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福祸盛唐(二一)哥舒翰杀安思顺暗藏阴谋,狼子野心不逊于安禄山

安史之乱爆发时唐军毫无准备,叛军却在安禄山的指挥下长驱直入,一路上势如破竹,很快攻陷了东都洛阳,兵临潼关之下。李隆基一开始派出名将高仙芝和封常清阻挡叛军,但不仅没有守住洛阳,还丢失关东重镇陕郡,被迫退守潼关。由于李隆基对外族将领的猜忌,他冤杀了主动放弃陕郡的高仙芝和封常清,改任哥舒翰为元帅,命其出关迎战安禄山的叛军。然而在是否出关迎战的问题上,哥舒翰和宰相杨国忠发生了分歧,闹得不可开交。哥舒翰的部下王思礼建议他上表诛杀杨国忠,可是哥舒翰并没有同意,反而上表诛杀了名将安思顺。

历史学者们对这个事情的解读很多,大多数倾向于哥舒翰携私报复方面的原因。他们认为哥舒翰因为与安禄山有私怨,所以对安禄山的堂兄弟安思顺也非常怨恨。当上潼关平叛大军的元帅了,哥舒翰借机报复以往的仇恨,伪造了安思顺与安禄山私通的证据,上表冤杀了这位胡人名将。可是从史书来看,并没有直接记载哥舒翰与安思顺的具体仇恨是什么,一切都是历史学者们主观臆测的结果。而从哥舒翰当上潼关元帅后的变化来看,这些事情并不是如历史学者们推测得那么简单,从中透露出不少阴谋的味道。

首先,从安思顺的身份来看是非常敏感的,他死亡前后波折很多。安思顺是唐朝名将,也是安禄山的堂兄弟。可是安思顺与安禄山并不和,而且在安禄山起兵反叛前多次向李隆基告发,所以安思顺与安禄山私通的可能性非常低。安禄山起兵反叛后,李隆基下令将他在长安的家眷都处决了,其中就包括安禄山的长子安庆宗。但由于安思顺提前向李隆基示警,所以并没有被株连,只是被调入朝中出任户部尚书。他原来的朔方节度使得职位,由副手郭子仪接任。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李隆基基本已经排除了安思顺和安禄山勾结的可能。

既然在之前都已经排除这种可能了,为什么李隆基又会相信哥舒翰的一面之辞,而下令处死安思顺呢?而且当时的安思顺已经被解除了兵权,对关中长安并没有任何威胁,是否处死根本影响不到平叛的大局。李隆基选择这个时候处死安思顺,除了安哥舒翰的心意外,并没有任何好处。

其次,这个事情的起因是哥舒翰与杨国忠在路线上的争执,是由王思礼提出的诛杀杨国忠的建议开始的。也就是说在最初,哥舒翰并没有想到要去冤杀安思顺。只是在考虑诛杀杨国忠的可能性不大后,才转而把目标对准了安思顺。这说明哥舒翰的杀人动机并非私人仇怨,而是政治斗争。

可是安思顺在长安已经解除兵权,哥舒翰为什么会想到杀他呢?杀一个毫无兵权,甚至有些被皇帝猜忌的名将,对哥舒翰有什么好处?而且当时哥舒翰面对的主要对手是关东的安禄山大军,而政治上的绊脚石是杨国忠,这与安思顺都没有关系。如此看来,哥舒翰要求杀安思顺就是多此一举,而李隆基竟然同意了这种毫无意义的建议,更是让人感到难以理解。因此从上述分析来看,安思顺之死是充满疑点的,很多地方难以自圆其说。如果只是用哥舒翰和安思顺之间的私人恩怨来解释,也是没有证据的,道理上站不住脚。

仔细地分析这段史料的记载,可以发现哥舒翰的这个看似荒唐的操作,却藏着浓浓的阴谋味道。从前文已经分析过,李隆基在安禄山背叛后已经对胡人将领产生了动摇,甚至怀疑过身边的很多胡人名将。高仙芝和封常清之死,就是在这种思路下诞生的后果。哥舒翰是突厥人,他和安思顺一样是胡人。安思顺因为安禄山背叛而被解除兵权,可是哥舒翰却仍旧成为了潼关元帅,这是很不合情理的。而哥舒翰的军中还有相当部分的胡人军队和将领,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王思礼,他是来自高句丽的大将。

从史料来看,当时唐军中的胡人和异族将领不少,都是李林甫当政时逐渐提拔起来的。面对突如其来的安禄山叛军,李隆基可用的汉族将领不多,只能继续延用唐军中原有的胡人将领。可是他把关中近二十万的新旧军队都交给哥舒翰,他就不担心哥舒翰效仿安禄山么?李隆基从来不是个大气的皇帝,他猜忌过儿子、老婆,也挑起过宰相内斗,怎么会毫无保留地相信哥舒翰?尤其是在安禄山的前车之鉴面前,他对于哥舒翰不可能没有防范。因此在潼关守军中有不少是李隆基安插的将领,比较典型的就是哥舒翰的副手田良丘。

而哥舒翰手握重兵,是唯一能够直接威胁到长安的将领。当时的关中除了潼关的近二十万军队外,长安的禁军不到一万人,另外还有杨国忠招募的数万新军。长安的禁军人数太少,杨国忠的新军都是市井小民出身,根本没有战斗经验。这些军队无法与哥舒翰的大军对抗,摆在长安也就是做做样子。

因此从局势上看,哥舒翰完全有攻入长安的机会,甚至可以与安禄山平分天下。当王思礼向哥舒翰提出上表诛杀杨国忠时,其内在含义便是起兵谋反,夺去唐朝政权。可以面对如此天赐良机,哥舒翰却犹豫不决,最终只杀了个无关紧要的安思顺,这就显得莫名其妙了。

杨国忠是杨玉环的哥哥,朝廷的宰相,也是李隆基的心腹大臣。安禄山起兵反叛,其理由便是诛杀杨国忠。只是因为和杨国忠的战略路线之争,王思礼就要让哥舒翰上表诛杀杨国忠。这样做用哥舒翰的话来说就是与安禄山毫无区别,其言下之意就是顺从的安禄山的政治诉求。从这个角度来看,王思礼的建议就是让哥舒翰诛杀杨国忠,然后以此为由与安禄山言和,最终平分唐朝天下。这种提议是非常危险的,李隆基也不可能就这样的把天下拱手让人。而王思礼作为哥舒翰的心腹能提出这种建议,说明他在这方面的野心已经暴露了。

然后哥舒翰做了两件事,一件是上书诛杀安思顺,另一件是称病不出,放任王思礼和田良丘、李承光争权。这两件事看似毫无关系,实际上说明哥舒翰已经默许了王思礼的建议,但诛杀杨国忠的时机不成熟,不便于展开行动。

一方面,杨国忠还是朝廷宰相,贸然上书请求诛杀,只会打草惊蛇。李隆基不可能诛杀杨国忠,却会因此而提高警惕,加强对哥舒翰的猜忌和对长安的防御。这并不利于哥舒翰突然出兵控制长安,也就不利于争取与安禄山和谈的筹码。另一方面,潼关军队中像田良丘这样由皇帝安插的将领不少,这会对哥舒翰反叛造成很大的阻碍。

哥舒翰上表诛杀安思顺,实际上是试探李隆基对他的猜忌程度。如果李隆基反对诛杀安思顺,这说明哥舒翰被猜忌已经非常严重,他就必须为自己提前作准备。因为安思顺在解除兵权之前是朔方军节度使,是西北边境的名将。叛乱发生后,朔方军一分为二。一部分由新的节度使郭子仪带领,准备往东出击河北,切断安禄山叛军的首尾相连之处。另一部分南下从灵武进入关中,支援长安和关中的防御。如果朔方军顺利进入关中,其领导者很可能是安思顺,这可能会对哥舒翰的阴谋形成巨大的阻碍。

实际上在杨国忠的强烈反对下,李隆基仍旧诛杀了安思顺。这使得哥舒翰很安心,认为皇帝必须依靠自己对付安禄山,并没有重起安思顺的想法。他也就没有急于起兵造反,把重点放在了清除军队中异己将领的方向上。对于哥舒翰的打算,李隆基是心知肚明的,也知道形势非常危急。他让杨国忠催促哥舒翰出关迎敌,实际上就是破坏掉哥舒翰的谋反的阴谋。杨国忠本人也抓紧招募和训练新军,也是为了防患于未然,可以说从安思顺死后,哥舒翰的狼子野心完全暴露,只是因为有着安禄山这个大敌的存在,他和李隆基才相安无事。

哥舒翰在潼关固守,虽然是以抵抗叛军的理由,实际上是找机会和安禄山和谈,然后平分天下。而李隆基则是在等着朔方军的消息,不论是从灵武入关中的那路,还是出兵河北的郭子仪,都是改变局势的大救星。然后郭子仪和李光弼在常山击败史思明,攻占河北大部分地区,让安禄山的叛军首尾不能相连。

李隆基和杨国忠便利用这个转机逼哥舒翰出关与安禄山决战,以减少他们对长安和关中的威胁。此时哥舒翰有两种选择,一是出兵灭掉安禄山,然后兼并其军队,再回师长安实现自己的野心。二是直接回师长安,与长安禁军、灵武的朔方军争夺关中,实现自己的皇帝梦。

最终哥舒翰选择了走安禄山这一路,这也决定了他败亡的结局。他选择安禄山这路的理由,是担心自己回师长安时被安禄山衔尾追击,反而为安禄山攻入关中当了带路党。可是安禄山的军队在面临首尾两路的压力时,却爆发出了巨大的战斗力。反而哥舒翰的心腹大将王思礼因为轻敌冒进中了敌将的圈套,使得近二十万潼关守军一战而溃。此战后哥舒翰也因战败而被手下卖给了安禄山,最终成为阶下囚。最终哥舒翰只能卑躬屈膝地向安禄山乞降,丢尽了自己的颜面,也让旧日的部下所唾弃,落得个囚禁被杀的下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隆基是如何打破自己亲手构建的大唐盛世的?
大变局——大唐帝国的后半生 NO.86
安史之乱有多乱?汉人攻打朝廷,胡人拼命抵抗,皇帝大后方拖后腿
盛唐是怎样由盛转衰的?
他是唐代大将,都战功赫赫,玩了个小动作,结果把自己搭进去了
杨贵妃之死:马嵬坡兵变名为诛杀杨国忠,实则是太子趁机要逼唐玄宗退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