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的学校原来是这样子!私塾先生还得自己上门讨要学费

“功课完毕太阳西,拿起书包回家去。看见父母行个礼,父母对我笑嘻嘻。”

这首《放学歌》是为数不多保存到现在还在继续传唱的学堂乐歌之一,许多笑嘻嘻的小朋友唱着这首歌成为了小学生,迈出人生求索之旅的第一步。

民国小学生常识课本《民国老课文》截图

岳麓书院(图片 | 公号高中语文学习助手)

这首歌是伴随着新式学堂的出现而诞生的。许多朋友都知道,新式学堂诞生以前中国的学校是另外一种教育体系,由私人办的学校称为私塾,给孩子启蒙的私塾叫蒙馆,研究更深学问准备考取举业的叫经馆。蒙馆多如牛毛,而经馆(比如岳麓书院等有名的书院)就少多了。

蒙馆私塾根据组织形式大概分为散馆、专馆、义学三种。专馆是大富之家专门请到家中教授自己族内子弟读书的,老师的水平和薪资待遇都很有保证;义学则是靠官费或有钱人集资赞助贫寒人家子弟读书的组织。在那个年代,若本地有读书很好的学生考中举人乃至进士,十里八乡都“与有荣焉”。

这三种里最普遍、最有趣的还是散馆。以北京来说,家长把适龄小童送到私塾去,先给孔夫子画像和牌位叩头,再给老师行礼,老师收下拜师礼物,把着小童的手教写一张朱红字,称为“破蒙”,算是正式进了学校。

包老 兰英斋 洞谷笔《孔子像》绢本

老舍先生在《宗月大师》中回忆他自己入学的经历:

“学校是一家改良私塾,在离我的家有半里多地的一座道士庙里……学校是在大殿里……大殿里很黑、很冷。神像都用黄布挡着,供桌上摆着孔圣人的牌位。学生都面朝西坐着,一共有三十来人。西墙上有一块黑板——这是“改良”私塾。老师姓李,一位极死板而极有爱心的中年人。刘大叔和李老师“嚷”了一顿,而后教我拜圣人及老师。老师给了我一本《地球韵言》和一本《三字经》。我于是,就变成了学生。

散馆的条件并不好,但它使得很多平民家庭的孩子免于成为文盲。

蒙学的功课一开始很浅,多是一些韵文,比如《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六言杂字》等等,而后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再读其他书。

《地球韵言》是江陵人张士瀛编著的中国最早的地理课本,开头是“大地椭圆,旋转如球。东半西半,分五大洲。曰亚细亚,曰欧罗巴,曰澳大利,阿非利加”。

《地球韵言》书影

私塾学生入学以后要在三节(新年、端午、中秋)两寿(老师、师娘生日)和孔子诞辰给老师送上礼物,此外冬至节也要送礼,称为“冬至拜师”。老北京冬天买煤球,夏天搭天棚,学生家长都要“众筹”,那时候上学也真不是件容易事。

散馆老师的学问往往不大,多数人是屡试不第的秀才,以教授附近的蒙童读书来挣碗饭吃。其实这碗饭并不好吃,有的人的确没钱,有的则是看不起老师,总而言之有些老师需要挨家挨户上门讨要学费,还常常落空。

清末有一首诗说“蒙馆舌耕不自由,读书人到下场头。每逢年节先生苦,亲上门去要束脩”。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这位先生的苦闷了吧?

清代私塾

看图上小孩子的打扮,大概是某望族的家塾才有如此气派。

袁枚曾在《随园诗话》里讽刺可怜的散学老师:“漆黑茅柴屋半间,猪圈牛窝浴锅连。牧童八九纵横坐,天地玄黄喊一年。”

“天地玄黄”者,《千字文》第一句也。读一年书教会一本《千字文》,不管老师还是学生,也是真心累。

湖南花鼓戏、庐剧甚至还有《讨学钱》这出戏:假充有学问的张先生到学生毛伢子家里要学费,满嘴之乎者也咬文嚼字,结果把“妙哉,妙哉”,念成“沙哉,沙哉”,还遇见泼辣的陈大嫂,只得垂头丧气,大败而归。

花鼓戏《张先生讨学钱》剧照

嘲笑念书人的很多时候其实恰恰是念书人自己,偶尔黑色幽默一下,还得担负起传承知识的任务来。老师总是盼着孩子们长大的,就像孩子们老是盼着放假一样,这点古今相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京聚师网:孔子教课也收学费并且无法退费?
私塾学堂复兴意义何在?
南阳晚报 看看,清代的教师收入
寻找失去的文明(十九)——蒙馆
蒙馆第一次面向全球招生两人公告
开学的第一课︱古代开学有哪些讲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