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7600亿,温州模式2.0正酝酿

????



文章作者:东方证券 银行业首席分析师 王剑

此文刊发于微信号:王剑的角度


结论
我们定期或不定期的草根调研收获,与长期以来积累的素材和思考结合,形成系统性的观察分析。温州以2011年中小企业流动性危机为界,宣告依托低端制造业的“温州模式”终结,而“温州模式2.0”已在酝酿。


瓯江发源于浙西南高山,横穿整个浙南山区,在温州注入东海。瓯江是浙江的第二大江,秀水如碧,青山如屏,风光旖旎。先人为这条美丽的江流倾倒,先是把这个地方命名为“永嘉”,意为“水长而美”。后于唐朝置州,因此地“虽隆冬恒燠”,定名“温州”


瓯江的故事,却没有如此诗情画意,它充斥着艰辛和汗水。



一、瓯江往事


温州山多地少,在农耕时代并不富庶,但恪守古训,晴耕雨读,名人辈出。19世纪末,温州开埠,港口贸易开始兴起,温州位处瓯江入海口,瓯江上游的商品沿江汇集于此,通过海运销往国内其他港口以及海外,而在此上岸的商品也沿江销往整个浙南。



建国后,由于地处海防前线,国家未在浙闽两省布局重工业,而原有的商贸活动又被停止,这意味着农业几乎是惟一合法产业。贫瘠的土地种不出多少庄稼,人民陷入贫困。一直到改革开放前,浙江成为国内最穷的地区之一,而温州又是省里最穷的地区之一。


穷则思变,于是又开始偷偷发展商贸,时间大概是1970年代中期,比改革开放略早一些。地方政府也知道,但基本放任不管,因为他们也认识到日子不该是现在这种过法,表现得十分开明。



创业初期,老板们的艰辛远非我们这代人所能想象,趴火车,睡车站。正是在这样的艰辛中,有了后来闻名天下的“温州模式”


但“温州模式”可以说是在一堆假货中开局的。改革开放初期,国内是典型的短缺经济,几乎什么都缺,市面上没什么像样的商品,只有品种单一的国营工厂产品。因此,那个年代,随便生产什么都能卖出去,哪怕是用纸做的皮鞋。


于是,温州真有一批人用纸做了皮鞋卖给别人。假冒伪劣商品泛滥,“温州货”成了假货的代名词,被天下人指责,温州人首次被妖魔化。



1987年,杭州工商局在市中心武林广场点了一把大火,烧了一堆温州假皮鞋。而后,温州政府狠抓商品质量,规范市场秩序,温州模式慢慢走上正轨,皮鞋也成了温州最著名的产业。


“温州模式”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主要布局于低端制造业,因为刚好我国处于劳动力供给量大、环境成本低廉的时期,适合发展各种低端制造业。经过20多年打拼,“温州模式”得到认可,温州人也完成了财富的积累。


后来,随着各种成本上升,低端制造业的暴利时代终要过去,资本需逐步退出,另找出路。  



低端制造业时代结束后,资本有两条路可选,一是新兴产业,二是虚拟经济。



2000年开始,全球流动性过剩,我国房价开始上涨,温州资本全国到处购置房产。后来,购房还不过瘾,温州资本改为直接参与开发房地产。其他大宗商品、农产品等也被温州资本炒作,比如生姜大蒜。


就是温州人在炒房的这十年间,马云在杭州创办了阿里巴巴,其他优秀的高科技公司也纷纷涌现。是的,温州人可能错过了一个时代。


二、流动性危机


2007年发生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我国企业收到的海外订单突然减少,低端制造业开始面临调整的压力。但年底出台“四万亿”刺激计划,一下子救活了大家。在这一轮刺激计划中,银行以一种非理性的方式发放了天量信贷,并且大比例投到浙江(2009-2010年GDP仅占全国6.7%的浙江,吃下了全国10%的信贷增量)。


三个因素为2011年的危机埋下了祸根:


宏观因素:宏观政策的过度宽松


2008-2009年天量货币(信贷)投放,催生资产泡沫(房地产、矿产等),实体经济收益率远低于资产价格增值的收益率,因此进一步刺激了资本向资产领域的聚集。这表现为实体空心化,但这只是资本理性逐利的结果,其根源是过宽的货币,导致了实体与资产两者的收益率不合理的倒挂。


金融因素:银行业过度竞争和业务弊端


2011年危机前的浙江银行业,简直是一片血海,各银行为了完成“四万亿”期间天量的信贷投放任务,降低信贷门槛,引进互保联保等方式(这种方式就是为了让很多原本达不到信贷门槛的企业,能够拿到贷款),风控弱化,并且信贷投放量远超企业实际资金需求量(企业拿这些钱一般去做过度投资,比如房地产、矿产等)。注意,这里绝没有“融资难”问题,而是“乱贷款”问题!


但给中小企业放贷款,银行业内一直有一种习惯做法就是只放短期贷款(可能是短期贷款更容易审批,也可能是银行认为中小企业风险大,不能保证其能够存续多年),这就导致企业短期贷款到期后,需要找民间借贷借钱先把贷款还掉,然后再等新的贷款审批发放下来后,还给民间借贷。也就是用民间借贷“过桥”。


微观因素:企业过度杠杆


温州地区商人财力雄厚,风险偏好高,敢于提高杠杆,敢于短借长投,比如短期贷款借入资金,投资于长期项目(房地产、矿产等)。这和银行的“期限错配”盈利原理相同,它依赖于短期贷款的滚动操作。过度投资是很多企业资金链断裂的内因。


2010年,国家开始调控房地产,房地产销售下降,很多温州商人投资的房地产项目变现开始困难。2011年,银根继续收紧,很多商人的短期贷款到期后,按原来习惯先借了民间借贷去偿还,准备新的贷款批下来后再还掉民间借贷。但银收紧后,新的贷款批不下来了,于是无法偿还民间借贷。民间借贷是基于个人社会信用,属无限责任,部分走投无路的企业主不得不自杀、逃亡。


所以,有人把这次危机称为“民间借贷危机”,并且连篇累牍地批判“老高”们多坏多坏……这根本没抓到要害。


银行担心贷款质量安全,开始主动收贷,危机加剧恶化。企业倒闭后,风险沿着互保联保链条,向原本正常的企业蔓延,情况趋于失控。政府和企业纷纷谴责银行抽贷收贷。


古今中外,任何金融危机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信贷过度膨胀导致的泡沫崩溃。但互保联保把个体风险转变为群体风险,民间借贷把“有限责任”转变为“无限责任”,均起到风险放大器的作用。


关于互保联保


互保联保的前提假设,是风险的零星发生。比如5人联保,1人发生风险时,其余4人的实力可以覆盖这一风险。但是,如果3人发生风险,那么其余2人是覆盖不了的。


但是,互保联保的逻辑漏洞决定了,3人发生风险是大概率事件。因为,互保联保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抵押文化”,把第二还款来源(担保)作为主要放贷依据(本来,银行应该把第一还款来源,即企业经营现金流,作为主要放贷依据),这意味着参保企业资质不会太好(否则它自己申请贷款即可),所以说一圈之中3人发生风险是大概率事件。


从这一角度讲,互保联保就是次贷。


在市场经济大本营的浙江,政府和舆论一致认为:政府不能救市,不能用纳税人的钱为老板们的过度杠杆买单,更不能用纳税人的钱为一堆过剩产能买单。于是,2011年危机,最终依靠市场用几年时间自行消化。而留给银行的,则是一堆不良资产。




三、2012年开始的调结构阵痛


“四万亿”刺激的药效只持续了一年多,随之而来的资产泡沫导致当局于2010年4月开始调控房地产,并且层层加码。而经济增速仍然沿着原来的轨道下行,它是不受政策影响的规律,因为我国的低端制造业时代已经过去了,GDP下行是必然的。



原本在2008年便可以实施的“去产能、调结构”任务,在2012-2013年开始才陆续开始(省内各地因产业不同,时间略有先后)。


如果说2011-2012年经营破产的企业大多是过度杠杆导致的流动性枯竭而死亡,那么2012-2014这几年,企业主业也开始逐渐恶化。这是低端制造业时代终结的必然结果。这不是周期性因素,有些产业的去化是永久性的(它可能转移到东南亚去了),不会随着下一轮经济周期起来而还魂。


这段时期,自杀、逃亡的恶性事件极少听说了,因为只有面对基于社会信用(无限责任)的民间借贷时,才需要这样做的。面对银行信贷,由于是有限责任,企业主不需要抵命。可是,更多眼花缭乱的转移公司资产、逃废银行债务的把戏开始上演。


逃废银行债务

逃废银行债务方式众多,在此仅举一例:


A企业已资不抵债,总资产仅300万元,无法偿还B银行贷款1000万元。B银行拍卖其价值300万元的抵债资产,企业主请其关联人参加竞拍,最后以300万元拍得。相当于企业主花300万元拿回其资产,并逃避了债务。


银行遭受了巨大损失,但求助无门,他们指责说企业、政府、司法都是一伙的,只有银行是外来的,被欺负。可就在4年前,2011年危机爆发时,政府在指责银行无情抽贷。在有些地方,政府和银行的相互指责达到撕破脸的地步,政府威胁银行说“你再抽贷以后就别在我地面上开店”,或者有些底气足的大型银行威胁政府说“你再不管好企业逃废债务我们就整个撤走”。


我们看到银行不良率继续上行。只是报表上的不良率倒是逐渐稳住了,因为核销处置力度加大,歇业多年的资产管理公司再次生意兴隆。


但谁也没有办法,去杠杆就是这样的,调结构就是这样的,我们习惯了30多年的歌舞升平,都忘记了市场经济也有残忍的一面。


四、绕不开的调结构之坎


所以,残忍的调结构还将延续,虽然痛苦,但也是痛苦地行进在正确的道路上。这其实不是什么过不去的坎,长痛不如短痛,结构调好了,毒瘤割掉了,就可重新上路了。省内有个别地区、个别行业已经完成了调结构任务,优秀的企业开始浮现,行业盈利开始回升,我在交易市场里亲眼看到那热火朝天的景象。


如果我们想跟踪调结构的进程,有几个指标可以观察:


制造业企业数量


温州目前还有40万家企业,主要是低端制造业,技术含量不高,谁都可以办厂。转型后,绝对不需要这么多企业。所以,制造业企业数量还会继续下降(其他服务业等领域的企业则会继续增加)。


银行的真实不良资产率


账面不良率并不准确,这几乎是业内公开的秘密,但基层银行还是掌握了相对真实的资产质量情况的。随着调结构深入,资产质量恶化趋势最终会放缓。


后续可继续观察这些指标(这需要勤快的草根调研工作),以便把握调结构进度,也就是落后产能去化的进度。


五、温州模式2.0


但是,我们相信,温州仍然是中国经济的未来。放眼全国,温州经济仍然具有最强的体制优势,市场化程度最高,面临危机也是率先展开调结构,也必然将率先走出泥潭。


而且,温州依然有高达7600多亿元的民间资本(稍加杠杆即可撬动1-2万亿元的总资本),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只是旧产业在逐步淘汰,目前还在寻找新的产业,这期间要有个过程完成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积累。过去“敢为天下先”就能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新兴产业“技术含量”很高。




从禀赋上看,温州区位、人才、技术均无明显优势,温州资本继续做实业投资的难度在加大,可能只有少数优秀企业有能力从事新兴产业的实业投资。而更多的资本,则可能从事资本投资,即通过投资于产业基金等专业资本管理机构,来参与新兴产业,因为他们自身不具备足够的运营能力。


当然,温州人要把投资观念从“炒作”转向资本投资,也需要个过程。


我们仍然看好这一前景。试想,一位手持7600亿元资本的大鳄,在寻找投资标的,只等你拿出前景可观的投资项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浙江金融困顿前行:不良处置受困 逃废债或抬头
银行暴露最大的风险控制漏洞
浙江担保链困局 银行频频抽贷链式风险仍在蔓延
温州金改须防信用失控
试论民生银行在小微金融方面的拓展有何经济学意义
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调研报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