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土塘-----黄土塘位于无锡市东北部

折叠 编辑本段 历史沿革

黄土塘古街

1500多年来,黄土塘从唐、开始就一直以乡的形式存在,至明朝开始为镇。从清代中期开始,这里已是人丁兴旺,商贾云集,手工业制造发达,商品经济繁荣。到民国初年,达到鼎盛阶段,成为锡北地区的商业重镇、货物集散地,被誉为“锡北明珠”。

唐朝时无锡全县共设置26个乡,黄土塘称宅仁乡,区域范围内有500户左右的人家。东与怀仁乡接壤,南与上福乡、梅里乡相连,西与胶山乡相邻,北与江阴州(现江阴市)接界。

元朝时黄土塘改称光宅乡。明朝初期,黄土塘恢复原乡名,仍称宅仁乡,统3个都30个保,辖区实有户口750户左右。以上建置一直沿袭到明朝万历皇帝时期。

明万历(1573-1619年)时期,无锡县划分为430个乡,111个镇。黄土塘始称镇。明万历八年(1580年)将无锡县22个乡撤并为13个区。宅仁乡与怀仁乡等合并为怀仁区。区分上、下扇。黄土塘镇属怀仁区上扇。

清朝沿袭明朝体制。清雍正二年(1724年),析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两县。黄土塘所在的怀仁区上扇隶属金匮县。这种建置一直保持到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光绪帝时规定:凡人口满5万的可称市,不满5万的称乡。黄土塘镇所属怀仁区上扇改称怀上市。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民国元年(1912年)无锡、金匮两县合并,复称无锡县。1929年,当时的国民政府将17市、乡改称为17个区,以序数作为区名。黄土塘所在的怀上市改称无锡县第七区,区公署设在张泾桥。1934年6月,国民政府又将无锡全县17个区合并为10个区, 110个镇合并为78个,442个乡合并为121个。第七区改称为第六区,区公署仍设在张泾桥下辖7镇8乡,黄土塘属7镇之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无锡沦陷。在日伪统治下,无锡县区域划分曾有大幅度的更改,但黄土塘始终是作为镇的编制存在,直至1945年9月抗战胜利。

1945年11月,国民党无锡县政府决定将全县的区域编制仍恢复为抗战前10个行政区,区名改为所在地的名称。全县划为80个镇,121个乡,第六区改为张泾桥区,下辖9镇6乡,黄土塘属9镇之一。1948年1月,国民党政府裁区设署,合并乡镇。无锡全县划分为五个区署,六个指导区及一个自治实验乡(玉祁),共辖57镇,17乡。张泾区署辖6个镇,其中黄土塘属怀三镇,辖黄土塘、下庄、寨门3乡28保。

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后,析无锡城区为无锡市,农村为无锡县。县人民政府将全县划分为15个区,165个乡镇,黄土塘隶属蠡氵国区。

1956年成立苏州专员公署,无锡县划归苏州专署领导。当年4月19日全县重新划分为7区67乡。黄土塘改为乡编制,隶属于张泾区。1957年10月1日全县合并为5区36乡,黄土塘乡被撤销并入东湖塘乡。

1958年7月14日,实施市管县。无锡县划归无锡市领导,各乡成立人民公社,于当年9月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黄土塘属于东湖塘人民公社,称东联大队。1983年4月24日,全县36个乡镇完成体制改革,10月上旬,全县村级完成体制改革,东联大队改成黄土塘村民委员会

1995年8月18日,撤无锡县成立锡山市。2000年12月2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锡山市,设立锡山区、惠山区。黄土塘属锡山区东湖塘镇管辖。后锡山区又撤并东湖塘、港下两镇为“东港镇”。 2001年,原东联村、西联村、张巷村、坝里桥村4个村合并,合并后的村名称为黄土塘村,村委会驻地黄土塘。

追溯古镇黄土塘1500多年的漫长发展史,可谓历史底蕴丰厚,人文景观丰富,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镇。

折叠 编辑本段 地理资源

黄土塘地处 “锡、澄、虞”三县交界的水泽之乡,地势低洼,地形复杂,多“塘、圩、河、潭、浜”,以东青河为主线,四周地名就有 “双泾圩、南圩、北圩、小庄圩、蒲田圩、南浜河、北浜河、小双泾、大双泾、菱泾河、雷婆河、大黄泥潭、小黄泥潭、鹤庄浜、网船浜、迎福桥、晃山桥、坝里桥、黄泥桥”等等。“黄土塘”古名亦为“黄土荡”。即多水的“荡”,在漫长悠久的历史发展和社会演变中,它又逐渐形成今天有“土”之“塘”。在没有现代化公路运输、交通欠发达的农耕社会,舟楫就是人们与外界沟通的主要交通工具。黄土塘的早期先民,看中的就是东青河延伸进来的一条河浜,还有周边密如蛛网的河汊水脉,外可畅达无锡,贯通沪、宁、杭各大城市,依凭大运河的优势,也可通行全国;内仗东青河丰富的水域资源,既可滋养灌溉农田,保障一年稻、麦两熟丰收无虞,又可盛产鱼、虾、蚌蚬而丰富人们的饮食。黄土塘是名副其实的江南鱼米之乡。

黄土塘古镇的形成和发展,与东青河赋予的自然资源息息相关,我们的先辈充分利用天然的地理优势和区域环境优势,傍河而居,临河兴镇,经过“一朝又一朝、一代又一代”勤劳艰辛的开拓,终使这里成为田土肥沃、商贸繁荣、经济发达、社会稳定、富裕和谐、物阜民康的一方乐土。

折叠 编辑本段 旧时老街

黄土塘老街

历史上的黄土塘老街,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到明、清时期已经形成较大的规模。清末民初为商业发展成熟期,抗战前后仍有所发展繁荣 ,解放后至今则更加兴旺发达。

清末民初,在黄土塘那短短的500多米俗称“棒头街” 的一条老街上,竟集中了100多家商号店铺和学校,房屋建筑鳞次栉比,商贾小贩摩肩接踵。

20世纪三十年代,早在民国26年(1937年)之前,常州威墅堰火力发电厂用6.5棵紫铜线输电,从无锡通往黄土塘市镇,一到晚上,古镇就灯火通明,进一步促进了黄土塘商业的繁荣。逢上集市,河浜里更是停满了南来北往的船只,码头上装卸货物的搬运工忙忙碌碌,车水马龙,人流如潮,热闹非凡,把一条街巷塞得水泄不通。

抗日战争爆发后,黄土塘一度沦陷,供电中断。后来,由黄土塘商业同仁发起,由晃山桥米厂发电送往街上,专供商店使用。古镇又恢复了昔日货物富足、商贸繁华、人流如织的热闹景象。

繁华时期的古镇黄土塘,木行、米行、茧行、百货店、绸缎庄、布匹店,药材店、山货行、南货铺、肉店、鱼达头,饭馆、酒楼、书场、照相馆、茶座、银匠店、理发店、浴室、混堂、老虎灶、大饼摊等商铺作坊一应俱全,涵盖了商教文娱及衣食住行等五行百业的全部项目。

米行、粮店。无锡解放前是全国四大米市之一,米行、粮店也是黄土塘最主要的商业。黄土塘地区粮食作物以种植麦稻为主。除了旱田和荒岗种桑养蚕、种植蔬菜、豆类等经济作物外,水稻田基本上种稻麦两熟,大部份农民留下全年口粮外,都要出售给镇上的米行或粮店。据不完全统计,镇上米行、粮店共有33家。

镇上较有名气的粮行有:立大米行(股份制企业),店主唐仲康、唐叔康、蒋艮生、蒋杰元等;合大粮行,店主姚鸿彬;瑞丰粮行,店主陆莱宝;达来粮行,店主袁达三、蒋来宝;大陆粮行,店主姚公望、姚祖望;协大粮行,店里夏日新;益大粮行,店主蒋荣轩。除此以外,徐培荣、陈文俊、周育才、周喜生、徐耀德、巫少朴、包金仁、蒋仁赛、周祖德、姚士进等经营个体粮店,摆米摊(米达头),也经营米糠,店中放只圆匾,上面放只木圆斗,进出赚些佣金。解放后,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粮食逐步实施国营,私人米行逐渐停业解散,退出了历史舞台。

南货业。南货业,包括南、北货,兼迷信品行业,其实是杂货铺。其经营的品种较多,有油、糖、酱油、肥皂、火油、火柴、香烟、茶叶、黄烟、潮烟、水菸、草纸、铁钉、苎麻(白蔴)、鞭炮、文化用品、纸张及各种迷信品如锡箔、连箔,还有和尚、道士用的账目等等。

黄土塘街上南货店有大有小,大的二开间门面,例如镇上最老的店,名叫“大有恒”的老板姓华,是河塘桥人,后来该店盘给北村头孙加生经营,时隔数年后又转给严耕乐、严林增、胡金林等股份制经营。冯协茂也是老店,店址在中街,二开间门面,店主叫冯晋福。协茂东,店主冯希塘,曾做过黄土塘小学的校长。冯家两店信誉好,生意兴隆,也是小镇上南货业的龙头老大。周顺昌南货店生意也很兴隆。公协兴南货店,店主李学林,开设在中街,还兼营染青店。姚恒茂,店主姚熊飞,二开间门面,开设在东街东新楼登云楼书场对面,后来给儿子姚化龙经营。源茂怡,店主徐喜彬,店址在中街,二开间门面。徐兴昌南货店,店主徐祖根,开设在西街西新楼对面,二开间门面。协兴慎南货店,店主浦仁根。源茂德,店主徐贵德。虞宝年、孙利生等开设的南货店,虽然仅一间门面但信誉较好,货源足,亦经营有方。

解放后,乡镇成立供销社,主要商品都实行计划供应。

酒店业(兼糟坊)。黄土塘先后开办有8家酒店。最老的一家酒店,叫严义生酒店,开在中街,二开间门面,店主是寨门人。该店后来转给学徒周加六经营,店名改为“义生和禄记”。周加六在家中自己酿老白酒,又吊白酒,即烧酒,还常年供应绍兴黄酒。冯希逐酒店也雇用伙计和学徒,家里有很大的糟坊,自己酿酒。冯希逐老板也会烧菜,例如大蒜头烧黄膳、红烧猪肠等,阵阵菜香吸引街上的行人情不自禁地进店沽酒吃。姚文全酒店开设在东街,一间店面,里面两间。姚文生酒店,开设在西街,姚家兄弟俩都会烧出可口的搭酒菜。姚记生酒店,开在东街,由伙计姚惠泉烧制搭酒菜。严亲南酒店,开设在中街。还有姚荣祖、钮文桂等酒店开在东街。这些酒店从早到晚,吃客盈门,生意兴隆。

绸布业(亦称京货店)。伟大绸布店,股份制企业,开设在西新楼下面,负责人严锡祺是寨门人,生意兴隆,但开业后不久就迁到无锡市吉祥桥去了。大来绸布店,合资企业,开设在西街银匠店弄堂口,经理姚水邨,开设时间也不长,歇业后姚水邨改行做粮行生意。大华绸布店,店主周兰生,妻子蒋金娣,是一家夫妻老婆店。竞新绸布店,店主陆晋德,妻子华兰娣,亦是夫妻老婆店,兼办邮政代办所。勤华绸布店,店主周君儒。大昌绸布店,店主严浩昌。这些布店解放后都因生意清淡而歇业。

木行。经营木行一般要有雄厚的实力和资金。民国时期至解放初,小镇上有3家木行:蒋万隆木行,开设在新街;徐源茂木行,开设在原小学河对面,店主徐伯森;蒋良生木行,股份制,与徐少卿、姚梅和、周一鸣等合股经营,开设在西街徐少卿家靠大河,河中打桩,上面搭一个木房作办公室。

360行最后一个行当是棺材店。黄土塘小镇在未实施火葬之前,历代均用棺材土葬。此行当都是由木行兼营。

茶馆书场业。街上有茶馆店(包括书场在内)有7~8家。东新楼(又叫登云楼)茶馆店,设在东街中心,生意兴旺。店主岳小宝,兼营书场,儿子岳南平相帮经营。西街楼茶社书场,店主周杏根,常年请苏州光裕社名家来演出。凤园书场,店主薛二宝。遥厅书场开设在吴家遥厅,店主陈文龙妻子,儿子陈德生、义子孙洪贤相帮经营。东来园书场,开设在东街蒋厅,店主姚金祥。还有开设在中街的近水轩茶社、秀姐茶社、姚二相茶社等,属早上茶市。

药材行业。天和堂药材店,店主六耀章;泰和堂药材店,店主虞大昕;济春堂药材店,店主顾晋元。附近乡镇、农村的中医师定期来上述药店应诊看病,开出药方就在该店配药。

饭店业。镇上有张杏仁饭店,儿子张云岐、张祖岐相帮经营。吴南生饭店,雇用姚惠金相帮经营。侯和根饭店,雇用徐祖艮, “黄土塘脆膳”是这个店的招牌菜肴。还有秦阿二点心店、曹小龙点心店,各有特色,所制汤团、白宰鸡等在当地颇有名气。

茶食店。德泰隆茶食店,店主姚老板,从镇江迁到黄土塘西街,兼有作坊,常年雇用茶食师傅3~4人,主要生产中秋月饼、麻田酥、水桃酥、酥糖、重阳糕等常年或季节性糕点。吴荣嘉茶食店,儿子吴士章相帮经营,家中也常年生产糕点。时味轩茶食店,店主姚文金,在后巷路四进(大)头也有作坊,店开在中街,后全家搬到无锡北新桥开店。另有洪春茶食店,是爿夫妻老婆店。

鱼行。乔大鱼行,店主乔德荣,开设在中街。虞松加,在乔大鱼行斜对面。蒋源顺鱼达头,店主蒋掌泉。蒋顺兴鱼达头,店主蒋惠泉。也有的鱼行搞长途贩运外地的黄鱼,特别是咸黄鱼,很受当地百姓的欢迎。在芒种前后,鱼行有鲜黄鱼、鲥鱼切成段头供应,也供应海丝、蚌蚬等。到了蟹市时,则专门供应大闸蟹。

到年底各鱼行放上大菱桶,养着鲜活的大鲢鱼和青、草鱼等供应给乡民。

生面店。最老的一家名叫光川生面店,开设在西街梢,跳面是该店特色经营,兼营大饼油条。姚和生面店,家有磨坊,自己磨面粉,再摇成面出售。鲍永隆生面店,家里也有磨坊,这爿生面店也有一大特色,在冬天可在场上生产扯面。另外周惠春生面店家里也有磨坊。

大饼油条店。镇上有三家:光川大饼油条店;姚二相大饼油条店,儿子姚士元相帮经营;姚腾明大饼油条店,儿子姚荣德相帮经营,店里制作的黄土塘特产——黄烧饼,色黄甜而不腻,香甜可口,这是他店里的一大特色。

豆腐店。最早的豆腐店名叫阿昌豆腐店,儿子陈浩兴相帮经营。虞岳辉豆腐店,是一家夫妻老婆店,开设在西街。蒋进岐豆腐店,开设在东街。另有陆得桂豆腐店和周惠春(小惠春)豆腐店共5家。周惠春豆腐店(又叫小惠春豆腐店)开设在街东。店内养了一头骡子,用石磨磨豆浆,有柒石缸4~5只,可供泡黄豆、扯豆浆、放清水和放豆渣之用。还有榨床,双锅大作灶装有接口。另有大石磨,可磨面粉;还养了一头黄牛,室内墙角处装有大粉箱(叫粉池),是一种古老的筛麦粉的大型工具。

香、西瓜行。黄土塘著名土特产有黄金香瓜和西瓜。西街香西瓜行最早为周沅兴所开,儿子周杏根、周杏全协助经营。这是季节性的行业,农民们隔夜在田间采集香瓜、西瓜,用筒蓝装满肩挑到瓜行过秤,按单价算好钱,开好小票,再将瓜挑送到瓜贩子船上验收,然后到瓜行结算取款。

皮匠店。先有汤大宝、汤父宝兄弟俩开设的皮匠店,后来又有朱杏生、吴宝修、汤根林、汤银宝等开办了皮匠店。说是皮匠店,实际是皮匠摊头,他们一般上市设摊,下午挑担串村走巷帮群众修鞋上鞋子。

铜锡匠店。曹国昌开设的曹新昌铜锡匠店很有名气,他浇铸的铜锡器享有盛名,如蜡钎、香炉、炉钎、汤婆子等等,兼营铜制品,如脚炉、铜香炉、手炉(冬天烤火用的),铜锡器应有尽有。所有铜锡器具质量上乘,十分抢手。他的店堂兼做作坊。曹国昌曾当过黄土塘商会会长。还有一个铜匠师傅住在荷花池头,上午在街上设摊,下午串乡走巷修理铜锡器。

蚕茧行业。晃山桥开设的源袷茧行,为股份制企业,老板有李学林、周文华、周加六等。还有一家是河塘桥华孟寅过来开设的茧行,后来交给儿子开办。晃山桥一家茧行后来乔迁到镇上新街上开设,茧行里面都砌有烘灶。茧行除收了茧运到无锡、常熟、上海等地销售外,当时李石庄还担任英商怡和洋行在无锡东北乡地区收茧的总代理,直接代怡和洋行在东北乡几个乡镇收茧。到解放前夕,黄土塘蚕桑生产每况愈下,许多桑田改为水田或改种其他作物。解放后,养蚕业渐趋消亡。

小猪市场。每逢农历初三、十三、廿三3期小猪落,农家养的母猪生产的苗猪长到10公斤左右便挑到小猪落上出售,小猪落市场十分红火。

牛市场。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日(传说是牛郞织女鹊桥相会之日),黄土塘西街牛四河摊头就有一个牛市场,牛头周培春、周金春就专做耕牛买卖生意。随着农村联产承包的实施和农业机械化的实现,农民种田不再依靠耕牛,牛市场也随之消失。

轮船业。黄土塘旧时的轮胎码头设在晃山桥大河边。卖票人周锡庆,后来有虞汉卿接替.当时的轮船有来往于无锡的顾山班、华士班、南新桥班,栏杆桥班、杨舍班等。还有从苏州平门轮船码头开往江阴周庄的苏班。黄土塘在解放前夕有一班振兴轮船,一早开往无锡,下午回来,老板杜纪祥,雇用姚金陵,志专为镇上各商店采购商品,回来后各店主去领取。

米厂和洋龙船戽水业。在秋收秋种后,洋龙船上的柴油机(一般25~30匹马力)拆卸下来安装在建造于沿河的简单的厂房内,再加上碾米机,就成了一爿米厂。晃山桥就有两家这样的米厂,一家是周阿大米厂,一家是周阿宝米厂。也有洋龙船拆去船头上的大水泵,再按装上碾米机,然后开到各个码头流动轧米的。一般轧米时间6~7个月,到翌年5月份左右柴油机又要拆装到洋龙船上去戽水了。

搬运业。把各类货物从码头上搬运到货船上,或从船上搬运到码头上,靠的是搬运工的苦力。王家场的孙福根、孙和生、孙阿根、鲍五泉等人,约有8~10人从事搬运业。

私人诊所。蒋宝秀,著名眼科医生,诊所开设在大成上家中。蒋宝和,外科医生,诊所开设在大成上家中,蒋苏伦,西医师,诊所开设在东街;宋启芳,外科医生,诊所开设在西街经德堂厅内;姚慎,西医师,诊所开设在西街;严瑞葩,为妇产科医生,诊所开设在姚炳祥楼里;巫伟秋,中医师,诊所开设在家中,在药店逢期应诊;张凤山,中医师,诊所开设张巷上,在药店逢期应诊;阿香姐,从事挑砂、针灸。

镇上还有姚积生、蒋希洛、李梅芳、蒋可妹开设的百货店;包培林、何祖根、周锡寿等开设的土产杂货店;徐时行开设的照相馆;张仁歧、陈永林、胡小宝等开设的理发店;钟福根、薛仁根、李全根开设的铁匠店;卢棠宝、蒋阿海、蒋加正、蒋桂坤等开设的鲜肉店;赵福司开设的方作木匠店;朱佛根、何宝根开设的圆作木匠店;姚桐封、姚惠泉开设的银匠店;陆宝根、陆泉林、陆永泉开设的服装店;姚柴封、阿细姐、蒋和福开设的柴行;陈客人开设的烧、烘山芋店;李学林开设的染坊等。

折叠 编辑本段 ​工业简述

古镇新风

解放前,古镇黄土塘除了经营商贸业外,传统副业仅有种桑养蚕、纺纱织布。民国期间,一些妇女曾为寨门严氏加工花边。工业几乎空白,仅有少数粮饲加工厂,代农轧米,且一直延续到解放后。

1965年春,黄土塘村委会(当时叫东联大队)决定组织黄西3个生产队和黄东4个生产队联合在黄泥桥建办一个砖瓦厂,由周俊才、周月平和周耀庭等负责筹办,聘请沙洲县凤凰公社的王宝球来当技术指导。窑建好后,取名“五一”窑厂,接着组织各小队青壮年社员筑砖土夅制砖坯和制小瓦。砖坯、小瓦进窑后,由王宝球现场指导烧窑,烧了6天后就要灭火闷窑。闷了一个时期,如果要青砖的话,就要组织劳力挑水上窑顶,把一担担水倒进预先建好的水池里,让水逐步淋进窑内,里面的砖瓦就变成青色的了。

烧出来的砖瓦生意兴隆,窑厂越办越好,7个生产队的富余劳动力找到了出路。每年年底分红,7个生产队都可分配到一笔可观的现金,农民经济收入不断增加。同时得到了东湖塘公社副业办公室的支持,由他们出具介绍信,由窑厂采购员到县采购公司去购买烧窑用的煤炭。每年,县副业办公室还组织窑厂有关人员去县内各窑厂参观并曾组织去吴江县芦墟公社窑厂取经。

1967年下半年,黄西4个生产队队委会讨论,要“五一”窑厂的周俊才出来另办小工厂,以增加收入。周俊才1957年曾在无锡市西映山河与人合股开办过“合众眼镜铰链工场”,由于质量好,后并入了无锡市地方国营眼镜厂。3年困难时期,他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带头下放回家务农。

经过市场调查,周俊才发现眼镜架市场需要量大,上海几家工厂的产品供不应求,决定重操老本行。就这样,黄西四个生产队筹集了5000元资金,租借在上海工作的姚和生黄土塘老宅3间空房子,开办无锡市第一家队办眼镜架小工厂——无锡县黄土塘眼镜架工场。吴凤坤任厂长,周三和任会计,周俊才负责供销。周俊才去沙洲县、洛社等地请来了10多个师傅,又从无锡化工公司购进赛璐珞片等原材料,于当年7月上旬上马生产。,刚投资1个多月,生意非常兴旺,生产的眼镜架供不应求。到9月底,四个生产队都消灭了亏欠户

当年10月,眼镜架工场收归大队所有,由骆寿生任厂长,周寿生任主办会计。工厂生产业务进一步扩展,外聘技师增至21人,加上生产人员,全厂总计90余人。在大队经营的2年多时间里,东联眼镜工场经济效益良好,先后为大队创收12.8万余元,名列东湖塘公社其他大队之首。

1970年后东湖塘公社派朱荣根任眼镜厂委会主任,接管了东联眼镜厂,不久,这爿厂就搬到东湖塘市镇上去了。

原黄西4个生产队没了工厂后,队委会一致要求周俊才再为他们办一个小厂。经周俊才考察市场后和队委会研究,决定开一家併线厂,取名为东联大队併线厂。

东联大队眼镜架厂被公社接收后,大队少了收入,大队领导们一致要求再办新厂。周俊才便与吴凤坤一起去上海眼镜三厂考察,经多方观察、联系,认为建办专门生产眼镜盒的小工厂较好,并请上海方面支持。经过短时间的筹备,工厂办起来了,定名为“无锡县东湖塘公社东联塑料眼镜盒工场”(即现豪克公司前身),由吴明高任厂长,有职工260余人。派出3名青年女工去上海学技术,先做塑料软眼镜盒子,再做铁皮眼镜盒,外贴多色灯芯绒布和多色乌绒布。产品在市场露面后,迅速打开了销路,业务不断发展,建造了厂房,扩大了规模,经济效益逐步提高。

1984年,黄土塘村委集资126万余元,与上海赛璐珞厂合作,在黄土塘古镇浜口创办了黄土塘乒乓球厂,作为上海的分厂。当年,黄土塘乒乓球厂与东湖塘乡赛璐珞联合买下了北京眼镜厂一条闲置的赛璐珞生产流水线,将整套流水线设备一分为二。经过半年时间的筹备,黄土塘乒乓球料厂终于建成投产了,生产的第一批乒乓球料经试用,获合格产品证书。这个厂就是现大明赛璐珞厂的前身。

1990年,时任工贸合营无锡县赛璐珞厂董事长兼党支部书记的周俊才办理退休,回黄土塘村在乒乓球料厂协助工作。2年后,他发动老同志集资,共筹集资金35万元,又于1992年为村里建办了老年福利纸箱厂,任厂长。生产人员都由村委安排的年龄在50~60岁的老同志。

1997年,村里所有企业按照上级的要求,一律转制。

折叠 编辑本段 今日黄土塘

黄土塘作为东港镇最大的一个行政村,现有居民2087户,常住人口7540人,加上外来务工人员,总人口已超过1万人。下辖33个自然村,总面积9.18平方公里,可耕地305公顷,大小河浜90余条,水域面积20公顷,果蔬苗木特种高效农业种植面积达约60公顷,全村水泥、柏油道路建设总长90多公里。村里现有工业企业100多家,2007年工业经济实现开票销售收入7.8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万元,全村人均住房面积超过40平方米,纯农民新农参保率100%,农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100%,全村电话、有线数字电视基本上达到了全覆盖,许多家庭都装起宽带上了网,村民的信息化程度全面提高。出门办事便利快捷,水运有锡北东青河流经南北,各类运输船只南北畅通,公路有新建的锡港公路快速线(无锡~张家港)横贯东西,15分钟即达无锡市区,20分钟可到无锡机场,水、陆、空交通十分快捷便利。

有着悠久历史的“黄土塘老街”,人文底蕴极为丰厚,现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中街是明末清初武状元吴虎臣府第,东街为我国著名的“两弹一星”功臣、航天专家“姚桐斌故居”,国务院第五批地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坐北朝南,三间二进,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老街到新的商贸区至村委会之间的过渡地段,原怀仁中学西侧,坐落有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在小成上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江抗战斗纪念碑”,四周松柏长青,庄严肃穆,是周边党政机关、企业副业单位、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历任村领导的努力和村民的共同奋斗,黄土塘的面貌日新月异。新的街道、商贸区、菜市场、工业园,村委行政中心等都已拓展到黄土塘浜,老街的南面约一华里处,紧靠黄土塘路的两面,居中东西向布局呈“T”字形延伸,宽阔的街道规划整齐,房屋建筑极具现代气息,商店、铺面新潮时尚,货物充盈,并有好几家大型超市的连锁分店,已在黄土塘扎根经营。南街的大型商贸广场,整洁美观,亮丽气派;菜场天天熙熙攘攘,傍晚街上霓虹灯流光溢彩,堪与城市媲美。

古镇每年除农历“三月半”庙会节场格外热闹外,近年来,每月农历逢七,各地商贩云集黄土塘。是日,正如唐诗所描绘的那样“车似流水人如龙”,地摊、铺架堆摆的各式商品,应有尽有。

东街除村委行政中心以外,还有被江苏省定为全省试点的社区事务服务中心,社区健身康乐中心,老干部、老都是俱乐部;还有能够容纳600人以上的村民大礼堂,宽畅明亮,富丽堂皇,讲台可以兼作歌舞、戏剧、影视等演映的舞台,并配备时尚一流的灯光音响;还有属于“晚霞工程”的老年休闲书场,许多热衷此道的中老年听客从周边村子早早赶来恭候,“琵琶弦子说书声”就是他们晚年娱乐生活的最大享受。

毗邻村委行政中心,东街建有村民休闲公园,内设假山、凉亭、池塘、植有垂柳,是“和谐富裕”黄土塘的又一道亮丽景点。除怀仁中学已扩迁至东湖塘,街上现有黄土塘小学,重新扩建的幼儿园、粮站、农行信用分社、和电站、农贸市场、茶馆、棋牌室、饭店、浴场、日用百货、家居装璜、大小超市;新落成的黄土塘别墅小区,现代气派,配套设施齐全,是名符其实的田园家居、都市享受。

随着东青河的全线疏浚,新锡港公路的东西贯通,村委会还将以东青河锚湾为基地开建新商贸物流区,建设成展示黄土塘特色农副产品和企业产品流通为主打的交易市场,从而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服务业体系。同时,进一步完善配套老街的商业功能,使老街的古典情韵与新街的现代时尚相得益彰。

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支撑构建现代化“黄土塘新蓝图”的必由之路。为此,村委会专门辟出一块占地200余亩的工业集中区,以此改善投资环境,筑剿引凤,吸引大批有志于经济发展的能人前来投资创业。目前,已有80余家工业企业入驻“蓝达园”工业集中区,产品涉及电子、轻纺、化工设备、文体用品、包装装璜等五大行业的100多个产品,覆盖全国90%以上的产品专业市场,并成立了“江苏省首家村级青年商会”,以“科技兴村、工业强村”的发展战略已经为黄土塘村的现代化建设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受现代工业经济迅猛发展的大气候影响,传统农业靠天生存的概念已是彻底更新。村委领导以“高度为历史负责、真诚为百姓造福”的宗旨,用现代农业发展所必然的战略眼光,提出拓展现代农业发展的超前思路和创新举措。大力优化农业结构,全盘调整农业布局,重点规划现代化生态农业,同“中科院武汉种植园”共同规划的千亩特色农业生态园行将启动。传统特色的农业瓜果品牌“黄土塘西瓜”,已形成市场的一大亮点优势,借助“黄土塘西瓜”的品牌优势,进而培养市场紧俏的无公害苗木果蔬,以高品位的“新、奇、特”花卉苗木为主,扩大高科技红豆彬的种植园区,以此展示黄土塘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灿烂前景。

在现代化高效发展的同时,村委会把改善自然生态的人居环境与经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开展河道水浜的建设工程。为彰显老街的古典特色,黄土塘浜整体用金山石构筑驳岸,并配套护拦,使之恢复以往河浜的清洌水质。舍前屋后怡人的田园景致,重现碧水垂柳宜人游乐的新街镇风貌。

现在,黄土塘整体形象的知名度与日俱增,村委会领导高瞻远瞩的战略思路,气魄宏大的举措得到了无锡市、锡山区、东港镇三级政府领导的认同和赞赏,在多次莅临黄土塘村专题调研后,把黄土塘飞速发展的成功经验作为典范向全市推广。

多年来,黄土塘先后获得“江苏省卫生村”、“江苏省民主法制先进村”,“无锡市民主法治村”,“无锡市锡山区社会综合治理先进村”,“经济发展先进村”,“计划生育模范村”等荣誉称号,2006年又成为“省社区事务服务试点村”,被推选为“江苏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锡山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村”,锡山区“百村康乐工程”示范村和“锡山区社区事务服务中心示范村”等。村委会还计划在现有基础上,逐年加大投入,分步改造完善,力争在未来3年内基本实现历史古村、文化名村、文明新村和经济强村,成为全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明星示范村”,把黄土塘建设成工业经济欣欣向荣,农业结构科学合理,社会副业全面发展,人居环境优美和谐,生活水平不断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折叠 编辑本段 黄土塘旅游

黄土塘老街

说起黄土塘这个地名,无锡人并不陌生。这个隶属于锡山东港镇的小村庄地处锡山江阴交界处,行政级别、地域交通都没有明显优势,然而从古到今她总是不失时机地释放着自己的魅力,让人无法遗忘。

千年古街述说着黄土塘的历史,近五百米的街道由黄石板铺就,路下是排水沟直通河道,不管下多大雨,这儿从来都没积过水,体现了古人的营建智慧。近代抗日战争时期,江抗主力在黄土塘成功伏击日寇,给安静的古村平添了一分硝烟,而姚桐斌故居则带我们走回文革时代,杰出航天专家因武斗而丧生,让人扼腕叹息。如今黄土塘最有名的是翡翠西瓜,据说玉皇大帝惩戒泾河龙王时,在黄土塘下了场血雨,从此拜“龙血土”之赐,黄土塘西瓜成为消暑解渴珍品,美名远扬。

现代化的热闹街镇背后,藏着明清时期的青石板路,清朝和民国时期建造的民居保存完好并且连成了片,铺满青灰色屋瓦的屋顶,像一页页翻开的古籍。无锡东北角锡山区东港镇的黄土塘村内,还留有这样的旧日梦影。

一进村口,首先看到的是一块写着“千年古村”字样的大石头。黄土塘是一个仍留有晚清以来多种建筑形态的自然村落,该村在清初出过武状元吴虎臣,解放后又走出了“两弹一星”功臣姚桐斌。两人的旧宅和故居,近年来得到了全面修复。

入村的路蜿蜒平坦,一路看去,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街市样貌,也有晚清和民国时期的成片民居。有些破败陈旧的古朴,让这个古村落显现得苍老、安静又神秘。当地人介绍,这个村落长期以来一直是片繁华的街市,到现在还保留着传统的庙会。

黄土塘藏着许多秘密和惊奇。一个村落内竟集中保存着众多明清时期的民居,高高的马头墙和独立的花园式院落里面是一栋栋黑瓦旧屋,墙与墙之间是狭长弯曲的幽巷,青砖为道,置身其中,就进入了浓郁的明清古风之中,如梦如画。有关地方志记载,黄土塘古镇宋朝就有了,是个热闹繁华的所在。不过,清朝或更早时期建造的建筑大多破败了,黄西村8号还保留着一栋完整宽敞的清朝民居,屋内并不住人,一侧的花园被修成了一个大花篮形状,遍植桂花、山茶、芍药和月季,芬芳秀美。屋主姓周,常年在北京发展。民国时期的老房子更多一些,西式拱形窗户,石库门,门前门后摆满了盆景。走进屋内,踩在楼板上,还有“咯吱咯吱”的怀旧声响。

古村里到处可见平坦的灰色石板路,都是清朝的遗迹,石板的缝隙下可以排水,沿街的房子大多是木板挡门,也有被现代思维和建筑手段改造过的痕迹,不少民居的石阶都是明朝遗留下来的古物。

老街巷保留老传统

老街上的房子里很少见到年轻人的面孔,村干部介绍,不少房主已不在本地,剩下的多是留守的老人,部分房屋则被租赁用作他途。

有条街弄全是文革前后的样式,墙上还留有陈旧的标语,就连“公用电话”的牌子至少也用了30年了,还能看到过去“供销社”销售的形式——店里都是一排黄色的木柜子,陈设了一些日常生活用品或其它商品,在大小超市林立的时代,这样的景象很少见到了。

清早的巷弄里,常常可见挎着老式竹篮去买菜的阿姨阿婆。老式书场还是以前的样子,只是里面已没有人说书和听书,外来的村民们聚集在这里,打一会儿纸牌,端着茶杯说说最近的经历。这里还有老式剃头店,洗头用的开水是用煤球烧的,煤球靠墙堆放在角落里,老式铁制剃头凳已布满锈迹,上面斜躺着满嘴泡沫的老顾客。店里就连电灯和吊扇、收音机,都是用了至少30年以上的旧家什,都是在老电影和老照片里才能见到的物事。

百年古井依旧甘甜

黄土塘的历史到底有多久远?村里的古井算得上是一个佐证。村里的老姚介绍,解放前夕村里至少还有9口古井,一些古井被封填后找不到了,现在能见到的有5口公用井,至今仍有清泉持续涌出。

古井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们都是泥井。“夏天饮用井水,甜丝丝的,特别爽冽解渴,这些井至少有600年历史了。”老姚说,更稀奇的是,尽管井沿很小,井下却很宽敞,一眼藏于两片破旧围墙之间的古泥井内,井底竟有一间屋子那么大的面积。古井所在的位置偏僻幽静,井的外沿长了不少青苔,井水清澈。一些老人回忆,这些公用井原先是大户人家的私井,后来随着居住者的不断变迁以及老建筑的败落和拆除,成片的深宅大院被分解,才渐渐成了公用井,可惜大部分井圈的原貌已不在,有的老井圈风化严重,有的井圈几年前为防止有小孩跌落,被人取走后,上面重新盖了水泥板。如今每天仍有村民来井边淘米洗菜。

鳝血土里长出翡翠瓜

村子北面是大片的瓜田,临近春末,一些早熟西瓜品种已近成熟。此地有“要买瓜秧到卢巷,要吃西瓜到施村”的说法,当地瓜农介绍,西瓜并非年年在同一个地方种植,种过瓜的田块3年后才能再种,这样才能保证出产的西瓜保持好口味。

据《无锡县志》记载,黄土塘早在宋代就已普遍种植西瓜,黄土塘西瓜个大鲜脆汁多,极为爽口,其形态极似慈禧墓中的“翡翠西瓜”,因此黄土塘西瓜近代开始又有了“翡翠西瓜”的别名。黄土塘西瓜的得名绝不是吹的——1953年就在苏南华东地区土特产交流会上一举夺魁,此后多次在各级西瓜品鉴会上获得第一名。如今,又开发了夏秋二熟西瓜和无土栽培西瓜,同样获得了成功。每年夏天西瓜上市季节,这里出产的本地西瓜虽售价较贵,仍供不应求。

每一垄瓜边都有一条深沟,以利于排水。一个有趣的说法是,黄土塘的瓜苗拿到邻村去种,就长不出同样香甜的瓜,这与该村具有独特的土壤有关,当地人称之为“铁血红泥”,也称“鳝血土”,田垄内处处可见这种黄褐色的泥土。“今年春天温度有点低,熟得有点晚了。”一名瓜农正冒着大棚内的酷热忙着除草。据现代土壤测定仪分析,此地的土化学成分确实有点与众不同,土壤内速效含钾量比周围地区高出20%-30%,而速效含钾量的高低与西瓜的甜度是成正比的

姚桐斌故居

一进村口,首先看到的是一块写着“千年古村”字样的大石头。黄土塘是一个仍留有晚清以来多种建筑形态的自然村落,该村在清初出过武状元吴虎臣,解放后又走出了“两弹一星”功臣姚桐斌。两人的旧宅和故居,近年来得到了全面修复。

入村的路蜿蜒平坦,一路看去,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街市样貌,也有晚清和民国时期的成片民居。有些破败陈旧的古朴,让这个古村落显现得苍老、安静又神秘。当地人介绍,这个村落长期以来一直是片繁华的街市,到现在还保留着传统的庙会。

折叠 编辑本段 古村旋律

刘莉

我赞同一句话:人的心智有时像一粒种子,被风吹醒。在现代工业社会熙熙攘攘的忙碌中,每个人都需要一刻的被唤醒——生活才显示出它平凡本真的涵义。你能记得是什么唤醒了什么,是一声鸟鸣、一句问候?或是一幅图画触动了你心底的柔波?还是无须远行,只是在家乡村旁的大树下或屋门前听一个旋律、那一刻的慰籍与充实,于是困顿、浮躁到了尽头,一个人醒了,感觉着世界的美好。

古村是人们自由安详的栖息地,是家的院落汇合成的精神乐土,延绵着历史的沧桑步履,令人向往。

在“和谐无锡之十大古村落”之一的黄土塘村,那个午后,我就被这座村子里的一种声音唤醒。车子停在锡山区东港镇黄土塘村民委员会门口,我们还看见了另一块颇具吸引力的挂牌——“无锡市黄土塘西瓜专业合作社”,共同致富的招牌生发着特色和魅力。顺着“千年古村”题刻的大石碑走入,视线所及,是一幢幢错落有致、崭新整齐的三层楼高的别墅,当你知道这是几年前村委以每栋五、六十万元集中建成给本村的村民居住时,你一定会对新农村的建设发展刮目相看。我们穿行在仍在完缮的、记录着“三百六十行”变迁的一组浮雕墙壁围成的街巷中,细细品味着画面上古代各行业的独特神韵,看着那些正在消失和已经消失了的行当,总有同伴因流连、逡巡而互相等待,这是一段让我们都觉新奇和独特的文化墙设计,以古朴又生动的民俗文化吸引着游览者的目光,让人在步入古街前有一次对先人生活细处的记忆铺垫,心理上也就因着这朴素的民风熏陶而有了自然的过渡。经过当年新四军歼灭30余名日寇的著名的“黄土塘战斗遗址”,那一树一石都记载着锡山人民当年的英勇无畏。然后我们就踏上了一条有着近千年历史、保存相对完好的黄土塘老街了。这是一处仍保留有明清以来多种建筑形态的自然村落,五百米,不是江南水乡特有的青石板路,而是黄石板铺砌的小巷,两侧是传统的江南民居。那前店后宅、连排林立的老屋,发散着旧时气息的低矮的民宅鳞次栉比。一些店铺门脸上还模糊可见旧时保留下来的商号名称或招牌,而大多数店铺现已是无招牌的,里面堆放着一些家私和杂货,邻里乡亲的,走东串西是这番便利,小商铺也不过是便民解急的一种形式罢,业已失去了旧时的目的性与繁华景。漫步古街,街上显得有些冷清。不过,我还是发现了一处让人难忘的热闹-----老街茶馆下午兼营着的老年书场一景。那是张家港评剧团的一场说书弹唱,听众竟然聚集了百多位村民老人。隔着两扇左推右拉的老式门,隔着干净明亮的木框窗,我看见二百平米的茶馆内老人们专注的神情、热切的目光,我听见台上弹唱女子发出的吴侬软语,其音也许不是如“百转春莺醉心荡魄,曲终人远余音绕梁”,但逢一高潮、满座倾倒的热烈氛围还是让旁观者称奇且惊喜的。吴韵声声传佳音。书场里的每个长条桌前都摆放着简单的茶水和茶点,在初冬冷清的街巷里,这里却是一派热闹的欢语与紧张的聆听,老人们脸上满足的、欣愉的神态,一种家有所依的满足,一种老有所乐的和谐唤醒与激发着你。感受到的那一刻,你情不自禁地被触动。黄土塘地处锡沙公路边,与苏州辖区内的沙洲相邻,这苏州方言的传统说唱艺术有着如此大的兴头,看看街上的宣传海报,村委组织并补贴一周两至三次的演出单,每位老人每次仅花费一元钱。书场内张贴的日程表上记载着十月来每场的人数,最多时有179位,而平均算来也超过一百的听众参与度,让人体会到吴文化的魅力和老人们不老的情思、丰富的生活。

书场隔壁,还有一个老年活动室,里面正有多位在习练书画的长者,有的正聚精会神地运笔描摹,有的则三两一组交头切磋,朴素的银发和随意的装束不掩他们精神追求的热情与满足。站在窗外,随参观的人们游走街头,我看着老人们的听书和书画、这一静一动的活动组合,这两相对应、互为映衬的文化生活场景,不能不从心底感叹:这是一幅多么优悠安谧的古街新貌图,又是一曲多么温情祥和的古韵旋律!

据介绍,作为07年江苏省文明村标兵的黄土塘正在申报全国文明村,近年来村级经济不断壮大,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如虎添翼。这是一个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5万元的村庄,村里对贫困户等弱势群体实行低保,失地农民实行地保,对老党员、老干部等还发放年度“尊老金”,老年生活能不乐悠悠?在这条近500米的古街上,还汇集着省级和市级4座文物保护单位,除老街本身以外,另有“吴家大厅”、“黄土塘战斗纪念碑”和“姚桐斌故居”,而市政府正陆续投资着两千万元为这条老街划出2万多平米的核心保护区,并计划于明年完成所有布展,正式对外开放。

参观完“两弹一星”功臣“姚桐斌故居”,我们又走进了烟雾迷漫的老街深巷,看见了距今已80多年的无锡最古老的剃头店铺。老人们满意自足的生活是一首无声的歌,昭示着仓禀实而聚人气的近代变迁。漫步古街,我们为现代农村发展的成绩而喜悦,也为传承百年欣欣向荣的家乡新貌而骄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怀仁”文脉长
江苏无锡无锡县商会旧址
无锡历史上的“巡检司”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七百二十四卷
值得收藏!太湖明珠无锡及各区县的来龙去脉
有关无锡的十九个知识!无锡的朋友,你们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