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贵为北宋三朝元老,一生“相三朝,立二帝”,历史上却很少提及

  



北宋仁宗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韩琦回到故乡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在府署后院建书房宅院即“昼锦堂”。建好后,韩琦请好友欧阳修为之作记,欧阳修将《昼锦堂记》完稿后交由韩琦看。大文豪欧阳修在“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两句中间增加了连词“而”,改为“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韩琦看后拍案叫绝。此事成为当时的文坛佳话。

  



欧阳修在《相州昼锦堂记》中开篇则说:“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韩琦把自己的书房定名为“昼锦堂”,反其意而用之。韩琦一生“相三朝,立二帝”,在宋仁宗晚年再次入掌朝政,力赞无子的皇帝立嗣,成为宋英宗和宋神宗顺利继位的顾命元勋。

  



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生,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康定元年(公元1040)正月,他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人称“韩范”。韩琦以文臣身份统兵,当时,边疆流传一首歌谣: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韩琦的一生可以说是“文成武就”,其家族称得上北宋第一家族。明人谢肇淛在《五杂俎》中提到:“人有死而为阎罗王者,如韩擒虎、蔡襄、范仲淹、韩琦等,皆屡见传记。”

  

韩琦和范仲淹齐名,人称“韩范”。《宋史》记载,范仲淹是习惯勤俭的人,生活简朴。而韩琦则喜欢奢侈的生活,在家乡建造了高调华丽的宅院,从各处挑选窈窕多姿的女子,为自己唱歌跳舞。很多人常常以此做文章来抨击韩琦的行事作风。韩琦为什么会遭受一些负面评价?有史学家说,或许与韩琦贪慕奢华的生活、轻视武将的地位、抵制王安石的变法有关。

  



读过《古文观止》的人或许都不陌生《昼锦堂记》,但《昼锦堂记》这块碑刻在安阳大家却知之者不多。在河南省安阳市安阳老城区东南隅乔家巷与东南营东街路口东北角,是北宋名相韩琦在故里的府邸(现称韩魏公祠)。现仅有大门、三门。清代庚子事件后,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从西安返京路过安阳,拜谒韩王庙时题写了“器博道宏”和“适时济物”匾额。

  



三绝碑,昼锦堂记碑,世称“三绝碑”。原碑刻于北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由相州知州赵良规所立。碑文为楷书,18行,每行39字。由宋代书法家、参政事欧阳修撰写,书法家、一代绝手、礼部侍郎蔡襄书丹,尚书刑部郎中邵必题写碑额,故称“三绝碑”。

  



《昼锦堂记碑》是蔡襄大字楷书的代表作。为了表示对当朝重臣韩琦的敬重,蔡襄在创作过程中别出心裁将每个字先写10个,择最佳者拼合,故《昼锦堂记碑》又叫“百衲碑”,被宋人称为“本朝第一”。

  



昼锦堂是宋代三朝宰相韩琦任相州知府时,在州署后院修建的一座堂舍。原址在高阁寺一带,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彰德知府冯忠移迁至老城东南营街。当时建筑秀丽幽雅,为全国四大园林之一。元大德二年和清康熙三年,均曾重修。1968年,正中大殿(即昼锦堂)被火焚烧。“昼锦堂”这个堂号取自于《汉书·项籍传》“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句,反其意而用之,故名“昼锦堂”。

  



《昼锦堂记》碑,高2.73米,宽1.21米,厚0.27米。因碑阴有司马光《北京韩魏公祠堂记》,故此碑又称“四绝碑”。原碑刻毁于战乱,现存石碑为元代依原拓片重刻。上部为椭圆碑首,上刻“昼锦堂记”四个铁线篆书大字,碑文为楷书竖行,下部因时久风化斑蚀不清。昼锦堂中最为著名的景点是号称“三绝”的昼锦堂记碑。碑文拓片,曾赴日本展出,备受青睐。(王建安  摄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宋宰相韩琦书法【信宿帖】浑厚朴拙的颜体
安阳韩魏公祠
书法空间——宋
寻访昼锦堂
宋《韩琦碑》楷书
好文章,大抵是逼出来的 作者:卞毓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