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焦波:农民对土地爱之愈深恨之愈切

精彩观点



>>>在北京再荣华富贵,再显要的地位,这里都不应该属于我。我要回去陪她,陪在老人的墓前,也算实现当年她的愿望。



>>>农民对土地的情感从来无法割裂。但有时候,你爱得越深,恨得就越切。他不愿意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任何事物受到一点点伤害。当有人侵害了它们,他就感到不舒服,要去保护他。



>>>我想表现的始终是一种农民的信念:尽管现在还不够富裕,但是在富裕的路上一直追求的信念。甚至包含着他的无奈和痛苦,在无奈和痛苦中依然坚持和隐忍,这是一种对生活的执着,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身上最值得歌颂和敬佩的精神,也是在当下焦虑社会中所缺乏的精神属性。




近日,凤凰城市受邀参加导演焦波新作《乡村里的中国》内部观影会。这部获得第15届中国电影华表奖纪录片大奖的影片,在一个多小时中,将沂蒙山区一个普通村庄一年里的故事娓娓道来。



373天,这是摄制组扎在这个乡村拍摄的时间。于是我们看到,影片里的人对于镜头已没有不自在,故事自然流转,以至于不需要任何的画外音做注释。



影片散场后,我与焦波一路同行,在北京凛冽的寒风下开始了我们的对话。从影片本身到乡村再到城市里的乡愁,焦波向我讲述了一个从农村走出并在城市取得事业成功的人对乡村与城市的所思所识。



他一直在强调,自己是个导演,而非评论家,希望用镜头讲述一个村庄的故事,而这个故事能够最大程度上观照到当下中国乡村面临的种种是与非。而之所以有如此强烈的表达欲,在焦波看来,自己是个从农村长大的人,了解农村,关注农村,思念故乡,并希望最终能做到回馈。



这样一个对话在当今中国数以亿计的农民进入城市的背景下,显然已摆脱了个体表达的范畴。虽人生轨迹不同,却有太多的人如同焦波,身在城市,心留乡愁。



然而,当乡愁在当今中国已不再是迁客骚人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个人情绪,而成为数亿城市新移民共通的情感归宿时,乡愁就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情绪,而这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而言,将意味着什么?



我们看到,在当下,还有太多背井离乡的农民工挤在工棚靠出卖劳力换取家乡的新房与新娘,还有太多的“蚁族”蜷缩在地下室为在城市搏出一隅之地消耗着心智与体力,当然,也有太多曾怀揣城市梦的年轻人最终逃离“北上广”,然而在资本社会与熟人社会的割裂中,很多人又不得不逃回“北上广”。



于是,需要拷问的是,这无处安放的乡愁,是中国史无前例的城市化大背景下的小小阶段,还是我们的社会缺失了什么,忘记了什么。并且最终指向的是,这数以亿计的人将最终归宿何方?



所以,尽管改革开放已到了第36个年头,但当今中国正前所未有地呼唤着新一轮的变革。而在这场变革中,不仅是社会结构、制度设计和文化语境的重构,还有无数的人的命运和际遇将因此被改变。



这是《城市中国说》“乡愁与变革”系列专题策划的初衷,我们试图通过不同角度的对话对这个时代的情绪进行触摸和描绘,因为在中国匆匆的城镇化脚步下,对此的思辨与讨论将是十分珍贵,也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北京再荣华富贵,却不属于我



凤凰城市:从《俺爹俺娘》到《乡村里的中国》,为什么一直会对乡村题材这么执着?



焦波:我是边远农村里长大的孩子。在农村一直生活到近二十岁,整个童年、青年阶段都是农村伴随着我的长大。进城以后,做了记者也经常跑农村。



后来开始拍电影,也是围绕着农村,包括这部《乡村里的中国》。如果以后再拍,我想还会是农村题材。因为我生于斯长于斯,关注农村,了解农村,在拍摄过程中也非常容易融入到农民中去。



当然,归根结底,来自于骨子里对农村的眷恋,农村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我心头挥之不去,于是有了对农村的关注和探索,有了这些作品。



凤凰城市:据我所知,你在老家还承包了一座荒山。出于什么考虑?



焦波:两个方面。一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乡愁也越来越多占据心头。希望老了以后,能重新回到出生的那块土地上。利用自己的能力,为家乡做点事情。



现在已经投了几十万,如果不投在上面,那个山始终是荒芜的。但是我投进去,也拿不到短期利益。上面种的是银杏树,爷爷栽树孙子乘凉的那种。等银杏长大产生效益的时候,可能我早已不在了。但那片山和那些树会最终留下来。



另一个原因,出于母亲临走的时候跟我说的一段话。当时父亲走了以后,她觉得很孤单,觉得身边应该有个孩子。所以她就说,你是不是在城里面还存了倆钱?如果有两千三千,你回来吧,在家就行。我说在家又怎么办?我不照相了,干什么?她说你回来种地,怎么还不够吃的?她就觉得这个土地应该是我们的家,应该是你永久依赖的一个地方。



所以她又问我,你说照相好还是种地好?当时问得我很心酸,我说你说怎么好呢?她想了想,还是照相省劲儿。她就为了孩子能够干省劲儿的活,宁愿在家守着孤独。



这是十年前的对话,现在我想,如果当时我有现在这个想法,肯定要回去。在北京再荣华富贵,再显要的地位,这里都不应该属于我。我要回去陪她,陪在老人的墓前,也算实现当年她的愿望。



一个村庄能呼唤起一代人的记忆



凤凰城市:所以在《乡村里的中国》中,我看到了你透过镜头语言对乡村的强烈的表达意愿。在这部片子中,首先,乡村是美丽的,那些景物的细节描写和长镜头将一个沂蒙山区的小村庄的美表达得淋漓尽致。



第二,实际上,当下中国农村各种矛盾已空前激烈,乡村空心化、土地流转、农转非等等。这些在您的片子中也进行了直接的表达或间接隐喻,但这些没法抹煞我们对这部片子里的村庄的美的向往。



那么,你表达的这样一个美丽村庄,是你希望呈现给观众的样子,还是在你离乡多年后,乡村之美早已成为乡愁的具象化体现?



焦波:第一,提到农村,城里人心目中往往想到一种世外桃源式的生活,这是身处城市的人在巨大生活压力下对乡村想象式的情怀。另外,还有许多乡土文艺作品在刻意表现乡村和农民的丑陋。



但是作为一部纪录片,不应该过分放大乡村的美与丑。因此在选择样本的时候,我不想选择一个特别贫穷的村庄,那没有代表性。也不想选择像华西村那种富得流油的地方,那也不能代表中国的乡村。它应该是个平凡的村子,但有着城市里看不到的图景。所以在画面里你能看到沂蒙山的青山绿水和鸟语花香,还有知了、蝎子、小鸟、刺猬,它们实实在在的存在于中国大多数农村中,这不是我用显微镜放大的。



尽管在东部许多农村中面临着环境污染,西部的农村存在着资源的破坏,但在一代人的记忆中,在你们爸爸妈妈小时候居住的那些村庄中,可能就是片子里的这个样子,这样一个村子既是在当下真实存在的,也能呼唤起一代人的记忆。



第二,对于农村面临的矛盾与问题,也决不能无视。土地问题、农民工问题、养老问题、干群问题等等,这些在当下农村也具有普遍性。



我是一个导演,不是一个批评家,我会把这些问题在影片中以故事的方式讲述出来,将这些老百姓最迫切需要改变的问题进行公共化表达。当然,作为纪录片必须要尊重事实,很幸运的是,通过在村子里驻守一年,我们拍到了这些故事,因为它们确实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但是,一个纪录片也不能过分放大这些矛盾,不能像许多地下导演为了揭露问题而揭露问题,因为那种表达本身就是一种虚假的真实。我把故事讲述出来,观众也好,官员也好,看到了美,呼唤起记忆和向往,看到了问题,想到了破解和变革,这是这部片子最多所能承载的。



对土地爱得越深,恨得越切



凤凰城市:但是在这部片子中,还是有很多出乎意料的内容。比如,在快结尾处,那位热爱琵琶的老农民对儿子直接地说,他对土地没有一点感情,如果不是出不去,绝不会留在这里。也盼着自己的儿子能离开乡村,离开脚下的土地。



当然,我们知道,当下农村中的农民离乡的愿望是十分强烈的,否则也不会出现人口如此之多、规模如此之大的城市化运动。但在传统意义上理解,至少在老一辈农民心里,对土地是有感情的,就像你的母亲。所以,从他口中发出这样直白的表达,不仅出乎意料,也会让人陷入重新审视农民意愿的思考。



焦波:农民对土地的情感从来无法割裂。但有时候,你爱得越深,恨得就越切。就像片子里农民看到村子里的老树被拔掉运到城里,他就说把大腿的肉剜掉贴脸上。他不愿意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任何事物受到一点点伤害。当有人侵害了它们,他就感到不舒服,要去保护他。这是一种自然情感的体现。



但现实的困境是,曾经养育他祖祖辈辈的土地已经不养人了。农产品价格太低,农民花十分的代价得不到三分的收入。



日夜辛勤耕耘的土地没法支持他过上好日子,甚至连养家糊口都难。这时,祖祖辈辈在土地上留下的知识和经验就不再有用了。于是他会产生怀疑,并将曾经对土地的热爱转化成愤怒,这种愤怒来源于曾经支撑他最重要的东西却无法帮他实现梦想后,感到人生被欺骗的一种失落。他当然意识不到,这不是土地的错误,而是时代和社会的问题。



第二个层面,在种地不养人的背景下,农民的出走是必然的。而且,我相信对于很多背井离乡并最终在城市立足的人,他的内心依然怀着乡土的情感。当这些人通过自己的能力反哺家乡、反哺农村的时候,他给农村带来的价值也将远远大于固守农村的意义。



凤凰城市:比如你就是这样一个人,从乡村走出,来到城市,获得了荣誉,但最终又要重回乡村,这是很多骨子里有着乡土情怀的人的人生轨迹。



当然,这不是全部,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城市,乡村的根也随之断掉,乡村就像从未在他的人生中出现过一样。还有第三种人,身在城市,却不属于城市,当想掉头时,却发现无法再回到故乡。



对于你而言,你事业的成就既来自于乡村的滋养,又有城市提供的平台,那么城市之于你意味着什么,乡村又意味着什么?



焦波:村庄是根,是生活的源泉,也是我创作的源泉。



城市是我成功的一个阶梯,也可以说是一个舞台。我的意思不是说利用城市的舞台来换取城里人对乡村的猎奇。



我想表现的始终是一种农民的信念:尽管现在还不够富裕,但是在富裕的路上一直追求的信念。甚至包含着他的无奈和痛苦,在无奈和痛苦中依然坚持和隐忍,这是一种对生活的执着,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身上最值得歌颂和敬佩的精神,也是在当下焦虑社会中所缺乏的精神属性。



回到现实,对于个人而言,很多事业和梦想是无法在乡村中实现的。因此那么多农村青年外出他乡,有的是求学,有的是打工,他们很多人承载的并不是个人的理想,而是一个家庭祖祖辈辈的梦想。所以,片子里的农民会那样激励他的儿子,因为这种梦想往往是几代人用时间和辛苦堆砌下的产物,无比沉重。



就像他对儿子说的那样,你别觉得我失败了一辈子,但是不成功的教训比成功的经验还要珍贵。这不是我引导他说的话,而是当时他情到深处的肺腑之言。



因此,无论身在城市还是乡村,中国农民身上的这种精神,绝对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于我个人而言,身在城市,心却一直驻守在乡村。



(访谈撰文 张五明)



如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可关注城市中国说官方微博(@城市中国说)和作者张五明(@张五明Devi)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令人窒息的真实|纪录电影《乡村里的中国》
焦波:故乡就是一根线
豆瓣9.2,我从这部主旋律电影中看到了真实的中国
乡村里的373个昼夜——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拍摄纪实
乡村里的中国
论述百练:通过纪录片感受多彩世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