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另一场“长征”:闽西三年游击战争

在罗步云就义处,林光芃讲述相关历史事迹。

东南网5月10日讯(记者李凌生 马悦 通讯员 林斯乾)1934年秋,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长征后,坚持在中国南方八省15个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同持续“清剿”的国民党军进行了顽强的游击战争。从艰难困苦程度来看,对于留守闽西苏区的红军将士来说,这场旷日持久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无异于另一场“长征”。

据《中央苏区军事史》记载,当时,中央苏区的游击区主要有三块:赣粤边游击区、闽西游击区和闽赣边游击区。红二十四师主力调至江西后,在闽西的红军部队仅剩下福建军区及其所属的十九、二十团,共4000余人,加上红八、九团河明光独立营等,不足7000人。

1935年4月,福建省委、省军区机关及部分红军部队突围时遭受重大损失。不久,陈潭秋、谭震林、邓子恢等率领红二十四师一个营的部队从江西突围到达永定,与张鼎丞领导的红军游击队会合,此时闽西红军游击队共3000余人。

当时,国民党在闽西南十几个县驻扎八个正规师,并在龙岩城成立了“清剿区”总指挥部。另外,还有各县的民团、铲共团等组成了一支庞大的“清剿”队伍,对闽西红军游击队发动了五次“清剿”。

另一方面,闽西各县分散在山区坚持斗争的红军游击队和地方武装被国民党军队分割围困,由于失去上级领导,互相联系中断,只能各自为战。红军游击队员为了生存下来,只能生活在山高林密的地方,像上杭境内的双髻山、障云岭、梅花山等,是闽西红军游击队的一个重要活动据点。

同时,国民党还实行移民并村,强迫小山村居民迁居到大集镇,以封锁群众和红军游击队员的联系;实行计口售粮、计口售盐,从经济上扼杀红军游击队;实行自首诱惑政策,颁发所谓的“自首自新条例”,引诱红军游击队中意志薄弱的战士。1936年8月13日,国民党第三师包围大岭下河莲塘村,制造了“莲塘惨案”。

然而,红色闽西的军民鱼水情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许多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将米豆、油盐及日用品源源不断地送给游击队。对于这一段历史,历经三年闽西游击战争的伍洪祥老人晚年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的部队在敌人残酷的‘清剿’重重包围下,往往是隐蔽在山窝里,天寒地冻,饥疲交迫。……在这样的情况下,人民群众只是压抑着自己的悲痛,哪怕自己忍饥挨饿,也要省出粮油食盐,冒着生命危险送到山上来接济我们。”

如同“淮海战役是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一样,红旗不倒的坚强堡垒也离不开千百万闽西儿女的拥护。一次,闽西革命领导人张鼎丞、陈茂辉等人隐蔽在永定金砂赤竹盘古山的一个山洞里,这个山洞距山顶约800米。山顶上驻扎了敌人一个排兵力,每天早晨敌人吹号出操,喊“活捉张鼎丞”的口号听得一清二楚。由于群众的掩护,张鼎丞在山洞住了十多天安然无恙。

1937年,中共领导人感慨地对前来延安汇报工作的闽西南军政委常委兼组织部长方方说:“你们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保留了这么多干部,保留和发展了部队,保留了20万亩土地,保卫了苏区广大群众利益,这是伟大的胜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张鼎丞的指南针
领导闽西三年游击战的“南方三杰”
三年南方游击战争的中心在哪里?或许与你想象中的不一样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苏区的3万红军结局如何?3年后剩下2千
读军史2:组成新四军第2支队机关的各红军部队和游击队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