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四节 “宜宾模式”探索的几点启示

 

“宜宾模式”

——宜宾县县属工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中共宜宾县委党史研究室

 

 

第四节 “宜宾模式”探索的几点启示

 

“宜宾人勇于探索,冲出重围,从产权制度改革率先取得突破,创造了宝贵的经验,收获了丰硕的成果,也提供了诸多重要的启示。”

                              ------摘自《半月谈》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难关重重。如何走出困境,如何再造生机?宜宾人勇于探索,冲出重围,率先“破局”,在全国进行了县属工业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前前后后历时十年,并经过继任者们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虽然饱经风雨、备尝艰辛,但也收到了丰硕的成果,获得了诸多启示:改革要思想认识先行,否则改革会受到很大的阻力;群众是改革的主要力量,没有广大群众的参与、支持和奉献,改革不可能取得成功;政府要转变职能,建服务型政府,企业才有活力;少争论,多合力,敢为先,这个地方的改革才能顺利推进,综合实力才会快速增强;只有不断地改革、创新,企业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000年宜宾市工业企业按登记注册类型分: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193户,其中国有企业49户(中央企业9户,地方企业40户),集体企业15户,股份合作企业9户,有限责任公司企业64户,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企业9户,私人企业45户,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户。500万元以下工业企业20601户,其中国有企业112户,集体工业企业912户,股份合作企业81户,私营2233户,个体企业17201户,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户,其他企业61户。宜宾工业企业产权改革基本结束,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企业以独立法人的姿态昂首从容地走向市场[①]

其中,率先改制的宜宾县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35.39亿元。县级财政可用财力达2.36亿元,城乡居民存款余额达16.17亿元。全县有四川惊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8户股份有限公司,占全市的50%。全现有集团公司4户,其中省级集团2户,准备培育上市的惊雷科技、天工机械、万泰集团3户股份有限公司已参加了中国证监会举办的“拟上市公司证券发行、法规培训”。在技术创新上,改制工业企业普遍都进行了1----4次的技术改造和产品的换代升级。形成以四川惊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啤酒(集团)宜宾有限公司、威力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天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成中建设集团公司、伊力紧固器材有限责任公司等为代表的一批科技含量高、管理先进,在全国、全省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群体,逐步成为宜宾县的骨干企业和县域经济发展支柱,惊雷、伊力等企业产品已跨越太平洋销往美国、泰国等国家和地区,成为直接出口创汇的优势企业。

 


启示一、解放思想,敢为天下先,才能找准改革“突破口”

 

宜宾县政府时任县长肖健康有一句话讲得好,解放思想=改革力度。确实,思想解放的程度与企业改革的深度紧紧相连。认识的飞跃,观念的拓新,将给改革注入蓬勃的活力[②]。如今,中央已明确提出“抓大放小”,大思路、大政策、大气候初步形成,各地小企业改革也已渐次铺开。而宜宾,早在1991年,他们就逼上梁山,不等不靠自己闯,从敏感的产权制度入手,顶着姓社姓资争论的压力,大胆推出企业改制的新的壮举。这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于改革是十分可贵的。

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必须找准改革“突破口”。宜宾的企业改制,也曾经有过波折,有过争议。这也说明,解放思想不是一句堂皇的口号,不是一曲浪漫的旋律。它需要直面更多的难题,需要承受更多的风险,付出更多的代价,需要锐气和胆识,需要实事求是的科学品格。但它换来的,将是改革的深化,发展的跃进。宜宾人对此有深切的感受。宜宾县改革的成功来自于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等班子的团结协作,锐意进取。

产权制度改革是建立企业与职工利益共同体的基础。建立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与职工的密切结合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普遍追求的重要目标。如果说,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机构改革等是企业改制的“配套工程”,那么,解放思想则应是企业改制的“基础工程”。宜宾地区始终坚持把改制的过程当作一个解放思想的过程,一个市场经济意识加快生长、发育的过程,把政策交给群众,把企业发展的命运交给职工。突破思想上的“禁区”、“盲区”、“难区”。政府、部门、厂长、工人在观念、利益的磨合、调适中,逐步丢掉失落惑、依赖感,形成了强大的改革合力,创造了浓厚的改革氛围。解放思想,这是宜宾改制丰厚的底蕴,也是宜宾改制重要的成果。

勇于改革,善于改革,闯一条自己的路,是宜宾顺利推进改制的成功之道。条文上的章程是普泛的,而现实的变革还需要探索、拓新。宜宾地区在改制实践中十分注意规范操作,同时也强调不照搬照套旧有的条文和外地的经验,坚持实事求是,他们推出的先生后死、边生边死的“无痛破产”,便是一个成功的创造。

理论上的改革是理想的,而现实的变革还需要平稳过渡。在机构改革还没有上下统一的大动作之前,全封闭式的改革是很难推开的。宜宾地区大部分县(市)在推动部门积极参与、支持改制中的三条措施转换脑筋、行政约束、利益调节,看起来只是一种过渡,但它是必要的,也有利于降低改革的成本和改革的风险。

转换后的体制是全新的,而现实的变革还需要磨合、衔接。企业改制后建立新的法人治理结构,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股东代表大会,还如何落实党管干部的原则呢?宜宾地区采取的是“先期介入”的办法,有关部门在改制前先行考察,根据民意测验,加强与股民职工的双向沟通,从而与新的选举办法衔接起来,以保证新的企业决策管理层股民信任、政治合格。


 

启示二、标本兼治,明晰产权,才能抓住改革“切入点”


 

改到深处是产权。产权制度改革是企业改革的根本,只有抓住了这一条“纲”,才能使企业的各项改革“纲举目张”,才能既“治标”又“治本”,从根本上医治企业破产“国外老板‘跳楼’、国内老总‘跳舞’”的种种痼疾。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产权”问题一直是一个最敏感的禁区,被视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分界线。计划与市场,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愈演愈烈。当时社会上流行一句顺口溜“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这反映了当时一些人对企业改革政策的不理解和茫然。说明触动产权在政治上要冒极大的风险,在具体操作上难度极大。没有“敢为天下先”的无私无畏精神,没有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没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耐心细致,就不敢闯入产权制度改革的禁区,就无法顺利推进这一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此之前,尽管在各企业内推行“满负荷工作法”、“厂内银行”、“劳动优化组合”、“全面质量管理”等先进的管理办法,但由于没有触及产权,企业是国家所有,企业的困难,特别是工人的基本生活问题仍要由政府解决。因此,产权制度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的第一步,是国有企业改革无法绕过的“关隘”。

改制本身不是目的。宜宾地区十分注重提高改革的效益。其一,以发展的需求选择改制的方式。“无痛破产”便是他们生动的创造。按破产法,走那些程序起码就要半年以上,破产企业的职工等不了。这里普遍采取破产与重组相结合的办法,边生边死,先生后死,平稳过渡。珙县改制以来如此破产了8户企业,财政没花一分钱,银行也积极认同,职工无一上访。其二,把改制的成果落实于企业的发展。宜宾县时任县长的肖健康接受采访时再三强调:不少外地前来参观的,只注意到我们理顺产权关系、转换经营机制的做法,往往忽略改制工作还有一个落实于加强内部管理、加快技术进步、加深市场开拓的问题。这是我们的落脚点。

 

启示三、封闭试点,由点到面,才能唱响改革“主旋律”

 

改制,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迈出制度创新第一步之后,宜宾又在酝酿新的热门的改革话题:如何强化股东的风险意识?如何把握好平均股权与大股东控股之间的着力点?如何发育产权市场?

改制,是一个手段,发展才是目的。时任市委书记高万权强调:改革当然要使企业增强生机与活力,但活力要集中体现在加快发展、实现税利的增长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上。没有效益的改革是不可取了,也是不成功的。

改革是在社会大环境中进行的。宜宾县县属工业企业改革的顺利推进,首先得益于中央、省、市各级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县级领导班子的团结协作,得益于具有开创精神、勇于探索实践的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得益于各有关部门、各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参与。

2001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召开了规模空前、别具一格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流动现场会,省委书记、省长亲自带队,再次到宜宾等地召开现场会,提出了“六个突破”的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要求。宜宾县产权制度封闭试点之花,在巴蜀大地由点到面的展开、深化、巩固、完善,迈向新的征程。

   

    启示四、以人为本,和谐共生,政策才会富有“人情味”

 

以人为本,民生为重”。宜宾国企改革始终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解决基本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走群众路线,解决了一大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一定要用实实在在的举措来确保企业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要打破旧体制,建立新体制,就必须处理好新旧体制撞击中国有企业面临的大问题------改制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医疗保险和富余人员的安置。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甚至消除改革的困难和阻力,促使改革顺利推进。全县干部职工由不理解到理解,最后主动配合支持改革。因此,国有企业在改制中,应当将国有资产转让收益的一部分列支为“改革成本”,让老职工分享他们创造的财富,为职工解除后顾之忧。而绝不能把他们看成企业的“包袱”,借改革之机往社会一推了事。

政策富有“人情味”,和谐共生,同频共振,才能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积极参与的意识。宜宾县少娥啤酒有限公司总经理介绍了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情况后说:“改制后,不能说就找到了吃饭的路。再好的体制,还要看管理,还要看产品。县水泥厂也是改制企业,照样破产了。管理没跟上是主要原因。产品不适应市场,照样也是死路一条。我们从19943月改制以来,已经进行一次大的技改。差一点钱,股东们一听,一下子就筹集 200多万元。还准备再进行二期工程,从当初的1万吨产量上到3万吨,‘九五’期间将实现年产5万吨的计划。市场消费水平 不断提高,我们跟不上,不发展,这大好的市场也会很快丢掉。”

 

启示五、转变职能,转换机制,才能把牢产权“生命线”

 

 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要求政府以规范和保持产权主体为基本任务,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首先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缺位的关键是缺少明确的产权基础。由于产权不明确,造成政府的角色和定位错误,管了不该管的,该管的却没有管好,造成政府在行政公共职能中的错位、越位和缺位。

其次,政府转变职能的重要任务是保护产权。政府对经济直接干预过多,对产权保护不足,会扼杀经济的活力。以保护产权为核心放松管制,鼓励竞争,才能真正赋予经济新的活力,才能把牢产权“生命线”。

宜宾县在进行企业改革的同时,先后进行了两次机构改革,实现了政企分开,政资分离。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对政府进行了重新定位,使政府把主要精力集中到行政管理上来。政府只是通过法规政策、经济杠杆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控市场,以充分发挥市场对企业经营行为和生产要素配置的引导作用。

总之,政府在处理政企关系时要遵循三个原则:搭台不唱戏,引导不领导,服务不干预。同时,企业也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和自觉履行纳税义务的关系;二是要求保驾护航和自觉遵纪守法的关系;三是呼吁关心支持和自觉接受党委政府依法指导的关系。



[①]宜宾市党史研究资料《实施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②] 《半月谈》1996年第18期“闯过去,前面就是一片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粮食企业如何推进改革与发展
关于深化我市国有企业改革的研究报告
国有企业改制问题透视 - wsz.88058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史啸虎:改革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势在必行(3)
股權激勵與公司治理
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