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揭秘】中国历史上皇权与相权的博弈

                                                                                   

文/杜敬亭




中国有一种电视剧,叫做“神剧”,每年寒暑假各个卫视均会轮番轰炸,霸占荧屏,而且无论从哪集开始看,都不会觉得突兀,很自然都会跟着剧情看进去,从早年的还珠格、西游记,到近两年的甄嬛传、芈月传都是这类“神剧”的代表。细看芈月传和甄嬛传,会发现一个很重要的不同。芈月传里的张仪与秦惠文王,君臣之间那是坐而论道,侃侃而谈。但是到了甄嬛传里,年羹尧虽官至抚远大将军,封太保、一等公,高官显爵集于一身,还是雍正爷的大舅哥,但见了雍正也是要跪受笔录。同为士大夫,群臣之间差别为何如此之大?那么从春秋到唐宋,再到满清,士大夫与君王之礼有着怎样的变化,皇权与相权又有着怎样的演变过程,略梳史料,我们窥之一二。



   西周到春秋,士大夫梦开始的地方


春秋时期,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很多士大夫游走在各国之间,有点像今天的职业经理人,在此国不得志,便远走他国推销自己的治国思想。比如孟子,先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魏国,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主张不切实情,远离实际。孟子周游列国后最终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治学,用自己的余生著书立说。再比如苏秦,先是求见周显王,显王周围的群臣不喜欢他,因他在显王身边并不得志。之后他去了秦国,游说秦惠王兼并列国,称帝而治。秦惠王认为时机不成熟,且秦国刚处死商鞅,讨厌说客,未采纳他的建议。苏秦离开秦国,去了赵国,赵国国相奉阳君也不喜欢他,苏秦又跑到燕国,燕文侯很欣赏他,资助他车马金帛,前去游说赵国,后来才有了苏秦横纵六国。


从以上举的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先秦时期的群臣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对等关系。从君臣之礼的角度,君臣之间的举止性礼节,不仅仅是臣下向君主施行,而且君主也向臣下施用仪制。比如站立礼中,君主向臣下所施行的主要是“揖礼”,即后世所说的“作揖”。在那个时代,无论是礼制,还是史事,都有君向臣“ 拜”的记录,也就是君主向臣下跪拜。《战国策.秦策三》记载秦昭王恳请范睢帮他,也是“秦王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睢应允而向秦王“再拜”,“秦王亦再拜”,并对范睢说:“昔者齐公得管仲时以为仲父,今吾得子亦以为父!”


先秦之前的春秋以及更早的西周时期,皇权与相权更像是一对恋人,君主对士大夫的渴求如关雎中描写的男女一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封建制各封国之间君主与士大夫,彼此有更多的可选择性,这种选择性带来了更多的是一种对等关系的长期持续,因此士大夫在先秦时期享受的礼遇达到了顶点。


秦汉至唐宋,皇权与相权的共生博弈


始皇帝统一六国后,建立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君主改称皇帝,自此,皇权与相权以一种博弈的形式开始了漫长的共生关系。秦汉以来形成了一套严谨的宰相管理制度,概括地说,这一制度的本质是皇帝当董事长,宰相当总经理,秦汉的三公九卿到隋唐的三省六部,行政官员都直接听命于宰相,宰相拥有相对独立的管理权力和管理体系,客观上形成了对皇权的有效制约。当然,遇到霸气的皇帝,宰相也形同虚设。如汉武帝,与他共事的十多位宰相或黜或杀,几乎没有一个善终。


为了突出强化皇权与提高皇帝尊威,先秦时期君主礼敬大臣而卑己尊臣的礼仪,在秦汉以后已经从礼制中取消,皇帝只向极个别的大臣行礼,所以在朝仪及其他场合中已见不到像先秦时期的君主那样,向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臣属先施以揖礼、跪拜臣下的场面了。


当然,皇帝在与“三公”这样高级领导干部共议国是的时候,还是很讲究礼仪的,这就是明清之人在追述那时的君臣之礼十分羡慕的“古有三公坐论之礼”、大臣与皇帝“坐而论道”。西汉文帝召贾谊在未央殿前谈论,文帝听得着迷,不知不觉以膝行挪动靠近贾谊所坐之席,贾谊也没什么特别的反映,显示出当时君臣“坐而论道”的场景。皇帝与宰相等高级官员共坐议政的礼制,一直延续到唐、五代,其实仍是“大臣见君,列坐殿上”,宰相还有特别的礼遇,“宰相早朝上殿,命坐。有军国大事则议之,常从容赐茶而退”。


在君臣之礼演变过程中,有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据《宋人轶事汇编》记载,宋太祖某一天在朝堂议事,对坐在下面汇报工作的宰相范质说:“老范,你念的什么我听不太清,你过来指给我看吧,范质连忙站起来,凑过去指点,等他完事想回到原位时,太祖已偷偷命太监撤去了座位。从此大臣们坐着和皇帝讨论国事的历史就结束了。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太祖把君臣共坐变为君坐臣立这一君臣之礼的重大改变,与其“杯酒释兵权”一样做得如此巧妙。从此,君臣促膝而谈式的共坐议政,变为君主高坐于御座之上,臣僚站立其下,君臣之间高下分明。即使个别大臣再坐于殿上,则需皇帝特恩赐坐了,当然他们也只敢侧身坐上半个座位。


如果问很多中国的文人,假如真的能够穿越历史,更愿意回到哪个朝代,很多人的回答肯定是北宋。北宋文化繁荣的气象在中国历史中达到了一个顶点。于此同时,北宋有一条习惯法就是不杀大臣言事官。这是宋太祖誓约,藏于太庙之中。这让士大夫更胆大的参与到政治活动中,士大夫不仅仅认为天下是皇帝的,也是士大夫的,从而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宋代的皇权与士大夫是一种共治天下的均衡格局。


皇权与相权的关系发展到唐宋时期更像是一对夫妻,两者和谐共存,虽然偶尔同床异梦,但是为了维系一个平衡的力量格局,彼此需要,相互存依,这种关系虽不及先秦时那般甜蜜,但更多的确定性,使彼此可以保持长时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明清时期,皇权与相权对等关系的完全瓦解


明朝沿袭了元代臣下向皇帝跪拜的制度。无论品级多高的官员,都要向皇帝跪奏政事。奏完皇帝令起,才能站立起身。皇帝发布圣谕时,百官都要跪着听。皇帝赏赐大臣,大臣必须在御前跪受赐物,然后五拜叩头。三拜九叩成为君臣之间常见的礼仪。


明朝由于尊君卑臣的强化,催生了两大“制度毒瘤”,廷杖制度与诏狱制度。廷杖始于元代,元代中书省长官也有在殿廷被杖的记载。明代较元代实行得更普遍、更厉害,无论多大的官员,只要皇帝一不高兴,立刻就把他拖下去痛打一顿,打完了再拖上来,这在唐宋之前是无法想象的。诏狱是皇帝一纸诏书就能让大臣不经过正常司法程序就进入锦衣卫的大牢,直接拷掠刑讯,刑部、大理寺、都察院等三法司均无权过问。廷杖与诏狱的使用后果就是带来了畸形化的君臣关系。


清代大体袭明制,在保留内阁的同时,将大学士品秩提至一品,又先后设立南书房与军机处,作为皇帝的机要秘书处,原来属于内阁的权力实际上已转移到军机处,其完全依附于皇权,即使贵为军机大臣,也只能跪受笔录。甚至“奴才”这个称呼因显得与皇权亲近,也只有满族官员才能自称,汉族官员自称“奴才”是要被官场的同僚耻笑不懂规矩的,相权与皇权发展到清代已经是一种完全不对等的畸形化关系。整个清代前、中叶,在专制皇权的高压下,儒家出现了明显的犬儒化趋势,思想家淡出,学问家凸显,明辩义理之道消退,训诂考据之学盛行,用清代学者王鸣盛自辩的话来说,即所谓求道者不必空执义理以求之也,但当正文字,辨音读,释训诂,通传注,则义理自见,而道在其中矣。


明清时期的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关系,更像是暴发户与被包养的第三者。皇权的不断膨胀就像是一个突然有了钱的爆发户,而在高度集权的帝制下,士大夫就像生活来源完全依赖爆发户的第三者一样没有了往日与皇权对抗的底气,在时间的推移中,这种不对等的畸形化关系一直持续到晚清。


从作揖之礼到坐而论道再到跪受笔录,从三省六部制到内阁制再到军机处。从君臣之礼,再到皇权国家的机构设置,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不是铁板一块,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封建制度的瓦解,在皇权一家独大的演变中不断变化。就像人类经过漫长的演变过程从猿人进化到智人,好不容易站起来。在皇权面前,士大夫又从“站”演化到“跪”。二者一种是生理变化,一种是心理的变化,但都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在不知不觉中演变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甲申之变:可怜身在帝王家(一)
儒家,到底是个什么玩艺?(之二)人造孔子
宋仁宗朝的政治平衡:君权相权谏权间的良性互动2
中国古代君臣关系的演进
由“臣”到奴仆:漫谈古代君臣礼节的变化
汉朝坐、宋朝站、清朝跪:古代大臣的上朝姿势为何变化这么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