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80年代那些“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创意科技产品

1980 年代是科技起飞的黄金年代,IBM 与 Apple 的个人电脑、任天堂的 NES,都是那个年代的经典。相对地,无数科技产品在 1980 年代被市场淘汰,被迫离开时代的舞台。为什么它们无法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因为性能不佳吗,还是生不逢时呢?

Kodak Disc 4000

▲ Disc 4000 的产品内容,左下方的黄色物体是专属碟片。

碟片是 1980 年代的主流储存媒介,使用碟片的设备通常又大又笨重,柯达于 1982 年推出的相机“Disc 4000”却是少数例外。这台相机以碟片为储存媒介,造型轻便袖珍,推出后立刻在业界造成骚动。

Disc 4000 使用的碟片与 ViewMaster 的碟片十分类似,都具有掌心大小以及略带锯齿的边缘,拥有 15 张底片的储存空间。由于碟片圆弧外型,只需稍加旋转就可以达成转底片的效果,加上不需搭配笨重的伸缩镜头,使 Disc 4000 的体积比当时的传统单眼相机更加袖珍,高度的携带性更是旅行的绝佳良伴。

▲ 碟片的近距离特写。

Disc 4000 的造型堪称完美,可惜有一个致命败笔:烂翻天的照片品质。“这台宇宙时代的相机可以让任何人随心所欲地拍照,不过你很可能会后悔。”1982 年的摄影杂志《大众摄影学》这么表示。

Disc 4000 的照片品质很低,15 张底片的碟片容量小得可怜。消费者宁可使用传统单眼照出精美照片,也不想使用轻便却照不出好照片的口袋相机。柯达在 1984 年停产 Disc 4000,并于 1988 年停产所有以碟片为媒介的相机。1999 年,柯达回收了市面上的所有碟片相机,碟片相机正式走入历史。

Macintosh Portable

▲ Macintosh Portable 是苹果的第一台移动设备。

1980 年代的 Apple 拥有雄心壮志,他们的 Macintosh 在家用电脑领域颇受好评,受到鼓励的 Apple 打铁趁热,推出《Macintosh Portable》,打算进军笔记型电脑领域。根据 1989 年的杂志《计算机世界》的介绍,Macintosh Portable 结合了“一流机能”以及“舒适易读的 LCD 屏幕”,是款高科技的摩登产品,听起来简直棒透了。

然而 Macintosh Portable 带有几项缺陷,每一项都极其致命。这台笔电的售价从 6,500 美元起跳,贵得教人直咋舌;笔电重量高达 16 磅(7.25 公斤),简直就是一个通电的哑铃;笔电的电池续航力极低,没装电池就不运作,就算接上插头也一样。

▲ Macintosh Portable 电池的低落续航力饱受批评。

Macintosh Portable 推出后恶评如潮,高昂价格与贫弱续航力被骂得最凶,运作时的恼人噪音同样被骂翻天。被骂到臭头的 Apple 随即于 1991 年停产 Macintosh Portable,Macintosh Portable 也成为 Apple 不愿回顾的黑历史。

题外话,Macintosh Portable 的失败并没有摧毁 Apple 的野心。Apple 记取这次的惨痛教训,造就后续产品 PowerBook 的成功,同时催生了新世代掌上设备 Newton。从跌倒的地方重新站起来,将失败变为成功,Apple 果然不简单。

Coleco Adam

▲ Adam全套件一览,包含印表机与一台小屏幕。

Coleco 是 1980 年代叱吒风云的硬件开发商,他们的 ColecoVision 成功带动一波新的数位游戏热潮,进而促使他们推出新款式的家用电脑“Adam”,希望 Adam 帮助他们对抗 Apple 的 Macintosh。1984 年的杂志《大众技工》将 Adam 形容为“最具革命性设计概念的家用电脑”,可见 Adam 在当时多么受人瞩目。

Adam 相容于 ColecoVision,代表可以使用 ColecoVision 的游戏与软件。Adam 拥有完整硬件支持与优质相容性,赢得许多用户的好感。可惜 Adam 拥有许多恼人的缺陷,开机磁场会破坏附近的磁性设备、没有内建的 BASIC 编译器、磁带的读取效能输给软碟机等,使得 Adam 无法达到预期的销售量。

▲ Adam的专用磁带,使用前得读取一段漫长的时间。

Adam 的失败拖垮了 Coleco,导致 Coleco 不得不在 1988 年宣布破产。Coleco 靠着皮革事业于 1930 年代崛起,成功存活将近半世纪,最后却被一台失败的主机摧毁,没有比这更无奈的事情了。

虽然 Adam 被市场淘汰,仍旧赢得许多死忠粉丝的支持。这些粉丝每年都举办名为 Adamcon 的活动,分享 Adam 的知识与应用技巧。

BetaMovie Recorder

▲ Sony 在杂志上宣传 Betamax 产品。

年轻一辈的人可能对 Betamax 很陌生,不过 Betamax 可是过去的主流磁带规格,评价比同期的 VHS 还要出色。要不是最后败给了 VHS,Betamax 想必可以获得更多肯定。虽然失去市场的主流地位,Betamax 在小众市场上仍旧维持不错的支持度。Sony 顺应这个潮流,持续销售 Betamax 的卡带,直到 2015 年才正式停产 Betamax 商品。

Betamax 的确有其过人之处,这里的主角 BetaMovie Recorder 却正好相反。BetaMovie Recorder 于 1984 年问世,被誉为世界第一款手持摄影机,可以将影像直接录进磁带内,售价 1,596 美元,重量为 5.5 磅。

▲ BetaMovie Recorder 是当时的超前卫产品。

根据 1984 年《大众科学》的报导,BetaMovie Recorder 巧妙融合录影机与摄影机的功能,可以录制 3 小时的影像(VHS 只能录制 30 分钟),一颗电池可以维持一小时运作,Betamax 的影像画质比 VHS 还要高。嗯,感觉非常酷。

可是《大众科学》同时指出,BetaMovie Recorder 没有数码取景器,这意味着你无法即时确认拍摄成果。若你想确认刚刚拍摄的内容,必须将 BetaMovie Recorder 里面的影带塞进最近的放影机,确认完毕后再将其抽出来放回 BetaMovie Recorder,麻烦死了。

价格、重量、缺乏数码取景器,让使用 BetaMovie Recorder 的消费者抱怨连连。Sony 于 1987 年终止 BetaMovie Recorder 的生产线,世界第一款手持摄影机就这样消失在市场上。

CED(Capacitance Electronic Disc)

▲ 影音杂志报导 RCA 的新产品。

回到 1950 年代,黑胶卷唱片风靡一时,天籁之声居然能够塞进其貌不扬的胶卷片内,令人啧啧称奇。科学家不禁思索,既然胶卷片可以储存音乐,应该也可以储存资料才对。RCA 的两位工程师便于 1964 年开始研究胶卷片,希望开发出将资料塞进胶卷片的技术。

1980 年,RCA 于杂志《纽约》透露了他们开发 17 年的新规格,并将其暂时命名为《曼哈顿计划》,与杜鲁门的核弹开发计划同名。1981 年,RCA 正式公开 CED 规格。CED 使用大型碟片做为储存媒介,具备高画质、袖珍体积、不需要倒带(录影带看完必须倒带)等特性,堪称是新世代的科技产品。RCA 打算借着 CED 挑战 Betamax 与 VHS,抢下新一代的大众市场。

▲ CED 碟片的外观与现在的光盘十分接近。

可是 CED 有几项不容忽视的缺点,体积很大就是其中之一。CED 周边设备继承了美国佬的开发风格,尺寸非常庞大,从播放器、遥控器到碟片本身,每一项产品的体积都大得吓人。而且又大又笨重的 CED 碟片不易运送、容易摔破、稍微弄脏就无法播放、播放太多次就可能导致毁损,消费者完全无法接受这种玩意。

CED 最大的败笔在于储存容量,CED 一面只能储存一小时的影片。厂商习惯将影片录成两片 CED,或是录在一片 CED 的两面。那时候的播放器没有什么自动换面或换片系统,如果你观赏的是两小时的影片,看到一半就得从沙发上站起来,走到播放器旁边手动换片或换面,观赏的心情势必受到影响。

▲ 电影《超人》的 CED 版本。

CED 没有造成预期的回响,销售量陷入泥淖。到了 1984 年,CED 播放器仅卖出区区 100 万台,勉强沾上 Betamax 与 VHS 的边。灰头土脸的 RCA 断然停产 CED 产品,20 年来的研发努力,上百万美元的研发预算,就这样一去不复返。CED 的失败对 RCA 的经济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进而导致 RCA 于 1986 年被 GE(美国通用电气)收购。

CX77 Touch Tablet

▲ CX77 Touch Tablet 与对应的键盘组。

Atari 是 1980 年代早期的重量级游戏厂商,整个游戏业几乎被 Atari 垄断。Atari 知道光靠游戏混不出名堂,便决定挑战家用电脑领域。Atari 于 1984 年推出一款 8 位的个人电脑“CX77 Touch Tablet”,其外观很像一块大型触控板,可以将视频输出在电视上,进行高互动的应用功能。

这台电脑真的好用吗?根据 1984 年的杂志《报导世界》的评论内容,CX77 Touch Tablet 可以用触摸板来画图或是绘制图表。呃,这些大概就是全部了。

▲ CX77 Touch Tablet 的宣传广告,请来名演员亚伦艾达来宣传。

CX77 Touch Tablet 的功能极度贫瘠,甚至是一个大笑话。你所能做的就是画出简陋的图形,难以进行深度应用,你甚至无法将画出来的成果传到朋友的电脑上。Atari 的企图心无庸置疑,可惜当年的科技无法达到应有的水准。CX77 Touch Tablet 的销售量惨到无以复加,很快就在市场上销声匿迹。

时至今日,这款平板电脑变成复古狂人的收藏逸品,在二手市场上炙手可热,此等盛况想必令当年的开发人员感慨不已。

IBM PCJr

▲ IBM PCJr 功能普通,价格很贵。

“如果一款产品能够获得无数人们的引颈期盼,就绝对不能让大家空等下去。”这是杂志《计算吧!》于 1984 年介绍 IBM 的第一台个人电脑时所说的话。当时的 IBM 是世界最具规模的电脑大厂,然而他们将重心全部放在办公室的工作站电脑上,完全没兴趣涉足个人电脑领域。

后来 IBM 嗅到个人电脑的商机,决定推出自家的个人电脑,而他们推出的产品就是“PCJr”。可是当时的个人电脑领域已经被 Atari、Commodore 与 Apple 瓜分殆尽,若 IBM 想要抢到一席之地,非得面临一场艰钜的硬仗不可。IBM 认为自己实力坚强,拥有丰富的商业实务经验,而且 IBM PCJr 具备优质性能,打入市场个人电脑领域应该不成问题,至少他们是这么认为的。

后来的结果跌破 IBM 的眼镜,消费者根本不想买 PCJr,理由是“太贵”。PCJr 简配版售价 670 美元,全配版售价翻涨为 1,270 美元,这还不包含屏幕,简直贵死人了!

▲ IBM PCJr 的广告,他们是在嘲笑买回去的消费者吗?

华尔街日报指出“站在家用电脑的立场,PCJr 实在是太贵了,效能又没有比较强”,杂志《哈啰啰!》表示“PCJr 效能普普又贵得出奇,不足以威胁竞争对手”。杂志《PC Magazine》认为“PCJr 是充满传奇性的昂贵产品,它的无线键盘连电池都没附进去”以及“那副键盘按起来就像是在替水果蛋糕按摩”。

没错,现在组装一台高级个人电脑动辄超过 1,000 美元,PCJr 的 670 美元似乎不算什么。问题在于当时是 1984 年,PCJr 的售价远高于当时的行情价,这种价格摆明是想自杀。

PCJr 于 1985 年卖出 25 万台,这得归功于刚发售的折扣。当折扣结束后,销售量从每家店平均 50 台激减为 2.4 台,完全陷入滞销。1985 年 3 月,IBM 宣布停产 PCJr,这个结果一点都不令人意外。

Seiko UC-2000

▲ 在 1984 年戴着这玩意儿,就跟开保时捷一样酷。

你没看错,生产这款产品的公司正是日本的钟表商 Seiko。身为钟表产业的大厂,Seiko 很久以前就曾经生产过智能手表,远比 Google、Apple 与 Pebble 还要早。

UC-2000 于 1984 年推出时造成不小的骚动,因为它的机能与造型实在太酷了。Seiko UC-2000 就像是一只大屏幕的电子表,平时戴在手腕上显示时间,若将其接在特制的手腕键盘上,就会摇身变成一台移动设备。你可以用 UC-2000 打字,进行科学计算,或是写一个简单的 BASIC 程序。UC-2000 的机能帅到掉渣,就算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仍属上乘。

▲ 把 UC-2000 装在特制键盘上,就变成一台袖珍电脑。

▲ UC-2000 搭配手腕键盘的模样。

可惜 UC-2000 的售价不怎么友善:230 美元。这个金额在今天还算可以接受,对 1980 年代的人来说可是天文数字。

1985 年的《大众科学》对 UC-2000 做出以下的评价:虽然 UC-2000 设计得十分精巧,做为一台电脑却显得过于阳春,而且运算速度慢得不像话。若你觉得 IBM PCJr 的键盘已经烂到谷底,代表你还没有试过 UC-2000──这玩意简直是个活生生的地狱。

UC-2000 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计算数学的任务应该交给计算机,写程序的重任应该交给电脑,手表还是用来看时间就好。

关注最前沿的电子设计资讯,请关注“电子工程专辑微信公众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从1971年到1986年,每一年里世界最火的电脑产品都有谁?
2017年,就别再讨论iPad有没有用了吧
乔布斯和他的第一台苹果电脑
史上最保值电子产品 Apple I拍出47亿美元
世界上最贵的顶级配置DIY个人电脑
苹果Mac的31年奋斗史:从笨重到轻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