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干货:VC机构的利益分配和人事结构

这应该是一篇对业内的同学和外部的企业家都有帮助的文章吧。

在任何一个组织工作,或者同某个组织工作,了解人事结构和利益分配机制是比较重要的一环,这可以帮助你早早了解每个对应人物的利益诉求,快速地找到关键决策人和小团体,迅速地推进你想推进的事宜。


风险基金的收益来源于什么地方?


就风险基金的运作方式来讲,通常就是分募投管退四个环节,募集、投资、管理、退出。基金管理人的个人回报一般是通过管理费和投资项目的财务收益,别笑,管理费还是很多的!1支1亿美元(VC市场的小弟弟)的基金按照市场价格每年2.5%(市场平均水平)的管理费来收取的话也有250万美元了,VC机构才多少人啊你要想想,除了办公室租金、日常办公用品、出差的机票住宿开销外,其余可都是工资和奖金啊!投资项目的Capital Gain一般按照7:3来和LP(即出资人)分配,也有很多是8:2,GP拿小头,GP收益从合伙人开始向下分配。


我按照没有其它条款,单独分别向不同投资方融资的情况来计算一个例子:


某项目A轮融资1mil USD占比20%估值post 5mil USD,经过三轮融资和最终IPO分别


① B轮稀释20% 4mil USD post 20mil USD

② C轮稀释25%的股份15mil USD post 60mil USD

③ D轮稀释30%的股份50mil USD post 166 mil USD

④ IPO时稀释20%融资100mil USD post 500mil USD


投资商最后的资本收益为


投资金额

最终占比

资本回报Capital Gain


A

1mil USD

0.2*0.8*0.75*0.7*0.8=0.0672

500mil*0.0672-1mil=33.6mil-1mil=32.6mil USD

B

4mil USD

0.2*0.75*0.7*0.8=0.084

500mil*0.084-4mil=42mil-4mil=38mil USD

C

15mil USD

0.25*0.7*0.8=0.14

500mil*0.14-15milUSD=55mil USD

D

50mil USD

0.3*0.8=0.24

500mil*0.24-50milUSD=70mil USD


看看上面这张表也许没啥感觉,我解说一下,A轮投资商一般是项目早期的时候进入的,基本上只是有个产品上线,成绩还不错的时候(公司开张0.5~1年的时候吧);经过1年~1.5年的时间B轮投资商进入,此时应该基本是寡头垄断的局面;随后0.5~1年C轮D轮投资商跟进,确立公司的垄断地位;再经过1~1.5年的时候IPO。TMT行业的高速booming一般发生在3~5年的区间。投资商的收益能力不能只拿一个绝对的资本回报数额来衡量,往往和进入时间、下注的大小也有关系,最后会按照时间和投资金额计算一个IRR(LP们往往是在不同的Asset Class通过IRR来比较哪种资产收益最好,有钱人的标的比较多,住宅、商铺、VC、PE、二级市场基金、货币基金、债权)。


上面这张表只描述了成功的项目表,失败的项目表资本回报都是0,TMT行业又没有什么可回收资产,所以基本钱就是打了水漂。Pre-IPO项目打水漂是最最伤的,几千万美元血本无归,最后还在业界闹个笑话。当然这些Capital Gain的结算也有很多约定,比如要按基金结算啊不是按项目结算啊,按项目结算的话是分期啊什么的等等各种五花八门的约定方式,这个在和LP的募资协议中都有约定,我就不一一描述了,大家可以自己去查阅。


VC机构的组织结构


VC机构作为极其小型的金融机构一般都是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普通的基金就是一个三层结构,合伙人、总监/VP、Associate/Analyst。


TMT的VC机构中的合伙人一般是业内做过成功企业的企业家或者比较大型公司的Global或者地方CEO,也有直接从金融机构出来的中层。合伙人的诉求比较简单,募集基金、收取管理费、投出10倍以上甚至100倍以上的homerun deal,得到无论从经济上还是个人名望上巨大的回报。同样是合伙人,创始合伙人、主管合伙人、合伙人、风险合伙人又都不一样,创始合伙人和主管合伙人是真正的老大,合伙人往往是一路提拔上来的junior partner,在利益分配上稍微弱势一些,风险合伙人基本就不参与啦,旁听一下会议什么的,有点兼职的意思。


总监/VP一般是做了3~5年的Associate/Analyst,也有一些是业内公司出来的高管,所以两种角色的来源需要区别对待。做了若干年的投资人士的话往往投资方面的知识比较强,不光是从消息源、案源以及内部推动案件的能力来说。业内公司的高管往往因为不是专业的投资人士,有些业界联系,但是信息源一般,他们强在对产业特别细节的环节的了解上。总的来说两种人的思维方式不太一样。这个层级的人员是奔着成为合伙人的目标去的,做过多年的投资经理和分析师一般就是好好养自己已经投资的案件,期望它们成为next thing big。业内公司过来的人员往往还需要投出自己的案件,路途还比较遥远,会更愿意接触更多的案件。


Associate/Analyst级别的员工往往都是在一线打拼,作为其中的一员我觉得还是可以谈几句的。由于人员很少,基本不养闲人,VC的工作方式很像特种兵或者特工,高空跳伞到敌后方,单打独斗。从趋势判断、案源来源、初次陌生拜访、访谈、上下游研究、市场研究、竞争对手调查、写作投资报告、过投资委员会、谈价钱、谈条款等一系列都是需要一线员工自己来做的,不太会存在协作的情况,一方面最终项目的收益也只会同个人挂钩,所以无论从各方来讲能用1个人的事情绝不用2个人。个人感觉投资经理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找案件、推案件,当然每个基金每个人的工作方式也各有不同。


总的来说,希望能够顺利融资的创始人要尽量找可以向对应领域合伙人直接汇报的一线员工,这样中间的层级少一些,案件碰到的阻力也会少很多。通过询问VC人员手头的案件的情况,投资的速度和相关领域经验,有助于帮助你找到对应的人。


组织结构的形态及其影响


组织结构的形态往往决定了一个组织的健康性,在我看来,比较良性的VC机构应该是2~3个合伙人,4~5个VP,7~8个Associate,基本每一个层级是1.5~2个下手来对应。任何一个层级的臃肿都会导致层级打架,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① 合伙人太多。决策流程慢,每个人都要同意,相互拆台打架

② 中层太多。提升合伙人慢,中层积怨深,干的活儿多分的利益少

③ 基层太多。竞争太激烈,想冒头极其困难

④ 合伙人太少。老大一言堂,基本投资决策全凭个人好恶,会错过很多机会

⑤ 中层太少。有经验的员工少,老大们指导一线员工能机会和时间都少,基层不成长

⑥ 基层太少。没人干活儿,一线的同学做得极累,每个人都可以差使他


了解VC结构的组织人员情况,有助于创业者判断谁是真正拍板决策的核心层,判断项目在这个基金推动的难易度。千万别信各种人员对你讲的“我们基金流程很快的啦”这种鬼话,仔细问清楚他们的流程,每一个节点需要的时间,需要推动到什么样子。我身边比比皆是明明要6个月做VIE架构一开始跟别人说1个月钱到帐的机构,是啊,钱是1个月到账了是个BridgeLoan,然后6个月后公司做完海外架构,投资商一看业务发展得一般,就Drop了,这可是某著名VC哦,在2012年drop了一堆案子。


所以我一向赞成要“反向DD”,创业者要把自己摆在我是在找一个可以提供资金和资源的partner的角度来寻找投资商。投资商做访谈的时候厉害的投资经理往往可以第一次访谈就把对方底裤就扒了个遍,创业者反过来问清楚各种流程我觉得也没有什么问题。创业者融资的时候也多问一句做做功课,看看有没有可以有策略地突破,找到关键决策人,同时借力周边的员工吹吹风,最后顺利融资。


国内的一线比较活跃的VC


我列下名字,各位参看罗,可以用我上面的几条标准套一下,看看是不是说中了。此列表持续更新中


创新工场 光速创投 经纬中国 IDG资本 DCM

启明创投 红杉资本 晨兴创投 戈壁创投 金沙江创投 北极光创投

祥峰投资 海纳国际 华映资本 KPCB 软银中国 赛富中国

开物资本 今日资本 CID 德丰杰DFJ 红点创投 蓝驰创投

联创策源 顺为基金 真格基金 华创资本 GGV纪源资本

英菲尼迪 同创伟业 东方富海 险峰华兴 深创投 青松基金

CyberAgent 达晨创投 凯旋创投 君联资本(联想) 联想科技种子基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70位真实有效投资人邮箱
PE与VC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愉悦资本刘二海:创业需逆势而为,独立思考!
你造吗,PE、VC投资经理赚多少?
掌控百亿资金的80后二代富豪们---南通在线
易凯王冉自述:创业者的黄金时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