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聊聊流浪地球和科幻小说

这个帖子是个残篇,写在初六的晚上。

我曾设想和期望很久的散文写法,可以在公号上写给读者看了。

从初一到今天,朋友圈里最大的热点就是电影《流浪地球》。朋友们也分成三派。一派说“流浪地球拍得好极了”,好派;

一派说“好个屁”,屁派;

还有一派不说好坏,但也有自己的明确观点——看个大片,过节开心开心 ,你们吵来吵去真是招人烦,算是逍遥派。

还是领袖说得好啊:朋友圈无派,千奇百怪。

有朋友催我说,你这个刘慈欣的粉丝赶紧下场发表意见。可是我没赶上看,没法发表意见。本来买了初二的电影票,但有事没能看上。领袖教导我们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关于电影本身,我还是不发言吧。说点其他的。

在商业价值和社会关注两个方面,《流浪地球》肯定是大获成功,票房大卖,满网争说。这几天给我的感觉,有点像1978年科学大会召开——科学的春天到来了。我们网人年轻一辈的杰出代表六神磊磊发出了向科学进军,仰望星空的号召。我们武侠人该退居二线了,把岗位、舞台、流量和工作交给是年轻同志。革命自有后来人。我们武侠人是该退场了。未来,拜托了

六神同志说得何等好啊:武侠是我们在农业时代的想象力寄托;科幻是工业时代的想象力载体。用最通俗的话说,从武力值比较,武侠世界打不过魔法世界,魔法世界打不过科幻世界。

其实这个科幻时代,原可早点到来。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国的科幻文学曾经迎来过一个短暂的春天。郑文光、童恩正、叶永烈和刘兴诗被读者誉为中国科幻小说四大天王(还有肖建亨,算是五绝)。甚至有了中国第一部科幻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

不久,在“清理精神污染”中科幻小说遭到点名批判和直接打击,被禁止刊发和出版。被誉为中国科幻小说之父,著有《飞向人马座》的郑文光因承受的精神压力过大突然中风导致瘫痪,刚刚开始的科幻黄金时期遽然而止。

(我就是在《飞向人马座》上第一次看到黑洞和中微子)

80年代的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不仅出了很多好作品,我觉得更为重要的意义是科幻小说一时间成为了全社会关注和了解的热点,已有从小众进入大众视野的势头。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点燃了全社会被压抑已久的对未来美好生活、对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向往,那时候谁不知道小灵通?用今天的话来说,小灵通就是最著名的科幻IP。

很可惜,这个势头刚刚开始,就在人为定向打击下被终结了。从此,科幻小说经历了抬不起头的几年黯淡时光,后来虽有重振,但一直在狭窄的小众圈子里勉强维持。尽管出现了刘慈欣、王晋康、何夕、韩松,号称新生代科幻四天王;尽管大刘的《三体》一度成为朋友们交流的概念宝库;尽管《三体》在2015年拿下雨果奖……

(科幻圈子用新生代四天王区别于郑、童、叶、刘中生代四天王,隐含的意思是中生代恐龙灭绝于一场天灾。)

但对照这次《流浪地球》引起的轰动效应,以前的科幻小说(包括三体)真是太小众了,知道的人太少了。

我的喜好也很小众,如果以爱好者数量排序,我推测:党史>围棋>科幻>写公文。

没有比看文件写公文更小众的爱好了吧。

2015年,《三体》获得雨果奖,我曾经说这标志着中国科幻小说从小众走入了大众。看来这个结论太乐观。小说对大众的影响力远不及电影。

当年中青五老之一的吴老提出过一条基于审美能力和情趣的鄙视链,吴老夫子说得好啊:

第一等喜欢读诗

第二等喜欢听音乐(古典音乐)

第三等喜欢看小说

第四等喜欢看报

第五等喜欢看电影

第六等喜欢看电视

第七等喜欢看文件看材料

当年看到吴老夫子把看文件列在第七等,我出了一身冷汗。那我写材料,能算是八等?

但细看这条鄙视链,对社会的影响,至少短期,正好倒过来:

文件>影视>报纸>小说>音乐>诗歌

我大概是在5-6年前看的《三体》,那时候《三体》在朋友中的名气已经极大,不看《三体》都看不懂人家在说什么:降维打击、二向箔、面壁者、黑暗森林……一度:开谈不言刘慈欣,读尽诗书亦枉然。我一度以为,我是最晚看《三体》的人。

接着,我把能找到的刘慈欣作品都看了一遍,感觉大刘应该家喻户晓了。《流浪地球》上映后,我才发觉,原来还有这么多人第一次知道《三体》,第一次知道刘慈欣,第一次知道中国科幻。

电影的影响力还真是不一样。《三体》小说的影响力可能是在百万量级,《流浪地球》电影的影响力会上亿。2019年春节后,科幻创作才真正从小众走向流行。

这次电影圈投拍《流浪地球》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因为《流浪地球》的原著只有一个框架——太阳将爆发“氦闪”,吞没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等类地行星。人类设法自救要把地球推送入太阳之外最近的恒星系(半人马座的比邻星),需要历时2500年的星际旅行。

这个科幻大框架里是对恶劣生存环境中(相当于末世)人性和社会形态变化的描写,基本上没有故事情节,也没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全靠大刘的一口真气(想象力)支撑。没情节、没人物、全是想象力,这怎么拍?

再一想,才明白电影人挑故事的专业之处——一张白纸,正好画画。流浪地球本质上是一部灾难片,此类型电影已相当成熟,借用大刘的想象力框架,正好有很大的活动空间,填入人物和情节,进行二次创作。我看同学们吵得很厉害,但是我不相信电影《流浪地球》真能另起炉灶,跳出近些年灾难片的套路。套路还是那个套路,只不过做些表面上的调整。

如果用一个字形容大刘的风格,就是“硬”。除了他的小说属于硬科幻一派,还有文笔硬,心肠硬。我读大刘的小说,感觉其中带有苏联时代重工业的审美和旧俄时代的文学气息。

用两个字就是冷酷,理性到冷酷。大刘其实对群众并不友好,他的小说里常有浓厚的精英主义取向,人民群众的选择和判断常常是错的;岂止对群众不友好,对整个人类都不算友好。

《流浪地球》小说里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群众最后起来了,把策划实施流浪地球行动的联合政府官员全部抓住,送到地表冻死,但在此时太阳爆发氦闪,证明联合政府的行为是对的。

我不知道由电影一路找到大刘原著的读者们,有没有get这一点。

在十多年前,江晓原和大刘有过一次对话,我的理解主要就在讨论人类到底值不值。

原帖写到这里,就被打断了,几次想续,都不知道当时的思路是什么。等到有了感觉再说吧。

为了不使大家失望,推荐一篇李方同志的好文

刘慈欣的驯化与终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流浪地球》:人类的伟大在于想象力
田松 | 该如何谈论《流浪地球》?从衡量科幻的三个维度开始(上篇)
为什么说《流浪地球》那么多bug,依然不失为一部牛逼的科幻电影?
Netflix和腾讯都拍《三体》,谁才是真正的降维打击?
卡梅隆对话刘慈欣,三句话不离《三体》
大刘生日快乐!采访刘慈欣不要问的问题(最新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