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二十六史精选故事686、宽厚贤能的皇太子

马皇后宅心仁慈,她生的嫡长子朱标,同样是宽厚仁义,贤能有才,是朱元璋最疼爱的儿子,也是大明王朝最理想的继承人。

《明史》记载,朱标,公元1355年生于太平商人陈迪的家中。当时,朱元璋正在率军征战,怀孕的妻子只好暂居别人家中,准备分娩。

朱元璋刚刚打了一场胜仗,儿子出生的喜讯传来,更是喜上加喜。朱元璋兴奋地跑到一座山上,刻字曰:“到此山者,不患无嗣”。当时,朱元璋已经二十八岁了,才有了第一个儿子,喜悦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朱元璋对朱标十分疼爱,悉心培养。朱标从五岁开始,就接受正规的儒学教育,朱元璋特地请了宋濂等名儒大家做朱标的老师。朱标聪慧好学,在宋濂等名师的精心教导下,系统学习四书五经等儒家典籍,也学习诗文等其他知识,使朱标从小就奠定了坚实的儒学基础。

公元1364年,朱元璋在南京自称吴王,册立十岁的朱标为世子,明确了他继承人的身份。

朱元璋从自己的经历中体会到,只有接触社会,经历磨难,才能增长才干。所以,在朱标十三岁那年,朱元璋特意让他回老家凤阳祭拜祖坟,目的是让他经历世面,训练将来做人君的本领。

临行之前,朱元璋谆谆教导朱标,说:“古代商高宗、周成王所以能够成为贤君,是因为他们知道民间的疾苦。你生于富贵,习于安乐,不识民情,将来是不行的。此去千里,你要好好观察百姓生活,体察民情风俗,了解衣食之艰难。到了老家以后,要拜访父老,以便知道为父创业之艰辛。”

朱标是个听话孝顺的孩子,他牢记父亲的嘱咐,一路上风尘仆仆,体察民情,访贫问苦,还专程拜访了他出生的陈迪家,送上白银五十两,以示酬谢。到了老家凤阳,朱标丝毫没有王子的架子,遍访乡邻,对贫困者给予救助。朱标来回半年多时间,确实大有长进。朱元璋仔细询问了陪同去的官员,对朱标的表现很满意。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册立朱标为皇太子。朱标已经十四岁了,朱元璋抓紧对他进行全方位的培养。

朱元璋请了一批德行高端的贤者,让他们给朱标讲授帝王之道。朱元璋对他们说:“皇太子将来是要治国的,治国的关键,在于心正,希望你们着重培养太子的德行。”

这些贤者自然明白朱元璋的苦心,他们结合历史上帝王成败的经验教训,向朱标讲授如何治理天下、如何当好帝王的道理,灌输儒家思想的治国之道,使朱标深受触动,大开眼界。

朱元璋担心朱标学习泛味,专门从国子监学生当中,挑选了十多个年龄相仿、品行端正的少年才俊,陪伴太子读书。朱元璋经常亲自检查朱标的学习情况,时常出题目考他。

朱元璋不仅让朱标学文,还让他学武。著名战将徐达、常遇春、邓愈、汤和等人,都是朱标的老师,他们经常向朱标讲授兵法和军事知识。因此,朱标表面上看起来温文尔雅,实际上对军事也不陌生,如果遇有战事,他也能够领兵打仗。

朱标十七岁的时候,与常遇春的女儿成婚。大婚之后,朱元璋开始让朱标参政,每天上朝,与朝臣共议大事。有些奏章,朱元璋也交给他处理,全面培养锻炼朱标的执政能力。

朱标二十二岁的时候,对政务已经十分熟悉了,也积累了很多的执政经验。朱元璋为了进一步培养他,特地下诏,要求朝廷一切事务,都要先经过太子处理,群臣的奏章,也一律先交给太子。对一般事务,太子有权决断;对重大事项,由太子提出意见,再报朱元璋决定。

朱元璋经常教导儿子说:“为君之道,切记四点。一是要仁,有仁心才不至于残暴;二是明,明智才不至于被奸佞所惑;三是勤,不能沉溺于安逸;四是断,处理问题必须当机立断,不能犹豫不决。”这是朱元璋多年来当皇帝的心得体会,毫无保留地传给了儿子。

朱元璋还深情地对儿子说:“我本是淮西布衣,经过千辛万苦得到天下,不敢有丝毫懈怠,唯恐朝政有不妥的地方。所以,我每天头顶星星上朝,半夜才能入睡,这些都是你亲眼所见。希望你也能这样做,那便是天下之福啊。”

朱标当即给父亲跪下,流着泪向父亲做了保证。朱标果然说到做到,他像父亲一样,每天天不亮起床,处理朝政,忙到很晚才回去休息,十几年如一日,除了有病之外,没有休息过一天。朱标如此勤政,感动了朝廷所有的大臣。

朱标在政治上已经成熟,考虑问题十分周全,又能虚心听取大臣们的意见,所以很少出现失误。满朝大臣对朱标都很尊重,连骄横霸道、目中无人的蓝玉,也对朱标十分佩服。朱标在朝廷有着很高的威望。

朱标性格宽厚仁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朱元璋对儿子们要求甚严,经常责罚有过失的儿子,朱标总是从中调和求情,有时自己承担责任。因此,朱标在众多兄弟当中,威望也是最高的。

朱元璋为了培养自己的接班人,费尽了心机,用尽了各种办法。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方面的磨炼,朱标成长为一名政治成熟、品行端正、才能出众、奋发有为的合格储君,由他继承大明王朝的事业,朱元璋十分放心。

在野史和有些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关于朱标的传说,可是,这些传说,大都与《明史》记载不符。

有的野史说,朱标性格软弱,不能驾驭局面,所以朱元璋要大杀功臣,以保住朱标的皇位。从《明史》记载来看,朱标宽厚仁义,但决不是软弱无能,他执政经验丰富,能文能武,善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得到了群臣拥戴,他如果当皇帝的话,皇位是十分牢固的。所以,朱元璋没有必要为了儿子杀功臣。另外,从史实来看,朱标活着的时候,朱元璋并没有大杀功臣。

有的野史说,朱标看不惯父亲乱杀人的作风,与朱元璋有着很深的矛盾,甚至编造出朱标怀揣母亲马皇后的画像,以防父亲打他的故事。可是,从《明史》记载当中,丝毫看不出朱标与父亲有任何嫌隙,看到的只有父子情深。

有一个故事流传很广,许多人都信以为真。说朱标经常劝父亲行仁义,不要杀功臣。有一天,朱元璋故意把一条满是刺的荆棘放在地上,让朱标去拿,朱标无从下手。朱元璋拔出佩剑,把刺削掉,然后对朱标说:“这样你就好拿了。我杀功臣,就是为你削刺啊”。

《明史》的记载,恰好相反。在朱标传中,通篇没有一句朱标劝父亲行仁义的话,倒是朱元璋经常教育儿子要心存仁义。有一次,朱元璋指着路边的荆棘,对朱标说:“古人常用荆棘对犯人用刑,因为荆棘虽能伤人,却不会死人。古人用心如此仁厚,你要牢记心中。”

从《明史》记载来看,朱标十分优秀,是大明王朝理想的接班人。可是,天妒英才,公元1392年,朱标不幸病逝,年仅三十八岁。

朱元璋遭受沉重打击,他悲痛万分,痛哭不止,把爱子葬在自己的陵墓旁边,盼望能够在地下重逢团聚。

朱元璋最理想的接班人死了,那么,谁来继承他的皇位呢?请看下一集,朱元璋为何传孙不传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朱元璋是如何培养皇太子朱标的?
朱元璋为什么不直接把皇位传给朱棣?
朱元璋为什么跨过朱棣而选择了年幼懦弱的朱允炆继承皇位?
历史上最可惜的没能熬到头的三位皇太子,南宋、明朝、清朝各一个
朱标死后,朱元璋为什么不选能力更强的朱棣,反而选了朱允炆?
朱元璋眼中的合格太子朱标死后,为何选立了孙子,放弃了儿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