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他是“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的烈士!今天,纪念郭永怀诞辰110周年

1956年,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钱学森教授正在给学生们上课。当钱学森介绍到备受美苏航空界推崇的PLK方法时,他自豪地告诉大家:“P、L、K代表了三个人,K是中国人,他就是郭永怀。”台下顿时爆发出惊呼,因为在近代科学界的书本上,还几乎没有中国人的名字。

今天是郭永怀诞辰110周年纪念日

《国家记忆》与您一起回顾他的传奇往事

上世纪五十年代,郭永怀已是世界航空界冉冉升起的新星。也在此时,他了断了正迈向巅峰的科研生涯,离开美国,携妻带女踏上了回国之路。

深圳的罗湖口岸,郭永怀一家在此登记入关。这时,郭永怀收到了一封信,来信人是钱学森。 

永怀兄:

这封信是请广州的中国科学院办事处面交,算是我们欢迎您一家三众的一点心意!

老兄必定要填写志愿书,请您只写力学所。原因是:中国科学院有研究力学的最好环境,而且现在力学所的任务重大,非您来帮助不可。

我们拼命欢迎的,请您不要使我们失望。

 

这一年,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刚刚成立,它的所长就是郭永怀的师兄钱学森。力学所承担着国防科技最前沿、最尖端的研究项目,钱学森急切地盼望着郭永怀回来和他一起工作。就在抵达北京的第二天,郭永怀如钱学森所愿前来报到,一对挚友第一次在祖国团聚!

留学美国时,他们是亲密的伙伴和搭档,回国后,他们将再次合作。只是这一次,再也没有了轻松愉快的驾车郊游、野餐和家庭聚会,等待他们的将是一条无比艰辛的道路,他们将要倾其所有,与无情的时间赛跑。

就在这一时期,美苏的核军备竞赛愈演愈烈。紧张的国际形势与来自大国的核威胁,使得新中国作出了发展导弹、核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的“两弹一星”战略决策。郭永怀加入了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队伍,然而,更为重大的使命正在等待着他。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新中国一穷二白,电力的短缺成了国防事业最大的拦路虎。当时,高超声速风洞的耗电量惊人。在美国,一座大型风洞的耗电量可与一座中小型城市的耗电量比肩,这对当时的中国无异于天方夜谭,但如果没有风洞,那么导弹、人造卫星、超音速飞机乃至载人航天等高精尖项目都将永远不可能实现。

就在这时,郭永怀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建议,研究激波管风洞。但这一切还要从郭永怀回国前一年说起。1955年,钱学森踏上回国之路,郭永怀也即将度过回国前的最后一个学期。这段时间郭永怀却突然像变了一个人,一向只和算式打交道的他,开始频繁出现在一个从前极少涉足的实验室。当时,康奈尔大学的这家实验室专门研究一种时下当红的仪器,那就是激波管。这个激波管究竟隐藏了什么秘密,让郭永怀突然对它感兴趣呢?

新中国成立后郭永怀的妻子李佩曾经回国探亲,她将国内经济的困难告诉了郭永怀。于是,郭永怀在工作的同时,开始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技术奔走,很快他注意到了激波管。

激波管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将气体加热到几万度的高温,这样的高温,正好可以模拟高速飞行状态下的气流情况,而实验的耗电量却非常低。郭永怀敏感地意识到,这种耗电量极低的技术对于中国的国防事业将会大有用途。

等到回国时,他为中国带回了这项技术。1958年,中科院力学所率先成立激波管研究组,筹备建设激波风洞。郭永怀对他的学生们说:“如果能在十年内获得成功,对我国的航天事业将是非常有用的。”

经过八年的艰苦攻关,1966年,中国第一座大型高超声速风洞JF8激波风洞研制成功。也许是巧合,就在这一年,中国的导弹、火箭、人造卫星等重点型号飞行器陆陆续续进入攻关阶段,亟需大型风洞的检验,而JF8激波风洞在这时刚好赶上了急需。

俞鸿儒

中国科学院院士

所以我们提前十几年做,没有花多少钱,做出个东西,等到航天部着急的时候,我们能用了。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郭永怀既是人造卫星的设计者之一,也是激波风洞的开创者。这一天,郭永怀的预言实现了,他的未雨绸缪为国防的超越赢得了时间,而他已离开人世。今天位于四川绵阳的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是郭永怀于1968年筹建的,如今它已发展成为全亚洲最大的风洞群,中国几十年来几乎所有型号的新型武器、飞行器都经过这里的淬炼,然后才能列装部队。

现年90岁高龄的俞鸿儒,已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激波风洞领域的领军人物,在他的带领下,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第四代激波风洞已经成为美国等发达国家竞相效仿的对象。他至今记得六十多年前,当他以学生的身份第一次走进郭永怀的办公室时,郭先生对他说的那番话。

俞鸿儒

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说有人问他你回来,你就不会有科研成就了,他讲我根本不在乎这个,我只想给国家做点事。他还告诉你,你们好好干吧,你们也出不了成果,出不了大成果。你们搞好了,也许你们后面一代两代能出成果。

在中科院力学所,所长钱学森与副所长郭永怀的办公室,是两个相邻的房间。两人彼此了解很深,研究问题心领神会、十分默契。因为他们都是力学大师冯·卡门的学生,科技界将他们戏称为“冯·卡门兄弟”。然而,细心的人们逐渐发现,这对 “冯·卡门兄弟”在力学所同时出现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1956年,中国首个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随着导弹研制的深入,钱学森不得不离开了自己心爱的力学事业,他将这份沉甸甸的重担,交给了自己最信任的师弟郭永怀。

然而,连郭永怀自己也没有想到,不久之后,他也参与到一项秘密而重大的国家任务中,工作顿时变得异常繁重。可是,从师兄钱学森手中接过的力学所的重任,他始终没有丢下。

就在郭永怀的工作强度已经饱和的时候,他迎来了一生中又一重要的身份。1956年,中科院力学所招收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研究生。1957年,清华、北大由郭永怀主持开办了力学研修班。1958年,为了培养尖端国防科技人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郭永怀是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首届化学物理系的系主任。一时间,力学所、清华、北大、中科大乃至国防工业各科研机构,都出现了郭永怀教学的身影。课堂上有本科生,有研究生,还有很多是郭永怀的同事,大家无一例外都称郭永怀为“先生”。

起初,大家对郭永怀有些惧怕,因为他走在路上从不与人打招呼,而他的严格和严厉更是远近驰名。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教书时,他就曾把美国研究生骂哭,他对所里的研究人员更是很少表扬,而多是直言不讳的批评。

为了避免被郭先生批评,学生们都格外用功,一篇论文在交给郭先生之前都进行了反反复复的修改。可是,等再次拿到的时候,结果大大出乎他们的预料。

徐书轩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在稿子上用红笔写,密密麻麻地一张纸都是红字。

经郭永怀修改过的论文,往往红字比蓝字还要多。更令学生们惊讶的是,郭永怀提出的参考文献,很少只写书名,而是精确到某本书的某页某段。

到了论文发表的时候,学生们会不约而同地将郭永怀列为第一作者,但郭永怀每次都把自己的名字划掉。

胡文瑞

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说我回来就是为了培养人,他就做铺路石子,所以所有的文章郭先生都不署名。

在郭永怀看来,这些在艰苦的条件下投身科研的年轻人,正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事业需要几代人投入青春,投入生命。他们也许不会看到成功的一天,但工作需要从他们开始。

2018年12月5日,郭永怀曾经的学生从全国各地会聚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这一天,是郭永怀牺牲50周年。

曾经的青葱少年,如今都已满头白发。他们不仅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奉献了青春,更在为未来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人才。

时光回到1956年的那个冬天,刚刚回到祖国的郭永怀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周总理知道国内的生活条件与国外相去甚远,希望郭永怀能够多多提些要求。郭永怀听后显得非常腼腆,他说:“唯一的要求就是尽快投入工作,与钱学森他们相比,我已经算回来晚的了。”

多年后,钱学森听到这番话后动情地撰文写道:“郭永怀同志归国后,奋力工作。他做的比我要多得多。”

敬请收看今晚(4月4日)20:00

CCTV-4《国家记忆》之

《“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奠基国防

文字:王依依

编辑:晓龙

主编:姜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俞鸿儒院士:为了0.1秒的数据,这枚“闲子”蛰伏了50年
“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夫妇的传奇故事
我国两弹一星的获奖者都有谁?
我国研究原子弹的功勋科学家,每一位都是真国士,带你一起了解
他们何以能成为伟大科学家
一人能抵十个师的郭永怀,飞机坠毁遗体被烧焦,怀中的资料完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