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三节:生命是物质变化中的一个环节

第三节:生命是物质变化中的一个环节

根据以上两节的叙述,地球表面已经具备了产生生命的可能性了。但是,产生生命仍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们在这里进行两个方面的叙述和论证。一个是哲学方面的推论,一个是物质变化的论述。

首先来说哲学上的论证。唯心论和唯物论是两个错误的理论命题。之所以说它们是错误的,在于这两个理论的出发点都是片面的,不是全面的看问题。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最大分歧是,物质是第一性的?还是意识是第一性的?唯物论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唯心论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没有意识存在,物质存在了也无法感觉到。

实际上,两者是同时存在才有意义,它们是并存关系,或者说,它们是相对关系。

只有两者同时存在了,哲学才能成立。它们失去任何一方,都将变得毫无意义。好像零当除数后,在数学上是无意义的,或者等式或者方程就发生严重变形。没有高,就没有低。没有长,就没有短。没有我,就没有你。不能说高是第一性的,低是第二性的。反过来也不能说。我不看你的时候,也不知道你看没看我。只有当我看你的时候,才知道你是否看我了。

当物质客观存在的时候,如果宇宙中没有意识,根本就不知道它存在不存在。或者说,这种存在毫无意义。当宇宙中存在了意识,才感觉到物质世界存在,才知道意识是物质变化中产生的。所以,两者是同等关系、并存关系和对应关系。

中国道教中“从无到有”的哲学原理,只是一个笼统的哲理,或者说是凭着感性经验总结出来的一种思想,并没有从微观上说明。老子著名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规律总结,也仅仅是停留在宏观把握上,真正要从微观原理上说清楚这个变化过程,还远远没有达到。

地球从一团高温气体,经过时间推移后,变成后来的固体,温度仍然保持着很高的状态。这个时候还没有空气,没有水,没有生命等等。

那是谁发现了地球上第一滴水的呢?是老子!确切地说,是老子以前的人!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个三就是水!

其实在老子之前很多年前,已经有人这样说了,由于没有文字记载,从老子口中说出来了,我们只好把功劳记到老子头上了。

自从我们居住的这个空间里曾经有两个大的星球发生撞击之后,这里就发生了局部空间的大爆炸。爆炸的结果,那两个大星球撞击后剩下的固体部分飞奔远处了,在远离我们这个空间某个地方形成了另外一些新的星球,当然这些星球比原来那两个大星球小了很多了。然而就在发生撞击的空间里,除了形成了太阳系之外,还后来形成了一个地球。地球经过了一系列的变化之后,出现了不同的地貌。太阳的能量,经过太空物质的介质传递(射线)和空气颗粒的介质传递(光),把太阳能传递到地球上。

地球上有了高山,有了高低不平的石头,在太阳和月亮的交替轮换照耀下,地表上出现了不同的温度。石头的温度,白天温度高,夜晚温度低。朝阳的一面温度高,背阴的一面温度低。尤其是到了冬季,一些石头背面,温度很低了,特别是高山背面的石头,温度低到一些气体凝结的温度,空气中部分水蒸汽就变成了液体了,这个液体就是水!

地球上第一滴水,就是在一个高山上某块大石头背面凝结的。

凝结了第一滴水之后,水珠沿着石头向下滚落。山上石头背面不断地凝结水珠,水珠沿着石头不断地滚落,水珠就流到山下沟缝中的岩石粉末中去了。这个时候还是没有海洋的,只有高山上流落到岩石粉末中的少量水分。

以上是地球最早有水的情况,仅仅在冬季里短时间出现这种情况。到了夏季,根本就没有这个过程。

过了若干年后,地球表面温度普遍下降了,冬季里高山上一些石头凝结水的时间逐渐变得长了很多,除了在高山下沟缝岩石粉末中存在大量的水,还有一些从高山上流淌下来的水,聚集在地球表面低洼处,形成了池塘。

又过了若干年,地球表面温度又普遍下降了,上述石头凝结水量更加多了,就在地球上汇集之后形成海洋了。

地球上有了海洋,就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水汽变化,海洋里的水遇到太阳照射后可以蒸发,变成云团,云团温度下降后变成雨雪下降到地面上,地表水汇集到海洋中,形成一个循环变化。

由于下雨,雨水下到高山上石头朝阳面上,这些石头在太阳晒和雨水淋交替作用下,石头分化,分化下来的小颗粒,加上火山爆发的岩石粉末,变成了土壤。

地球上有了土壤和海洋之后,地表上出现很不均匀的温度分布。在同样太阳的照射下,岩石地区地表温度高,土壤和海洋地区温度低。这种温度地域的出现,造成空气加热不均匀,空气上升不均匀,局部热空气上升,周边的冷空气来补充,就出现了风。风的存在,加剧了云团的运动,加剧了水汽循环。

地球上有了水之后,才有了土壤的,有了土壤后,又加剧了汽水循环。有了风雨之后,才能生万物的。

    古代人认为:五行相生中,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它表示循环变化,之间的关系未必合理,就是那么摆放着,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这些概念代替事物,让它们之间发生关系,发生转换,是根据当时人的认识来确定的,不可能很严谨。第一个人这样做了,后来的人就这样学着做。

古代人认为水是金生的,这是他们当时对自然界形成的认识。他们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一的意思是这样的:道是物质变化,也是指事物变化规律。道家认为,这个世界一开始是一团浊气,翻译成现在的语言就是地球开始阶段是高温气团,这是道生一。因为这个时候的世界,是一种物质或者一种物质状态,是物质世界的原本状态。这个宇宙局部空间爆炸之后形成的高温气体物质就是道家所说的一,一是一种物质状态。

后来盘古用一把利刃劈开天地,混沌初开,这叫一气化阴阳,叫做一生二。当时的人认为:盘古斧头把一些物质变成气体上天了,另外一些物质变成了固体形成了大地。他们猜想这个时候大地上只有土壤和石头,只有气体和固体的区别,这个时候没有别的物质形式。道家所说的一生二就是从一团高温气团变成了天和地,一种是气体,一种是固体,世界上出现了两种物质状态。

二生三是什么意思呢?二是天和地,天是气体,地是固体,没有液体。道家的三是指液体,三怎么出来呢?他们想着,大地上的水是哪里来的呢?有些人说,水是下雨来的嘛,雨是哪里来的?雨是云团凝固的,云团哪里来的?云团是大海蒸发来的,汽水循环嘛!不对,地球上没有大海的时候,哪里来的水汽循环呢?地球一开始是红红的固体,冷却后变成蓝色固体,古人认为土壤是石头粉末,这个时候地球上没有水!没有液体,只有气体和固体,整个物质世界中只有天地两种形式(一生二)。古人看到太阳白天照射地球,地球表面温度高;夜晚月亮照射地球,地球表面温度低。在地球表面温度低的时候,石头可以把天空中的潮气吸引过来,在石头上形成一层露水。他们认为,地球上本来是没有水的,是地球上的石头把天上的水吸引过来了,所以,石头是可以生水的。古代石头与金属是一样的作用的,金石为开嘛。他们认为,不光石头可以生水,金属也可以生水。所以,才有了金生水。地球上有了水之后,水是液体,这个时候地球上才有了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种物质存在形式了,所以,道家说二生三了。

古代人没有混合物这个概念,除了物质的三态之后,他们想不到其他物态了。所以,到了这里,就变成了三生万物了。如果他们要说三生四,四生五,五生万物,那就需要摆出很多事实了,当时他们还没有这个能力。

三生万物很深邃,地球上的生物,没有前面的三种物质存在方式,后面的万物就不能存在。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是天上的东西。万物生长靠空气,空气也是天上的东西。万物生长要有土壤,土壤是地上的东西。万物生长靠水分,水分也是地上的东西。因此古代人认为,只要前面三种物态形式存在了,万物就可以产生了,这个叫三生万物!

整个宇宙的变化,一物生万物,万物生一物;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时刻在变,永远在变。

从道家发明的阴阳鱼的图案上来看,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还是轮换转变的。大变小,小变大,物质之间的转变,都仍然符合这个思想的。

                     


 1-5 古代中国人阴阳鱼图案

这个图案在道家哲学中和《易经》大量使用,并且由此派生出很多逻辑推理和技巧变化。中国古代医学也大量使用,用它来表述身体内的变化和疾病之间的转化。定性地使用还是可以的,一旦定量使用,就容易出现不准确了。如果说外国人的相对论是比较玄奥的东西的话,那么中国古代人发明的这个阴阳鱼要比相对论玄奥的多。外国人把相对论当成科学来信仰,中国人把阴阳学说当成科学来信仰。

古代中国的哲学与医学联系过程也逐渐在变化,伏羲和文王生活时代不同,八卦的方位和功能都起了变化,伏羲为体,文王为用。基于这些才有先天和后天、及生理病理、人体解剖之说。

孔子五十而研易,韦编三绝。孔子后来把古代哲学思想联系到人文思想上,又产生了易经。虽然孔子的易经属于人文方面的,好像与疾病不搭界,但是,对于调整病人的心理状态,学习一些易经知识还是有用的。

中医讲究天人合一,很多数字一定与地球属性(转动周期)接近。地球有十二个月,中医说人体有十二经脉;地球有365天,人体有365络。月亮围绕地球转动一个月,女人就有月经。自然界中有天、地、水、火、风、雷、山、泽,中医在八卦区域中分别用它们命名。并与一些人体器官联系起来。

当物质变化到一定的时刻,在具备一定的条件下,就可以诞生生命。这些条件包括温度、湿度、水、土壤、空气、太阳、空气颗粒的能量、物质成分的组合等条件,一旦物质世界同时具备这样合适的比例条件下,物质世界就可以诞生生命,就可以由物质变精神了。

一旦有了生命,就有了精神,在生命智慧作用下,可以改变物质状态和变化,比如人们利用智慧,发现技术,可以改变物质状态和物质变化,可以生产出很多人造物质,比如生产出来的各种化工产品、冶炼出来的各种金属产品、塑料制品等,这些物质不是原来自然界存在的物质形式,是人造的物质形式。确切地说,不是精神变物质,是精神改变物质。

精神是什么?精神就是意识!意识是什么?意识是物质与物质作用后产生的一种变化记忆。在物质世界中,有了生命,有了人类,人类的感官,对外界物质作用后,在大脑中产生一种感觉,这种感觉的积累和记忆,综合起来就是人的意识。人体是物质体,外界也是物质世界,外界物质世界对人体物质体作用后,人体这个复杂的物质结构形式就可以对外界作用能量的大小变化产生一种综合记忆,或者叫综合感觉,这种物质变化中产生的一种非物质性的东西就是意识。

意识是一种非物质性的东西,它是记载或者度量感觉的一种度量。如同数量不是物质的,能量不是物质的,温度不是物质的,时间和空间都不是物质的,但是这些非物质的度量,都是在度量物质变化的一种非物质东西。

当某个物质变化过程结束后,意识就消失了。当某个物质变化过程开始后,意识又诞生了。意识在物质变化中产生,意识又可以产生物质变化,这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作为人的必要条件是,一,必须是物质体;二,必须具有意识。至于与其他生物或者动物的区别,那是专有条件的限定了。

作为生命,它必须是物质体,有没有意识,不是必要的条件了。一般的低等动物没有意识,植物也没有意识,但是,它们都是生命形式。

因此,意识是生命中的一种表现形式,生命未必都有意识。生命必须有一个物质体,所以,生命在物质变化中的一种形式或者环节。植物虽然是一种生命形式,但是,植物是没有意识存在的。动物一般都有意识,高级动物意识更加发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理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的宇宙观
地球守护者预言2020年地球的转变,万物皆有意识石头也是意识体?
什么是神明 (原创首发)
最基本的阴阳是什么和金是怎么生的水
4050.星球内部可能的气体、液体、固体层次
温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