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晋文公攻卫国,救援的鲁国为何未开战先杀自家公子?其实合情合理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在用兵,布阵上首先是智谋,次之是形,再次是兵勇,这种战争取胜主要在于带兵者的智而非勇,沿袭现代战争仍旧有启发之意。

公元前632年春天,晋文公为了援救齐、宋,来了个围魏救赵,大举进兵曹国,以牵制楚国。聪明的晋国还是采用老套路,派使者去卫国借道。卫成公很清楚晋国的意思,这是想釜底抽薪,灭了曹国,顺手来灭我卫国啊。

如果同意晋国的要求,真的把道路借给他们,等他们消灭曹国,在挥师回来灭我卫国是很轻松的,如果不同意,正好落人口实,晋文公就会名正言顺攻打卫国。

卫成公思量再三,还是不答应晋国要求。使者回去禀报,晋文公立刻开始改变行军路线,他派人迂回到卫国南部,把主攻方向改为卫国,然后派少许军队去袭扰曹国,以防两面夹击。

晋国几乎不费一点功夫,就杀到五鹿。不过,此时的晋文公停了下来,因为五鹿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当年从晋文公43岁的时候从晋国逃出来在外流浪12年,55岁从翟国的温柔乡里被绑出来,刚出来就在五鹿被老农民扔给一块泥巴。狐偃马上跪下说:“这是上天赐给您国土!”没想到一语成谶,又过了12年,67岁终于又以王者之姿重返故地,晋文公甚至没忘记找到当年向他扔泥巴的农民表示感谢。

富贵宽容,穷酸刻薄,地位不一样,视野和格局不一样,见识了更宽阔广大的世界,才不会计较一丝一毫的得失和不顺意,显达时反倒会怀念那些暗淡无光的日子,感激曾经给你伤害或考验的人或事,一切不愉快的记忆都会使自己成为未来最好的自己。

这年2月,中军主帅在五鹿去世,这就由副帅升任中军主帅,胥臣臼季接任下军副帅。胥臣,字季子,重耳成为国君以后封胥臣于臼,还担任司空这一官职,所以胥臣又被称作臼季、司空季子。早年时期,胥臣为春秋晋国晋献公之子公子重耳的老师,专门负责教导重耳。

《左传》有记载,进行晋国的这次人事安排主要是看个人的德行。不过实际上,还是看领导最在意的点,晋文公是主打以德为治国之道,立身之本。当然德行固然重要,但这种安排和人事管理可能会造成人才的浪费,不能物尽其用。

到了3月,晋文公和齐昭公在卫国会盟,大家成为盟友。这样,给卫国产生了巨大的军事压力,卫成公怕了,连忙派人去晋文公那里投降,可遭到无情地拒绝。

晋文公说道:“寡人先礼后兵,已经给过你们机会。你们却一直拖到现在才来求和,不觉得晚了点吗?”此时的晋文公剔着指甲,慢慢吞吞地说,都不抬头看卫国来使,又接着说:“回去告诉你们的国君,洗干净脖子,等着寡人来取他的头颅。”

晋文公这样做当然有他自己的道理,因为卫国虽小,但是却是咽喉之地。他夹在齐国和晋国之间,北边又是狄人,南面就是宋国和郑国。晋文公要驰援宋国,就必须途径卫国,如果要和齐国会盟,也必须先拿下卫国,反正就是卫国挡在路中间了。晋文公要想称霸天下,就必须把卫国牢牢控制住。如果就这样心平气和地答应卫国求和,估计卫国也不会心甘情愿的,所以必须给以痛击,才让卫国真正臣服自己。

卫成公这下可坐不住了,打又打不过晋国,投降吧,人家还不接受,那就只能豁出去了,卫成公打算投靠楚国。而楚国也希望卫国在中间牵制晋国的进军中原,在收到卫成公的信后,什么也不说,直接联系鲁国,让他出兵西进,而楚国则是北上,大家两路大军这就救援卫国去了。

可是,谁曾想,大军还没到卫国,人家卫国内部自己先乱起来了,原因是卫国人感觉楚国不是自己人,而晋国毕竟同宗同种,一个老祖宗下来的,两国又紧挨着。于是在小人的怂恿下,很多卫国人居然犯上作乱,把卫成公驱逐到襄牛去居住,然后还派代表又去晋文公那里和谈。

之所以会发生卫成公被国人驱逐的事,一是因为周礼的影响,二是因为当时君王的思想还没有如后来的封建社会深入人心,还是保有原始社会残留的影响,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是平等的,也是比较开化的。这也可能是春秋战国时期会产生诸子百家的原因,会有多种思想的碰撞。

在此同时,楚国的部队遭到了晋、齐、秦联军的阻挡,不能再继续北上了,而鲁国派公子买的这部队虽然进入卫国,可是因为这场叛乱,现在也不知道怎么办了。

鲁僖公这下担忧起来,他感觉晋国的强势,很可能会大获全胜。如果真的这样,到时候,怕是要被晋国兴师问罪,这不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可是这个时候都到了卫国家门口了,此时撤兵,又怕楚成王不高兴。

鲁僖公是灵机一动,计上心头,他居然想到“两全其美的办法”,首先把军队撤回来,表明不和晋国为敌,然后杀了公子买,把人头送给楚成王,说是:“公子买没有完成救援任务,擅自回师,寡君十分恼怒,但是也没办法,只能杀了公子买,拿他的人头来向您请罪!”

《春秋》记述此事:“公子买戍卫,不卒戍,刺之。”说公子买奉命保卫卫国,没有完成任务,被刺杀。这个说法与鲁国官方的说法基本一致,但史官的笔毒见于一个“刺”字。

自古以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本来君王是可以大大方方用“杀”字,可是鲁僖公实在找不到合适的理由,为了不坐实陷害忠良,又不能说明,因此,用个古怪的“刺”字,留待后人去猜想。

史官的笔,有如刀锋,也可见当时的史官之能。第一次有印象就是秦昭襄王和赵王的弹琴和击缶,也许历史的真相,在史记之前,都是冷冰的蕴含深意的寥寥数语的措辞,史记开始,加入了过多的个人情感而有失公允,到太宗之后,终于成了皇家的附庸。

同样的遭遇,不同的想法,不同的做法,不同的心态,结果截然不同!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处处顺利,更多是自我心态的调整,还有特别的独立的看事角度。

资料整理于网络

(未完待续中,更多精彩内容还在更新,请多多支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闲话春秋】之一百四十四:抚我则后,虐我则仇
卫国,经历了什么?
27襄公二十七年
鲁僖公的投机取巧能否使鲁国强盛起来
六五、晋齐鞌(ān)之战(上)
春秋随笔|李敬泽:风中之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