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一位唤起人类关注自身记忆与命运的人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他唤起了对最不可捉摸的人类命运的记忆,他的作品捕捉到了二战法国被占领期间普通人的生活。
——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在阅读法国文学的路途中,《小王子》给了我一个新的开始,而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则让这份坚定的信念走得极为地缓慢。

不得不说莫迪亚诺的文字是一个深邃的迷洞,他带你进入一个记忆的边角,去雕磨那似曾相识却无法拥抱的回忆。回忆与寻找成了他的文学主题, 也让他的文字对我来说,既充满着魅力,也流露着迷思。

在阅读之中,你会不知不觉被他的回忆所困扰,被碎片化的叙事所煎熬,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没有一个既定的结尾,没有一个中心化特点鲜明的人物,故事和故事中的人物在他那里被有意或无意地弱化,反而是一种反复不断地追忆与寻找,从而在阅读的过程中去达到一种探寻人类记忆与命运的体验。

因此,阅读莫迪亚诺的书能让我明白,阅读小说不是简简单单地读一个故事,而是从作者的文字中读出他观看世界的角度,从构思和行文中察觉出作者的创作风格,以及作者通过文字渴望书写的情怀。

要想了解一个作家他观看世界的角度,首先得了解他的成长环境,正如莫迪亚诺他自己说过,一个作家出生的时间和他童年的成长环境是他一生的标记。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1945年7月30日出生于巴黎的一个富商家庭。父亲是犹太人,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走私活动,战后在金融界工作,母亲是位比利时籍演员,他有个哥哥但不幸早逝。小时候他长期不和父母住在一起,而是和一些他根本不了解的父母的朋友住在一起,辗转于不同的地方。当时的法国正处于被德占领时期,人们生活在巴黎却时刻想要忘记这个地方,至少只要记住日常的细节,那些展现了他们所幻想的与和平岁月并无差异的生活点滴。伴随莫迪亚诺成长的同时代的法国人,他们不愿意回顾那段被占领的历史,面对后人的追问也是避而不答,好像希望能把那段黑暗的时光从记忆中抹去,还有隐瞒一些事情,不让下一代知道。所以在莫迪亚诺向上一辈人追问往事时,他得到的往往是只言片语或者是一段无言的沉默。然而他明白,正是那段记忆让他们如此这般困苦,也是那些不可言说的回忆让尘封的岁月在他眼里看来是如此的真实,如同亲历。

这些童年的记忆后来导致了莫迪亚诺在文学上试图用文字来解答记忆与命运之间的关系,通过写小说的形式来解决这些迷惑,运用故事的模式和想象力把一些零散的线索和碎片化的记忆链接起来,还原成一个接近原始般的本来面貌。

1968年他发表自己的处女作——《星形广场》,并一举成名。随后的4年间,他陆续写出了《夜巡》和《环城大道》,这三部被法国文学界誉为“占领时期三部曲”。

《星形广场》通过一名犹太裔法国青年的故事,反映占领年代法国社会底层的生活和犹太人的困境。《夜巡》描写的是既为盖世太保卖命,又为抵抗运动组织效力的双料间谍,在两面夹逼下最后走上了绝路。《环城大道》讲的是由一张发黄的旧照片勾起叙述者对往事的回忆,他重新回到占领时期兵荒马乱的年月寻找失踪父亲的故事。莫迪亚诺在小说中为读者描述了二战时德国占领期间的晦暗往事及其岁月痕迹,他以极其新颖的文笔和离奇荒诞的叙述风格,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那段历史背景下法国人生存命运的坎坷和作者对那段往事的真挚体验。


青年时期的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占领时期三部曲”的成功让莫迪亚诺迅速成为法国文学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但随后陆续出来的作品,虽然有的荣获奖项,但因小说主题空乏、情节碎片化和人物片面化、描写手法单一等问题,难出佳作。

探其原因,是当时法国文学正受着“新小说”派潮流的影响。那时的法国文学被20世纪50、60年代异军突起的“新小说”派、存在主义文学和荒诞派小说戏剧三分鼎立,而“新小说”其势尤盛。莫迪亚诺作为刚入文坛的新人也深受这股潮流的影响,还未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所谓的“新小说”派指的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主张放弃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形式,进行新的写作尝试的文学流派。这些“新小说”作家在写作中力图打破情节、故事的单线性时间顺序,并且淡化人物的心理感觉,不再依赖单线性叙述模式和引人入胜的情节推动。新小说派提倡与巴尔扎克、司汤达等传统文学大师脱裂,他们的小说更像纯粹的风格练习,或是无动机的文字游戏,尽管其中仍然有戏剧性和生活经验,但却放弃主观叙述创作的想象力,从而转向对事物细节的描写,不夹杂任何主观性。新小说在无形之中也就抛弃了传统小说给予读者的阅读愉悦。


法国新小说派代表人物合照,摄于1959年

反观莫迪亚诺前期的小说,就能深刻感受到新小说对莫迪亚诺有着一定深远的影响。但是他没有完全照搬新小说的一套,试图想借用新小说关注现实的优点发展出自己的风格。

在后来的创作中,莫迪亚诺逐渐探索出了自己的风格,他着重描写的是都市人在重压状态下对自我的追寻。他笔下的主人公不再是具体的有着鲜明特征的人物,而是记忆。同时,他也借鉴了侦探小说中固有的悬念感,让读者自己在阅读中把碎片化和影像化的情节内容拼凑起来,去试图找到人物命运的一个完整性,这样反而让读者陷入到一种记忆的割裂和回忆缺失的惆怅体验中来,弥补了情节和人物不丰满的缺失,提升了小说主题意义,这也是莫迪亚诺不同于新小说派的地方。

莫迪亚诺后期的《暗店街》、《缓刑》、《八月的星期天》、《地平线》、《青春咖啡馆》等,都无不体现他独有的创作风格。

既然一个作者已经拥有了一个观察世界的角度,有了特有的创作风格,那么他想通过文字表达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怀呢?而这个情怀又是如何在他笔下体现的呢?

关于莫迪亚诺的情怀,正如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对他的颁奖词中所说的——“唤起了对最不可捉摸的人类命运的记忆”。这里的记忆是一种特殊的记忆,不是单方面的默认或可有可无的存在,它是人类试图从往昔中捕捉一些隐匿的、未知的,几乎在地球上没有留下痕迹的零零碎碎。在追忆中逃离时间的流逝,独自去探明一段生命轨迹中那片早已朦胧的世界。

“我的过去一片朦胧”——这是莫迪亚诺《暗店街》开篇的一句经典开头,也是当下都市人的真实写照。城市的构建让人们追寻更加快速的生活而无法停驻,然而我们的记忆也随着城市一起被时间所改造,曾经的触景生情变得模糊不堪,曾经的美好年华被定格在相框里摆放一隅。时间给予人类记忆,时间也在改造着人类的记忆。莫迪亚诺中描写的人物都处于一种朦胧的模糊状态,这种模糊是现实状态下造就的模糊,只有在追忆中才能慢慢清楚地看清自己。

追忆是痛苦和不可预知的过程。记忆远不如它本身那么确定,始终处于遗忘和被遗忘的持续的斗争中。在被割裂和缺失的双重夹击下,追忆往往让人感到痛苦与无奈。在小说中,莫迪亚诺用直白、简练、短句式的语言尽可能地减少作者主观情绪对读者阅读的干扰,达到追忆的朴素和真切。通过叙述上站在主观回忆的角度,巧妙地利用平实叙述和适度留白的写作手法,完美地做到了所写即是所忆的创作目的,因此那些记忆缺失和个体缺席导致的记忆的痛苦和无奈感,让读者在阅读时感同身受。

人类所追忆的仅仅是我们能够拾起的历史碎片和可以触摸到的断裂痕迹,而那稍纵即逝不可逆转的光阴则让人类无法在回忆中清楚地理解自身的命运。在这方面,莫迪亚诺像一个文学摄影师,你每打开他的一本小说如同打开一本摄影集,情节和人物在这里变成一张张照片和一段段影像。然后他用手时而指指这里的风景和建筑,时而指指那里出现的人物和场景,他会绘声绘色把他拍到的东西一五一十的描绘给你听。但当你眨巴眼睛渴求地望着他,问之后的故事怎样、人物的命运如何、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时,面对这些问题,他只是耸耸肩一脸不屑地回你一句:“Je ne sais pas(我也不知道)”。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一位与众不同的作家。他不为喜爱故事的人写作,不为寻求酣畅阅读快感的人书写,他关注的视角贯穿人类的记忆与命运,他所用文字书写的情怀实则能唤起我们每个人对自身记忆与命运的思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他唤醒了对人类命运的记忆
莫迪亚诺诺奖授奖词:唤醒了不可捉摸的人类命运的记忆|莫迪亚诺|诺奖
莫迪亚诺:唤醒对人类命运的记忆
总有一天我们会回忆——从《偷影子的人》聊起
诺奖得主莫迪亚诺《夜的草》中文版将出版|莫迪亚诺|夜的草
莫迪亚诺获2014年诺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