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的清高与孤傲
       “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夫子的风骨跃然纸上。他不只是说说而已,也是这么做的。安贫乐道,乐以忘忧。
       虽然身后受人万世敬仰,但孔子的一生可以说是郁郁不得志的。他周游列国十四年,听起来好像很风光,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被拒绝和排挤的过程,并且一路上风餐露宿、颠沛流离,甚至有时候生命安全都无法得到保证。


       为了自己的信念,孔子即使在极其艰难困苦的境遇中,依然毫不受世俗欲望的诱惑,以坚守初衷为乐。颜回应该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了。孔子从不吝啬对颜回发出由衷地赞叹。因为在颜回身上,孔夫子看到了自己孤傲的影子。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他不只是在夸赞颜回,其实也是在自勉。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 十四年来,已经进入“知天命”之年的孔子,带着学生们,艰难跋涉于各诸侯国间,一路上备受冷遇,遭受着诋毁、谗言,甚至是羞辱和奚落。就连他的弟子们,也开始怀疑孔子的思想是否能为世所用。面对困顿,孔子始终不渝自己追求的“道”,在人生至暗的时刻,一如既往的乐观、坚定信念。     
       孔子不受重用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理想和春秋大乱时期的社会现状不相符合。春秋时期,礼坏乐崩,一切原有的仁义道德和社会规则都被打乱,没有谁会再去遵守所谓的仁义和礼制了。


       这一时期,大家信奉的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诸侯争霸,天下大乱。周王室早已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而诸侯的国政也被家族权臣所把持。所以,纲常大乱,弑君弑父之事时有发生。所以,孔子主张的君臣父子,仁者爱人,在那个时期就成了一句空话,一个遥远不可及的梦想。
       身处乱世,一个有作为、有思想的国君,也会很清醒地认识到,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生存是第一位的,空谈仁义,是不现实的。所以,各国国君都觉得孔子的思想很美好,但不合时宜,也是出于现实的考虑。


       子曰: “朝闻道,夕死可矣”。
      但如果认为孔子是罔顾现实、书生意气,那就错了。他对现实的残酷其实是有清醒的认知的,也是有治世之才的。以他的学识、声望、能力,博取富贵安身立命也不是一件难事。只是孔子义无反顾的肩负起了弘扬大道的责任,不想对现实妥协、为权贵折腰。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在茫茫暗夜的风雨中,孔子高举闪耀着人性光芒的微弱灯光,孤独而倔强地匍匐前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书五经之:《孟子》篇
为什么孔子的仁爱思想,在春秋时期不受欢迎?
孔子不会武功,还经常骂人,为何却没被砍头?连君王也拿他没办法
《中国文化史》讲义
李长之:孔子的矛盾是时代的矛盾
自由与限制:孔子的义命分立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