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慈欣说这是中国创造的科幻,他们是为了说出自己的技术设想才写小说的

 李广益  重庆大学高研院副教授

其实,在80年代就有一些非常简单的想象,那些想象都有比较高的技术可行性。刘慈欣曾说“这些作者是为了说出自己的技术设想才写小说的,看过那些小说后你会有一种感觉:那些小说像小说式的可行性报告,他们真打算照着去干!”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中国创造的一种非常特别的科幻,它也是对工业有着一种信心,有着深刻了解的人才会去想象的科幻。

完整视频将于周四更新

刘慈欣是当代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一位科幻作家。他早期的一部作品叫做《地火》,跟煤矿的生产改造有关系。

首先,我们来看一段,芒福德在《技术与文明》中对于采矿的分析。

要知道当年苏联红军击败了日本关东军之后,曾把几十万的日本战俘运到西伯利亚,让他们去采矿做苦工。

采矿是一个比较艰难的工作,芒福德还说“正因为采矿意味着繁重的劳动,整个古代时期,从远古直到罗马帝国的灭亡,采矿工作几乎没有过任何改进。”

采矿在我们的一般印象中,很多时候也跟一些负面的东西相关。比如说前几年经常发生的煤矿安全事故,还有一些黑煤窑、奴工事件等等,有一些电影像《盲井》之类的,都是对采矿这种非常艰难工作的表现。

但是,采矿工作涉及对于自然环境的坚定的攻击,其中每一步都是巨大力量的体现。换句话说,如果人类敢于去想象,能够创造一种更加便捷、更加安全的煤矿开采方式的话,就意味着他们掌握了比从前更为宏伟的一个力量,《地火》讲述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

在故事的开头,主人公刘欣,他的父亲因为矽肺病去世。矽肺病是矿工容易得的一种病,因为在采矿的时候可能吸入了很多矿物的粉末,然后就在肺里面凝结起来,最后把肺变成了一块石头就没法呼吸了,前不久医疗纪录片《人世间》有一集讲的就是这个病。

刘欣带着一种对父亲的怀念,以及父亲因为矽肺病而痛苦的深刻记忆,去念了书,掌握了先进的技术,然后他回到了父亲曾经辛苦劳作一生的矿上。他试图依靠自己掌握的气化煤技术,不用直接把煤挖出来,而是在地下通过可以控制的煤层燃烧,燃烧后产生的气体,有点像水煤气,直接抽出来,再通过管道输送到各个地方,这样就避免了在地下挖矿的艰难和危险。

但是,刘欣和他的合作者,在地质资料不完整的情况下,比较贸然地开展了实验。最开始,他们圈出了一个面积比较小的煤层,是想说万一发生什么事情,反正就算这一片都烧完了也没关系。

结果实验的煤层可能在地下有非常小的几条和那种大的煤层是联通的,所以煤层点燃之后,就沿着那些小的缝隙烧到了大的煤层,最后演变成一场完全无法控制的一场大火。

这场大火燃烧了整整18年,很多城市都受到牵连,人民流离失所。最后,刘欣以一种以死赎罪的方式,跳进了燃烧的矿井。

地火让人联想到燃烧了40多年的卡拉库姆沙漠“地狱之门” 

这是一个悲剧的故事,可是在悲剧的故事之中我们看到了两点。

第一点,刘慈欣敢于去想象用一种先进的技术,来改变几千年以来从来没有发生过变化的工业生产方式。仅就这一点来说,它不是一种盲目的想象,而是在想象利用一些新型的传感器,或者燃烧控制的技术来实现这种转变。这首先体现了他对于工业的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以此为基础才敢于去想象的一种改变。

第二点,在小说的末尾,他也给出了一个对于光明未来的想象,说的是在一百多年以后,一群初中生到煤矿的煤炭博物馆,去体验过去的煤矿生产方式。然后在体验完之后,学生们充满感慨地在日记中写下,过去的人真笨,过去的人真难。

所以,刘慈欣这样一个很具体的、有技术细节的对于工业生产发展的展望,跟过去那些虽然非常令人神往,但却非常简单甚至肤浅的一种工业社会美好生活的想象相比,实际上体现了他对整个工业更加深刻的认识。

我们再来看刘慈欣的第二篇小说《圆圆的肥皂泡》。如果说《地火》讲的是关于地层深处的那种非常沉重的东西,那么《圆圆的肥皂泡》就显得比较空灵,也更加美好。

故事讲的是有一个小女孩叫圆圆,她非常喜欢吹泡泡从小吹到大。后来她念了大学读了博士以后,就想实现儿童时候的梦想,要吹出一个特别大的泡泡。于是,她就研发了一种纳米材料,用纳米材料制成的肥皂液,因为它的黏性非常大,延展性也非常好,具有很多超级性质,所以能够支撑一个特别巨大的,大到能够把整个城市都罩住的一个泡泡。

一开始,圆圆在家乡用一个飞机下面挂了一个圆环,吹出了一个很大的泡泡,把整个城市都给罩住了。然后这个泡泡怎么都不破,结果城市产生的这些废气和热量全都淤积在泡泡里面,差点造成一个灾难。

最后想了半天,沿着泡泡的边上挖了一个沟,往里面倒汽油去燃烧,加速泡泡的蒸发,最后终于把泡泡给干掉了。

圆圆的父亲后来从这样的一个好像是孩子的恶作剧,或者说一个没有太多意义的发明里面,看到了一种城市的远景。原来这个城市非常干旱非常缺水,这也是我们西北很多城市的一种状况。

那么有了这种材料,就可以在东南沿海或者南海上面,用泡泡去收集那边富含水汽的空气。因为这些泡泡可以支撑比较长的时间,可以让它们沿着一条特定通道,漂到西北上空,再把泡泡弄破,这样就能为干旱的西北土地,带来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降水。

我们可以在这个故事里看到,材料领域的一种突破,可以给社会带来的一个巨大变化。而且这样的一个泡泡,它实际上突破了城市生活和工业生产一时一地的空间上的局限,刘慈欣想象了一种进入到海陆间水循环的宏观尺度去发挥作用,所以说天空中五光十色的巨型泡泡,它是一个工业伟大力量的象征。

这部小说也延续了中国科幻小说一个有特色的脉络。刘慈欣曾在《消失的溪流: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科幻》这篇文章里提到,当时在80年代就有一些非常简单的想象,其实那个想象都有比较高的技术可行性,这些作者是为了说出自己的技术设想,才去写小说的。所以那些小说就有点像那种小说式的可行性报告,然后让人觉得完全可以按照这样的方式去做。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中国创造的一种非常特别的科幻,它也是对工业有着一种信心,有着深刻了解的人才会去想象的科幻。

来源|观学院(ID:guanschool)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10个正在走向现实的疯狂科幻设想
未来世界:16项改变人类社会的新技术
指引科学方向的科幻巨星 ——记美国著名科幻作家克拉克
美国科幻作家是如何影响未来的
《流浪地球》登中国影史票房第二,大刘原著却仅为设想中的多篇系列之一
高分四号与一个天才设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