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媒体人为什么越老越不值钱,年过四十就成为了包袱?

作者|十号 来源|同乐十号(tongle10)

跟同学朋友沟通,他们总会觉得媒体人拥有一份很光鲜的工作,可以上班时拜见行业领袖、名人名家,甚至自己的偶像们,可以遇到很多有意思的人和不同的故事,出去跟人打交道基本都可以以甲方的形态出现,除去一些特例外,基本上不用因为一个采访求别人或是巴结谁,同事同行们都是非常有趣的人。


最好的是,时间相对自由,不用坐班,发布会和采访大多集中在下午,所以大可睡到十一点起床,收入也还算可以。可是,围城内外,各有期待和言之不尽的苦楚。


媒体这一行最近屋漏偏逢连夜雨,先是一大圈媒体人相继离职,好几个知名媒体高层英年早逝,身边两位同事能人也于近期离开了这个行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此处出了什么问题?是什么触动了媒体人的敏感神经呢?


首先,十号想到的就是媒体业已经身临险境,面临着一波变革和转型。


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已经深刻影响了我们的阅读方式和渠道,读者可以通过手机快速方便地看新闻。正是依靠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互动性强等特性,网络已成为新时代的“主流”媒体。


传统纸质媒体的地位已经受到了猛烈冲击,甚至有人预言“报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消亡”,十号不去预测媒体的未来,但时下这种冲击与猜测无形给了媒体人很大的忧虑和纠结。


其次,十号亲身感受到担忧最直接的原因是经济地位下降。


听前同事说,报社05年前的福利还是非常不错的,有车补、房补。那时候,媒体人的收入,在工薪阶层中属于中上等水平。而当时,社会上还没有多少有钱人,媒体人也算是高薪阶层,不少领导的亲属都还抢着进来。自那之后,福利逐年减少,工资基本不变。


而这10年来社会的变化翻天覆地,财富向少数富裕阶层集中,通过做房炒房、入股、炒股等,社会上出现了庞大的富人阶层,许多行业的从业者收入实现了翻番。比较优势失去,媒体人的经济地位也呈下降趋势。

再有,社会地位焦虑,担忧社会地位下降。


10年前,媒体人属于高声望阶层,介于“大人物”和“小人物”之间,持有记者证去旅游景区、坐车买票、问医询诊都有优惠和特殊渠道。那时候,省会城市只有一两家都市报,而现在动辄四五家。那时,每家报社内部,记者的数量也只有现在的1/3。


由于报纸变厚,过去一个记者跑的线,现在分给三四个人跑。记者数量大幅膨胀,失去了资源的稀缺性,现在记者还要“放下架子”到处抢新闻,回到报社还要争版面,竞争异常激烈。搞舆论监督又很容易遭人怨恨,很多行业对记者也是百般刁难。“无冕之王”的光环褪去,记者们为自己的社会地位焦虑。


另外,是年龄恐惧症带来的落后焦虑。


社会环境和媒体环境相交织,构成媒体人的个体生活环境。也许没有哪个国家的记者,像中国记者这样害怕老去,35岁以后就担心出路。在发达国家,记者虽不一定像医生、教授那样越老越吃香,但35到55岁之间,往往是最好的年纪,成熟、深刻。各大媒体都把有经验的老记者当宝贝,高薪聘用,许多人干到六七十岁,是正儿八经的老记老编。


而我国一些都市报的记者编辑多为不超过35岁的年轻人,记者越老越不值钱,媒体往往重用年轻人,这在欧美国家简直不可想象,怪不得人们将记者和模特一起列入吃“青春饭”的职业。


再者,在媒体内部,一个记者如果落后掉队,不能晋升到主任、主编等管理阶层,“老人”就会成为媒体包袱,收入不仅远低于同龄的主任、老总,而且低于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四十来岁就成为单位的边缘人,离退休还有差不多二十年,长路难熬。


最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产生的心理落差。


我们报社每年都从名校招聘高材生,许多人为了崇高理想当记者,怀着新闻理想而来,希望自己能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但是,一些媒体特有的“工分”考核体制,是一根指挥棒,让记者“为稻粱谋”,变成“新闻民工”。


同一批进来的人,都是刚开始工作的时候,确实觉得这份工作很有趣、有挑战性。做了两三年之后,在某一领域也就做熟了,圈子其实就那么大,该认识的人都认识了,该去的地方也都去过了,每天的生活被跑会写稿交稿交际填满,难免会懈怠下来。


“工分制”是纸媒曾经的先进管理方式,领导会整天逼着写好稿、A稿,但每天批量生产,写了太多稿子以后,媒体人基本上都会用固定的格式写东西,提笔就是“本报讯(记者xx)”,除了那种汉字的排列组合方式,已经很难再想起别的。这就像在流水线上拿计件工资,用条件反射强化“奶粉钱”意识,消解了这个行业的崇高感,以及记者编辑工作的体面和尊严。


媒体人各种现实的忧虑和纠结,十号也没有灵丹妙药,但面对忧虑带来的彷徨,我们可以认识它,审视它,减轻我们在困惑面前的无力感。因心态不同,消极者容易寝食难安,产生极端的仇富心理,积极者则会认识到作为一个平凡人的价值,奋发向上。十号是积极者,所以我们下一篇反思媒体人的出路。(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大家都要活下去
记者 我们不说晚安
传媒资讯网 - 传媒资讯IT时报开场
[策划主持]web2.0时代的网络传播论坛
《震殇 5 . 12 》崔益军汶川大地震摄影纪实
英国曾经有一条街,被100多家媒体「占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