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教育改革中的两难问题

教育改革中的两难问题

作者:吴志宏

教育改革是当今教育界最热门的一个话题,从教育制度到学校管理,从课程设置到教学方法,各种各样的 新举措、新观念不断涌现。这一现象向人们清楚表明,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中,教育再也无法象过去那样维持 高度封闭、集中和统一的办学模式了,唯有改革才能使教育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然而,在教育改革的声浪中,我们却常常遇到另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改革措施是否应该大面积推广,颇 使人踌躇不定。原因是这些措施与过去的做法相比,很难说更为尽善尽美,也就是说原来的陈规和现在的新习 都各有利弊。这种现象使人想起医学界常用的一句格言:“是药都有三分毒。”改还是不改的两难问题,深深 困扰着教育界的每一个人。以下就是近年来教育改革中出现的几个两难问题。

    能力分班还是常态分班

    过去,很多中学采用能力分班的做法,即从某一阶段开始,通过某一次的考试,然后根据成绩好坏,将学 生分成快班或慢班,以实施所谓“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现在,一些地区鉴于能力分班的种种不足,开始倡 导常态分班,由此引发能力分班与常态分班得失利弊的两难问题。
    能力分班之利在于班级学生程度整齐,有利于教材的选择和教学进度的把握,施教较为容易;快班的学生 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和课程,慢班的学生心理压力也有所减轻;学生管理较方便;教师及快班学生的家长较欢迎 ;教育质量高,符合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原则。
    能力分班之弊在于教育机会均等的教育理念落空,快班的学生因以升学率为唯一奋斗目标,学习压力大大 增加;慢班的学生由于各方期望值不高,容易导致自暴自弃,失去学习动力;学校资源(包括师资、教学设备 )向快班倾斜,形成分配上的不合理;家长纷纷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游说,试图将子女送入快班,为学校行政工 作带来不必要的烦恼,不符合“面向大多数”的教育原则。
    常态分班之利在于符合教育机会均等的教育理念;学校教育资源分配较合理;学生之间竞争压力减少,容 易形成互帮互学的风气,有利于差生的进步。
    常态分班之弊在于好中差学生聚集一堂,施教困难;影响升学率,教学标准降低;好学生潜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差生实际上也照顾不到;教学评估难度加大。

    百分制记分还是等级制记分

    最近一个时期,烟台、鞍山、上海等地区的部分学校纷纷摒弃百分制记分法,改用等级制记分。一些人认 为,采用等级制记分,可以防止学生片面追求分数,避免学生的失败情绪。两种记分法孰优孰劣,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
    百分制记分之利在于评价制度上较客观公正,能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利于高一级学校选拔 学生;教师较容易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一定作用;校领导对教学的监控功能较能得到 发挥。
    百分制记分之弊在于评分方法过于严格精细,客观上导致认识领域的评价比重过大,其他非认知领域的评 价成为点缀;容易形成分数竞争,助长了“应试教育”的发展;某些层次段的评价不够科学,如60分和59分的 差别在统计学上并无多大意义,但确实可以决定升级或升学命运;批分烦琐,占用时间太多。
    等级制记分之利在于扭转了单纯评价知识水平的倾向,有助于推广素质教育;为学生行为习惯、情感、个 性发展等方面的评价创造了条件;较易操作,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淡化了分数竞争,学生对考试的心理负担减轻。
    等级制记分之弊在于评分方法过于粗糙,难以精确反映学生的学习缺陷;在升学考试中无法选拔学生;容 易导致学生动力不足;班级间和校际间的横向比较难以进行。

    小学升中学择校入学还是就近入学

    在各种教育改革的新举措中,小学升中学一律废除择校入学,实行就近入学,应该算是比较大胆的举措了 。围绕这一改革的争论也是此起彼伏,很有点使人左右为难的感觉。
    择校入学之利在于考试择校一般家长能接受,认为较为公平,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由于择校往往 需交纳部分费用,客观上弥补了教育经费之不足;进入中学后学生程度较整齐,有利于中学教学;重点中学的 优势能得到充分发挥。
    择校入学之弊在于分数挂帅,升学第一,助长了应试教育;一张试卷定命运,评价方法上有缺陷;加重了小学生的学习负担,不符合教育机会均等的理念;薄弱学校本来条件就差,再加上生源差,质量更无法保障。
    就近入学之利在于符合义务教育法的要求;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有利于在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 提高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较能体现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
    就近入学之弊在于学校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不平衡,好的和差的学校反差过大;家长为使孩子进好学校, 采用“迁户口”、“托关系”等种种非正常手段,客观上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的蔓延;进中学后学生程度不一 ,给中学教学带来不便;重点学校的教育质量受到一定影响。

    初、高中挂钩还是脱钩

    解放后,我国是一直允许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和完全中学并存的。到了80年代中期,有些地方将部分中学 ,尤其是重点中学的初、高中脱钩,然而实行了一段时期后,不少已脱钩的高级中学又重新恢复招收初中生。 近几年,上海等地的教育部门通过行政手段,规定重点中学初、高中一律脱钩,办成清一色的高中。几经反复 ,于是又引发了一个两难问题,初、高中挂钩好还是脱钩好。
    初、高中挂钩之利在于中学6年一贯制,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学校教学和管理工作有一定的连贯性,组 织起来较容易;教育质量较高,有利于向大学输送好的生源;教师对学生比较熟悉,利于学生的跟踪培养。
    初、高中挂钩之弊在于由于完中条件较好,很多是重点中学,因而助长了“择校生”、“乱收费”的现象 的产生,对推广“就近入学”制度不利;普通初级中学与完中的差距难以消除;小学生竞争压力难以缓和,学 习负担过重。
    初、高中脱钩之利在于能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因重点中学制度引发的诸如“择校生”等不良现象;有利于推 广就近入学制度,小学生的竞争压力明显减轻;由于政策上不再向重点中学倾斜,客观上有助于改进薄弱学校 的工作。
    初、高中脱钩之弊在于中学教育质量受到影响,特别是重点中学原有的优势会被削弱;学生在校时间较短 ,学校不易形成良好的校风;小学生的竞争压力减缓,但初中生的竞争压力增大;不利于对学生的跟踪培养。
    上述问题仅仅是教育改革中出现的两难问题中的一部分,类似这样的两难问题还很多,如大到是实行精英 教育还是实行大众教育,是保留重点学校还是取消重点学校,是多发展普通高中还是多发展职业高中;小到是 取消升学考还是保留升学考,是学校组织集体补课还是取消补课等等。差不多教育上的每一项改革,在其起步 的同时,就会立即遇到这类的两难问题。这一现象反映了什么?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改革的一些内 在特性。
    第一,教育改革并非都是以一种绝对“好”的模式代替另一种绝对“不好”的模式。在很多情况下,是以 牺牲原有模式中一些“好”的东西为代价,来换取新模式中另一些“好”的东西的,有时甚至很难说新模式中 的“好”就一定胜于旧模式中的“好”。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能在一种新措施提出来的同时,为了证明其正确 性,就将原有的东西贬得一无是处。正确的态度应是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既看到改革所带来的好处,也要看 到改革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样才能对改革有一个全面清醒的认识。
    第二,教育改革不能光有崇高的理念,还要有实际的条件。崇高的理念与实际的条件之间毕竟有一段距离 ,把崇高的理念转化为实际可行的方案并不容易。教育机会均等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基本教育理念之一,为了实 现这个理念,我们可以提出很多改革措施,如淡化重点中学,学生常态分班,取消升学考试等等。但我们也要 看到,重点中学、能力分班、升学考试等之所以长期存在,是因为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它们确实有着存在 的基础;如果这个基础今天依然存在,那么即使有了崇高的教育理念,教育改革的推广仍会困难重重。譬如说 ,在薄弱学校没有较大改善的情况下,硬要去推行就近入学制度或初、高中脱钩,那么这种改革就很难收到预 期的效果。改革需要有崇高的理念,但更需要有对实际条件的清醒认识。
    第三,教育的基本特点之一是没有绝对完美的教育形式。自古希腊的贤哲们起就为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更好 争执不休,直到今天也讨论不出什么名堂来,这就犹如人的个性是丰富多彩的一样,教育的个性也是丰富多彩 的。所以,教育应该允许多种形式存在。不能一提改革,就非搞一刀切不可,似乎不这样改革就不彻底。最好 的改革方式不是通过行政手段一刀切,而是允许尝试,自愿选择。一旦新举措的好处明显显示出来,自然就会 有更多的学校甘心采纳。一刀切的做法,很可能会引发比改革前更多的矛盾,甚至葬送整个改革的成果。
    第四,教育改革宜“稳妥渐进”,不宜“大刀阔斧”。教育改革成功与否,归根结底不是靠各级教育行政 官员,不是靠校长,而是靠广大教师。当广大教师尽职尽力按“传统”方式得心应手地进行教学,并没有感到 这样做有什么不对的时候,大刀阔斧式的改革只会引起他们的反感,他们会列举原来做法的许多优点,就象前 面所分析的那样,以此抵制新措施的落实。在这种情况下,改革还有多大意义呢?相反,稳妥渐进的改革,耐 心的说服教育,配之以改革成果的充分显示,教师中的改革阻力就会大大减少,改革就容易取得预期的效果。
    第五,很多的教育改革,理念是对的,政府是支持的,教师也是乐于实行的,但就是推行不下去,即使推 行也是障碍重重,最终转了一圈又回到老路。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形,症结很可能是配套措施跟不上。譬如说, 要使家长放弃择校要求,政府首先应该改革办学条件,提高一般学校的办学质量,以尽可能消除学校间的差异 。缺少了这一配套措施,就近入学的改革就难以推行。今日的学校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 ,如政治、政策、经济文化、社会舆论、家长传统观念等等。这些因素互相牵制,极大限制了教育改革的顺利 推行。看不到这一点,或是看到了这一点但没有花大力气解决,改革是不可能取得彻底成功的。
    世界上没有永远不变的教育制度,为使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必须进行改革。然而,教育 的改革又是那么复杂和艰巨,几乎每一项教育新举措的出台,在克服了原有做法不足的同时,又带来了新的不 足,由此导致了教育改革中的两难问题。分析这些两难问题,并透过这些问题认识教育改革本身的内在特性, 可以进一步加深我们对整个教育改革现象的理解,促使教育改革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校分快慢班,符合因材施教,还是破坏教育公平?
【原创】偏见(之六)
潘顺安 | 我的1997(纪实散文)
南戴河中学课程实施方案
分层次教学下选课走班制 简介及选课指导
每月按成绩分班是以教育的名义反教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