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二十六史精选故事432、徐敬业举兵并非反武

武则天能当上皇后,多亏了大臣李勣。李勣身为宰相、朝廷重臣,与长孙无忌等关陇贵族集团有矛盾。在李勣的支持下,李治才下定决心,实现了废立皇后。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十几年以后,李勣的孙子徐敬业竟然起兵反武,结果兵败被杀,也连累李勣死后不得安宁。

徐敬业起兵反武,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许多人认为,徐敬业是看不惯武则天夺取李氏江山,奋起反抗,似乎很有正义感。其实,徐敬业并不是真的反对武则天,只是拿反武作为幌子和借口,起兵目的是为了泄私愤,企图割据自立。所以,徐敬业反武是假,谋反是真。

两唐书记载,徐敬业是李勣长子李震的儿子,因为李震死得早,徐敬业就直接承袭了祖父的英国公爵位。李勣原本叫徐世勣,是瓦岗英雄,归顺唐朝后,因有大功,被赐姓为李,改名李勣。徐敬业原来叫李敬业,造反失败后,被剥夺李姓,人们就叫他徐敬业了。

徐敬业从小聪明过人,长大后身材魁梧,善于骑射,有胆有识,但自命不凡,争强好胜,从不吃亏。徐敬业入仕以后,先在朝中任太仆少卿,后担任眉州刺史,成为一方大员,很是得意。不料,不知道因为何事,他被降了官,贬为柳州司马。因此,徐敬业心里忿忿不平,产生了反意。

公元684年年初,武则天废黜李显的帝位,改立李旦当皇帝,自己临朝称制。当时,武则天并没有自己称帝,只是换了一个皇帝。但此举仍然引起一些人的议论,有些人人心怀不满。徐敬业觉得有机可乘,便想趁机闹事,以发泄心中怨恨。

徐敬业秘密串联同被贬官的骆宾王、唐之奇、杜求仁等人,又联系了朝中监察御史薛璋,几个人聚集扬州,密谋起兵造反之事,并做着各种准备。

公元684年7月,薛璋借故请求出使扬州,得到朝廷批准。当时扬州没有刺史,由长史陈敬之临时主持各项事务。薛璋一到扬州,就假借朝廷名义,说陈敬之谋反,把他关进监狱,造成了扬州无主,局面混乱。徐敬业趁乱带数百人打开府库,获得铠甲兵器,又打开监狱,释放囚徒,扩大力量。扬州官员有的想要抵抗,被徐敬业杀了示众。

徐敬业占据了扬州,假称得到中宗皇帝李显的密诏,命他起兵反武,恢复中宗帝位。徐敬业一伙大造舆论,纠集民众,许多人信以为真,纷纷汇聚到“匡扶正义”的大旗之下,短短十天时间,就聚集了十万人马。

徐敬业设置了三府,分别叫匡复府、英公府和扬州大都督府。徐敬业自封为匡复府上将,兼任扬州大都督,骆宾王、唐之奇、杜求仁、薛璋等人,都委任要职,同时设置各级官吏和军官,整训队伍,准备出兵。

徐敬业让骆宾王写一篇檄文,揭露武则天罪行,号召民众。骆宾王是浙江义乌人,是远近闻名的大才子,与著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并称“初唐四杰”。骆宾王七岁时写的《咏鹅》诗,流传至今。骆宾王原本担任长安主薄,因写讽刺文章,被朝廷贬了官,因而心怀不满,参加了徐敬业的反叛活动。

骆宾王才华横溢,略加思索,挥笔而就,写出了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檄文开篇历数了武则天的累累罪行,指出伐武之必要性,再写举兵之正义性。檄文层次清晰,事昭理辨,慷慨激昂,气吞山河,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尤其是文中颇多警句,如“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更是脍炙人口,振聋发聩。

骆宾王在檄文中罗列了武则天大量罪行,许多是编造的,骂得淋漓畅快,可是,却没有提武则天杀女嫁祸王皇后之事。这从一个侧面,说明那事不是真的,否则的话,骆宾王一定不会笔下留情的。

两唐书记载,武则天看到檄文以后,不动声色,只是微微一笑。她不仅没有生气,反而赞叹骆宾王的才华,说:“如此大才,却使之沦落为反贼,这是宰相的过失”。武则天的气量和胸怀,有时候还是相当大的。

徐敬业聚集兵马以后,准备对外用兵,但向哪里进攻,却出现了两种意见。谋士魏思温献计说:“我们兴正义之师,讨伐武氏,应该早渡淮河北上,沿途招募豪杰,直取东都洛阳。这是上策”。

薛璋却说:“金陵具有帝王之气,长江地势险要,应该率兵南下,夺取江南,作为称霸基础,等到时机成熟,再挥师北上。”徐敬业赞同薛璋的意见。这表明,徐敬业反武,只是一个幌子,其真实目的,是割据一方,称王称霸,根本没有正义可言。

徐敬业率军向南攻击,渡过长江。唐朝在南方的军事力量薄弱,又缺乏防备,使徐敬业顺利攻占了润州等地。不过,徐敬业起兵的时候,打的是反对武氏、拥戴中宗复位的旗号,很有些号召力,如今却不去伐武,而是进兵江南,这就有点南辕北辙了。人们看穿了徐敬业企图割据称霸的野心,军心开始不稳了。

徐敬业又想了一个办法,他谎称李治的六子李贤没有死,找了个身材相貌像李贤的人,冒充李贤,尊奉他为君主,结果适得其反,事情更搞糟了。因为徐敬业起初,是声称要拥戴中宗李显复位,现在又要尊奉李贤,搞得人心混乱。

武则天听说徐敬业反叛之后,立即调兵遣将,一面令驻守南方的刘行举、刘行实等人,领兵抗拒叛军;一面令将军李孝逸率三十万大军南下,攻击叛军,同时命魏元忠为监军。

李孝逸是唐朝名将李神通的儿子,他从军多年,曾两次率军抵御吐蕃军队进攻,深受武则天宠信。魏元忠是武则天亲自提拔的,为人耿直,很有军事才能。李孝逸、魏元忠领命以后,点齐兵马,迅速南下,直捣扬州。

徐敬业听说朝廷军队到来,不愿意放弃扬州,回师救援。徐敬业兵分多路,据守要地,抵御唐军。李孝逸按照魏元忠的建议,采取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战术,先后攻破多地。徐敬业军队军心不稳,又缺乏训练,不是朝廷正规军队的对手,屡战屡败,伤亡惨重。后来,李孝逸又采取火攻,焚烧叛军营寨,叛军主力几乎被消灭殆尽。

徐敬业见大势已去,赶紧轻骑逃入扬州,带上妻子儿女,打算出海逃往高句丽。李孝逸立即命诸将追击。徐敬业跑到海边,恰遇大风刮起,船不能行,后面追兵渐近,眼看陷入了绝境。

在危急时刻,叛军将领王那相为了自己活命,冷不防一切砍下了徐敬业的脑袋,拿着他的首级向唐军投降了。徐敬业的那几个死党,全都战死或被俘后斩首。

关于大才子骆宾王的结局,存在着争议,有多种说法。《旧唐书》说他兵败后被杀,《新唐书》说他逃走了,有的史书说他投江而死,有的则说他落发当了和尚。

那个已死十五年之久的李勣,却遭受了无妄之灾。武则天迁怒于他,丝毫不念当年恩情,追削了他的官爵,并掘墓砍棺,使得李勣无辜受辱。好在后来李显复位以后,又下诏恢复了李勣的官爵,并重新为他起坟改葬。

在对待李勣这个作古之人的态度上,武则天又变得心胸狭隘起来,不那么宽阔了。可见,人性是复杂的。

在中国历史上,武则天是个复杂的人物,后世对她褒贬不一,总体上负面评价较多。诚然,武则天确实有很多问题,但她对社会发展也有贡献。请看下一集,没有武则天,大唐可能会三世而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史成语故事:叱咤风云
每天十分钟,搞定文言文(47)骆宾王传
揭秘徐敬业造反真是因为当时朝廷昏聩吗?
反对武则天称帝,徐敬业曾在扬州起兵占领扬州城
骆宾王生死之谜(上)
有文化多可怕,造反都被皇帝点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