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物质的分类——阳性物质和阴性物质

把物质区分为阳性物质和阴性物质,是物质世界的对称性在另一种意义上的体现。

在中国古代,有两本意义深远至今仍在影响着世界文化和人们思想的学术著作,这就是老子的《道德经》和出自儒家之手集体编撰的《易经》。关于这两本书的重要思想在本书的最后章节中将专门介绍和评论,这里仅就它们提出的阴阳学说的内容做一概述。

在《道德经》和《易经》中,先哲们提出了阴阳学说。意思是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法于阴阳”;“阴阳互根”、“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阳极生阴、阴极生阳”;“阴消阳长”;“阴阳平衡和谐”;“阴阳转换”;“阴阳交变”以及“阴阳特性”等,都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阴阳学说是古代思想家对于人类文化的巨大贡献。“法于阴阳”,指出了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分为阴、阳两个部分,阴阳既道出了事物的量的标志,是一分为二,又指出了阴、阳事物质的区别。而且把由此抽象出来的阴阳学说,运用到各个领域。“法于阴阳”,还给万事万物注入了活生生的的灵性,有了生命的信息。这就不同于矛盾学说,单纯地讲矛盾的两个方面,给人并没有生命的灵性的感受,而阴阳本身则包含着灵性。例如,男人为阳,女人为阴,男女都是有灵性的生命。“阴阳互根”,接近于我们现在所讲的“对立统一规律”,阴阳双方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条件,双方只要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在老子《道德经》中还有“老子七律”,其中讲的“玄之又玄律”,就是今天我们说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在《道德经》中还讲到了“质量互变律”,它和我们今天说的事物由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是一样的。中国古代圣贤的这些重要的思想传入欧洲之后,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为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所接受,但是黑格尔并没有深刻理解这些思想,他只是皮毛地吸收了一些,没有真正掌握其中的精华。他将“法于阴阳”,简单地理解为像矛和盾之间的关系,因此便有矛盾学说。马克思在19世纪中叶接受黑格尔哲学思想时,并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从恩格斯在1884年写作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没有一句说到中国社会的范围”,[1]就可以得到佐证。“世界文化史的关于中国方面的记载,正还是一片白纸。”[2]郭沫若正是看到了这点,才下决心研究中国古代社会,遂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并自认为“是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续篇”。[3]因此,马克思在吸收黑格尔哲学思想合理的内核时,也就沿用了矛盾学说。当然马克思提出和阐述的“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与黑格尔原来的哲学思想相比有着天壤之别。但是如若马克思当时直接了解和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的话,想来他的思想和学说一定会更加深刻和丰富,当然这已是后话了。

吸收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阴阳学说,我们就很自然地将物质区分为阳性物质和阴性物质这样两大类。阳性物质包括宏观物质世界和微观物质世界中主要具有粒子性、次要具有波动性的物质;阴性物质包括超微观物质世界和微观物质世界中主要具有波动性、次要具有粒子性的物质。阳性物质和阴性物质的分类及特征是:

阳性物质存在于四维时空,以实粒子形态存在,运动速度以光速为极限,一般低于光速,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有质量,占有空间。

阴性物质存在于四维以上的多维时空,以虚粒子(波)形态存在,运动速度起步就是超光速,光速成为阴阳物质运动速度的分界点,人们一般看不见、摸不着,无质量(有虚质量),充满空间而不占有空间。

阳性物质和阴性物质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条件,“阴阳互根”,“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即相互依存,阳中有阴,阴中有阳。“负阴抱阳,负阳抱阴”。例如,在看得见、摸得着的阳性物质中,存在着阴性物质,它以波的形式(如思维波)穿越其中;阴性物质的存在也依赖于阳性物质的存在,人脑产生的意识这种阴性物质,就依赖于人脑及人体的阳性物质的存在。宇宙间所有的阳性物质和阴性物质之间的关系,概为如此。

阳性物质和阴性物质之间又是互相转化的,这里的关键条件是运动速度的变化。传统的爱因斯坦的时空效应理论认为,物体运动随着速度的加快,体积变小,速度越快,体积越小。爱因斯坦将物体运动的速度限制在光速的极限以内,那么物体在光速以下运动,其体积无论怎样小,都是可见的,至少用现代科学仪器可以测量出来。但是,物体的运动速是否可以超过光速呢?根据以上章节中的论述,是完全可以的。中国旅美科学家王力军利用铯原子气体的反常色散现象,成功地在实验中使激光脉冲群速度达到真空光速的310倍之多。物体的运动速度一旦超越了光速这个临界点,就看不见、摸不着了,就由实粒子变为虚粒子(波)了,也就是由“有”变为“无”,由“实”变为“虚”,即由阳性物质变为阴性物质;而当其运动速度再下降到光速以下,它又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了,就由虚粒子(波)变为实粒子,由“无”变“有”,由“虚”变为“实”,即由阴性物质变为阳性物质。这也就是“阴消阳长”、“阴阳交变”、“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的道理。(张大军)

更多请见http://www.tjhdxl.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易经角度解读心经(林清泉)
中医对基础理论四维时空观及对经络系统认识的革新的论文---中医学论文
(四)阴阳物质不创不减定律
阴阳互根
中医扫盲——“阴阳”他说(续完:)
中国传统文化的阴阳学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