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童年的馋人好吃零食----北京篇


(2014-07-03 08:34:30)

   最近看松涛博友写上海的小零嘴,勾起了我记忆深处的往事,我也来晒晒童年我们都有什么可吃的好东西。

  上世纪50年代春上海解放后我们家就从上海回到北京,因为是学期中插班,我只好进了离家远的一间私立学校念完四年级。之后就考入了家门斜对过的“红庙小学”,这是一所西城区知名的小学,今年3月份还举办了130年校庆呐!
   第一次被新同学引到从学校到我家途中的零食摊前,我就惊呆了。这个摊子足有一张双人床那么大,摆满了好看的好吃的好玩的----样式繁多五色的糖球糖豆、丝光糖、牛皮糖,芝麻糖、酥糖都装在玻璃格子里;大块大块成坨切着卖的酸枣面直接摆在台面上、半空花生、瓜子、各种杏干、海棠干都装在篮子里,亮晶晶的糖果让我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这我在上海是从来还没见过的场面。
   之后最吸引我的,还是跟着四季变化的东西。
   先从春天说起吧。四月底就有绿绿的青杏卖了。现在想起来,其实那些都是果农间下来的多余果子,酸到牙根倒。可是卖的人自有妙招----在青杏旁会有一堆白得发亮、两寸来长的细秫秸秆,一盆白色的饴糖。买的时候,摊主用秫秸秆在饴糖里一撹,裹上一团饴糖,连同青杏一块交给你,这就是“青杏蘸蜜”。当我第一次被同学领到摊子前,我惊疑地看着同学,咬一小口青杏,再抿一大口蜜,闭着眼睛合着嚼时,脸上那种随着奇妙享受而导致的喜笑颜开,就明
白了为什么她一口接一口不能停下!
   夏天最招人的是“果子干”。其主要原料是杏干,放在大锅里熬的,画龙点睛之笔是要加上适量的鲜藕片----杏干汤就粘稠了。放在大盆中绛红的浓汤里,黑色的杏干多多,旁边是一摞在小孩子看来都像过家家似的红的绿的橙的白的江米纸小碗。果子干被盛在6公分的江米纸碗里,摊主会再给
你一个耳挖勺似的小铅皮勺子(那个勺子也就指甲盖那么大),一口吃不着多少,那种又酸又甜又粘稠的美味就会长久地停留于你的唇齿之间,最后的结果是江米纸碗也被一口一口的咬着吃了。用这种过家家似的方式吃东西那真是魅力无穷啊。
   初秋最让人盼着的是煮海棠。选黄中带粉的大白海棠放多多的水,直煮得海棠果开花,汤汁变得浅红清亮(可是不放染料的),才盛到大搪瓷盆里。上面用玻璃板罩着,下面用冰镇着。这回卖的时候就改盛在小号的玻璃杯里,隔着玻璃看着海棠在浅红色的水中起起伏伏。喝一口,酸酸甜甜,还带着杏科果子特有的香味儿,清凉的感觉透过手掌,通过嘴里直达心底,一扫秋老虎的余威。再吃一个煮酥但并不绵软的海棠果----觉得是神仙的蟠桃会也不过如此了。

   这种摊子不卖水果,只有应季的小水果,诸如酸枣、沙果、毛桃、李子、酸梨,最大的也就是进不了水果摊的槟子了。就因为不算水果,反而更能吸引小孩。  
   那个年头,小贩们卖的这些特色零食,都是自己做的,各个季节都有不同的主打食品。这些应时的零食,卖的时间都很短,都有自己专属的可爱卖相和独特吃法,哪一个小孩子能抵挡得了那种诱惑呢。
   到了冬天(那时的冬天可真是冷啊,屋檐下都挂满了冰柱,地面一砸一个白坑),红果冰板就上市了。把山楂果煮到酥烂成了鲜红粘稠的糊糊,一勺一勺地盛出来,倒在木纸上,然后用双手一合,压一下,就成了一个不到一厘米的薄片,一摞一摞地放到院子的大缸里,冻一宿,第二天就成了枪手的“冰板”。揭开木纸(那可是不粘的)咬一口,酸甜里带着细细微微的冰碴儿,嚼起来会发出沙沙的声响,带给我的愉悦绝不只是美味的
享受。由于冰板是这样的受欢迎,所以我和发小还有清晨上学时直接砸开小铺的门(到了冬天摊子就不能出了,改在摊主的家里卖),先买为快----一大早就顶着西北风把一大块冰板直接吃进肚子的奇葩时光。
    

   至于玩的也有----竹蜻蜓、彩色玻璃球、洋画,屁帘风筝、鸡毛毽子弹弓等等。那是男孩子比较更多关注的东西,我们喜欢的是猴皮筋。
   

  说了这么半天,这些东西我还是看的份多,原因就是我从小体弱多病,所以妈严禁我在外面吃零食----北京的风多啊,从春天刮起,东西上似乎一直罩着一层土。受到管制,无形中激发了内心更多的渴望。看着小朋友放肆地吃、夸张地品味,纠结得一塌糊涂。免不了还是会偷着买,急匆匆地吞下----因为离家近,怕一旦妈出来被发现不知会有什么样的责罚降临。呵呵,这反而使得到口的美食更增加了被放大了的愉悦。有人说,心情是一道独特的调味剂,就是这样吧?

   除此以外,记忆中还有沿街定时叫卖熏味十足的肥卤鸡、酥皮的铁蚕豆、撒胡椒面的五香芸豆饼、甜甜香香的硬面饽饽、酥脆的呱啦枣、半空花生。。。
   每当下午四点左右,“肥卤----鸡”的吆喝声就会由远而近,很偶尔,妈也会出门叫住他。他背着一个椭圆形的木箱,上面的盖子有半片是活的。打开,雪白的布覆盖着整只的鸡,而在翻开的木板上有我最喜欢的鸡杂串,那些鸡肝、鸡胗、鸡心都是洗得干干净净,做得熏味十足,鲜香可口。

   冬季傍晚时,一个苍老的声音吆喝着“呱啦枣儿酥焦脆;半空儿,真多给。硬面儿----饽饽”。一个穿着臃肿棉衣的老汉蹒跚推着一辆平板车缓缓地走过时,到是常常会出去买些半空----这种花生由于结得不饱满,常常有一节是空的而得名,价钱相对很便宜,正是由于果仁很瘪,吃起来油性少,因而格外香。
   卖五香芸豆的叫卖声都是在午睡后的慵懒时刻响起。而骑车带着两个大口袋,买酥皮铁蚕豆的中年汉子一直受到小盆友的欢迎,他一来,就围满了大人小孩谈笑风生。 

   这些小贩做买卖和气,用料讲究,斤两不缺,卫生毫不含糊。因为他们是长年天天走街串巷,没有一个小贩是不珍惜自己的声誉、因贪小利而自毁形象的。

   那些应季而生由小贩自制的美食一去不复返了。可它们的样子和味道包括吆喝声却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时间越久味道越隽永,成为我童年生活的一部分。

   现在看我的小孙女,我都替她难过,除了超市卖的,她又见过什么呢?她哪里知道自己站在小摊前,眼光转来转去举棋不定,不知拿那有限的钱买哪一样吃的东西更好而快乐又犹豫着的滋味呢?

   可是话又说回来了,如今小区外卖的熏鸡之类的东西,谁还敢问津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旧京儿时的吃食(专辑)
老北京果子干陪你度一夏
老北京的“冰盏儿”与“打瓢儿”
开市不赚 林清玄
一大口美食榜:“盐”系少女消暑记
夏日童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