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东南亚诸国中古时期历史大事典 东南亚诸国历史文化介绍
                  蒲甘王朝

  缅甸封建王朝。约在公元前后,缅甸就已出现一些奴隶制小国,其中有掸国、骠国等。从8世纪中叶起,骠国开始衰落,骠族逐渐被缅族人同化。9世纪以后,缅族很快兴盛起来,849年建蒲甘城,成为缅族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缅族国王阿那律陀(Anawrahta,1044—1077)统治时期,国势更加强大,基本统一了上下缅甸,其统治范围远达孟加拉湾和泰国边境,建立起缅甸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史称蒲甘王朝(1044—1287)。新王朝建立初期,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由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编订刑法,创制文字,笃信佛教,国势一度强盛。但由于宫廷贵族奢侈腐化,浪费国家资财,后期国势衰微。13世纪,中国元朝封建统治者派大军入侵缅甸,1287年攻陷首都蒲甘,缅王投降。14世纪初,缅甸人民驱逐元军,恢复独立,形成小国林立的封建割据局面,史称“战国时期”(1287—1531)。直至16世纪缅人在钖唐河上游建立东吁王朝,缅甸重新统一。

  东吁王朝

  缅甸封建王朝。东吁位于缅甸南部钖唐河流域,原属蒲甘王朝领地,居民多为缅族人。蒲甘王朝灭亡后,东吁正式建国,成为重新统一缅甸的中心。经过长期征战,在国王莽应龙(1551—1581)统治时期,完成了缅甸的统一,其版图包括上下缅甸和掸邦,东至印度支那和泰国北部的清迈,西到印度的曼尼普尔一带。此时期缅甸的经济、文化也得到发展,但因长期发动对邻国暹罗的侵略战争,开支浩大,人民负担加重,引起反抗。西方殖民主义者葡萄牙、荷兰和英国也相继入侵缅甸,在人民起义打击下,东吁王朝日趋衰落,1752年被新兴的雍籍牙王朝(Alaungpaya,1752—1885,缅甸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所取代。

  琅勃拉邦王国

  老挝的封建王国,亦称老挝王国。据传该王国是由法隆(Fa Ngoun, 1353—1383在位。一译范甘)于1353年所建,其领土由越南奠边府边境起,沿湄公河直达柬埔寨北部边境,西接泰国的清迈,东邻占婆,成为中南半岛的重要国家。国王崇信佛教,佛教建筑和艺术得到发展。15世纪越南强大之后,曾一度入侵老挝,老挝被迫向越南纳贡,国势逐渐衰落。16世纪以后,又先后受到暹罗和缅甸的入侵,沦为入侵者的属国。

  扶南

  柬埔寨古国,亦称扶南王国。我国古代对柬埔寨有多种称呼,汉时称为“扶南”,自隋朝到元朝称为“真腊”,元朝开始称为“甘孛智”,明朝时称为“柬埔寨”。因柬埔寨居民以高棉族为主,高棉亦译吉蔑,故常把古代柬埔寨国家称为高棉王国或吉蔑王国。据传1、2世纪已形成扶南国家。 3世纪初国王范师蔓(Fan Shih-man, 205—225)统治时,国势强大,兼并邻近部落,称霸海上,自称“扶南大王”。扶南和中国、印度等国保持着密切关系,商人、僧侣不断往来。中国三国时代东吴使者康泰、朱应出使扶南,扶南也派使者回访中国。印度文化对扶南也有深刻影响,5世纪初,扶南对印度各教派兼容并蓄。6世纪初,扶南盛行佛教,成为东南亚佛教中心和最强大的国家,其势力达到湄公河下游、泰国、缅甸和马来半岛北部。但由于国内阶级矛盾日趋尖锐以及统治阶级内讧加剧,国势迅速衰落,6世纪中叶被其属国真腊所灭。

  真腊

  柬埔寨古国,亦称真腊王国。真腊原为扶南属国,6世初兴起于湄公河中游一带,6世纪中叶(一说7世纪中叶)灭亡扶南,并领有其土地,成为东南亚的强大国家,曾遣使访问中国的隋、唐王朝。8世纪初,真腊发生分裂,形成南北两个王国:北方王国位于山区,中国史书称为陆真腊;南方王国濒临海洋,称为水真腊。8世纪末,水真腊受到爪哇夏连特拉王朝入侵,国王被杀,真腊王国瓦解。9世纪初,在真腊王国废墟上兴起强大的吴哥王朝。

  吴哥王朝

  柬埔寨封建王朝。吴哥王朝是柬埔寨历史上最强大的封建王朝,创始人为阇耶跋摩二世(Jayavarman Ⅱ,约802—850),据说他是真腊王朝国王的后裔,真腊国王被爪哇夏连特拉王朝处死后,阇耶跋摩二世被带到爪哇作人质,真腊丧失独立。8世纪末,阇耶跋摩二世返国后,为恢复国家独立而斗争,约在802年,开始营建新都,最后定都吴哥,直到1431年,习惯上称这段时期为吴哥王朝。12至13世纪是吴哥王朝最强盛的时期,经济发达,文化倡盛,并不断发动对外战争,其领土包括中南半岛的中部,北与我国南诏接壤,南至马来半岛东岸,东抵占婆和湄公河三角洲,西接缅甸,成为当时东南亚最强大的国家。吴哥王朝曾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寺庙,为后世留下了举世闻名的吴哥古迹。吴哥王朝对各地人民的残酷剥削曾引起接连不断的农民起义和被征服民族的反抗。13世纪中叶,泰国封建王朝强大之后,不断入侵柬埔寨,1431年攻陷吴哥。为摆脱泰国入侵的威胁,复兴后的柬埔寨,于1434年迁都金边。从此以后,领土日蹙,内有封建统治者争权夺利斗争,外有强邻入侵,国势渐衰。

  吴哥古迹

  柬埔寨吴哥王朝时期(802—1431)遗留下的古代建筑,亦称吴哥文化。吴哥原为柬埔寨封建王朝的首都,位于现在洞里萨湖之北的暹粒省境内,共有大小建筑物六百多座,其中最著名的是吴哥寺和吴哥城两组古建筑。吴哥寺,亦称小吴哥、吴哥窟或吴哥石刹,是12世纪用巨石建筑的寺庙。寺庙外墙宽八百米,长一千零二十五米,周围有壕沟环绕。寺的四面均有入口,主要入口是西门,门楼壮观,上立三塔。寺内为庭院建筑,庭院中心是高大的神坛,坛分三层,上有五塔,最高的一座塔位于最上层的中央,离地六十五米,其余四塔分布于第二层的四角。各层均有回廊相连,壁上有各种浮雕和装饰,内容丰富多采,既有神话故事,又有现实生活场面,造型栩栩如生,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吴哥古迹是柬埔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劳动人民的历史见证。据说,修建这座寺庙竟动用人工一千五百多万,费时八九十年。吴哥城,亦称大吴哥或吴哥通(“通”即城之意)。它是在旧王城的基础上于12世纪后期建造的,位于吴哥寺以北地区,占地九百公顷。中国元朝的周达观在1296至1297年间曾访问过柬埔寨,著有《真腊风土记》,详细描述了吴哥城的建筑。城墙四边共长十二公里,周围环绕宽大的护城河,有五座城门通向城内。城内有宫殿、神庙、宝塔等雄伟建筑,城外有三个巨大人工湖,建筑规模之宏伟,建筑技巧之精妙,也为世界古代所少有,因此,有人将吴哥古迹和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相并列,合称为东方四大古迹。1434年,封建王朝迁都金边以后,吴哥古迹一直湮没在密林草丛中,鲜为外界所知,直到1860年被学者重新发现之后,人们才又认识到吴哥文化的重要价值。

  暹罗

  泰国古称暹罗,或暹罗王国。泰国位于亚洲中南半岛中部,建国较晚,长期臣服于邻国真腊。约在12世纪前后,生活在湄南河流域的泰族和孟族人民,在反抗外族入侵斗争中,建立一些小国,其中较大的是泰族人建立的暹国和泰族人与孟族人联合建立的罗斛国。可能在14世纪中叶,罗斛国为暹国合并,称为暹罗王国,成为中南半岛的强大国家。在素可泰王朝(1238—1438)和阿瑜陀耶王朝(1350—1767)统治时期,暹罗的经济、文化得到了发展,同南洋群岛、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保持着密切的友好关系。印度的婆罗门教和佛教在暹罗占有重要地位。16世纪以后,经常受到缅甸和西欧殖民主义者的入侵,国势渐衰。

  素可泰王朝

  泰国早期的王朝。1238年,泰族各部在其酋长室利因陀罗(Sri Indraditya)的领导下,乘真腊衰落之机,赶跑真腊派驻素可泰地区的统治者,宣布独立,建立素可泰王国(《元史》称为暹国。1238—1438),首都素可泰城。王朝建立初期,领土较小,王权软弱,存在着浓厚的氏族部落残余。在该王朝第三代君主拉玛甘亨(Khun Rama Khamheng 1275—1317)统治时代,征服邻近小国,建成以湄公河中下游地区为中心的统一强国。拉玛甘亨不仅以武力建立了一个版图广大的国家,同时他还在吸收周围民族先进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改革,为古代暹罗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283年,拉玛甘亨召集国内文人学士,吸收、改造巴利文、吉蔑文,创立泰文,一直流传至今。此时还颁布了土地法、财产继承法和裁判法等,成为暹罗最早的成文法律。素可泰王朝还同中国、印度、锡兰(斯里兰卡)等国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据说中国烧制瓷器的技术和锡兰的小乘佛教就是在这时传入泰国的,使素可泰成为当时东南亚贸易和佛教中心之一。后因统治阶级广修佛寺,大兴土木,造成民力凋蔽,国势日衰。14世纪中叶,不断被南方新兴国家阿瑜陀耶所蚕食。1438年,完全被阿瑜陀耶王朝吞并。

  阿瑜陀耶王朝

  泰国的封建王朝(1350—1767)。14世纪初,素可泰王朝衰落之时,南方的乌通(U’-Tong)侯国逐渐强大起来。1350年,乌通王定都于阿瑜陀耶,号称拉玛铁菩提一世(Ramatibodi Ⅰ),正式建立阿瑜陀耶王朝。(阿瑜陀耶位于曼谷以北,今称犹地亚,因华侨称阿瑜陀耶为大城,故又称大城王朝或犹地亚王朝。中国史籍称它为“暹罗”或“暹罗斛”)。新王朝建立之初,不断对外扩张,1438年最后灭亡素可泰王朝,兼并其所有旧领地。为巩固新王朝统治,实行君主集权制,以省的建制代替侯国土邦,各省的统治者均由国王任命,直属中央。国王还制定一系列法律和实行“授田”等级制,把土地按不同等级分给贵族,剥削依附在土地上的农民。15世纪时,暹罗王国已进入封建社会,但仍保留奴隶制的残余。暹罗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巨大发展,并和印尼、越南、中国、日本的沿海城市保持着密切的贸易往来。14至15世纪,暹罗多次进攻真腊,给国内人民带来极大灾难。16世纪以后,受到西方殖民主义者和缅甸的频繁入侵,进一步加深国内矛盾,封建贵族割据称雄,人民起义此伏彼起,摇摇欲坠的阿瑜陀耶王朝终于在1767年被缅甸入侵者灭掉,使暹罗陷于四分五裂状态。

  室利佛逝国

  7至13世纪兴起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古代国家。室利佛逝(Srivijaya),意为“佳妙胜利”,中国史书称之为室利佛逝或佛逝,10世纪后称为三佛齐。有些外国学者主张三佛齐不是室利佛逝。7世纪以前,苏门答腊岛形成一些奴隶制小国,为掠夺土地和奴隶,各国间不断发生混战。7世纪时,室利佛逝国吞并南部小国末罗游,迁都巨港,后又迁至占碑,成为印度尼西亚古代的强大国家,其领土包括现在的占碑、邦加地区和马来半岛克拉地峡,并操纵着马六甲海峡的海运交通,成为东南亚海上贸易中心,中国、印度和阿拉伯等国商船均在这里停泊。当地出产的香料、樟脑等土特产品,远销亚、欧各国。国家从繁盛的国际贸易中征收商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室利佛逝国最强盛时,其势力远达印度尼西亚西部地区,除苏门答腊外,还包括西爪哇、马来半岛和加里曼丹西部。室利佛逝人民崇信佛教,最初是小乘派占优势,后来逐渐被大乘派所取代,成为当时东南亚的佛教中心,许多外国僧人到这里学习佛法。中国唐朝僧人义净赴印度取经,曾三次到达这里,居住多年,学习梵文,翻译佛经。室利佛逝国同中国保持着友好关系,两国僧人、使者和商人的往还,促进了两国间经济、文化的交流。13世纪后,室利佛逝国为新兴的满者伯夷王朝所灭。

  诃陵国

  7至8世纪后期兴起于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的古代国家(另说诃陵位于东爪哇或马来半岛)。一说即夏连特拉王朝。《新唐书》又称之为杜婆或阇婆。该国王族可能是来自南印度羯陵伽的贵族,在640年建国,多次与唐朝通使。据中国史书记载,674—675年间,国人推女子为王,号悉莫,威令整肃,道不拾遗,国内太平。国内盛行佛教,然而王族信奉湿婆教派,建有陵庙多处,祭祀湿婆神,是留存至今印度尼西亚境内最古的婆罗门教遗迹。8世纪后期,诃陵国被室利佛逝国所灭。

  夏连特拉王朝

  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上的封建王朝。一说即《新唐书》中的诃陵国。夏连特拉(Sai-lendra)意为“山岳之帝”。约在750年,夏连特拉王朝兴起于中爪哇(一说兴起于苏门答腊,然后扩张到爪哇),征服邻近小国,国势逐渐强大,其势力远达苏门答腊和马来半岛地区,成为南洋一带强国,并一度入侵中南半岛的真腊国家。该王朝崇信佛教,在中爪哇修建了许多宏伟壮丽的陵庙,其中最著名的是婆罗浮屠陵庙建筑。9世纪后期,由于本国人民的反抗和外族的入侵,夏连特拉王朝的统治逐渐衰落。

  婆罗浮屠

  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古代佛教建筑。“婆罗浮屠”中文意为“千佛塔”,是一座供奉佛舍利的塔形陵庙建筑,约850年建于中爪哇。塔分九层,外形呈阶梯形,下六层呈方形,共有四百三十二个佛龛,每个龛里有一莲座和佛像。在第一层至第五层的回廊墙壁上装饰着精美的浮雕,其中描述佛教故事的共一千四百六十幅,另外装饰性浮雕一千二百一十二幅,共二千五百平方米,谌称世界上最大的“石头画卷”。上三层为圆形,共有七十二个钟形小塔,位于中央的最上层是一座高七米的钟形大塔,每个小塔内有一尊佛像,整个建筑共有佛像五百零四座(一说五百零五座)。整个建筑高度为四十二米。全部建筑约用三十万块长方形石头砌成,底层石头每块重约一吨。在当时生产技术十分落后的条件下,完成如此巨大的建筑,充分显示出古代印尼人民的创作才能。夏连特拉王朝衰落之后,婆罗浮屠逐渐被火山灰和丛林所湮没,直到1814年才又被发掘出来,近几年经过大规模修缮,使这一古迹又重放光辉。

  马打兰国

  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上的古代国家。印度尼西亚历史上出现过两个不同的马打兰国家:①约807—1049年兴起于东爪哇的信奉婆罗门教的马打兰国家(一说八世纪兴起于中爪哇)。该国是由诃陵国统治者的后裔打败夏连特拉王朝以后建立的,国家最强大时领有东爪哇、巴厘、东加里曼丹和邦加。1049年分裂为戎牙路和谏义利国。②1582—1755年兴起于中爪哇的信奉伊斯兰教的马打兰国,也称为后马打兰国。 苏丹阿贡 (SultanAgung, 1613—1645)统治时代,经济繁荣,文化倡盛,国势强大,几乎统一整个爪哇,其势力扩大到苏门答腊的巨港、占碑和加里曼丹的马辰。当时对马打兰国威胁最大的是荷兰的东印度公司,苏丹曾两次派军进攻侵占今雅加达的荷兰侵略者,由于荷兰人装备精良,拥有大炮,未能取得胜利。后因统治阶级内部长期发生内讧,国势渐衰,被荷兰分裂为日惹、梭罗两公国。

  谏义利国

  1049—1222年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的王国。谏义利国是在马打兰国分裂的基础上建立的。1049年,马打兰国王以布兰塔斯河为界,将国土分为两部分,交给两个儿子分别统治,河东的王国称为戎牙路,比较弱小,河西的王国称为谏义利,比较强大。后来,谏义利国王同戎牙路公主结婚,两国又重新得到统一,统一后的国家,仍然称作谏义利。据中国史书载,谏义利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组织严密和拥有强大军队的国家,其领土包括爪哇东部和中部、巴厘、龙目、松巴哇及加里曼丹南部地区,与苏门答腊的室利佛逝国遥遥相对,成为当时印度尼西亚的两大强国,与阿拉伯、波斯、印度和中国等国家保持着密切的贸易关系。著名的爪哇古诗《爱神的被焚》和另一部爪哇古文学的名作《婆罗多战争》(此作品为印度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的改编本),为该国的文学名著。1222年,谏义利被新柯沙里国所灭。

  新柯沙里国

  1222—1292年印度尼西亚爪哇的王国。新柯沙里国的创立者是庚安洛(Ken Angrok),他出身农民,后来成了谏义利国的地方长官,1222年,他乘国王与僧侣们发生纠纷之机,起兵打败国王,夺取了政权。后来新政权将首都改名为新柯沙里(Singasari),这个名称后来一般用作该王国的名称。在葛达那加拉(Kertanagara,1268—1292)统治时期,先后征服苏门答腊的末罗游、马来半岛、新加坡等地,其势力远达加里曼丹和马鲁古群岛。1292年,谏义利国王的后裔一度夺取了新柯沙里国政权。同年,中国元朝派军入侵爪哇,当地统治者组织抵抗,取得胜利以后,创建满者伯夷王朝。

  满者伯夷王朝

  1293—1478年印度尼西亚最强大的封建王朝。又译作麻喏巴歇国(Madjapahit,或Modjopahit)。该王朝的的创建者罗登·必阇耶(Raden Widjaja,1293—1309在位)是反抗中国元朝入侵军的组织者,于1293年将元军逐出爪哇之后,建立新王朝,定都满者伯夷(今泗水附近)。新王朝建立之初,内争迭起,政权不稳,统治范围仅限于爪哇一地。后经过改革,建立起强大的中央和地方官僚机构,拥有强大军队,不断对外扩张。国王哈俺乌禄(Hajam Wuruk,1350—1389)统治时期,向东征服巴厘岛,向西征服室利佛逝绝大部分,向北控制了加里曼丹和马来半岛南部,基本上奠定今天印度尼西亚版图的基础。满者伯夷王朝统治时期,印度尼西亚封建制度最后形成,土地归国家支配,国王除征收土地税以外,还向人民征收各种杂税和徭役。国王除统辖内领(本土)外,还控制外领(属国)。满者伯夷不仅同邻国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等国保持着友好关系,而且同印度、中国、朝鲜、日本等国进行着频繁的海外贸易。印度尼西亚出产的香料和名贵木材远销世界各地。随着国内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特别是海外贸易的繁荣,形成许多沿海城市。由于国内的统一和经济的发展,14世纪时,封建文化也得到发展,文学艺术、陵庙建筑、皮影戏、雕塑等均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佛教、印度教同时流行,但从13世纪末期起,伊斯兰教逐渐从沿海地区传入内陆,改变了当地人民的宗教信仰。各地封建主为摆脱国王控制,掌握沿海贸易,经常利用人民群众的不满和伊斯兰教进行反抗,导致满者伯夷王朝的统治迅速衰落下去。1478年,首都被东爪哇封建主攻陷,各地封建主纷纷独立,建立许多小国,其中较重要的有东爪哇的淡目、西爪哇的万丹、苏门答腊的亚齐和马来半岛的马六甲等。

  淡目国

  1478—1582年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的伊斯兰教王国。淡目国(Demak)的创建人是罗登·巴达(Raden Patah),据传他原是满者伯夷王朝末代国王的后裔,被任命为国王的代表,长驻东爪哇的淡目,他乘国家衰落之机,利用伊斯兰教反抗国王,1478年建立伊斯兰教淡目王国。在其后继人统治时代,最高统治者取得苏丹称号,国家臻于强盛,进一步控制了爪哇沿海地带和龙目地区,并成为伊斯兰教在爪哇传播的中心。后因封建混战,国势迅速衰落,1582年为后马打兰国所灭。

  万丹国

  1568—1684年印度尼西亚西爪哇的伊斯兰教王国。万丹(Banten)位于爪哇西端,地当东西方海路要冲,中国、印度、伊朗、阿拉伯和埃塞俄比亚的商船经常集散于此,特别是葡萄人侵占马六甲之后,这里更成为南洋各国商人汇聚之地。万丹原来臣属于淡目国,1568年,当地封建主汉萨乌丁(MaulanaHasanudin约1552—1570年在位)摆脱淡目控制,建立独立的伊斯兰教王国。1596年,荷兰殖民主义者到达这里,遭到当地人民的强烈反抗。17世纪末期,万丹国内发生王位之争,荷兰殖民主义者乘机入侵,1684年万丹国沦为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属国。

  亚齐国

  16至19世纪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西北部的伊斯兰教王国。亚齐(Atjeh)位于苏门答腊西端,是马六甲海峡航道的要冲,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海上贸易必经之地,16世纪成为马来群岛一带海上贸易中心,当地封建主依靠强大的经济势力,乘满者伯夷王朝四分五裂之机,建立独立的伊斯教王国。该国强盛时,占有苏门答腊西海岸的全部和马来半岛的许多地方。当时西方殖民主义者已入侵印度尼西亚,亚齐曾多次进攻侵占马六甲的葡萄牙人,并利用英国和荷兰之间的矛盾,拒绝英、荷在苏门答腊西岸购买胡椒的请求,控制胡椒产地,成为长期保持独立和反抗西方殖民主义者入侵的重要国家。为了巩固自己的国际地位,亚齐同中国、印度、锡兰(斯里兰卡)等国保持着频繁的贸易往来和友好关系。1873年,荷兰发动亚齐战争,亚齐国灭亡,但当地人民反抗荷兰殖民主义者的斗争却长期坚持下去。

  马六甲国

  14至16世纪马来亚半岛的伊斯兰教国家。马六甲长期臣属于印度尼西亚的满者伯夷王朝,14世纪末期该王朝衰落之后,马六甲发展为独立的国家。一般认为马六甲国的创建者是拜里迷苏剌(Paramesvara,约1396—1414),他在马来人的支持下,很快把马六甲建成一个海上强国和商业中心,控制马六甲海峡的过境贸易。它长期保持着同中国的友好关系,明朝大航海家郑和多次访问过马六甲。该国统治者皈依伊斯兰教,成为东南亚伊斯兰教传播的中心。西方殖民主义者为了掠夺东方的香料,葡萄牙人于1511年首先占领马六甲,控制了马六甲海峡的航运,加重过境商船的税收,许多商人被迫转移到苏门答腊的亚齐和爪哇的万丹,马六甲迅速衰亡下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自1世纪以来每个世纪东南亚地区的头号强国列表
印度尼西亚版图变迁:从爪哇到印尼,如何成为世界最大群岛国家?
印度尼西亚历史的简介
为何大马和印度尼西亚有众多华人,却不是中华文化圈和佛教国家
蒙古南海战记|远征爪哇,被从背后捅了一刀,黯然离去
吴哥、贡榜、兰纳、满者伯夷:这些古国的历史你知道多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