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别让毕业生只剩下迷茫|来点小清新
点击上方“麦可思研究”关注我们吧!

阅读推荐:就业


当毕业生被贴上名校的“金字招牌”,是否就意味着前途光明?卸下“学生”的身份,生活是否能如预想中那般顺畅?如何使毕业生不迷茫,这也应当是教育应尽的职责。


迷茫的“天之骄子”

  伴着如心灵絮语般的主题曲“The Sound of Silence”(《寂静之声》),在长达90秒的长镜头特写中,新毕业生本杰明·布拉多克(下文简称“本杰明”)木然地任由平步电梯缓缓将自己带离机场。因从大学回到熟悉的家乡而产生短暂欣喜之后,他的眼神变得忧郁、迷茫。

  按理说,本杰明应该是朝气蓬勃、兴高采烈的——作为名校毕业生的他,成绩优异,获得了“海平翰奖学金”;社团表现突出,能武能文:“越野队队长、辩论会会长,大三时成为校报副编辑,大四成为总编……”众人眼中的“大明星”却为何忧心忡忡?在父亲追问他为何不愿见专为庆祝而来、直呼“感到骄傲”的客人们时,本杰明终于给出了答案:“我只是担心我的将来”,“我想要……与众不同”。


不愿提及的大学教育

  想要与众不同却不知从何入手的本杰明,颇有象征意义地只是日复一日在家里的游泳池中漫无目的地漂来漂去。他在父母的朋友、看着自己长大的罗宾逊太太“激将”之下,竟与她展开了婚外情。而这原是与父母的培育、学校的培养相悖的,正如本杰明在影片中的台词:“他们为我创造了很好的生活,他们的儿子应该比这有出息”。虽然意识到了“这样做极其不对”,但毕业以来的迷茫和无用感让本杰明充满叛逆的冲动,他后来对罗宾逊太太的女儿——伊莲的倾诉很好地解释了这一行为:“自毕业后总有一种强迫自己始终表现粗鲁的感觉。

  与罗宾逊太太毫无交流地偷情一段时间后,本杰明建议找个话题“改变一下气氛”。于是,罗宾逊太太让他谈谈大学生活。本杰明旋即抱头往床上撞,一副“往事不堪回首”的模样。罗宾逊太太主动提出谈谈艺术,却说自己“一点儿都不懂”。当本杰明问她大学时主修什么专业时,罗宾逊太太黯然给出了答案:

  “艺术。”

  “那我猜这些年你差不多对它失去兴趣了吧。”

  “差不多吧。”

  然后是一片沉默。

  看似矛盾重重的对白,抛给观众一连串问题:为什么他俩都不愿谈起自己曾经接受的高等教育(从片中情节可以推测出,那在很多人眼中已经是非常风光的名校经历)?“生活”开始后,他们所接受的教育退居到了何处?为什么原本引导人兴趣的教育,却使他们逐渐失去兴趣?


无法挣脱的迷茫

  本杰明在家人撮合下,与罗宾逊太太的女儿、正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上大学的伊莲约会。他在气哭伊莲后讲出了自己真实的想法:“你是长久以来我第一个能忍受在一起的人”,“我的一生就是浪费,一无是处”。——很难想象,一个新毕业生,此前的经历仅止于接受教育而已,别人眼中的光明前途还未开始,自己竟已打下“浪费”、“一无是处”的烙印。

  本杰明爱上了理解他、相信他的伊莲。但由于与罗宾逊太太婚外恋的戳破,即便本杰明跑到风景如画的伯克利校园赢回了伊莲的芳心,依然面临着罗宾逊夫妇的坚决反对。伊莲在压力之下被带走匆匆嫁人,本杰明则疯狂找到伊莲婚礼已经结束的教堂,抢走她并用颇具象征意义的大十字架将阻挠、咒骂他们的所有人锁在教堂里,逃向外面的世界……

  出乎意料的是,本杰明和伊莲跳上缓缓离站的公交车后,一个长镜头意味深长地表现了两人的神情变化——从最初交替的、短暂的兴奋欣喜,到长时的安静茫然,独独缺少完美结局中应有的拥抱和亲吻。

  或许可以这样来理解如此意外的结局:他们也许并没有真的准备好了结婚,名校毕业生与在读生的叛逆行动结束之后,面对生活,依然是迷惑。以19世纪英国著名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的话作结,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为完满生活做准备,应当是教育应尽的职责。”


历史背景链接

  《毕业生》拍摄于20世纪60年代末,当时正是美国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张时期。这一方面是由于1944年生效的《退伍军人权利法案》使得大量退伍军人迈入原本根本没机会进入的大学门槛:1940年时,美国共有约16万人取得大学学位,而在法案实施后的1950年,美国大学毕业生数已接近50万。总的来说,该法案使得共约220万二战退伍军人进入大学读书,此外还有约350万就读职业学校。另一方面是受二战后“婴儿潮”的影响。

  二战后,远赴战场的男人们解甲还乡,开始组建家庭、生儿育女。从1946年至1964年,美国出现史无前例的生育高峰,约有7000多万人出生,占当时总人口的近1/3。到60年代时,这些“婴儿潮”出生的孩子们陆续到了该上大学的年龄,相当大一部分产生了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主要在这两个因素的作用之下,短短一二十年里,大批学生涌入大学。入学规模的激增让美国一些大学的容纳力几近撑到极限,培养中所暴露的问题越来越明显。由于高等教育规模如此之大,大学变得与许多人、许多家庭息息相关,越来越多的律师、医生、科学家、中小学教师等“社会脊梁”出自大学,公众(尤其是掌握语话权的群体)越来越关注高等教育,原先只管慷慨解囊的政府也意识到国家承受不起高等教育失败的恶果。同时,越南战争引发了一场范围广泛的对公共治理原则的重新检验,也引发了人们对大学在社会中作用的探索与思考。要求大学在效率和质量等方面向外界作出说明成为日益强烈的呼声,多数州开始收集和报告有关学生入学、学位授予、财务、院校绩效等方面的信息,“大学和教授从被敬畏的对象开始逐渐沦为被问责的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影片中对大学教育的诘问正是当时美国社会声音的传达。


版权所有,任何媒体或公司转载须经许可。

温馨提示

点击右上角“三个点”→发送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精彩没读够?没关系!

1.就业蓝皮书;2.新生;3.学生事务;4.教学教务;5.招生宣传;6.就业;7.调查

回复关键词或相应的序号即可获取相关文章,精选好文给你好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经典影片】《毕业生》里的所有秘密
看懂这部禁忌片,就是成年人了
迷茫后的清醒——《毕业生》
听一听北大卖猪肉校友陆步轩“演讲”
告诉自己要告别迷茫
【分享】2015年名校毕业生都去哪儿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