当时最知名的儒者,也是儒家的集大成者,然而荀子没有出现在孔庙配享的塑像中,这是为什么哪?这并不是疏忽,而是由于他的主张。在强调仁义礼智信的儒家中,显得非常另类,长久没有得到认可。

荀子名荀况,是赵国人,出身于法家人物辈出的三晋,荀子却心向儒学,也是因为出身三晋,荀子的儒学有了不同寻常的法治色彩,更看到了人性之恶。与孟子提出性善论,讲究仁爱不同的是,荀子提出了性恶说,他认为趋利避害,追求享乐是人的天性,只有通过后天的努力,才能够使人向善。基于此,所以需要礼仪来教化民众,需要法令来制约民众,所以礼法是统治的要义,统治者的要隆礼重法,以外在的法规来规范人民。

荀子一改儒家的是古非今,缅怀上古的做法,反对法先王的说法,提出法后王,这是他的思想带有了因时变革、与时俱进的特点。

儒家通常讲天命,天理良心,荀子也是儒家,但他认为天是自然的天,哪有什么天理;人有性恶,生下来就自私是很自然的。他认为天是自然的,人也是自然的,凭此,就很难跨进孔庙的门槛了。

虽然荀子以及他的学说,没有被孔府承认,不能列于孔庙之中,但荀子的思想却从来没有离开儒学的发源之地,在他灵魂深处生长的思想之树,宛如孔庙之中苍劲的银杏,两者同样枝繁叶茂,而又相通相融,生生不息。事实上,荀子的性恶论,是他不能配享孔庙的原因之一,另外一个原因是荀子教出来的一个学生,数千年来一直被儒家所诟病。荀子有两个非常有名的弟子,他们声名显赫,改变了中国历史的面貌,他们为此后的王朝提供了一套缘法而治的统驭之术。他们是李斯和韩非。韩非出身于韩国的贵族,和老师荀子一样,韩非子的学说也融合了诸家之长,不过在取向上,韩非子抛弃了老师倡导的礼义,转而宣传法治,成为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

韩非子--法家代表人物

韩非子认为,没有法令,即使是尧舜这样的圣贤之君,也不能治理好国家;而受到法令的约束,即使是桀纣那样的暴君,也不会把国家乱到难以收拾的地步。而且,像尧舜那样的圣君百年难遇,像桀纣那样的暴君也是世所罕见,大部分的国君都是中人之资。一个中等的国君,守着法来治理国家,就好比一个笨拙的工匠守着规矩尺寸来做工,怎么也是大致不差的。韩非提出君主的极端专治,减除私门势力,选拔法术之士,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禁止私学,厉行赏罚,奖励耕战,谋求国家富强。

也算是一个历史的一个吊诡吧,儒家培养出韩非子和李斯这两个学生,是法家的大人物,最后做了一些对于整个学术发展,包括儒家非常不利的,反对儒家最激烈的行为。因此在商鞅的《商君书》里面反对六种人,叫六蝨,六种蝨(shi)子,毒虫,害虫,其中儒家在里面。到了韩非《五蠹(du)》中儒家也在里面,儒家成了首当其冲要去除的一种人,法家对于诸子百家,百家争鸣而言,算是终结者。

战国法家反对思想自由,但是法家本身却是百家争鸣的产物,其对自然、人性、政治,社会等做了深入地思考,提出了有价值的理论观点,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那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法家的政治实践,让其学术思想逐渐落实成为一种在当时看来行之有效的治国之术。当然,也为以后的统治者在治国中,采用了什么样的理论基础以获得长治久安,提供了可供反思的明鉴。

结  语

轴心时代(公元前500左右)的中国,既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同时又是一个众说融汇的时代,所谓百家,只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是,战国时期各执一说,即相互批评又相互交融,用百家争鸣这样的词来形容并不夸张。两千多年之后,曾经的高门大屋,有康庄之衢(qu)的稷下学宫早已变成了临淄郊外的一抔黄土,但这黄土应孕和见证了那样一个诸子蜂起、百家迭出的精彩时代,即便此后秦始皇焚书坑儒,私学被禁止;即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成了千古绝响。但是,诸子百家异彩纷呈的思想文化遗产,不仅保存于千古流传的丰富典籍,而且绵延不绝的影响历代文坛士林,塑造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独特风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未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央视《中国通史》文字稿-第16集-诸子百家
中国古代思想家邮票
中国古代哲学家、哲学流派简介(3)——哲学家(A)
2000-20J《中国古代思想家》纪念邮票
诸子百家盘点(一) | 万门
这个时代因有这一群人而变得伟大;八位人物撑起中国一半的历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