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是谁把公子重耳逼上流浪之路,又是谁将他的鸿鹄之志寻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今天的故事,便以这首词的结尾讲述: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骊姬之乱,为何公子重耳选择逃亡之路?

这一切故事的源头要从晋献公遇见骊姬开始,公元前672年,晋献公大败骊戎,骊戎求和,于是将绝世美女骊姬以及少姬献给晋献公,此时正处于春风得意马蹄急的晋献公,万万也没有想到在17年之后,同室操戈的局面会再次在晋国上演。

公元前666年(一说公元前665年),骊姬生子,是为奚齐。此时的骊姬便再也不可能如当年“巧笑情兮,美目盼兮”的少女一般,宠幸不再是唯一的目标。作为晋国最得宠,最得势的夫人,作为晋公子奚齐的母亲,权力两个字便涌上了心头。这也意味着一场关于权力之争的阴谋诡计即将上演。

而这一场权力之争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那就是晋献公。

有史为证:

《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十二年,骊姬生奚齐。献公有意废太子,乃曰:“曲沃吾先祖宗庙所在,而蒲边秦,屈边翟,不使诸子居之,我惧焉。”於是使太子申生居曲沃,公子重耳居蒲,公子夷吾居屈。献公与骊姬子奚齐居绛。晋国以此知太子不立也。

其中三句话最是值得我们深究:其一,献公有意废太子。也就是说当时的晋献公或许是有意废掉太子申生,而不是听信谗言,也不是年老糊涂,而是有意为之?其二,使太子申生居曲沃,即太子不在国都绛城,是不是也意味着太子不能直接参与内政;其三,晋国以此知太子不立也,若是连晋国的大臣、国民都心中有疑虑,那么怎么可能瞒得过申生、重耳、夷吾呢?

晋献公家谱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不深入讨论关于晋献公是否故意废太子而立幼子的原因,而是表达骊姬之乱时,也许正是因为晋献公模糊的态度,有意扶持幼子奚齐,才是导致太子申生自杀,公子重耳以及公子夷吾宁愿背负弑君的罪名,也不愿意解释,而选择直接逃离晋国的真正原因。即太子申生、公子重耳以及公子夷吾既然是奚齐继位最大的威胁,那么为了避免再次出现同室操戈的情况,晋献公有理由,有可能做出出格的事情。所以太子申生的死根本不是结束,而是意味政权更替的开始,即为了确保奚齐的继位,其他诸公子都可能是牺牲者。也就是说,公子重耳当时根本没有选择权,选择解释就是死路一条,因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所以,除了只能背负参与谋划了杀父的罪名,逃离晋国之外,再无办法。

而接下来的举措恰恰也证明了这一点,其一,除了公子奚齐,公子卓子之外,晋献公将其余的儿子全部逐出了晋国。其二,公子重耳在外逃亡19年之间,虽然无时无刻不想回到晋国,但是国内有些人不想让他回去,甚至当年与他命运相似的公子夷吾继位之后,还派人诛杀公子重耳。

有史为证:

十一月,归晋侯。晋侯至国,诛庆郑,修政教。谋曰:“重耳在外,诸侯多利内之。”欲使人杀重耳於狄。重耳闻之,如齐。

综上所述,公子重耳对晋国国君始终是威胁,即除了逃命别无选择。

对于公子重耳流亡19年的详细记载,请参考:

公子重耳流浪图

退避三舍,楚怀王的礼遇之恩

讲到城濮之战,我们有必要了解,退避三舍的故事。

公元前637年,公子重耳一行人来到了楚国,楚成王以诸侯之礼接待了他们,要知道此时的公子重耳刚刚在曹国受到了侮辱,正应了那句话:落难的凤凰不如鸡。也就是说对于重耳而言,在来到楚国之前,心里或许只期待楚国能够接纳自己便好。所以诸侯之礼对于公子重耳当时心态以及状态而言,的确有些沉重且具有意义,因为在流浪他国的过程中,虽然有些诸侯国家也以礼相待,那不过是碍于晋国的面子或是可怜这个落魄公子罢了,所谓在他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而且有史为证,当时的公子重耳的确是受宠若惊的。

《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重耳去之楚,楚成王以适诸侯礼待之,重耳谢不敢当。

这次以诸侯相待的意义有三:其一,楚国的地位显然高于其他诸侯国家,楚成王的地位也高于其他很多的诸侯,楚成王以礼相待,显然给了刚刚“霜打的茄子”公子重耳一剂强心剂;其二,楚成王既然以诸侯之礼相待,那么是不是在发出一个信号,楚成王认可公子重耳,并且公子重耳完全有资格成为诸侯;其三,楚成王以诸侯之礼相待,是否可以看做是天意如此,预示着即将起势。

要知道当时的公子重耳大概已有59岁,老骥伏枥,志是否在千里真的值得商榷,所以与楚成王的会见,有理由相信对于公子重耳而言非常的重要。在接下来的会谈中便可以感受到。

在会谈中,楚王问公子重耳(开玩笑的语气):如果您将来回到晋国,您会用什么来报答我的恩情呢?公子重耳回答(认真思索中):珍禽异兽,奇珍异宝,您都不缺,我也不知道该用什么方式报答?(商业吹捧)于是,楚王则继续问:虽然我什么也不缺,但还是想问问您到底用什么来报答我?公子重耳这次则郑重其事的说:倘若避免不了,万一哪天在战场相遇,我会为您退避三舍。至于楚成王有没有把这句话当真不得而知,但对于公子重耳而言,这便是君子之约。有史为证:

《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成王厚遇重耳,重耳甚卑。成王曰:“子即反国,何以报寡人?”重耳曰:“羽毛齿角玉帛,君王所馀,未知所以报。”王曰:“虽然,何以报不谷?”重耳曰:“即不得已,与君王以兵车会平原广泽,请辟王三舍。”

其中,根据《史记》中对公子重耳的细节描述,我们很容易便窥探到公子重耳心态的微妙变化。第一回合,楚成王以适诸侯礼待之,重耳谢不敢当。从侧面说明了重耳对于楚成王以诸侯之礼相待的受宠若惊,“谢不敢当”这四个字深刻的描述出公子重耳流浪之路的坎坷,以及受到的遭遇。“谢不敢当”更是此时公子重耳的真实状态。第二回合:成王厚遇重耳,重耳甚卑。楚成王确实对重耳有礼遇之恩,这份礼遇之恩或许重新激发了公子重耳的鸿鹄之志,至于“甚卑”则是公子重耳对楚成王的谦恭之意。第三回合,重耳曰:“即不得已,与君王以兵车会平原广泽,请辟王三舍。”,简单点讲,在别人的地盘上说出这种话确实有点不知天高地厚,甚至有点想挨揍,但他是公子重耳。也就是说,此时的公子重耳乃是踌躇满志,意气奋发。正应了那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综上所述,我想表达的是,无论城濮之战中,退避三舍是出于君子之约,还是战术,晋文公没有食言。当然编者更希望是因为君子之约,因为在接下来关于城濮之战的故事中,你会发现晋文公是一个敢爱敢恨之人。

城濮之战,晋文公决胜千里

公元前633年,楚成王派并讨伐宋国,宋成公便向晋国求援,因为宋襄公(宋成公的父亲)于晋文公有恩,在晋文公流浪时,宋国在战败无暇顾及的时候,依然以国礼接待了晋文公,所以这份恩情晋文公记在心里,不得不答应。但是讨伐宋国的恰好是楚国,晋文公也不好出兵,因为楚国也有恩于晋文公,所以晋文公做了两手准备,其一,拜托秦国、齐国与楚国交涉;其二,晋文公出兵讨伐曹国,卫国,一方面将部分土地给予宋国是为补偿,报恩,另一方面伐曹国报的是当日曹共公羞辱之仇,伐卫国报的是当日卫文公不以礼相待之仇以及卫成公不借道于晋军之仇。

于我有恩者,报之,于我有仇者,亦必报之。

两全其美,哪有如此好事,晋国与楚国一场不可避免的战争还是拉开了序幕,若问及原因,便只有利益两字来表达最为恰当。

公元前632年,楚国大将楚子玉不顾楚成王的劝解,一心要与晋文公一战,以此来教训晋军。城濮之战虽然无法避免,但这也恰恰给了晋文公兑现当年君子之约的机会。即若日后战争不可避免,晋军愿意退避三舍,报答楚成王以诸侯之礼相待之恩。于是,晋军退了三舍(九十公里)。有史为证:

《史记·晋世家》:楚得臣怒,击晋师,晋师退。军吏曰:“为何退?”文公曰:“昔在楚,约退三舍,可倍乎!”楚师欲去,得臣不肯。四月戊辰,宋公、齐将、秦将与晋侯次城濮。

奈何楚子玉竟然以为晋文公怕了他,便想着乘胜追击,可未曾想晋军以逸待劳,早已整编待发,而楚军则疲于奔命,根本来不及布防。随着战争越发激烈,晋军取胜之士气越发明显,而楚军颓唐之势也越发明显。不久,楚军便败下阵来,楚子玉率残兵退出战场,不久便被楚王赐死。而晋文公则取胜而归,也因为此役尽收中原各诸侯国,重现“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的辉煌,成就中原霸主地位。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阙。

流浪乃是受骊姬之乱波及的无奈之选,但退避三舍,爱恨情仇乃是君子之约。所谓君子之约,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对于城濮之战的详细描述,我会在接下来的篇幅中展示。请敬请期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细数春秋战国主要诸侯国的起源和归宿(二)
三十世家之晋世家第九
《史记》第39期:三十世家·晋世家(译文)1
春秋战国之晋文公
晋文公重耳:人生重要的是经历,有经历才有故事
春秋印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